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 (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國演義》讀後感 (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1

談到《三國演義》恐怕是盡人皆知,我談不上通曉全書,可其中一些經典性的故事還是知道的,像火燒赤壁、三顧茅廬、割須挨袍等等可以說是滾瓜爛熟,可大多人關注的只是故事的情節,究竟又有多少人看到這些故事背後反映的事情呢?

以我的淺見,從全書看來,其中反映出的都是人前人後的兩張臉。有人認為劉備應當稱王,而魏吳二國,都認為孫權是犯上作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可我們為何不仔細想一劉備究竟好在哪兒?

他仁慈,的確我認可,可是除此以外呢?還有什麼?他是虛偽的,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廣收人才,利用他的仁慈使天下人認為他是一個值得投靠的明主,可實際上在他的西蜀之後便進位為漢中王,然後皆是打著滅曹旗幟向當時的北部發兵,挑起戰事,你劉備既然仁慈為何不為天下蒼生著想,戰亂一起遭殃的便是百姓。可你劉備還是北伐了。在臨終時他還是顯出他原本的嘴臉,以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來讓諸葛亮死心塌地的替他輔佐劉禪,也就是那位扶不起的阿斗。他的目有不就是要讓他的基業不落入他人之手嗎?為何臨終前還是不肯現出他的本色直接表明呢?因為他虛偽、因為他已經慣於用他的第二張臉面對世人,不願顯示出你本來的面貌罷了!

還有我們一向崇敬的諸葛武候,他同樣也有兩張臉,他既然決定要隱居於南陽臥龍岡上,為何後來又出世了。我看不一定全是因為劉備的誠意吧!恐怕還因為他想要藉此機會一展才能從而名垂青史吧,可他諸葛亮這樣想並不錯,畢竟諸葛這不是聖人,可在後來他就沒有醒過嗎?或許他在火燒藤甲兵時感嘆過必會損陰壽。可後來呢,恐怕沒有了吧!當他利用山勢風勢燒死曹操追兵的時候,當他告訴周瑜必有東風,當他五次北閥時就沒有想為此付出的代價將是成千上萬的士兵的生命嗎?難道不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嗎?在他諸葛亮身後不知又有多少枯骨呢?他難道就不能放棄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去替千萬的'士兵著想嗎?替那士兵的家屬著想嗎?你知道那喪父之痛喪夫之痛喪子之痛嗎?恐怕不是真不知道罷。諸葛先生,不要用將士的生命作為你名垂青史的代價了,拿掉那張臉你照樣夠名垂青史!因為他早有臥龍之稱號了。

反觀大家所謂的奸雄——曹操,他都一直以真面目示人,儘管世人唾罵他,可他卻從不掩藏自己的真實面目,終究成就非凡的霸業,我說曹操是位大英雄大人物!

在三國之中擁有兩張臉的遠不止劉備、諸葛亮二人,在現實世界中同樣有,但關鍵的問題就在於你露出的第二張臉與你藏在下面的面目是否相同,拿掉那張臉後的真面目是否還是那樣,在那張臉下面的心是否是一顆真誠善良美麗的心。只要擁有這一顆心,那你儘管有“兩張臉”但還是會被世人所認可認同。

總而言之,擁有或擁第二張臉並沒有差別,關鍵是你那顆跳動著的心是否是那樣真誠、純潔、善良。

《三國演義》讀後感 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當我合上厚厚的三國演義後,我的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了這些詩句,給我帶來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不由得閉上雙眼,三國之中蕩氣迴腸的故事在我腦中不住的回放,讓我的心情從卷首到三國鼎立的時期不由得激動起來,卻又在三國落幕,英雄老去的結尾中歸復平靜。

《三國演義》不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用淺顯的語句將近百年的故事收入懷中,將那錯綜複雜的事件和故事組織的有條不絮,閱讀起來流暢無比,彷彿親身經歷那激昂的時代,跟隨著歷史時間的潮流一起看著風起雲湧,英雄輩出的年代。

在這本三國中,他所透露出來的精神實在是令讀者感動。桃源之中,劉關張三兄弟結義,立誓要在這漢末的混亂時代闖出一片天地,救萬民於水火,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也許當時他們自己也沒有足夠的把握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當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為了這一夢想而努力,面對著前途未卜的前路,割據的軍閥,天下四起的賊人……他們,義無反顧。

