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李捷簡介

李捷:周口店遺址系統發掘的現場總指揮

李捷簡介

潘雲唐

李捷,地質學家、區域地質學家。是我國第一批地質學家之一。他在太行山北段、秦嶺中部南段、寧鎮山脈、鄂東南、鄂西、廣西等地做過很多開創性的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工作。參與了我國最早的3幅《1:100萬地質圖》的測制。是周口店遺址系統發掘的最早負責人。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研究也有很大成績。長期從事工程地質工作,對水利水電建設事業亦有突出貢獻。

李捷,字月三。於1894年出生在河北省成安縣一個小地主家庭。母親只生了兩個兒子,他是老二,出生前父親就去世。幼年時,母親將他們弟兄2人都送進私塾。他天資聰明,記憶力特強,往往過目成誦,《左傳》等經典著作幾乎倒背如流,老師從後面往前面考他,他都答得頭頭是道。在破落的地主家境中生活並不寬裕,但母親見他成績出眾,省吃儉用把他送到成安縣縣立國小去讀書。在學校裡,富家子弟中午帶飯吃油餅,他只能帶窩窩頭,但他不因環境艱苦而氣餒,反而更刻苦用功。國小畢業後,他到省城保定有名的育英中學就讀,19歲時又以優異成績畢業。為了擴大眼界,學習報效祖國的本領,他19歲時,來到北京,考進了北洋政府農商部地質研究班(後改名地質研究所)。在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等老師的教導下,他學業進展很快,成績很好。他不僅重視課堂學習,還跟隨老師、同學們一起到北京的西山、南口、八達嶺、萬佛堂、周口店、長溝峪、坨里以及河北省的開灤煤礦、山東泰山等地從事野外實地考察,學以致用,收穫很大。在入學時,他們全班共30人,畢業時只剩下22人,其中18人合格地拿到了畢業文憑,他們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地質工作者,在中國地質史上俗稱“十八羅漢”,其中便有李捷。

1916年秋,李捷進入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工作。他在該所工作了12年,歷任實習員、調查員、技師、技正。1927年,他作為該所的代表,與瑞典古生物學家b.步林(bohlin)合作,負責周口店考古遺址的系統發掘工作,任周口店野外工作事務主任。1928年,他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抗戰前在秦嶺、湖北、南嶺、廣西、寧鎮山脈等地從事地質研究工作。1937年底任湖北省礦產調查隊隊長。抗戰期間,長期在鄂西、鄂西北一帶從事礦產地質工作。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任河北省建設廳廳長,1947年5月一度去職,1948年2月復任該廳廳長,直至1949年1月北平解放。

1949年8月李捷任北京市企業局工程師。1950年10月,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該委礦產勘探局工程處處長。1951年,他應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楊秀峰之邀,考察該省地質礦產,並於同年受聘為該省人民政府工業顧問。同年,他還應重工業部代部長何長工和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之聘,任大冶鋼鐵廠資源勘探指導委員會委員。1952年,地質部成立,他任該部探礦司二級工程師。1954年,任該部地質礦產司工程管理處二級工程師。1957年,他調水利部設計管理局總工程師室任地質總工程師。1958年水利部與電力工業部合併成立水利電力部,李捷任該部水電總局副總工程師之職,直至逝世。其間,他在1959年還一度擔任過地質部地質圖編審委員會委員,出席過全國地質編圖工作會議。“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隨機關到寧夏“五七幹校”。1977年病逝於銀川市。

區域地質、礦產地質上的開創性成果

李捷剛到地質調查所時,所長丁文江交給他們這批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調查北京西山地質,測繪1:5萬地質圖。李捷與盧祖蔭擔當清水尖、髫髻山、王平村等處的調查與測繪、填圖工作。他們不畏山高路險,努力完成了任務。他們13個人分割槽填繪的北京西山地質圖被縮製成1:10萬,於1919年出版,這是中國學者自測的第一幅詳細區域地質圖件。他們的野外工作所取得的寶貴地質資料交由葉良輔彙總執筆,寫成了《北京西山地質志》,1920年以《地質專報》甲種第一號的形式出版。這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區域地質專著。

1919年4月初,李捷奉派首次調查了冀西太行山北段的地質和礦產,途經淶水、易縣、蔚縣、淶源、阜平、曲陽、唐縣、完縣、滿城諸縣,工作範圍南北長300餘里,東西寬160餘里,歷時2月餘,考察了本區地形、地層、構造、礦產,測繪了1:50萬的《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圖》,重點檢查了淶源、易縣的石棉礦、曲陽縣靈山鎮煤田、阜平縣炭灰鋪煤田。最後,發表了長篇地質報告《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這是該區域由我國學者完成的最早的地質調查報告。

