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王久辛簡介

密茨凱維奇的愛國情懷

王久辛簡介

作者:王久辛

出訪波蘭前,翻閱有關波蘭的資料,驚訝地發現,在波蘭優秀兒女的佇列中,除卻世人熟知的偉大鋼琴家肖邦、天文學家哥白尼、科學家居里夫人外,我崇敬的大詩人密茨凱維奇也在其中。

我的欣喜,在到達波蘭的克拉科夫市的瓦維爾宮時達到了頂峰。翻譯告訴我,瓦維爾宮是波蘭最古老的宮殿之一,始建於14世紀,是當時波蘭的王宮和新的主教教堂。偉大的愛國詩人密茨凱維奇就安葬在這裡。

在中國,由於各種各樣的實驗詩歌充斥在各種詩刊和報章雜誌上,詩人也以發展個性為由,越來越脫離大眾的情感世界與精神世界。而像密茨凱維奇式的以愛國主義精神為主體的詩歌創作,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遮蔽。在維斯瓦河畔山崗上古城堡內的主教堂裡,大詩人密茨凱維奇與波蘭歷代國王、名人、民族英雄安葬在一起,成千上萬來自波蘭乃至世界各地的遊人,神情莊重地在密茨凱維奇的石棺前默哀、致敬!波蘭人民將他們心中的英雄安葬在這一聖地,更彰顯出波蘭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懷。

1798年12月24日,密茨凱維奇出生於諾夫格魯德克附近查阿西村(今屬白俄羅斯)一個小貴族家庭。1815年,他進入維爾諾大學。畢業後在中學任教,其間他閱讀了大量西歐浪漫主義作家如歌德、席勒和拜倫等人的作品,又受到義大利、希臘和本國革命風暴的影響,他創作中的浪漫主義成分逐漸增長。1820年,他寫下了著名的《青春頌》一詩,在1830年華

沙起義時成為眾口傳唱的戰歌。1822年,他的詩集首度出版,標誌著波蘭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1823年由於波蘭學生運動遭沙皇統治集團的鎮壓,他被捕入獄,後被流放到俄國,在那裡他與當地的十二月黨人建立了聯絡,還結識了一些俄國的詩人和作家。1826年,《十四行詩集》出版。1828年,長詩《康拉德·畢倫洛德》問世。這是一部以復仇、起義為主題的英雄史詩,廣受波蘭青年的喜愛,也讓沙俄佔領者恐慌。1830年11月,華沙爆發了反俄起義,起義失敗後,他隨流亡的起義戰士來到德國德累斯頓。從1832年起定居巴黎。1834年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塔杜施先生》。這部長詩洋溢著詩人對祖國的深厚熾烈的情感,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愛國熱忱,他號召人民團結對敵,爭取祖國的自由和獨立。1855年俄土戰爭爆發,他又來到土耳其,想組織軍隊去和沙俄作戰,未能如願。同年11月26日密茨凱維奇逝世於君士坦丁堡。1898年,密茨凱維奇的遺體被運回波蘭,安放在瓦維爾宮的地下墓室裡。

密茨凱維奇一生的理想是為祖國的自由獨立而鬥爭。魯迅先生認為他是波蘭“在異族壓迫之下的時代的詩人。所鼓吹的是復仇,所希求的是解放”。在詩歌藝術上,他繼承了波蘭古典詩人和歐洲浪漫主義詩人的傳統,特別是吸取了民間詩歌的精華,把波蘭的民族詩歌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手撫密茨凱維奇石棺上的花紋,我的內心充滿無盡的感慨:如果歷史上的波蘭沒有備受摧殘,密茨凱維奇能有這樣巨大的激情並創作出這麼深刻的作品嗎?正是民族的深重苦難,激發出詩人無限的創造力,書寫出一首首激情澎湃、給人以鼓舞和啟迪的詩作。詩中他所表達的所有思想與情感,其實證明的就是這樣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也就有反抗壓迫的藝術創造。

在瓦維爾宮,在波蘭的許多博物館,都能見到一群群參觀的孩子,他們一隊隊地湧來,如飢似渴地吸吮著精神的營養。波蘭的愛國主義傳統,正是這樣潤物細無聲般地在一代又一代後人身上得以傳承發揚。(人民日報2007-01-24)

標籤:王久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