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集部 > 楚辭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0篇)

楚辭2.8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楚辭》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0篇)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楚地,一個文化的烙印,其倜儻神祕,猶如含情脈脈的眸,時時抓住我的靈魂。屈原,一個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辭,猶如無處無形的風,時時拂過我的心尖。那種憂鬱,那種憤懣,那種千轉百折解不開理還亂的惆悵,歸根結底,都緣於那些溶入靈魂的深沉的愛。

一、對楚地的愛“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就是這個句子讓喚醒了久違的淚水,如此的不加設計,不加醞釀的流淚!能夠想象,當屈原在吟到此處時,該是如何的百轉千折,如何的淚雨滂沱!其實,憑著屈原的才能和見識,要在別的諸侯國謀一個可以展示才華的職位並不會是什麼難事。況且在東周時代分邦建國的體制下,離故土遠赴他國並不是什麼“叛國行徑”,也不會有來自道德的譴責。士的橫行各國,諸侯、卿大夫的養士之風也非常的盛行。在《離騷》一文中,藉助靈氛口勸屈原離開楚地,遠走他國:“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又有巫咸更為明確的指向——臣擇君並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在此屈原也表現出一種內心的極端矛盾之情,也考慮,甚至真的要“歷吉日乎吾將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還是以僕悲馬懷的委婉表達來展示自己的選擇。真的,什麼才能讓一個極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將遠離故土時體會到僕悲馬懷而不是壯志滿懷,最終還是以自沉作為挽救楚地的悲壯的諷諫?而如果《招魂》確係屈原所作,則更借巫陽口吻明確“魂兮歸來”的抉擇。而在《橘頌》中則借頌橘再申自己“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達,最後都歸結於對楚地深深的眷愛。

二、對楚君的愛對於懷王,屈原是懷著深深的知遇之情的。雖然在血統上屈原也算是一個貴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對與一個知識分子來說也已經是相當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確提到懷王對他的信任已經到了“祕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的程度。所謂“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如此的待遇讓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後來的懷王,卻是“羌中道而回畔兮”、“與餘言而不信兮”。最後,屈原被罷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對“黃棘之盟”的強烈反對!而他的反對、抗爭的所帶來的反應卻是:“蓀佯聾不聞”,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復”!美人遲暮,人生幾何啊?歷史證明了屈原預見的準確性,盟約只是讓秦國可以更好的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懷王果然被扣,最後客死他鄉。可以想象,當時的屈原應該是多麼的無奈傷悲加憤懣。可是即使這樣,他也只是強調楚王是聰明但被黨人遮蔽、欺騙。

當我們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風》......我們怎能不被感動?在懷王被扣後,主張積極營救,可是對於頃襄王而言,難道不是樂觀其勢?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殘殺都常見,更何況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可憐的屈原,愛的如此的堅貞,如此的不識時務。可是因時務而流變的所謂的愛,是真的嗎?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後,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個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了解的情況下,憑藉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在我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無可否認的天才詩人,佢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在佢的詩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飛馳雲端的遠遊,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是夢與眞的結合,分不淸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於屈原來說,佢的責任感成了桎梏,牽絆住了佢的手腳,使佢的命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透過悽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不復存在,只有一個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箇無人的靜夜裡背誦楚辭,那種淒冷的美感,使夜閒的月光更加皎潔冷淸,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

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帶進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遊的飛機上,我都會溫習楚辭。優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裡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後,楚辭中的詞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悽美的風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希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3

看到楚辭最開始想到的是屈原—一個以死亡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的人,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愛國者。他有理想,有目標,有政治抱負,卻也因此被敵對,被流放。他殷切的盼望著君主睿智、國家強盛,盼望著自己才華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樹,但他最終只剩無助和孤獨,對他來說,人生都如浮萍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一個人經歷那麼多的煎熬,奔波過那麼多地方,他孤獨、勞累,但自己卻那麼渺小,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無力改變,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來體現他對國家、對人民的愛,只盼著靈魂能夠飛回故鄉去。