1920年3月8日至6月28日,李捷調查了河北井陘縣地質礦產,在這大約110天中,他完成了500平方公里面積的1:10萬地形地質圖、160平方公里面積的1:5萬地形地質圖和煤礦區圖之測繪任務,最後,還發表了《調查直隸井陘縣地質礦產報告》一文。

從20年代初起,李捷就參加了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測繪與編制《1:100萬中國地質圖》的工作。他與譚錫疇、王竹泉、e.t.新常富(nystrm)、j.g.安特生(andersson)一起負責《北京濟南幅》,1924年出版。他與王竹泉、f.a.赫拉德(herald)、丁文江、新常富、f.g.克拉普(clapp)、m.l.富勒(fuller)、e.l.埃斯塔布魯克(estabrook)、b.維理士(willis)一起負責《太原榆林幅》,1926年出版。他與譚錫疇、劉季辰、趙汝鈞、新常富一起負責《南京開封幅》,1928年出版。這是中國最早編制的大區域小比例尺地質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早期限於力量和條件,只完成了這3幅。李捷自始至終參加這3幅圖的編制任務。

1923年至1925年,李捷與葉良輔一道調查了安徽全省地質。這項工作歷時2年多,斷斷續續分3期進行。第1期自1923年9月30日至年底,主要工作範圍在皖南秋浦、祁門、黟縣、太平、歙縣、績溪、寧國等縣,其中包括考察黃山。第2期自1924年4月13日至6月底,主要工作範圍是皖南銅陵、南陵、涇縣、宣城等縣。第3期自1925年4月26日至11月底,工作範圍跨了長江兩岸,包括江南的繁昌、蕪湖、廣德、當塗、貴池等縣及江北的含山、巢縣、無為等縣。作為他們考察的正式成果之一,是發表的《安徽涇縣宣城煤田地質》一文。

1928年春,李捷剛到上海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不久,湖北省建設廳廳長石瑛就來商請該所派人調查鄂東南礦產事宜。於是,李捷與葉良輔、趙國賓、俞建章、舒文博等組成鄂東礦產調查隊,於4月6日出發,6月23日返滬,將近百日的工作,有很大收穫。李捷發表了《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地質》一文,李捷又與舒文博、俞建章聯名發表了《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煤田地質》一文。在後一文中,他們指出當地煤層主要有石炭二疊紀、二疊紀、侏羅紀3個時代,以後2個時代為最好,這對當地煤炭開採很有指導意義。

1928年下半年,李捷與朱森一起調查了秦嶺中段地質。次年,李捷發表了《秦嶺山脈中段地質調查略記》一文,李捷又與朱森聯名發表了《秦嶺中段南部地質》一文。他們的工作成果與以後趙亞曾、黃汲清在秦嶺中西部的工作成果是遙相呼應的。

30年代初,李捷成為以李四光為首的寧鎮山脈地質這一大課題的主要參加者。他與李毓堯、朱森於1935年聯名發表了長篇專著《寧鎮山脈地質》,其中提出了“茅山運動”、“南象運動”、“金子運動”等地殼運動名稱,也為李四光的“寧鎮山字型構造”提供了佐證。同年,他們3人又聯名出版了《1:5萬寧鎮山脈地質圖》(英文版)。

這一時期,李捷又考察了廣西地質,於1934年與朱森聯名發表了《廣西馬平附近地質》一文;1936年,他與張文佑聯名發表了《廣西南部之茅口石灰岩》一文。1936年1月6日,丁文江在湖南長沙逝世。《地質論評》第1卷第3期作為《丁文江先生紀念號》出版,李捷在該期發表了《廣西羅城黃金寺門附近地質》一文,以表示對自己業師的深切懷念。

