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約翰·肯尼迪簡介

約翰·肯尼迪

美國第35位總統(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

姓名:約翰·肯尼迪

約翰·肯尼迪簡介

綽號:"jfk"

出生:1917年5月29日,布魯克蘭裡,馬薩諸塞州

死於:1963年11月22日,在達拉斯,得克薩斯

父親: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

母親:羅斯·伊麗莎白·菲茨傑拉德·肯尼迪

夫人:傑奎琳·李·布維爾(1929-1994),於1953年9月12日結婚

孩子:卡洛琳·布維爾·肯尼迪·施洛斯伯格(1957-);

小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1960);

帕特里克·布維爾·肯尼迪(1963)

宗教:羅馬天主教

教育:畢業於哈佛學院(1940)

職業:作者,官員

政黨:民主黨

其他政府位置:美國眾議院成員,1947-53

國家參議員,1953-61

總統年薪:100,000美元/年+50,000美元花費賬戶(被肯尼迪拒絕)

在波士頓“城中之城”的布魯克蘭市,一條茂密樹蔭掩映下的寧靜街巷裡,有著一棟不太起眼的家庭住宅:比爾斯街八十三號(83 beals street

),美國第三十五位總統(1961-1963)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出生地。

約翰·肯尼迪,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一九一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出生在這棟不大的兩層住宅裡。約翰·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肯尼迪為了迎娶新娘,一九一四年買下了這棟住宅。父親是金融鉅子,也是民主黨堅定的後臺。

當時年輕的老肯尼迪在布魯克萊市購置房產之時,可謂“財學兩成”,一九一二年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隨後投入股票金融業,在他二十五歲(與約翰·肯尼迪的母親結婚的前一年)之時已成為哥倫比亞信託公司的總裁。這位來自東波士頓區愛爾蘭後裔的年輕人,與珞絲·菲茲傑若德

結成連理,在比爾斯街八十三號生活了七年。老肯尼迪九個孩子當中,有四個是在這裡出生。約翰·肯尼迪排行老二。

一九二一年,當約翰·肯尼迪四歲的時候,老肯尼迪將這這棟房子賣給了他的生意上的一個夥伴。他們一家人搬到了距離比爾斯街不遠處那不勒斯路(naples road)的另一棟房子,直至一九二七年肯尼迪一家遷離布魯克萊市前往紐約。

肯尼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後讀了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1940年畢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肯尼迪加入美國海軍,在對日作戰中負傷。戰後,肯尼迪29歲即當選為議員,後三次連任。他在1953 年9月12 日與傑奎琳·布維爾結婚,生有二子一女。

1960年肯尼迪參加總統競選。他提出“新邊疆”的競選口號,倡導在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戰爭與和平等各個領域開拓新天地。1961年,肯尼迪在選民投票過程中以極小的差距贏得總統的位置,擊敗了共和黨人尼克松,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也是第一個羅馬天主教總統。肯尼迪

成為美國總統後,布魯克萊市在比爾斯八十三號這棟住宅前設立了紀念牌。

在肯尼迪的就職演說中:“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作為總統,他開始履行他的戰役保證再次使美國運轉起來。他上臺後並非一切如願。任職開始就遇到了美國入侵古巴慘敗的事實。他為了尋得平等的權利採取有力措施,要求新公民權利立法。他

給予民族文化的質量和藝術在一起至關重要的社會中心角色。他希望美國恢復老的任務作為致力於人權的革命的最早的民族。 由於發展和和平小

組的聯盟,他對發展中國家的幫助為美國人帶來理想主義。

1962年,他又處理了古巴導彈危機。除此之外,肯尼迪政府還干涉了剛果事務,派兵越南,開始了長達10年之久的侵越戰爭。1962年10月,蘇聯核武器僅離美國城市約150公里。尼基塔.赫魯曉夫 (nikita hrushchev) 應菲德爾.卡斯特羅(fidel castro) 的請求,把核武器部署在古巴。

肯尼迪政府內部對究竟應採取何種措施進行了幾天激烈的辯論。可供考慮的選擇之一是參謀長聯席會議(joint chiefs of staff) 提出的突然空襲隨之全面進攻。毫無疑問全面進攻意味著種種風險,以至最終導致核戰爭。

肯尼迪並未作出如此決定,而是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要求將核導彈移出境外。理查德.裡夫斯(richard reeves) 寫道:“在那緊張的兩週內,種種幻想都破滅了,出現的卻是一個意義深長的現實,至少有兩個人,也就是舞臺中心的兩個人-赫魯曉夫和肯尼迪-認識到任何心態正常的政治

家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那樣做代價太高了,歷史對他們的審判將會非常嚴厲。”

1963年,正當肯尼迪躊躇滿志要進一步幹一番事業的時候,他遇刺身亡。兩年後,比爾斯83號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物;1967年,國會批准將這棟住宅劃入國家公園系統使其成為國家歷史遺址。 

前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兒子小約翰·肯尼迪不久前駕駛飛機失事,機毀人亡。在這宗慘劇及其引起的震撼為人淡忘以前,我們也許值得花上一點點時間看看兩封既溫暖人心又發人深省的短簡。這兩封短簡都存放在一個似乎不可能的地方:加州約巴林達鎮“尼克松故居圖書館”。

理查·尼克松與肯尼迪曾是勢不兩立的政敵,1960年,肯尼迪在大選中擊敗尼克松,入主白宮。肯尼迪遇刺身亡以後,肯尼迪夫人和她的孩子們就再也沒去過白宮。

1971年,白宮為肯尼迪及其夫人傑奎琳所繪製的畫像完成,隨時可以揭幕。肯尼迪夫人不願參與其事,怕觸景傷情。為此,這時已成為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及其夫人。於1971年2月3日邀請傑奎琳和她的孩子赴白宮參加私人晚宴,好讓他們看看那兩幅畫像。現場沒有新聞記者,沒有閃光燈,

有的只是尼克松一家和肯尼迪的家人。

目前在尼克松的檔案庫裡有兩封手寫的致謝信。其中一封是由當時才10歲的小肯尼迪寫的,所用的褐色信紙上印有“約翰·肯尼迪”幾個黑字。信中有幾個字拼錯了,然而措辭謙恭有禮,感情躍然紙上:

敬愛的總統先生,敬愛的尼克松夫人:

我不大記得白宮了,日前能再見到它,我真的很高興……我很喜歡那些印第安人圖畫……我從來沒吃過那麼好吃的蛋奶酥。我參觀了總統辦

公室,很開心。

約翰·肯尼迪敬上

傑奎琳·肯尼迪的信是用深藍色墨水寫在淡藍色的信箋上的:

敬愛的總統先生,敬愛的尼克松夫人:

你們可知道你們給了我一份多大的厚禮嗎?謝謝你們讓我帶我的孩子再回白宮,讓我的孩子能夠重溫童年時光……如今約翰每晚入睡以前,我可以取出我丈夫和他在一起拍的照片,在他床邊給他解釋了:“那是你和你的總統爸爸,他在解說國璽……”

全仗你們好意招待,他模糊的印象已經成為真實的記憶。

我衷心感謝你們。

傑奎琳

尼克松夫婦邀請肯尼迪的家人去白宮,傑奎琳母子寫信致謝,這兩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那就是:在今天這個人情淡薄而心胸狹窄的時代,此事使我們想起了一種漸已為人遺忘的美德——寬巨集大度。

標籤:肯尼迪 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