但是,夢想的道路並不順利,他們終究是勢單力薄。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不得不在一個個勢力之間奔波,沒有一個落腳點,在他人屋簷之下不得不低頭。但他們並不覺得難以忍受,因為有夢想支撐著他們。跟結束這一亂世,讓百姓安居樂業比起來,這點苦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但這期間還是驚險不斷,期中最為驚險、最為意義深刻的一件自然是那‘青梅煮酒論英雄’了。

在那個梅園裡,談笑之下暗藏致命的危機。曹孟德不經意間的一句“天下英雄,不過你我二人。”令天地為之色變,掩蓋了劉玄德驚駭莫名的表現。而在曹操的追問下,巧妙地借用天象來掩蓋自己的行為,技巧應變脫離險地,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劉備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韜光養晦,四處借力來讓自己獲得足夠的成長,為此不顧自身臉面,在眾人因為鄙夷的印象而不屑關注他的時候飛快的發展,為後期三國鼎立的形勢奠定了厚實的基礎。而在期間經歷了不知多少艱難困苦,卻又靠著積極應變的能力渡過難關,讓自己一步步紮實的向夢想邁進。這一系列的行為是多麼值得我們去學習。

為大義,舍小利。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天下大義面前,個人的小小名利又算得了什麼呢?機警的應變能力更是讓人拍案稱奇的同時不禁認真學習。

而這卻僅僅是這部鉅作中的一些片段而已,全書中蘊含著的道理哲言不是看一遍就能夠理解和收穫。他需要繼續細細的品讀,深入的思考,以其中的故事來映照自己的經歷,才會讓我們在深度理解的同時走得更遠。

《三國演義》讀後感 3

翻到書的最後一頁,已是空白。合上書本,書中的故事,一個個的浮現在我的眼前,怎麼也抹不去。《三國演義》講述了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以戰爭為主,刻畫了近兩百個的人物形象,細細品讀,彷彿身臨其中,我好像就是那威風凜凜的諸葛亮,搖著羽毛扇,穩坐於城牆之上,城下,是司馬懿的15萬大軍,我毫無畏懼,用巧妙的.空城計嚇得司馬懿15萬大軍撒腿就跑

“ 智絕”非諸葛亮莫屬。他被作者賦予了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本領。《草船借箭》一文中,任務十分艱鉅,但諸葛亮卻毫不退縮,反而妙施一計,輕鬆從曹軍那奪得十餘萬支箭。在赤壁之戰之前,刮的一直是西北風,聯軍用火攻,無疑就是在燒自己。曹操認為,只要聯軍用不了火攻,自己就一定能取得勝利。但諸葛亮得知後,不慌不忙地算出不久將刮東南風,果不其然,交戰當天颳起了東南風,蜀軍和吳軍輕鬆地用火攻打敗了曹軍,諸葛亮正是憑著他的智慧與遇事的沉著冷靜,使眾人不得不甘拜下風,因而一舉奪得“智絕”這一美稱,可惜,天妒英才,諸葛亮還沒有幫劉備奪得天下,就早早地去世了。

關羽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可謂武功蓋世,而在他身上體現的更為突出的是他的義膽忠心。在《三國演義》裡,當關羽得知劉備的去向後,關羽不忘當年誓言,捨去曹操所賜的金銀,如數奉還。關羽為了當年與兄弟許下的誓言,抵擋種.種誘惑,其精神不得不讓人由衷讚歎。然而,也正是他的義氣,釀成了許多錯誤。赤壁之戰後,曹操逃命經過華容道,恰是關羽自告奮勇守在這裡,並向諸葛亮下軍令狀,不會因舊情而放行曹操,可僅僅聽了曹操三言兩語,就使關羽回憶起當年的事,為之感動,放走了曹操,諸葛亮極其生氣,莫不是劉備苦苦求情,關羽恐怕性命難保。這也告訴我們,不能意氣行事,否則,就可能釀成大錯呀! 曹操,可謂是一個奸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大家的眼中,他是一個無比卑鄙的小人。但是我覺得曹操並不是一個小人,相反,我覺得他是一個有本事的人,他打破了漢末以來,依照門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宣佈重用那些出身微賤、門第低下,但有一技之長的人。如曹操手下的張遼、徐晃雖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長,都被提拔成了大將。曹操不僅廣求人才,而且在戰爭中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把被動變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可謂是用兵天下無雙。可惜呀,可惜,他卻有一個多疑的毛病,這也是他致命的弱點,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沒有奪得天下,這告訴我們,交了朋友,就不要懷疑友情,不然,就可能會失去朋友,當然防人之心還是不可無的,但就是不能太過了。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瞭解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意氣行事,還知道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能取長補短,該有多好啊!人無完人,只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相互學習,才能進步。

