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竇融簡介

竇融

竇融簡介

竇融(前16—公元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竇融七世祖竇廣國,是孝文皇后的弟弟,封章武侯。竇融的高祖父,宣帝年間以二千石官吏的身分從常山遷徙到平陵。竇融少孤而有大志。王莽居攝年間,任強弩將軍司馬,參加了攻翟義、平槐裡的戰鬥,因軍功被封為建武男。竇融內修孝義,外接豪傑。他侍奉母親兄長,關心培育弱弟,有名於時;而他居住長安,出入權貴,連線閭里豪傑,尚氣牡俠,也見重於世。王莽末年,青徐兵起,王莽太師王匡請竇融任助軍,出兵東征。

漢兵起,竇融隨王邑軍在昆陽大敗,撤歸長安。漢兵長驅入關。在王邑推薦下,竇融被任命為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引兵進駐新豐。王莽失敗,竇融率軍投降更始大司馬趙萌,任校尉。趙萌十分看重他,推薦竇融為鉅鹿太守。

竇融見更始帝新立,東方尚在亂離之中,加上竇家累世在河西,習知當地風俗,因而不想出關。他對兄弟們說:“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 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後漢書·竇融列傳》)。兄弟們都認為他言之有理。

竇融去見趙萌,說自己不想到鉅鹿郡,而想出守河西。趙萌替他奏明更始帝,於是朝廷任命竇融為張掖屬國都尉(武帝時置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竇融大喜,立即帶領家人西行。到任後,他安撫百姓,交結豪俊,對羌人示以恩信。於是吏民擁戴,河西歸心。

當時,酒泉太守樑統、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以及州郡中英彥之士,均與竇融交好。更始政權敗亡後,竇融召集樑統等人商量說:“今天下擾亂, 未知所歸。河西斗絕在羌胡中,不同心曒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復無以相 率。當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大家一致同意這一建議,並推舉竇融任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主持大局。因為竇融家族幾世任河西官吏,深得民心。從此,竇融擁眾割據。

當時,武威太守馬期和張掖太守任仲沒有參與其事。竇融等便寫公文曉示二人。二人解脫印綬離任而去。竇融便任命樑統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厙鈞為金城太守。竇融仍然駐居屬國,兼任都尉之職,設定從事,監察五郡事務。

河西地區,民俗質樸,而竇融等為政又比較寬和,於是,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平時,軍民一起習練兵馬騎射和烽燧之警。一有外兵侵犯,竇融就自己率兵與諸郡兵士前去救助平定。後來,匈奴和羌人都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百姓為避災荒兵火逃到這裡來的,也越來越多。

後來,竇融聽說光武帝劉秀即位,便想東向歸附,但河西路途險遠,不能自通。正巧當時隗囂先歸附漢室,稱建武年號,竇融等便依從隗囂,受漢朝正朔。隗囂表面上雖順應官民將士的心願歸附漢朝,內心卻存有異志。他派舌辯之人張玄遊說河西,張玄對竇融說:“更始帝劉玄事業已成,卻轉眼敗亡,這已清楚地表明劉姓不可能再復興了我們有所歸屬,終不自由。一旦受制於人,自失權柄,後果危殆,悔之莫及!如今天下豪傑爭銳競勝,雌雄未決,我們應該各自佔據土地,與隴蜀勢力結合,勝利了,可為六國;就算失敗了,至少也能如尉佗一般割據稱雄。”

竇融召集豪傑和太守們商量此事,有智之人都說:“劉秀天命所歸,而且,在目前天下稱帝的人當中,他的土地最廣闊,甲兵最強盛,號令最嚴明,別人遠遠比不上。”諸郡太守的賓客們,意見略有分歧。竇融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東歸光武帝劉秀,建武五年(29年)夏,派遣長史劉鈞向光武帝通誠獻馬。

起初,光武帝聞河西完富,地接隴、蜀,常欲招之以逼迫隗囂和公孫述,也派使者來給竇融送信,正好使者在路上遇到了劉鈞,於是便跟他一起回到洛陽。

光武帝接見劉鈞,心中異常高興,他盛情款待劉鈞之後,便命他帶著自己親加璽印的書信回河西,信中對竇融非常坦誠直率地分析了形勢,勸他拿定主意,早作決斷:“制詔行河西五郡大將 軍事、屬國都尉: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 則百姓蒙福。威德流聞,虛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 長史所奉書獻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諸事具長史所見, 將軍所知。王者迭興,千載一會。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 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並,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今之議者, 必有任囂效尉佗制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今以黃金二百斤賜將軍,便宜輒言”(《後漢書·竇融列傳》)。並任命他為涼州牧。