“紛吾即有此內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輕的屈原,器宇軒昂,才華橫溢,他有朝氣,自信,是不屈的鬥士,“汨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光陰似箭,唯恐抓不住飛逝的時光,希望歲月來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美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是體現了他為了國家強盛矢志不渝的精神。“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已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分,非餘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苟餘情其信婷以練要兮,長頗頷亦何傷。”等等在現在社會同樣適用,人們忙著爭名奪權,追逐利祿,猜忌著別人,彼此間勾心鬥角,相互嫉妒,忽視了本該有的追求,拋棄了內心原本應該擁有的純真和善良,這些話也告誡我們,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當保留內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讓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為。“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意思是,趁你年輕還未衰老,施展才華還有大好的機會,沒錯,當下的我們,還年輕,還有時間和機會去追尋、去奮鬥,去實現理想,不應該在該努力拼搏的年紀而懈怠,更不應該向自己認輸。“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苟不直,吾寧死”又是何等的堅定,這些更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在《楚辭》中還有許多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最應該學習的是屈原那濃厚而熾熱的愛國之情,一個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應當真切的愛著自己的國家,還應該學習屈原那堅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在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心無雜念,寧靜超然,不滯於物?

有多少人,在平靜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糾結與掙扎在內心深處暗流湧動?

又有多少人,能把這些糾結與掙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沒有赤子的情懷,沒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夠?

在《楚辭》諸文中,出現了許多許多人物,如女嬃、靈氛、厲神、太卜鄭詹尹、漁父和巫陽等。而這些人,或者曾經存在,或者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其實這些人的角色、話語、觀點就是屈原內心深處複雜矛盾心情的展露,糾結掙扎內心的呈現,但到最後,他都做了明確的抉擇。

一、欲立功業與棄世離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將至,恐脩名之不立”。在此,屈原明確表達了作為一個已達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負與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可是卻一再從罷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復”,乃至再流放。國君也從寄予重任到“不餘聽”到怒而遷之……一個具有高度自我認同感又有很強的政治預見性與參政能力的人來說,這種境遇是多麼的鬱悶啊,內心將是多麼的糾結。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卻一再吟詠“望三五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風兮,託彭咸之所居”。欲立功業而不立,“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竟至“呼號莫吾聞”,最後只能以自沉作為自己最後的一聲吶喊!

二、思君與怨君

屈原對懷王是有著深深的眷戀與感激的,“惜往昔著曾信兮,受命詔以朝詩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祕密事之載於心兮,雖過失猶弗治”。可是後來,卻被黨人矇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後還簽下“黃棘之盟”,這與屈原提出的“聯齊抗秦”的主張南轅北轍,且最後也使得自己命喪異國。對於這樣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於懷王最自己態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對楚王離賢君太遠的無奈。於是他又吟詠“聞百里之為虜兮,伊尹烹於庖廚。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雲而知之。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後憂。介子忠而裡枯兮,有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悠悠”。

在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還提到先寐後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晉文公。這是多麼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腸百結啊。在諸文中,直接出現怨句“君無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識”、“與餘言而不信兮”、“施黃棘之枉策”。甚至想到要選擇一個明君來施展自己的抱負。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輿之敗績”“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轉千折,最後選擇依然是為國沉軀。

三、去與留

“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借靈氛之口,屈原展現了自己內心的一種呼喚,即離開楚地,另奔湯、禹、武丁、齊桓之類的明君,乘“方壯”之年,“遠逝而自疏”,周遊上下,立一番功業。可是,就在“忽乎吾將行”之時,用僕悲馬懷,顧而不前來來表達自己最終的抉擇。即使是在流放且毫無起用徵兆時,“羌靈魂之慾歸兮,何須臾而忘返”、“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最後“鳥飛返鄉,狐死首丘”。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陽之口,一再重申此種抉擇。

四、堅守自志與隨波逐流

藉助女嬃責備的口吻和厲神占卜的夢境,屈原向我們展示了發自內心的另一種聲音——“何不變此志也?”,並用了鯀“直以亡身”的例項,這其實也是一種現世的深切關懷,即可以榮享富貴,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溫飽終日。可是同時,內心的另一種聲音發出嘹亮的吶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離愍而不遷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寧逝死而流亡兮,不忍為此常態”。最終在《漁父》一文中明確抉擇:“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五、執著與逍遙