1936年,李捷與張文佑考察了安徽盱眙縣女山的火山地質。該山呈錐形,中央儲存了很好的漏斗狀火山口。他們研究後得出結論認為,該火山之噴發巖與江蘇南京、六合一帶的火山岩基本可以對比,可推測其噴發時代為第三紀末、第四紀初。1937年,李捷與張文佑聯名發表了《安徽盱眙縣女山火山口》一文。1937年發表的另一重要成果是李四光、朱森、孟憲民、李捷、張更合編的英文版《南嶺中西部地質圖集》,包括19幅彩色地質圖,是該所多年研究南嶺地質的成果之結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位於南京雞鳴寺的中央研究院準備向大後方撤退。李捷與地質研究所全體人員一起收拾圖書、儀器、標本等,從容地疏散。李四光率大部分人員遷到廣西桂林良豐鎮。李捷是最後一批離所的,他們一行先去了江西廬山該所的基地。後來,他參加了該所的湖北礦產調查隊,同年12月,他接替李毓堯任該隊隊長。大約2年中,他走遍了鄂西的恩施、宣恩、建始、長陽、巴東、秭歸、興山、房縣、谷城、鄖縣、鄖西等縣,調查了區域地質及鐵、銅、鉛、砂金等金屬礦及煤、石膏、陶土、鹽、黃鐵礦等非金屬礦。1940年,他們把調查成果彙總,編成《湖北礦產調查》一書,由湖北省建設廳鉛印出版。李捷為此書寫了前言,其中還就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公營、民營辦法等問題陳述了意見。

李捷在地質調查所的12年,和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17年,是他集中進行區域地質、礦產地質研究工作的時期,成就也最突出。以後,他雖工作性質有較大變化,但仍未放棄任何機會從事這方面工作。

最早負責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系統發掘工作

北京西南50多公里有個小鎮叫周口店,當地老鄉自古以來就在周口店鎮西一座小小的石灰岩山上挖“龍骨”,賣到中藥鋪裡作藥材。1920年前後,在北洋政府農商部擔任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中藥店裡發現,所謂“龍骨”,其實是脊椎動物(主要是哺乳動物)的化石。安特生在當地人指引下找到了被稱為“龍骨山”的小山。後來,安特生聘請了奧地利古生物學家o.師丹斯基(zdansky)來中國發掘化石。師丹斯基到周口店零星採集、小規模發掘也有不少收穫。他把發掘到的大批材料帶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去研究。到1926年,他發現在周口店龍骨山上發掘到的化石中,有兩顆牙齒很像人牙。

師丹斯基的簡單報導引起了廣泛重視。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與前任所長丁文江後得到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與該基金會所屬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從事大規模系統的發掘工作。當時雙方達成協議,採得的化石不帶出中國,留在中國境內供中外地質古生物學家共同研究,研究成果在中國的地質古生物期刊上發表。中國方面的現場總指揮,就是工作10多年,野外經驗極豐富的年輕地質學家——李捷。經過他們辛勤工作,半年之後,發現一顆人牙化石,經協和醫學院的人類學家d.步達生(black)研究定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pekingensis),俗稱“北京人”(pekingman),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北京猿人”。李捷當年在英文版《中國地質學會志》上發表了《周口店化石層》一文,次年又在中文版《科學》月刊上發表了《周口店採集研究之經過》一文,對此作了全面詳細介紹。正是他,為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的系統發掘和“北京猿人”化石的發現立下了頭功,也為兩年後“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劃時代發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捷是第一個參加周口店發掘工作的中國地質學家。我們不難看出,從安特生、師丹斯基的零星採集、小規模發掘到楊鍾健、裴文中、賈蘭坡等劃時代的重大發現,這當中,李捷、步林開始的大規模系統的發掘是一個關鍵的環節。

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學說的研究成果

20年代,李四光在華北,30年代在江西廬山、安徽黃山等地做研究工作,於1933年11月在北平的中國地質學會第10次年會上,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的理事長演說。在1937年,正式寫成專著《冰期之廬山》,創立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學說。

李捷是李四光這一學說的積極支持者。抗戰期間,他在鄂西調查礦產過程中,也十分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他與吳燕生在巴東縣的火烽、店子坪發現u形谷,又在皮家溝—栗子坪—土橋鎮一線又發現u形谷、終磧、冰磧平原的成套冰川地貌。另外,他們在建始縣的茅田也發現冰川遺蹟。後來,他與吳燕生聯名發表了《湖北西部第四紀冰川簡報》一文(1940年)。事後,李四光和孫殿卿還根據他們文章的線索去巴東、建始考察過第四紀冰川遺蹟。