光武帝璽書一到,河西震驚,全體官員將士都佩服光武帝明察萬里之外,洞見徘徊之情。竇融又派劉鈞上書光武帝,表明自己決意附漢,並無徘徊觀望之心。他說:“臣融竊伏自惟,幸得託先後末屬,蒙恩為外戚,累世二千石。至臣之身,復備 列位,假歷將帥,守持一隅。以委質則易為辭,以納忠則易為力。書不足以深達至 誠,故遣劉鈞口陳肝膽。自以底裡上露,長無纖介。而璽書盛稱蜀、漢二主,三分鼎足之權,任囂、尉佗之謀,竊自痛傷。臣融雖無識, 猶知利害之際,順逆之分。豈可背真舊之主,事奸偽之人;廢忠貞之節,為傾覆之事;棄已成之基,求無冀之利。此三者雖問狂夫,猶知去就,而臣獨何以用心!謹遣同產弟友詣闕,口陳區區”(《後漢書·竇融列傳》)。竇友到高平,隗囂反叛,道路隔絕,只好轉回,派司馬席封偷度至漢,通達書信。漢武帝又命席封帶信給竇融、竇友,真誠地給予安撫慰問。

竇融深知光武帝的意旨,便寫信給隗囂責備他不該叛漢。信中說:“伏惟將軍國富政修,士兵懷附。親遇□會 之際,國家不利之時,守節不回,承事本朝,後遣伯春委身於國,無疑之 誠,於斯有效。融等所以欣服高義,願從役於將軍者,良為此也。而忿悁之閒,改節易圖,君臣分爭,上下接兵。委成功,造難就,去從義,為橫謀,百年累之,一朝毀之,豈不惜乎!殆執事者貪功建謀,以至於此,融竊痛之!當今西州地埶局迫,人兵離散,易以輔人,難以自建。計若失路不反,聞道猶迷,不南合子陽,則北入文伯耳。夫負虛交而易強御,恃遠救而輕近敵,未見其利也。融聞智者不危觿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今以小敵大,於觿何如?□子徼功,於義何如?且初事本朝,稽首北面,忠臣節也。及遣伯春,垂涕相送,慈父恩也。俄而背之,謂吏士何?忍而□之,謂留子何?自兵起以來,轉相攻擊,城郭皆為丘墟,生人轉於溝壑。今其存者,非鋒刃之餘,則流亡之孤。迄今傷痍之體未愈,哭泣之聲尚聞。幸賴天運少還,而將軍復重於難,是使積痾不得遂瘳,幼孤將複流離,其為悲痛,尤足愍傷,言之可為酸鼻!庸人且猶不忍,況仁者乎?融聞為忠甚易,得宜實難。憂人大過,以德取怨,知且以言獲罪也。區區所獻,唯將軍省焉”(《後漢書·竇融列傳》)。隗囂不聽竇融的意見。竇融便和五郡太守一起厲兵秣馬,上疏光武帝,請示日期,準備出兵進擊隗囂,為漢廷效命。

光武帝見竇融如此忠誠,深為嘉美。專門派人給他送去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並下詔給他,詔書中先表彰竇氏與自己的親戚關係以及竇氏祖上對漢王朝的貢獻,然後說,有人從天水來,把竇融寫給隗囂的信抄來了,讀後令人痛入骨髓,“畔(叛)臣見之,當股慄慚愧,忠臣則酸鼻流涕,義士則曠若發矇。非忠孝愨誠,孰能如此?豈其德薄者所能克堪”(《後漢書·竇融列傳》)?詔書中還指出,隗囂見竇融不肯幫助自己,肯定會造作離間之言,而朝廷中也可能有人因為不瞭解本意,傳言乖實,令人失望。請竇融有思想準備。最後,詔書中表示,關東已經平定,大軍即將西征,請竇融整頓士馬,準備配合大軍,一起建功立業。

更始年間,先零羌封河等部曾殺死金城太守,佔有其郡,因而隗囂派來使者,賄賂封何,與之結盟,想調發封何兵眾,以拒漢兵。竇融等乘部隊便利,擊破封何,斬首千餘級,得牛馬羊萬頭,谷數萬斛,因並河揚威武,等待光武帝親征。

光武帝見竇融恪守信用,大加賞賜。命右扶風官長修理竇融父親的墳塋,用太守之禮祭祀,並幾次派人,賞賜竇融四海珍奇之物。

這年秋天,隗囂侵擾安定郡,光武帝準備親自率兵西征,先通知竇融,令他作好接應的準備。竇融得到命令,立即出兵到姑藏。但不巧,天降大雨,道路斷絕,而且隗囂也已退兵,因而漢軍未發。竇融回駐原地。