在《九章。悲回風》中,屈原為我們展示了內心的另一種聲音:“寤從容以周流兮,聊逍遙以自恃”。在《漁父》一文中,更是通過漁父這一藝術形象給我們明確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的遊戲立場。在給予明確迴應,之後,還留給我們莞爾一笑的神情與“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餘音。足可饒樑三日。

可是,同樣最終是皎皎於世,最終,屈原無法只忘情於個人的逍遙,不能放任對楚國的責任感,最終離去!

糾結、掙扎、抉擇、自沉、殉國,由這些組成的的內心,經歷後的抉擇,你能不感動嗎?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我們緬懷每一位先賢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們閱讀他們遺留下來的作品時永遠懷著和其他讀者同樣的情感——敬佩一樣,我們似乎忘記了,我們的先賢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們的作品也只是對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憶。

適合我們緬懷先賢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視了吧,不要覺得這個姿勢難受,我們可以找一堆蹩腳的理由讓我們舒服一點,比如我們的時代太過和平了,我們的時代不提倡個人英雄主義,我們的時代大家都在為生存忙碌,我們的時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們的時代不需要英雄,我們是一個務實的時代。

愛國的故事在時間的河流裡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樣的情節,同樣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臺的人。這些“量產”的人事雖然繁多,但從不會覺得枯燥,因為後來者看向他們的目光裡只有敬意。是他們,讓這個遵循規則的歷史的車輪在輪轉時發出巨大的聲響,是他們,讓被生活所支配的活著的人類感受到人性的偉大。那些在歲月侵蝕下的身影,依舊同樣挺拔。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羅江畔的他此時卻風骨傲然的從我的腦海路過。那個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著高貴的血統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從降生的起就註定了不平凡。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國皇室有著血脈關係的楚國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貴族的身份和教育為他增添了“內美”和才華,“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的他得到了楚懷王的'信任,被提拔為左徒、三閭大夫,入則與懷王商議國事,出則迎接賓客、應對諸侯,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但壞訊息來的更快。在他忙於為他的大王修改憲令時,志向遠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懷王輕信了小人的挑撥,在沒有實際證據的情況下將屈原貶謫,在扼殺屈原的同時,也為楚國敲響了喪鐘。人的遭遇就是這樣,得到一些東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價,而且有時候,做選擇的並不是你自己。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絕了他建議的懷王為了秦國的六百里土地,與齊國斷交,且貶謫屈原,結果楚國丟掉了漢中的土地。陸陸續續的勾心鬥角,最後楚懷王把自己“送到了秦國”,結束了尷尬的一生。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是在公元前293年,楚頃襄王在秦國的威脅下“不忘欲反”的時候,屈原向他指明瞭懷王的下場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然而直言的他再次的被令尹子蘭所害,被貶出朝,從郢都到夏首,再從夏浦到陵陽。屈原在走完自己貶謫路線的同時,也悄悄地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終點。公元前278年,楚亡。公元前278年,汨羅江畔,屈原投水。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只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在一個悄靜無人的時候沉入江底,卻不想掀起了滔天的巨浪,以至於後來者看他的角度,從來都是仰視。而能讓我們平視的,幸好還有他的文作。也幸好,他除了是英雄,還是詩人,所以我們不用承受與這個時代不符的金戈鐵馬的沉重。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喜歡申椒、菌桂的人,那裡會比得上佩戴蕙茝的君子呢,但是近申椒、菌桂之人高張,紉蕙茝者無名,這該怎麼解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你不能轉換角色,自然只能貧困潦倒,精神上的清醒,是最大的獨活的悲哀。然而我們所看到的,恰恰是你所忽略的。你用千年前的筆墨,執著的告訴後世的我們你的堅持:“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似乎你忘了自己被貶的遭遇,“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是不是隻要是符合你的價值觀的事物,你都會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呢?你說你要為楚王開闢一條強國之路,但是草木凋零,你所比喻的“美人”早已遲暮,時局易變,你不想就在這個流放之地無所作為,你想“指九天以為正”,來表明你對君王的忠誠,然而並沒有什麼用處,“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譭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舉世皆濁,而你獨醒,那又能怎樣?一支筆,

