啟蒙文學站

師昌緒簡介

師昌緒:材料大師

師昌緒簡介

2004年6月4日。上午11∶30。一位老者緩步走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在全場1200多名院士的熱烈掌聲中,他從國務委員陳至立手中接過了“光華科技獎成就獎”。他就是兩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材料科學專家師昌緒先生。

回國

1955年7月。驕陽似火的美國舊金山碼頭。克里夫蘭號客輪從這裡啟航開往香港。船緩緩離岸,站在甲板上的35歲的師昌緒萬分激動:“我終於可以回到祖國了。”在滾滾波濤中,他的思緒又飛回到了為爭取回國而與美國當局鬥爭的日日夜夜。

師昌緒是1948年9月來到美國密蘇里大學礦冶學院開始留學生涯的,主要從事真空冶金的研究。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壓的原理,從煉鉛過程中所得的鋅熔渣分離銀,其純度達90%%以上。這個具有開拓性的獨特方法改進了在100年前發明的用鋅提取液鉛中金銀的方法。年輕的師昌緒到美國不久便顯示了他的科研才華。1952年在美國歐特丹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是有關銦—銻—砷三元合金相圖,為今天化合物半導體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期間,師昌緒又在屬於美國空軍課題的“矽在超高強度鋼中作用的研究”中以4300系統為基礎,變化鋼中矽及碳的含量,系統地研究矽對回火、殘留奧氏體及二次硬化影響等問題。在他的研究結果基礎上發展出來的300m高強度鋼,成為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飛機起落架用鋼,解決了飛機起落架經常因斷裂韌性或衝擊值不夠而發生嚴重事故的問題。

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當局收走了中國留學生的護照,限制他們離開美國回到中國。抱有堅定回國信念的師昌緒便與志同道合者開始了同美國當局的堅決鬥爭。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美國扣留中國留學生的情況向祖國彙報,為祖國提供確切的證據。

在美國當局禁止中國留學生回國後,師昌緒曾和印度孟加拉工學院聯絡想去做一名研究學者,這當然是他為曲線回國而想出的辦法。但隨著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勝利,美國當局便限制中國留學生離境,一律視其出境為回中國。師昌緒便利用曾和印度大使館有過聯絡,通過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信件轉交給了中國政府。1954年5月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上,這封信成為中國抗議美國政府無理扣壓中國留學生回國的重要依據,周恩來總理向美國政府提出嚴正抗議。

美國新聞媒體將此事炒得沸沸揚揚,《波士頓環球報》還以通欄大標題報道:在美的中國學生要求回國,並刊登了師昌緒等三名中國留學生的照片。

為了造聲勢,贏得美國人民的同情,師昌緒等人又寫信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申訴美國不應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並將這封信向美國人民散發。1954年夏天,師昌緒等人白天在實驗室工作,晚上就用花50美元買來的滾筒式油印機油印控訴艾森豪威爾的信件。師昌緒將裝得滿滿的兩大皮箱信從波士頓運到紐約去散發。

1955年春,美國公佈同意76名中國留學生回國名單,其中就有師昌緒。他的導師柯恩教授問他:“如果因為職務低、掙錢少的話,我可以幫忙。”師昌緒謝絕了導師的好意,於7月乘船離開美國,投入祖國的懷抱。

創新

師昌緒回國後,被分配到了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懷有滿腔熱情、又風華正茂的師昌緒積極投入到了材料科學的研究之中。

50年代末期,高溫合金是航空、航天與原子能工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師昌緒從中國既缺鎳無鉻,又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的實際出發,提出大力發展鐵基高溫合金的戰略方針。為了克服一般鐵基高溫合金的耐熱效能差的弱點,師昌緒等人在設計成分時一反鐵基高溫合金中鈦高鋁低的常規作法,相應提高鋁的含量,從而研製出我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808,代替了當時的鎳基高溫合金gh33作為航空發動機的渦輪盤。

1960年冬正是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為了使我國高溫合金的生產立足國內,師昌緒率隊與撫順鋼廠共同攻關。當時他的妻子正懷孕需要照顧,他便每天早晚乘鐵悶罐車往返於瀋陽到撫順之間,即使最冷的一二月份也是如此,備受艱辛。在幾年的時間裡,師昌緒幾乎跑遍了國內的航空發動機生產廠家,幫助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他被人們稱為“材料醫生”。