竇融擔心此後漢朝不再出兵,上書給光武帝,說明利害:“隗囂聞車駕當西,臣 融東下,士觿騷動,計且不戰。囂將高峻之屬皆欲逢迎大軍,後聞兵罷,峻等復疑。囂 揚言東方有變,西州豪桀遂復附從。囂又引公孫述將,令守突門。臣融孤弱,介在 其閒,雖承威靈,宜速救助。國家當其前,臣融促其後,緩急迭用,首尾相資,囂 埶排迮,不得進退,此必破也。若兵不早進,久生持疑,則外長寇仇,內示困弱, 復令讒邪得有因緣,臣竊憂之。惟陛下哀憐”(《後漢書·竇融列傳》)!光武帝深以為然。

建武八年(32年)夏,光武帝親自西征,竇融聞訊,率步騎數萬、輜重車五千多輛策應,在高平第一城會師。在拜見光武帝之前,竇融先派手下人去請教會見禮儀。當時,戎馬倥傯,兵戰連年,諸將三公交錯於路,因而禮儀疏簡。光武帝得知竇融先問禮儀,十分高興,於是宣告百僚,置酒高會,用特別優厚的禮節接待竇融等人。任命竇融的弟弟竇友為奉車都尉,堂弟竇士為太中大夫。接著,光武帝與竇融一起進軍,隗囂大敗,城邑都歸降了漢朝。光武帝為回報竇融所建的大功,封他為安豐侯,封竇友為顯親侯。武鋒將軍竺曾為助義侯,武威太守樑統為成義侯,張掖太守史苞為曪義侯,金城太守厙鈞為輔義侯,酒泉太守辛肜為扶義侯。封爵完畢,光武帝東歸,竇融等回鎮原地。

竇融因為兄弟二人,都受侯封,而且久駐外鎮,專有方面之權,於是,內心常懷戒懼,不能自安,屢次上書朝廷,請求派人來替代自己的職務。光武帝下詔回覆,說:“吾與將軍如左 右手耳,數執謙退,何不曉人意?勉循士民,無□離部曲”(《後漢書·竇融列傳》)。

隴、蜀平定之後,朝廷下詔,命竇融率五郡太守一起到洛陽奏陳事務。於是,竇融等奉詔東行,官屬賓客相隨,駕車千輛,牛羊遍野。竇融先到洛陽城門,奉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綬。光武帝派使者發還侯爵印綬,立即接見了他,使他盾於侯位。幾個月後,任命他為冀州牧,又過十幾天,升任他為萬司空,賞賜優厚,恩寵無加,傾動京師。竇融因為自己本非光武帝舊臣,而一人朝廷,就蒙此厚思,位在功臣之上,所以每次進見,容貌都非常卑恭,言詞也特別謙遜。光武帝見他能識進退,對他愈加親厚。竇融為人一向謹慎小心。如今久居高位,心中不安,屢次辭讓爵位。他先通過侍中轉達,然後自己上奏,說年事已高,兒子又不爭氣,因此不願再位列諸侯,也不願把侯爵傳給兒子。不久,他又請求進見皇帝,面陳此事此情,皇帝猜測出他的心思,沒有召見他。

一天,朝會完畢,諸臣退出,竇融逡巡滯留,光武帝知道他又要辭讓,就命手下人請他出去休息,不讓他上言。後來,皇帝召他議事,預先對他說:“日者知公欲讓職還土,故命公暑熱且自便。今相見,宜論它事,勿得復言”(《後漢書·竇融列傳》)。於是,竇融就不敢再請求了。

建武二十年(44年),大司徒戴涉因為所推薦的人違法,被關進監獄,後死去。當時,三公參職,光武帝不得已也免去了竇融大司空的職位。第二年,竇融加位特進。二十三年(47年),竇融代陰興行衛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竇友當時擔任城門校尉,兄弟二人都執掌禁衛部隊。竇融又提出退職還鄉,光武帝不準,常派人賞賜金銀布帛珠寶珍奇。竇友去世,皇帝念竇融年邁體衰,派中常待、中謁者到他的臥室,勸他努力餐飯,珍重身體。

明帝即位之初,竇家同時在朝的,就有一名三公,兩名侯爵,三名娶公主為妻的,四位二千石等級的官員。在京師,祖孫官府相望,甲第連雲。當時外戚、功臣無人能比。

明帝永平二年(59年),竇融的堂侄護羌校尉竇林犯罪被殺,明帝下詔書切責竇融,並舉出西漢竇嬰、田蚡之事為戒。竇融惶恐不已,上書請求離職。明帝命他歸家養病。第二年,竇融交上衛尉印綬。