1954年,李捷在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工程管理處工作時,在北京西郊模式口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發現了第四紀早期冰川擦痕,這在長江以北基岩面上尚屬首次。後來,孫殿卿曾陪同李四光前往鑑定。這在第四紀地質研究上有重要價值,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為此,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主持修建了模式口“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1958年11月,李捷由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夏其發、孫翠玉陪同考察了三門系地層。他發現在原稱的“三門系”第四、五兩層之間有泥礫層,其特點是泥礫不顯層次,礫石分選不好,礫石多帶擦痕,礫石成份複雜,來源極遠,泥礫下之砂質粘土層中有揉皺與錯動現象,影響深度1米多,揉皺錯動處還可見到磨光面。他得出結論認為第五層不屬於三門系,此泥礫層是冰磧物。事後他發表了《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蹟》及《三門峽地區三門系地層及冰磧物研究的意見》二文,出版在《三門峽第四紀地質會議論文集》上(1959年)。在後一文中,他著重討論了三門系的上限與下限問題,以及“三門系”第五層的層位問題,特別強調指出研究中國第四紀地質必須正視第四紀冰磧層層位問題。

1962年12月18—25日,李捷在北京出席中國地質學會第3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32屆學術年會,他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貌、第四紀地質專業組作了題為《第四紀冰川遺蹟》的學術報告,進一步總結了當時的研究成果,支援李四光的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學說。

在水利水電建設事業上的貢獻

1957年,他調到水利部工作以後,就完全投身於水利水電建設事業中的工程地質工作裡。在他一生的最後20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前的10來年裡,他跑遍了全國著名的水庫、水壩、水電站,作了實地勘察並參與研究。有很多重點工程他還多次考察,深入現場,解決疑難。例如,浙江的新安江水電站建設中,1960年他參加了選址,1961年又去檢視滑坡及鐵路隧洞,1962年再去查勘變電站基礎。1962—1963年,他2次去河南洛陽專區的陸渾水庫,又2次去福建福清縣東張水庫及南靖的南靖水電站考察。

1963年8月,李捷到陝西寶雞峽考察了引渭上塬工程,緊接著去青海、西寧考察北山寺水電站,又去甘肅玉門縣昌馬水庫考察,然後於9月經蘭州回北京,一個多月時間完成這樣大的工作量是很不容易的。更為難得的是,1964年4月,年屆古稀的李捷又到南方考察,他先考察了江西德安縣柘林水電站,同月15日,他們乘小車向贛南進發途中,小車翻入稻田,他們受了輕傷,經醫院檢查、治療後,帶傷堅持工作,考察了上猶縣的上猶江水電站。又轉入湖南郴州專區,考察了資興縣的東江水電站,最後於4月29日在那裡度過他的70大壽。此外,黃河的劉家峽、青銅峽、山西的汾河、四川的岷江、湖北的葛洲壩等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李捷在工作中,態度極為嚴肅認真,他一再強調“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對於工程地質上的若干問題,例如隧洞的幾條選線方案,他必親自逐條考察,反覆比較,並提出構造等方面的問題,反覆推敲,決不輕下結論。李捷也是青年晚輩的良師益友,他和青年同志一起工作時,不管是在火車上、汽車上、步行途中,他都抓緊一切機會給大家講地層、構造、工程地質、第四紀冰川等有趣的問題。他還經常以切身感受,教育青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熱愛地質科學事業。他教導青年時,注意理論聯絡實際,循循善誘,使年輕同志工作能力迅速提高。他不僅在水利水電建設中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而且為祖國培養了大批新生力量,受到年輕同志由衷景仰與崇敬。

李捷積極參加學術團體的活動。1922年1月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他是26名創始會員之一。1962年12月,他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31屆理事會理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李捷隨水利電力部機關遷到寧夏“五七幹校”,1977年1月30日因病去逝。1979年8月28日,水利部及電力工業部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出席追悼會的有該二部與北京市及有關部門領導人李鵬(當時電力工業部副部長,現國務院總理)、錢正英等,還有著名科學家黃汲清、張文佑、許傑、裴文中、尹贊勳、李春昱等。李鵬在悼詞中說:“今天我們沉痛悼念李捷同志,要學習他熱愛祖國、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刻苦鑽研科學技術的可貴精神,要化悲痛為力量,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為實現祖國的四個現代化,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鬥。”李捷的光輝業績和優秀品質,更為人們深切地懷念和學習。

簡歷

1894年4月29日 生於河北省成安縣西野莊。

1913年 畢業於河北省保定市育英中學,考入北京農商部地質研究班(後為農商部地質研究所)。

1916年 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入該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

1927年 任北京周口店遺址發掘隊中方負責人。

1928年 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1937年 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湖北礦產調查隊隊長。

1945年 任河北省政府建設廳廳長。

1949年 任北京市企業局工程師。

1950年 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該委員會礦產勘探局工程處處長。

1951年 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工業顧問,兼任大冶鋼鐵廠資源勘探指導委員會委員。

1952年 任地質部探礦司二級工程師。

1954年 任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工程管理處工程師。

1956年 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水利部支部委員。

1957年 任水利部設計管理局總工程師室地質總工程師,兼任地質部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評論員。

1958年 任水利電力部水電總局副總工程師。

1959年 任地質部地質圖編審委員會委員。

1977年1月30日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病逝。

主要論著

1 葉良輔,劉季辰,陳樹屏,王竹泉,朱庭祜,譚錫疇,謝家榮,馬秉鐸,李捷,盧祖蔭,徐淵摩,仝步瀛,趙汝鈞.北京西山地質圖(1:100000).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出版,1919.

