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陳翰笙簡介

陳翰笙

陳翰笙簡介

姓名:陳翰笙

性別:男

出生年月:1897年2月

籍貫:江蘇無錫縣人

國別:中國

職務:中國當代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經濟、南亞、社會科學情報等研究所學術委員, 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名譽所長, 大百科全書外國曆史編委會主任。

陳翰笙,原名陳樞, 1897年2月生於江蘇無錫縣。中國當代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經濟、南亞、社會科學情報等研究所學術委員, 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名譽所長, 大百科全書外國曆史編委會主任。1915年到美國麻薩諸塞州一所補習學校進行工讀。1916年考入美國波莫納大學, 1920年畢業後升入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 專修美國憲法史。1921年獲碩士學位。1922年去柏林大學東歐史地研究所鑽研東歐史, 1924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 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27年, 經日本去蘇聯, 在莫斯科第三國際辦的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任研究員。1928年春回國, 在商務印書館當編輯。1929~1934年, 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1935年, 任蘇聯東方勞動大學通訊教授, 同年5月去紐約任太平洋學會會刊《太平洋事務》雜誌的編輯。1939年5月, 在香港和國際進步人士發起成立工業合作國際委員會, 並擔任該會祕書, 主編英文半月刊《遠東通訊》。1941年12月8日, 由香港轉到桂林, 主持工業合作國際委員會桂林分會和工業合作研究所的工作, 兼任桂林師範學院西文系主任、西南商業專科學校教授。1946年, 應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之聘任教授, 開印度歷史課。1950年底回國, 先後擔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協會副會長、中印友好協會副會長、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建設》編委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中亞文化研究會常委和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等職。

陳翰笙是較早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系統調查研究中國經濟現狀和進行理論分析的學者之一。他先在城市中做了上海日本紗廠內包身工制的調查, 1929年回故鄉無錫, 組織了一批進步青年(有王寅生、薛暮橋、張稼夫、錢俊瑞、孫冶方、張錫昌、狄超白、秦柳方等人)先後在河北保定、河南許昌、山東濰縣、安徽二十里堡和廣東的24個縣, 進行了周密細緻的經濟調查, 掌握了大量的中國農村經濟狀況的第一手資料, 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按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僱農等進行分類統計, 詳細地剖析了中國農村的土地租佃、僱傭和借貸關係, 以及各類農戶的生產生活狀況。他由此得出了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正確結論, 認清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及中國革命必須依靠的基本力量

陳翰笙認為, 大量的調查材料表明, 當時的中國, 是個落後的農業國, 農村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0%, 因此, 農村的經濟問題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大量的事實證明, 在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下, 農村經濟受到帝國主義和農村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 更面臨著破產的危脅。結論是: 中國社會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社會, 純粹的封建主義已經過去, 純粹的資本主義尚未形成, 正在轉變時期的社會——我們給他一個名字叫前資本主義社會。在這種社會裡, 田地所有者和商業資本及高利貸資本三種合併起來, 以農民為剝削的共通的目標。不久, 陳翰笙又明確指出, 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要解決中國的問題, 必須廢除封建土地制度, 進行土地革命是解決農村問題唯一正確的道路。

陳翰笙在理論上為中國革命做出的貢獻在於: 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充分的事實, 論證和揭示了中國農村經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和特點; 有力地駁斥了馬季亞爾及中國託派分子所散佈的中國農村經濟已經資本主義化了的謬論, 有力地揭穿了國民黨政府關於“農村復興”的謊言, 捍衛了中國共產黨當時在農村實行的正確主張。

在農村經濟調查工作的基礎上, 陳翰笙又同吳覺農、孫曉村、王寅生、張稼夫、錢俊瑞、張錫昌、薛暮橋、孫冶方、馮和法等, 於1933年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 出版定期刊物《中國農村》, 以期利用群眾的力量將農村的調查和研究進行下去。

《人類的故事》(1925年)

《國際新局面》(1925)

《封建社會的農村生產關係》(1930)

《現代中國的土地問題》(1933)

《廣東農村生產關係與生產力》(1934)

《中國的地主和農民》(1936)

《工業資本與中國農民》(1940)

《中國官僚資本與內戰》(1946)

《西雙版納的土地制度》(1949)

《美國壟斷資本》(1955)

《印度和巴基斯坦經濟區域》(1959)

《陳翰笙文選》(1985)等。

標籤:陳翰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