竇融在宿衛任上十多年,年紀老邁,子孫放縱妄誕,多行不法。長子竇穆交結輕薄之徒,囑託郡縣,甚至矯稱太后詔命,貼亂政事。明帝大怒,把竇穆等官職全部免除,命攜家屬歸其故郡,只把竇融留在京師。竇穆等西行,到達函谷關,皇帝又下令命他們回京。正好,竇融去世,享年78歲,諡戴侯。其弟之子竇固、曾孫竇憲皆為名將。

點評:竇融善於把握機遇,他“始以豪俠為名,拔起風塵之中,以投天隙,遂蟬蛻王侯之尊,終膺卿相之位”(《後漢書·竇融列傳》)。竇融善於自處,明哲保身。他任職朝廷、位高爵顯之後,雖乏經國之術,但卻明於進退之禮。謙遜謹慎,放遠權寵,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表現出過人的謀身之智,因而特蒙光武優渥禮遇。只可惜子孫驕縱,終致衰微,良足嘆惋!

竇融

竇融(前16—公元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竇融七世祖竇廣國,是孝文皇后的弟弟,封章武侯。竇融的高祖父,宣帝年間以二千石官吏的身分從常山遷徙到平陵。竇融少孤而有大志。王莽居攝年間,任強弩將軍司馬,參加了攻翟義、平槐裡的戰鬥,因軍功被封為建武男。竇融內修孝義,外接豪傑。他侍奉母親兄長,關心培育弱弟,有名於時;而他居住長安,出入權貴,連線閭里豪傑,尚氣牡俠,也見重於世。王莽末年,青徐兵起,王莽太師王匡請竇融任助軍,出兵東征。

漢兵起,竇融隨王邑軍在昆陽大敗,撤歸長安。漢兵長驅入關。在王邑推薦下,竇融被任命為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引兵進駐新豐。王莽失敗,竇融率軍投降更始大司馬趙萌,任校尉。趙萌十分看重他,推薦竇融為鉅鹿太守。

竇融見更始帝新立,東方尚在亂離之中,加上竇家累世在河西,習知當地風俗,因而不想出關。他對兄弟們說:“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 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後漢書·竇融列傳》)。兄弟們都認為他言之有理。

竇融去見趙萌,說自己不想到鉅鹿郡,而想出守河西。趙萌替他奏明更始帝,於是朝廷任命竇融為張掖屬國都尉(武帝時置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竇融大喜,立即帶領家人西行。到任後,他安撫百姓,交結豪俊,對羌人示以恩信。於是吏民擁戴,河西歸心。

當時,酒泉太守樑統、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以及州郡中英彥之士,均與竇融交好。更始政權敗亡後,竇融召集樑統等人商量說:“今天下擾亂, 未知所歸。河西斗絕在羌胡中,不同心曒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復無以相 率。當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大家一致同意這一建議,並推舉竇融任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主持大局。因為竇融家族幾世任河西官吏,深得民心。從此,竇融擁眾割據。

當時,武威太守馬期和張掖太守任仲沒有參與其事。竇融等便寫公文曉示二人。二人解脫印綬離任而去。竇融便任命樑統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厙鈞為金城太守。竇融仍然駐居屬國,兼任都尉之職,設定從事,監察五郡事務。

河西地區,民俗質樸,而竇融等為政又比較寬和,於是,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平時,軍民一起習練兵馬騎射和烽燧之警。一有外兵侵犯,竇融就自己率兵與諸郡兵士前去救助平定。後來,匈奴和羌人都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百姓為避災荒兵火逃到這裡來的,也越來越多。

後來,竇融聽說光武帝劉秀即位,便想東向歸附,但河西路途險遠,不能自通。正巧當時隗囂先歸附漢室,稱建武年號,竇融等便依從隗囂,受漢朝正朔。隗囂表面上雖順應官民將士的心願歸附漢朝,內心卻存有異志。他派舌辯之人張玄遊說河西,張玄對竇融說:“更始帝劉玄事業已成,卻轉眼敗亡,這已清楚地表明劉姓不可能再復興了我們有所歸屬,終不自由。一旦受制於人,自失權柄,後果危殆,悔之莫及!如今天下豪傑爭銳競勝,雌雄未決,我們應該各自佔據土地,與隴蜀勢力結合,勝利了,可為六國;就算失敗了,至少也能如尉佗一般割據稱雄。”

竇融召集豪傑和太守們商量此事,有智之人都說:“劉秀天命所歸,而且,在目前天下稱帝的人當中,他的土地最廣闊,甲兵最強盛,號令最嚴明,別人遠遠比不上。”諸郡太守的賓客們,意見略有分歧。竇融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東歸光武帝劉秀,建武五年(29年)夏,派遣長史劉鈞向光武帝通誠獻馬。

標籤:竇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