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國學小說

《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

《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1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汙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餘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眾生百態,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徵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2

懷著平淡無奇的心情,讀完了《儒林外史》的序言,說來說去,無非就是“現實主義”“諷刺意味”“科舉制度摧殘人心”,沒有妖魔鬼怪,沒有英雄兒女,索然無味的情節配上艱深晦澀的文字,名義上吹噓一下這本書膾炙人口、含義深刻,實際上我還沒讀就覺得,這本書就是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在讀完“范進中舉”和“臨死前的嚴監生”兩部分內容後,我所謂的賞析就和網上、書籍上說的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范進中舉,可喜可賀反而樂極生悲;而嚴監生家財萬貫,臨死前唯一的`留戀竟是那兩棵燈芯,吝嗇鬼的形象躍然紙上。他們都被封建教育扭曲,靈魂受到了束縛,精神受到了迫害,可憐又可悲。但當我靜下來自己思考時,卻覺得這種解析,作為答案,並非正解,讀後感應是主觀題,何時變成這種固守成規的客觀題了?范進的醜態被人詬病,可笑嗎?不,一點也不好笑,很現實。活了大半輩子,寒窗苦讀幾十年。受盡了他人冷眼相待,突然一步登天,平步青雲,從窮困潦倒走向錦衣玉食。終於出人頭地,終於能不再受人欺壓,終於了卻了一樁心願,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擱在一個壓抑了大半生的人身上,怎能無動於衷?就因為這一時的放飛自我,就被說成心靈脆弱,就可以忽略他這麼多年來的心理壓力嗎?家境的潦倒,岳父的冷漠,鄉鄰的鄙夷,二十多次落榜,一個人咬著牙堅持到勝利。這份恆心,毅力,不動如山,又有誰能做到呢?嚴監生又怎麼吝嗇了呢?他對妻子王氏有情有義,對王氏兩個兄弟出手闊綽,禮節周全體貼。在他那不爭氣的哥哥嚴貢生惹了官司時,本可袖手旁觀的嚴監生主動承擔責任,破財免災,對於嚴貢生的一走了之,並未責備,甚至給他留了一份厚禮,明明家境富有,卻日日粗茶淡飯,和他大魚大肉、坐吃山空的兄長嚴貢生,誰更吝嗇?吝嗇是對他人苛刻,不是嚴格律己的貶義詞。這是“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表現,何有“吝嗇”之說!

范進的迂腐、虛偽、軟弱卑微不可否認,嚴監生的膽小怕事,精打細算無可非議,但也不能因為如此,就片面的評論一個人的一生。書上的解析,網上的評論,都是些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像是一個數學公式一樣套用在所有“膾炙人口”的書籍上。但當我靜下來思考時,突然有種悲哀,為“千篇一律”而悲哀,這些賞析都流露著諷刺悲哀,暗含著這本書的核心主旨,我不禁有些後悔,後悔沒有自己思考便看了x主旨,就像是忍不住偷看了數學答案,即使依靠自己寫出計算過程,仍是感受不到收穫,我也有些好奇,好奇如果自己沒有看前言,能否看出這本書的主旨。那麼多人的賞析中,又能有多少人能自己得出結論呢?對於《儒林外史》的種種因果,讀第一遍覺得“又臭又長”,再讀第二遍時覺得有些意思,在讀第三遍時,我就覺得回味無窮了。其實讀書的感悟,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獨一無二,仔細得讀,反覆得讀,讀書做學問要實事求是,自己得出的結論才是真正的收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