如何撐得住大廈將傾,如何挽狂瀾於既倒?我是不是該覺得,你才是沒有醒著的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你也知時光老去,卻偏偏還惦記著為國效力;“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你願做他成功的奠基石,但他願意選擇你的道路嗎?也許,當年也有人像我這樣的自私的嘲弄你,你給千年的提問者、傲慢者、自私者的答案卻始終如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你說的也對,成功的路途漫漫,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一帆風順的走到終點,也不是經歷險阻之後就會品嚐到成功的果實。你比我們豁達,我比你小氣。你知道嗎?他們說你愚忠?其實,我懂,你忠誠的不是楚王,而是楚民,是楚國,是家族。但,我能看到的全是你的悲壯。

是我們仰望英雄的角度太過單一了吧?我們固執地把他們奉若神明,當作了與人不一樣的神明。似乎我們的流傳的英雄的故事裡,主角永遠都是犧牲,強烈的光環與混沌的時間將他們的作為平常人的生活遮擋的嚴嚴實實,難道他們沒有家人,沒有愛情嗎?在故事裡,我看不到;在詩稿裡,我麼發現。你在作品裡的香草美人,被後世的學者解釋為賢明君主的象徵,司馬遷也寫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他說的沒有錯,甚至很有道理,但請原諒我的執拗,我相信,他寫的不只是抱負。“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初見時,我甚至並不敢與你言語,儘管我們其實很聊得來;“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別離後,這風冷颯,木蕭瑟,而我則被離愁所困擾;“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因為思念所以鬱鬱寡歡,一聲聲嘆息,又平添許多的煩惱。直到此時才知“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如果你看到這些,內心該是何種想法?我是不知道了,但我見過太多的故事。太過的情感,在千年後的今天,成了一紙僵硬乾澀的、空洞的文字,僅僅只是符號。

我們有著與千年前不同的生活,但我們同樣的敬服智者和勇士,我們可以把他們當做標榜,但不是雕像。他們是人,所以他們帶給我們震撼;他們是普通人,所以也會有普通人的情感。我希望我們的英雄,不能只是故事中的主角。

我想,千年前,汨羅江畔的身影,出去執著,應當還有眷念和柔情吧。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我很喜歡讀《楚辭》,因為它令我感動,令我陶醉。眾所周知,《詩經》以後整整三百年,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興起,中國文壇幾乎被散文的光輝籠罩著,詩歌則處於寂靜時期。打破這種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愛國詩人屈原及其後代學者宋玉。他們創作了《楚辭》,“楚辭”和《詩經》截然不同,它不是集體的歌唱,而是個人的創作;不是現實主義,而是浪漫主義,不重自然現實,而重主觀抒情,不是板滯的四言,而是靈動的雜言,不是表現的北國風光,而是秀麗的南方景象,篇章不是迴環復沓的短章,而是結構巨集大的鉅製,風格不是自然純樸,而是弘博麗雅。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屈原的出現,是中國文壇的一顆新星,在他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當中,我讀懂了很多。

在楚國逐漸衰落、腐敗的過程中,他仍堅守著,他公正廉潔,一心為國,但卻在奸臣小人的汙衊之下得不到重用,空有滿腹才華,卻報國無門……

屈原是真正的英雄!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後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成為“楚辭體”或“騷體”。“騷”,因其中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與因十五《國風》而稱為“風”的《詩經》相對,分別為中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鼻祖。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8

真正的“文學經典”,不是那種說“我看過”的作品,而是那種說“我又看了”的著作。

一部《楚辭》,主人公為國為民、剛正不阿的形象躍然紙上,閉目沉思,他是那樣清晰的站在對面的高山之顛,為世世代代的後人所敬仰。

通篇貫穿著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力量,體現著鮮活思想、文學藝術的緊密結合和獨特風采,散發著改天換地、現實主義的雄渾詩韻和耀眼光芒。

