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李龍雲簡介

李龍雲.煌煌的戲劇文學人生

李龍雲簡介

歷經磨難而久演不衰的《小井衚衕》,令戲劇文學界感到震驚的《荒原與人》……一部部沉甸甸的大戲構築了他的戲劇文學人生。

而今,一部根據老舍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改編創作的大型劇作《正紅旗下》又在人們熱切的關注下問世。

(一)

一九九九年,李龍雲發表了大型劇作《正紅旗下》。劇本是根據老舍生前未完成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的。像春日裡的一聲響雷,劇本的發表引起了中國戲劇文學界的廣泛關注。

(二)

一部劇作,為什麼尚未搬上舞臺就能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箇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於《正紅旗下》原著是老舍一生中唯一一部自傳體小說,是海內外公認的老舍的代表作。小說原來計劃的內容應該是從1898年寫到1901年,即從戊戌寫到辛丑。其規模即便不像《四世同堂》那樣有近百萬字之多,也不會低於三五十萬字。可惜的是,他沒寫完。他僅寫了8萬字,11章,“僅僅是一個大部頭長篇小說的開頭。”李龍雲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將這部僅有一個開頭的煌煌鉅著,改編成了一部完整的劇作。而幾乎所有讀過劇本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認為,劇本大氣磅礴波瀾壯闊,戲劇氛圍濃烈,人物語言十分生動,每一個人物又都有其完整的命運和歸宿……

其次,原因也出於李龍雲這位作家以往的成就和影響。

不妨先讀一下他的簡歷:

李龍雲,1979年9月被南京大學錄取為研究主,指導教師:陳白塵。1981年冬通過文學碩士學位;1982年元月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專職劇作家;1987年,國內權威雜誌《半月談》在《中國人物》專欄中將他列入中國當代最有影響的九名劇作家進行介紹;1988年3月被審定為國家一級劇作家;1988年春入選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和國務院文化部評選的“中國當代十名優秀劇作家”;1988年夏應美國奧尼爾中心邀請赴美訪問,出席全美劇作家會議,同年8月22日被奧尼爾的故鄉沃特福德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88年、1993年先後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第七屆、第八屆委員; 1993年,《中國新時期文學辭典》收入“李龍雲”、“《小井衚衕》”、“《荒原與人》”三項辭條。

主要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為:大型劇作《有這樣一個小院》、《小井衚衕》、《這裡不遠是圓明園》、《荒原與人》、《正紅旗下》,以及一批中長篇小說、戲劇美學論文。

其中,《小井衚衕》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1983、1985、1993年三度搬上舞臺,久演不衰;劇本則先後被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中國當代十大正劇集》、 《中國五十年文學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精選·戲劇卷》,並將與老舍、曹禺、關漢卿、莎士比亞的劇作一起收入新版的職業高中語文教材。

另一代表作《荒原與人》由著名導演藝術家徐曉鍾、王貴分別執導,由中央戲劇學院和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先後搬上舞臺,在北京和東北引起了轟動。《荒原與人》的劇本先是被收入《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戲劇卷》,後又被中國戲劇的最高學府中央戲劇學院作為教材列入《古今中外60部經典劇作》,並被譯成德、日等外文版本。

1979年以來,從《有這樣一個小院》到《小井衚衕》,再到《荒原與人》,李龍雲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連續產生轟動。作家始終處於藝術的漩渦中心而被人們關注著,他身上具有強烈的拓荒色彩和超前意識。

從《荒原與人》的發表到《正紅旗下》的問世,間隔了整整13年,關心李龍雲的人一直在拭目以待。而在這13年裡,他似乎已遠離塵世,迴避所有的應酬與虛榮,在孤獨與寂寞之中釀製著他自己的精品……

(三)

李龍雲, 1948年年末生於北京南城羅圈衚衕。

“每一位作家都有一片鄉士,每一片鄉土都有它獨有的文化。鄉士是作家賴以生存的基礎。它鑄就我一種特有的自尊,為我幼年的心靈塗上第一層底色。它告訴我:什麼是善良美好,什麼是正直倔強,什麼是底層人的尊嚴……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我目睹了一條衚衕三十年命運的起落興衰。老街坊們時而欣喜時而苦澀的經歷衝撞著我的心靈,於是我寫了他們……”

1981年,日後攪動得中國文壇多年興奮不已的《小井衚衕》懷胎十載,一朝分娩了。

現在的《小井衚衕》已經是譽滿京華了。實際上,在龍雲以往的全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命運起伏最大的,應該說是《小井衚衕》。《小井》將給我帶來些什麼,至今仍是個謎……”《小井衚衕》的演出,曾經經歷了三上三下,令人愁腸百結。當《小井》發表近20年之後,中國文學才翻然醒悟似的,接受了它……

(四)

1968年7月,李龍雲上山下鄉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0年北大荒生活期間,先後趕過馬車,當過拖拉機手和康拜因手。參加過築路、打井、架線、墾荒等多種勞動。

“1970年春,在鬱鬱寡歡的心境下我開始塗鴉,初學寫詩。”1985年,龍雲在《習劇15年漫筆》中寫道,“我是很不自覺地走上文學這條道路的……1972年的隆冬,我被軍墾系統一個師的業餘演出隊借去當創作員。從此,我告別了撓力河畔那片低矮的馬架子,把自己的命運與一個小戲班子的命運拴在了一起。我的創作生涯是從別拉洪河河畔那片荒涼的草甸子裡起步的……”

