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張岱年簡介

張岱年

中文名稱: 張岱年

生 卒 年: 1909~

國  別: 中國

代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 中國哲學大綱

生平簡介

張岱年,字季同,別署宇同。1909年5月出生於北京,原籍河北省獻縣。父親張濂,光緒(1903年)進士,授職翰林院編修。長兄張崧年是中國現代哲學家,對張岱年的學術道路選擇產生了直接影響。1928年,張岱年考入清華大學,旋即退學,又報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被錄取。1933年大學畢業時,因發表學術論文多篇,被清華大學哲學系聘為助教,從事哲學專業的教學工作。“七·七”事變以後,清華大學南遷,他滯留北京,閉門著書。1943年任教於私立中國大學,聘為哲學講師。抗戰勝利後,1946年清華大學覆校,回清華大學哲學系工作,1951年晉升為教授。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一直從事中國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張岱年的學術研究主要分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哲學史的闡釋;二是哲學問題的探索;三是文化問題的研討。在不同的時期,各有不同側重。

在中學時期,張岱年就立下了學術救國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學典籍。大學期間,在張崧年的指導下,他大量研讀英國哲學家羅素、摩爾、懷特海的哲學著作,分析哲學的方法和理論成為張岱年的方法和思想的重要來源;同時,張岱年閱讀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其他的唯物主義哲學的譯著,認識到“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是當代最有價值的學說”。在二十至三十年代中期,先後寫了《先秦哲學中的辯證法》、《秦以後哲學中的辯證法》、《顏李之學》、《中國元學之基本傾向》、《中國思想源流》、《關於新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的知識論》、《辯證唯物論的人生哲學》、《譚理》等重要哲學論文,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唯物論思想,闡發了中國的辯證法思想,顯揚了中國人本思想,而且做出了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解釋社會人生的嘗試。受張崧年“列寧、羅素與孔子,三流合一”思想的影響,張岱年提出了文化綜合創新的思路:今後哲學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在方法上,將唯物辯證法與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綜合起來;在理論上,將現代唯物論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優秀傳統結合起來。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中華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機,“應付此種危難,必要有一種勇猛巨集毅能應付危機的哲學。此哲學必不是西洋哲學之追隨摹仿,而是中國固有的剛毅巨集大的積極思想之復活,然又必不採新孔學或新墨學的形態,而是一種新的創造。”1935-1936年,張岱年寫成五十萬字的《中國哲學大綱》,以哲學問題為綱,分別敘述其源流發展,以顯出中國哲學的系統條理,其較高的學術品位為學界所公認,至今仍是中國哲學專業的必讀書目。1942-1944年間,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己任,先後著成《哲學思維論》、《知實論》、《事理論》和《品德論》等書稿,分別論述了對立統一規律、形式邏輯定律、唯物論和人生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個完整的哲學結構。

新中國成立後,他除了講授馬列主義基礎課外,繼續講授中國哲學史。教學之餘,先後寫出《張載——中國十一世紀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兩書。粉碎“四人幫”後,先生重執教鞭,並開設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課程。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除了部分舊著再版外,先後出版了《中國哲學發微》、《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玄儒評林》、《文化與哲學》、《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等著作,對中國哲學的研究,無論是人物,還是專題,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張岱年始終對文化問題感興趣,尤其是1984年後,他在文化的內涵、文化的民族性和普遍性、中國傳統文化、中西文化比較和建設新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他堅持以唯物史觀指導文化研究,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保守主義,主張綜合中西文化之長,創造新型的中國文化。認為只有正確理解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備文化進步的基礎,同時還要看到中國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須吸取西方文化的先進成就,尤其是民主與科學。建設新文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離開了它,就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張岱年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發揚自覺性、堅持前進精神,以和為貴、寬容博厚精神。這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核心。張先生的文化“綜合創新論”,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贊同。

張岱年簡介

標籤:張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