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孫友田簡介

大別山的石頭

孫友田簡介

作者:孫友田

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全國性大進攻的序幕。2006年夏, 我們挺進大別山,參加江蘇作協組織的採風活動,去進行一次紅色之旅。

金寨縣坐落在大別山的腹地,是著名的“將軍縣”。我們參觀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後,便乘車在彎彎的山路上向西南行駛3小時,到達天堂寨白馬大峽谷。

從金寨到天堂,在博物館目睹艱苦和拼殺之後,再去感受雄偉和壯麗。天堂寨白馬大峽谷位於白馬山下,全長6公里,是淮河的主要源頭之一。白馬山屬大別山脈,因山形如白馬而得名,其主峰海拔1729米,系大別山的第二高峰,金寨縣的最高點。

走進大峽谷,松柏遮天,雲霧繚繞,嘩嘩的流水聲不絕於耳。因水質純淨清澈,一塊塊大別山美麗的石頭在水中現出了它們的色彩、圖形和花紋。使得我們這一群老中青都回到了童年。沿著峽谷的水邊,說笑著撿拾自己心愛的石頭。薛兵撿到的一塊上站立著一位英俊的武士,成正和撿到的畫像石上是一位白髮銀鬚的壽星。大別山青春常在又年高德劭。我撿到的一塊更為傳神:一片深灰色的石面上,如浮雕一般突出一幅白色、戴帽的側面頭像,眼睛注視前方,表情深沉凝重。大家爭相傳看。郜科看了一會說:“這是一位紅軍戰士。你們看,他頭上戴的帽子分明是八角形的呢。”

大別山的石頭上出現了紅軍形象,讓我激動不已。如果紅軍是大別山的石頭,那金寨縣則是一塊大別山最大最美最堅強的石頭。血與火的鬥爭鑄就了它的筋骨,鮮豔的紅旗飄展著它的風采。由於在這裡建立紅一軍,堅決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而使它聞名全國。從它的懷抱裡走出59名將軍,其中上將1名,中將8名,少將50名,被譽為“將軍的搖籃”。縣城出將軍僅次於湖北紅安。出生於 1913年的金寨人洪學智,曾被兩次授予上將軍銜。我們熟悉的皮定均、曾紹山、徐立清、詹大南等將軍,都是戰功赫赫的金寨人。金寨縣革命博物館裡懸掛著他們的尊容。

金寨是將軍的搖籃,也是紅軍的故鄉。根據建國初期的統計,全縣就有700多名紅軍戰士。為革命犧牲的金寨籍烈士被確認的就有10408名。金寨縣革命博物館裡鐫刻著他們的英名。

大別山的石頭,磨過殺敵的戰刀,拴過將軍的戰馬,經受過戰火的洗禮。大別山的石頭,是建築共和國大廈的良材,與神州各處名山的石頭一起,為中華民族壘起崇高與巍峨。

著名的“左聯”詩人蔣光慈是金寨縣白塔畈鄉人,他1929年出版的詩集《新夢》被稱為“中國最先的一部革命的詩集”。他在《中國勞動歌》一詩中,召喚勞苦大眾起來鬥爭:“高舉鮮豔的紅旗,努力向那社會革命走!”他是大別山憤怒的石頭,吶喊的石頭。

手捧大別山的石頭,想起愛國英雄于謙的一首詩《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標籤:孫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