洋洋灑灑的長詩,個性鮮明,想象奇特,語言斑斕,意境蒼茫,詩韻源遠流長。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一部作品,歷經兩千多年,還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為它是真正的“文學經典”!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在《楚辭》諸章中,無時無處,都洋溢著屈原愛德勝過愛身的情懷。用大量的麗花香草來借喻自己高潔的品德,江蘺、芷、秋蘭、木蘭、宿莽、留夷、揭車、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不僅自己,對於自己擔任三閭大夫時培養出來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樣的期望。“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也就是寧可看到他們因故萎絕而不願看見他們被汙穢直道德敗壞。因直諫而遭到如此待遇,卻不隨流俗而改志。在《離騷》一文中,借女嬃之言責備曰:“鯀婞直以亡身兮。夫何煢煢獨而不予聽”。又借厲神之口勸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何不變此志也?”。可是在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亦餘心之所善犧,雖九死其尤未悔!”、“寧溘死已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罰!”。

他放棄苟且鑽營,隨俗流變,堅持己志,最後以自己的軀體的隕落為修德作最後的殉葬,為他的一生畫上史詩般的悲劇結尾。這樣沉重的愛有多少人能夠擁有?

有多少人在歷史的流沙中來了又走了,連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歷史的舞臺上上演了又謝幕,連隱隱的歌聲都未留下。

有多少愛在歷史的舞臺上如流星般劃過,又被夜幕淹沒。

可是屈原帶給我們的愛卻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感人。這就是他的痕跡,他的歌聲,他的那道永恆的光。

《楚辭》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曾讀過很多古典名著,從《唐詩三百首》到《三國演義》,從《孫子兵法》到《韓非子》,從《世說新語》到《隋唐演義》,從《論語》到《四書五經》……然而,我最愛的,還是那本《楚辭》。

也許無數詩篇被埋沒於悠悠歲月;也許無數曾輝煌一時的文人墨客悄然逝去,在歷史這片海中翻不起一絲浪花來。然而楚辭,為什麼能在健忘的人們心中停留千年之久,屈原那孤獨消瘦的背影為何能屹立在人們心頭,撐起一片天空?

讀楚辭,猶難忘離騷。無數次翻看,指尖輕觸在沒有溫度的紙張上,泛起一片沁涼和辛酸。“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及信饞而齋怒!”,帝王昏聵多變、善惡不分、忠奸不辨;“為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舊貴族嫉賢妒能、結黨營私、讒佞貪婪,朝堂之上竟沒有屈原的立足之地,因為那樣腐敗的政治容不下一點乾淨!很難想象,在那樣的境遇下,屈原是懷著怎樣的委屈與堅貞寫下千古絕句。他的失望,他的憤慨,他的隱忍,他的彷徨,他的忠誠,他的執著,在詩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絕境中,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江山社稷,是芸芸眾生。君王的疏遠,貴族的抨擊,即使這些讓他的理想破滅,然而他還是不肯放棄,抱守著一次又一次的絕望等候著光明,期盼著希望。他崇高的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值得我們追隨下去,學習一世。

在詩中,我彷彿能看到無數個不眠之夜,搖擺跳躍明滅不定的燭火下,屈原怔怔地凝望著王宮出神,輾轉難眠,哀傷嘆惋。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就是這樣懷著報國之心,度過了半生哀愁。他在不斷追求畢生的信念,命運一次次拋棄了他,但他從沒有放棄,為國,為民,也為了自己的責任。

也許,在逝去的那一刻,他不解,他絕望,他哀痛,他心憂天下……但他沒有退路,也不想有退路,他出淤泥而不染,他從未向腐朽低頭,他用錚錚傲骨敲響了千秋絕唱,他的精神將永遠屹立在我們心中!

離,別也;騷,愁也。

……

楚辭,絢麗多姿,波瀾起伏,想象瑰奇,氣魄巨集偉,情意真摯,大氣磅礴。即使荊棘滿地,即使挫折橫生,即使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無法追隨自己的信念,然而,穿過千年,我依然能感覺到詩人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的美好政治理想,在那片黑暗、腐敗、不公平的時代放射出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