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王淦昌簡介

王淦昌

姓名:王淦昌

王淦昌簡介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07~1997年

籍貫:中國

學歷:德國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職業:核物理學家

王淦昌,1907年生,1907年5月28日生於江蘇常熟。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抗戰前回國。曾在山東大學和浙江大學任教。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及名譽所長、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並曾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顧問,中國科協副主席等職。王淦昌在粒子物理學方面造詣很深,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早年提出了用雲室來研究高能射線效能的新方法。40年代初提出通過輕原子核俘獲k殼層電子釋放中微子時產生的反衝中微子的創造性實驗方法。在十一國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間,領導首次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首次觀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帶奇異夸克的反粒子。他指揮了中國核武器原理試驗及中子發生器的設計工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研究試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1964年提出用鐳射照射氘、氚而產生中子的設想,並於稍後獲得實驗證明,為後來的慣性約束聚變獲取核能做出了開啟性工作。

王淦昌的自述

一次難忘的盛會

1992年5月31日下午3時,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菲廳舉行了一次非常難得的、且具有歷史意義的聚會,這就是:中國當代物理學家聯誼會。到會者有我國老、中、青三代物理學家,約3000餘人。其中有老一代的物理學家嚴濟慈、周培源,趙忠堯等,還有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袁家騮、任之恭、顧毓秀及臺灣省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等。有許多人為參加此會議專程從美國、臺灣等遠道趕來,如高溫超導專家朱經武教授也是專程從美國houston趕來的,他在會議前一天到京,會議完畢的次日即返美。像朱教授這樣的人還有不少。

會議由朱光亞、李政道二位教授主持,他們請下列幾位在主席臺上就座,他們是:嚴濟慈、周培源、趙忠堯、吳大猷、吳健雄、任之恭、汪德昭、王淦昌,並要求他們每人作約5分鐘的簡短髮言。於是上述各位就依次發表簡短而精彩的講演。在輪到我發言時,李政道教授問到:“王教師,在你所從事的眾多項科研工作中,你認為哪項是你最為滿意的?”。我考慮片刻後回答說:“我自己對我在1964年提出的鐳射引發氘核出中子的想法比較滿意。”因為這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且這種想法引出了後來慣性約束核聚變的重要科研題目,一旦實現,這將使人類徹底解決能源問題。

大家知道,鐳射是1960年由美國的townes和schwalow及當時蘇聯的basov和prohlov發現的。他們四位都因此而先後獲得了諾貝爾獎。我知道這個訊息後,起初,我對這個問題並未加以注意,後來聽得多了,逐漸注意和學習了關於鐳射的一些知識,瞭解到鐳射有四個特點:即它的強度特別大,具有方向性和相干性,單色效能好。我自己是學核物理的,因而想,倘若能把鐳射和核物理兩者結合起來,應該可以發現新的有趣的現象。我為此深入思考,不久就想出用鐳射打擊氘冰,看是否有中子發出來。於是對此做了粗略計算[讀者可參閱《原子能科學技術》第22卷第1期,1988年1月,第7項(這是後來登出來的)],結果認為理論上是完全可以出中子的。但如何通過實驗來證明這是可能的呢?我為此而冥思苦想。那時我在四川九院(即現在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當我在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記得那是1964年春)時,恰遇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鄧錫銘研究員,他正從事大功率鐳射器的研製工作,這次因事來京。我把想法告訴了他,他眉飛色舞,非常高興,並且想了很多辦法來增大入射鐳射的強度。我們就一起籌劃進行實驗。因為鐳射器建在上海光機所,實驗室就設在那裡,由鄧錫銘組織人員進行實驗,我則仍在四川九院繼續原來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上海那邊來電報告:中子已經測到了。我們欣喜萬分,但經過仔細分析後,認為這個實驗結果不可靠。因為實驗使用的中子探測儀器是核乳膠片,而核乳膠片是有本底的,即沒有鐳射照射時也可能有中子(反衝)痕跡,這是由於本底(本底的來源,大部分來自宇宙線,小部分來自四周的空氣及其他物質)的作用,很可能錯把本底當作鐳射打靶產生的中子痕跡,而空歡喜一場。我們馬上請當時九院的中子測試能手王世績同志帶了很可靠的中子探測器(有兩種,一種是測快中子的,另一種是測慢中子的)前去上海,重新做實驗,經過仔細的測量,最後無疑地證實真正測到了鐳射引出的中子,從而使大家心裡踏實下來,信心倍增,工作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後來隊伍逐漸擴大,我們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于敏同志,全國最有權威的光學專家王大珩同志等先後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並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例如中國科學院周光召院長,對之也非常關心。鐳射引發氘核出中子的想法,得到了實驗的證實,為進一步慣性約束聚變工作提供了基礎,而深入的工作需要高功率鐳射器。雖在科研經費較緊張的情況下,國家還是積極支援這個專案,經過多年艱苦努力,終於成功地建成了被張愛萍將軍命名為“神光”、功率為1012瓦的大型鐳射裝置,並於1986年通過了國家鑑定。現在全部科研隊伍已擴大到1000多人,豐碩成果不斷湧現。例如,利用“神光”裝置做出了兩個極重要的成果:1、鐳射打靶的空腔靶內溫度已達到160電子伏並使氘靶出了中子;2、測得類氖鍺的軟x光鐳射輸出近於飽和。這兩項成果在世界上屬於領先地位。另外,在此基礎上,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開展了氟化氪氣體鐳射的研究,裝置的輸出已達到100焦耳的鐳射能量,目前正在提高光束品質。

我們雖然取得上述成就,但總的講仍落後於美國和日本,特別應該提出日本起步比我們晚很多,但由於資金雄厚,工業基礎好,現在已勝於我國並已接近或超過美國,實是可畏。因此希望各方面大力支援,促進這項工作。中國人是很聰明而且很勤奮的,只要大力協同把這件工作做好,相信趕超他們是完全可能的。

講畢,稍事休息,全體參加會議的人員受到了中央領導江澤民、楊尚昆、李鵬、宋平、溫家寶等同志的接見,併合影留念。晚上還有招待會,參加的人更多了。

參加會議的同志反映,會議開得很好,既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經驗,也很有生氣。因此,就記憶所及筆述如上,錯誤之處,希批評指正。為使讀者對此瞭解得多一些,請參閱《現代物理知識》1989年第4期第1頁上王淦昌的文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鐳射慣性約束核聚變》。

標籤:王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