2 李捷.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地質彙報,1922(4):81—90;英文摘要137—140.

3 李捷.調查直隸井陘縣地質礦產報告.地質彙報,1924(6):83—97.

4 葉良輔,李捷.安徽涇縣宣城煤田地質.地質彙報,1924(6):25—50;英文摘要13—20,附1:20萬地質圖1幅.

5 譚錫疇,李捷,王竹泉,et新常富(nystrom),jg安特生(andersson).1:100萬中國地質圖——北京濟南幅.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出版,1924.

6 李捷.調查安徽全省地質——江北區.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簡報,1926(1).

7 王竹泉,clappfg,fullerml,李捷,維理士,丁文江,新常富.1:100萬中國地質圖——太原榆林幅.農商部地質調查所,1926.

8 lic,thechoukoutienfossildeposit.bul1.geol.soc.china,1927,6:337.

9 李捷.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28(3):共45頁附英文摘要.

10 李捷,舒文博,俞建章.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煤田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28(4):共47,1:10萬地質圖2幅.

11 譚錫疇,劉季辰,趙汝鈞,李捷,新常富.1:100萬中國地質圖——南京開封幅.農商部地質調查所,1928.

12 李捷.周口店採集研究之經過.科學,1928,13(1):7—17.

13 李捷.秦嶺山脈中段地質調查略記.中央研究院17年度總報告,1929.

14 李捷,朱森.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0(9):共103,附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圖(1:50萬).

15 李捷.鎮江孟河間地質概況.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總報告,1931:140—142.

16 李捷,朱森.notesonthegeologynearmaping,kwangsi.bull.geol.soc.china,1934,13:215—232.

17 李毓堯,李捷,朱森.寧鎮山脈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5(11):共387.

18 cli,yyleeandschu.geologicalmapofthenankinghills(1:50000).inst.geo1.acad.sinica,1935.

19 cliandwychang.notesonthemaokoulimestoneinsouthernkwangsi,bull.geol.soc.china,1936,15(3):271—277.

20 李捷.廣西羅城黃金寺門附近地質.地質論評,1936(3):311—321.

21 李捷,張文佑.浙江西部煤田地質.浙江省建設廳報告,1937.

22 李捷,張文佑.安徽盱眙縣女山火山口.地質論評,1937,2(2):141—145.

23 jslee,schu,hmmeng.cliandkchang.ageo1ogicalatlasofthemid-westernnanling,19colouredgeologicalmaps.inst.geol.acad.sinica,1937.

24 李捷,吳燕生.湖北巴東礦產地質調查簡報.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簡報.1940.

25 cliandyswu,apreliminaryreportonthequaternaryglaciationinthewesternhupeh.bull.geol.soc.china,1940,20.

26 李捷,譚彭.鄂西水成赤鐵礦之地質時代摘要.地質論評,1951,16(1):70.

27 李捷.賀蘭山北段地質構造.地質知識,1955(2):34—36.

28 李捷.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蹟.三門峽第四紀地質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59:95—98.

29 李捷.三門峽地區三門系地層及冰磧物研究的意見.三門峽第四紀地質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59:114—115..

30 李捷.躍進中的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59(9):14—17.

參考文獻

〔1〕 王恆禮,王子賢,李仲鈞.中國地質人名錄.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108.

〔2〕 夏湘蓉,王根元.中國地質學會史.地質出版社,1982(8):134.

〔3〕 王鴻禎主編.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共294.

〔4〕 裴文中.回憶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中國科技史料,1982,3(3):2—5,47.

〔5〕 黃汲清.翁文灝與北京猿人化石的發現.大自然探索,1990,9(3):39—42.

〔6〕 潘雲唐.地質科學家李捷.中國科技史料,1992,13(3):31—39.

〔7〕 潘雲唐.李捷.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科學家傳記大辭典》編輯組編輯)第五集,科學出版社,1994:362—368.

標籤:李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