1963年,師昌緒接受了為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空芯渦輪葉片的任務。當時葉片都是鍛造的,航空材料界對鑄造的葉片心存疑惑,做鑄造空心葉片的風險更大。這個專案在國際上是保密的,國內也沒有做過。師昌緒等人在航空研究院榮科總師的建議下,組成研究—設計—生產三結合形式,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冶煉、鑄造等研製任務。他們鑄造的九孔空心渦輪葉片,使我國的渦輪葉片發展一步邁上兩個臺階:由鍛造合金改為真空精鑄,由實心葉片改為空心葉片。這是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個成功採用了精鑄氣冷渦輪葉片的國家,僅比美國晚了五年。

1975年,航空工業部決定把空心葉片的生產轉到貴州170廠。師昌緒帶頭參加工作組去幫助生產。在107廠,他們住的是透風的工棚;喝的水是渾的,只有沉澱一會兒才能使用;吃的是大米、地瓜乾和玉米麵做的混合飯及南瓜湯,沒有菜,連鹹菜和醬油都沒有,如不耐心和用力去嚼,則無法下嚥。可師昌緒毫無怨言,而且非常樂觀,與同志們一起完成了任務。該項成果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由於師昌緒在高溫合金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業內公認他是我國高溫合金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管理

1984年,一紙調令從北京飛到了瀋陽。時任金屬所所長的師昌緒被任命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由此他便開始了以北京為舞臺的科技管理工作。他不再只是一個研究材料的專家了。他從面向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高度開展學部工作,組織學部委員們對鋼鐵、能源、通訊、計算機、積體電路以及科技人員培訓等問題進行了諮詢,並報送國務院,受到高度重視。

在材料科學研究中做出巨大貢獻的師昌緒也很擅長做科技管理工作,他是我國少有的在幾個重要的科研管理機構都工作過的人物

1986年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師昌緒被任命為副主任。他做了大量細緻具體的工作。他認為基金委有學術性和機關性雙重作用,而且首先是學術性。各學部主要成員必須具備較高研究水平,否則不是變成衙門式的官僚機構,就是成為專家的尾巴,自己無力辨別方向。為此他提出了學部主要成員的輪換制,並採取了特殊辦法解決高水平人員不願來京的問題。他還親自制訂與主編了《基金專案指南》,為國家自然科學的發展起到導向作用。他主持了《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的啟動與編寫。在編寫過程中,廣納眾議,對國家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看法,被學術界認為對推動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頗有新建樹。

1981年春夏之交。北京友誼賓館的一間客房內。師昌緒與張光鬥、吳仲華、羅沛霖連續幾天都在商量一件重要的大事:討論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問題。四位院士起草了一份報告,呈送黨中央。不久,四人又聯名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闡述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必要。1992年,師昌緒又與其他五名院士聯名寫信給黨中央,再次闡述了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得到批准後,他是提出組建方案的主持人和籌備組副組長。到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宣告成立,74歲的師昌緒被任命為首任副院長。

為了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師昌緒還肩負著許多社會工作。1985年他擔任中國金屬學會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期間,在中國科協的支援下,主持了由27個全國學會組成的中國材料聯合會,並於1993年發展為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為了聯合冶金工作者和汽車製造者,師昌緒推動成立了中國薄鋼板研究組,並加入了國際深衝組。師昌緒在1992—1994年擔任這個國際組織的主席。

生物材料是21世紀研究與開發的熱點,我國因涉及幾個學會不能聯合而無法加入國際組織。師昌緒經過努力在1997年將他們聯合成立了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被推選為理事長,並於1998年加入國際組織,避免了與彼岸的矛盾與衝突,今年他又參與到澳大利亞爭取在2012年在中國召開第九屆世界生物材料大會之舉,並獲得成功。他不是生物材料專家,但他熱心促進中國生物材料的發展,完全出於對我國材料科學與技術進步的責任心。

屬於樂天派的師昌緒自認為是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人,只要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有利,便努力為之,因此幾十年來,他嘔心瀝血,把自己的全部時間都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

標籤:師昌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