“在《小院》之前,在十年北大荒生活期間,我曾寫過十餘部劇本:獨幕劇、多幕劇、童話劇、相聲劇……連同那些報廢的詩歌、小說、散文手稿,積累起來的文字量竟有近百萬字之多。對這個社會而言,那一摞發黃的稿紙,已經煙飛灰滅,我永遠不會再把它們變成鉛字。但對我個人來說,那一汪心血將長留在我的記憶中,供我咀嚼、反思、憑弔……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多少年過去了。儘管當時碰到過各種各樣的挫折,但只要回憶起北大荒那段業餘創作生涯,我就感到所有過去的一切都是值得懷念的。在我的記憶裡,那裡的荒原永遠被夕照的霞光籠罩著;它乾淨、深遂、美好,但又夾有一絲淡淡的惆悵。只要閉上眼睛,我眼前立刻就會浮現出一幅畫面:那緩緩流淌的別拉洪河、粉紅色的高粱地中間那幽靜潮溼的土路,那神奇的‘落馬湖’傳說,那明亮的月光和流水……想到昨天,我就覺得彷彿重又置身於北大荒的懷抱裡。古荒深處,長河落日如輪。一條清晰的爬犁轍蜿蜒曲折鋪向遠方。晚霞把荒原裝點得那樣高遠、恬淡、蒼茫。坐在大爬犁上,身邊演出隊的夥伴們抱著手風琴睡著了。我倚靠著道具箱子,透過防蚊帽那井字形的花紋,望著沉下去的夕陽,在腦海裡編織著文學天國之夢……”

(五)

生活往往是坎坷與陽光並存。

1978年3月,李龍雲被黑龍江大學中文系錄取為本科生。就在那年冬天,李龍雲創作了多幕話劇《有這樣一個小院》。1979年3月《小院》在北京正式公演。意想不到的是,戲從彩排開始就引起了激烈爭論。一時間裡棍棒交加。就在他處境最困難的時候,一位與他素昧平生的老人,南京大學的陳白塵教授向他伸出了救援之手。白塵先生先是給黑龍江省的一位老作家巴波先生寫了封信,請他幫忙“從側面瞭解一下,如果《小院》這個作者確實是個很有追求的年輕人,我就破例錄取他為研究生;如果是個名利之徒,就算了”。當時的巴波也已年過花甲,但它與陳老在1939年時有過師生之誼,巴波真的找到龍雲的幾位同學作了調查,幾天之後他給白塵先生回了封電報:“無可非議”。白塵先生通過南京大學中文系黨總支找到校長匡亞明,鑑於研究生報考時間已過,希望請示教育部,允許南大破例為龍雲補辦招生手續。此事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援。為了求得黑龍江大學的合作,陳老進一步提出,希望南京大學派人親自到黑龍江去一趟,公出人員往返的差旅費由陳白塵私人負擔。7月上旬,南京大學中文系賈平年老師來到黑大。他給李龍雲帶來了陳老的口信:“萬一這次破例錄取失敗,你不能來南大,我仍願收留你為學生,願意對你函授……”

李龍雲入南京大學深造的第一項成果,就是《小井衚衕》的創作,就是《小井》以後一系列劇作的一發而不可收……

(六)

1985年,李龍雲創作了大型話劇《荒原與人》。

這是一部令戲劇界文學界感到震撼與驚訝的劇作,著名導演藝術家徐曉鍾說:“龍雲的《荒原與人》是一部極為真實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我感到她有一種特別的美質。這部寫文革期間北大荒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遠遠超越了文革,走出了那片黑土地。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著名導演藝術家王貴則稱:“《荒原與人》是一代人的輝煌大夢……”

早在1987年冬,在“李龍雲戲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討會”上,國內近30名作家理論家就曾對《荒原與人》的成就以及它對中國戲劇的深遠影響進行過預測與評估。理論家們認為:“《小井衚衕》奠定了李龍雲作為現實主義作家在歷史上的地位,而《荒原與人》則使我們感到了理論上的困惑。《荒原與人》體現的是一種人類意識”,“在探索的意義與價值上,對這個戲現在做結論還為時過早。它提供給我們的東西大多了。它突破了以往的一切框架與模式,建立了一種從內容到形式的全新樣式。作家將多種藝術方法與手段‘化’入藝術思維,再融入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使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產生了一種自然和諧的情調,朦朧著一種詩的意境,構成了一個奇特的世界。”

一位前輩戲劇家1989年指出:“中國戲劇走到《荒原》這裡,出現了一個高原現象。這個戲的追求,是希圖架起一座橋樑,首先從戲劇界過渡到文學界,然後通過這座橋樑把中國藝術送到世界。”

(七)

在《正紅旗下》發表之前,徐曉鍾曾經這樣說:“在當代中國,龍雲是最有潛力的劇作家”。

而前輩戲劇家夏衍則早在15年前就這樣說過:“《小井衚衕》的作家年輕、勤奮有才華,在中國像他這樣的年齡能有這樣的語言功力是難得的……關於《小井》,我雖視力衰退,還是一口氣讀完了。真是個近年來難得看到的好劇本……”

現在,話劇《正紅旗下》發表了。它必將再次攪起中國劇壇的騷動,而李龍雲自己則十分平靜。所有戲劇界的朋友們都清楚:13年,龍雲這13年決不會虛度,人們決不會就此終止對他的期待……

標籤:龍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