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熊希齡簡介

熊希齡

熊希齡簡介

(1870~1937)資產階級政治家,北洋政府總理。字秉三。湖南鳳凰縣人。清光緒年間先中舉人,繼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受梁啟超、唐才常的影響,主張維新立憲。1897年與譚嗣同等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任總理;又參與創設南學會,創《湘報》,以推動變法維新。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熊遭革職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及至趙爾巽繼任湖南巡撫,對熊備加提攜;趙升東三省總督,任熊為屯墾局總辦。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時,熊經趙爾巽之推薦出任參贊,返國後任東三省農工商局總辦、奉天鹽法道、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等職,其時有理財能手之稱。在立憲運動中,熊溝通於清政府大員袁世凱、端方、趙爾巽和立憲派首領梁啟超等人之間,冀圖以立憲消弭革命。辛亥革命起,12月熊由奉赴滬,漸次擁護共和並加入中華民國聯合會。1912年4月任唐紹儀內閣財政部長,7月辭職,旋任熱河都統,次年被舉為進步黨名譽理事。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拉攏進步黨人組閣,熊任北洋“第一流人才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在袁的獨裁統治下,熊曾附署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等命令,“人才內閣”終難有所作為。1915年2月,袁策動新聞界重提熱河行宮盜寶案,熊以涉嫌被迫辭職,旋受命籌辦全國煤油礦事宜。熊宦途受挫後,乃轉向慈善和教育事業。1917年8月京兆各縣水災,他被特派督辦京畿一帶水災河工善後事宜,盡力撫卹流亡,賑濟飢乏,復創辦慈幼局,收養難童。1918年在北京香山靜宜園成立香山慈幼院,以培育人才。1928年熊任國民政府全國賑濟委員會委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動員家人和香山慈幼院的師生投身救國抗日活動。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起,熊在上海與紅十字會的同仁合力設立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收容傷兵,救濟難民。京滬淪陷後,熊赴香港為難民、傷兵募捐。1937年12月25日因腦溢血在香港逝世。

標籤:熊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