《三國演義》讀後感 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當我合上厚厚的三國演義後,我的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了這些詩句,給我帶來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不由得閉上雙眼,三國之中蕩氣迴腸的故事在我腦中不住的回放,讓我的心境從卷首到三國鼎立的時期不由得激動起來,卻又在三國落幕,英雄老去的結尾中歸復平靜。

《三國演義》不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用淺顯的語句將近百年的故事收入懷中,將那錯綜複雜的事件和故事組織的有條不絮,閱讀起來流暢無比,彷彿親身經歷那激昂的時代,跟隨著歷史時間的潮流一齊看著風起雲湧,英雄輩出的年代。

在這本三國中,他所透露出來的精神實在是令讀者感動。桃源之中,劉關張三兄弟結義,立誓要在這漢末的混亂時代闖出一片天地,救萬民於水火,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也許當時他們自我也沒有足夠的把握能夠實現自我的夢想,當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為了這一夢想而努力,應對著前途未卜的前路,割據的軍閥,天下四起的賊人……他們,義無反顧。

可是,夢想的道路並不順利,他們終究是勢單力薄。為了實現自我的夢想,他們不得不在一個個勢力之間奔波,沒有一個落腳點,在他人屋簷之下不得不低頭。但他們並不覺得難以忍受,因為有夢想支撐著他們。跟結束這一亂世,讓百姓安居樂業比起來,這點苦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但這期間還是驚險不斷,期中最為驚險、最為意義深刻的一件自然是那‘青梅煮酒論英雄’了。

在那個梅園裡,談笑之下暗藏致命的危機。曹孟德不經意間的一句“天下英雄,可是你我二人。”令天地為之色變,掩蓋了劉玄德驚駭莫名的表現。而在曹操的追問下,巧妙地借用天象來掩蓋自我的行為,技巧應變脫離險地,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劉備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景下韜光養晦,四處借力來讓自我獲得足夠的成長,為此不顧自身臉面,在眾人因為鄙夷的印象而不屑關注他的時候飛快的發展,為後期三國鼎立的形勢奠定了厚實的基礎。而在期間經歷了不知多少艱難困苦,卻又靠著進取應變的本事渡過難關,讓自我一步步紮實的`向夢想邁進。這一系列的行為是多麼值得我們去學習。

為大義,舍小利。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天下大義面前,個人的小小名利又算得了什麼呢?機警的應變本事更是讓人拍案稱奇的同時不禁認真學習。

而這卻僅僅是這部鉅作中的一些片段而已,全書中蘊含著的道理哲言不是看一遍就能夠理解和收穫。他需要繼續細細的品讀,深入的思考,以其中的故事來映照自我的經歷,才會讓我們在深度理解的同時走得更遠。

《三國演義》讀後感 5

說到漢朝末年,漢靈帝越來越殘暴,導致爆發了強大的農民起義,自己逃到北岸的哪裡去都不知道了。後來,冒出來很多英雄,也有幾個奸雄。下面我慢慢給你們介紹。

有一人,他姓劉名備字玄德,結拜兄弟有張飛、關羽。那張飛,字翼德,只有個長子張苞。那關羽,字雲長,有義子關平,兒子關興、關索。軍師有孔明、龐統。其他人麼,還有孫堅將軍、曹操奸賊等。

當時天下大亂,曹操到了北岸,做了漢獻帝丞相;劉備到了荊州,投奔劉表;孫堅來到江東,開創了東吳。後來,劉表、袁紹等幾個人都被曹操奸賊給殺了,再隨著周瑜火燒赤壁,三國鼎立的局面終於形成,分別是蜀漢、曹魏、東吳。

後來,司馬昭滅了蜀漢,司馬炎滅了東吳。三國歸晉,整個三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有一次,我對我爸爸說:“爸爸,你知道我三國時代我最恨的是哪件事情嗎?”“什麼事情?”爸爸問。“那我就告訴你吧。”我笑呵呵地說,“關羽把曹操放了!否則的話,北方就平定了!”爸爸聽了,哭笑不得。

《七步詩》大家都熟悉了吧?其實呢,曹操也是個詩人,寫過一首《短歌行》。

三國時期,我最喜歡的國是“蜀國。”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再是姜維,再是劉備。我先說明一下,我為何喜歡孔明。

那是因為,諸葛亮幾乎每次都打勝仗,我很佩服他的學問。單幅和司馬微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單幅說:“用我和他相比,就好像烏鴉比鳳凰一樣。”司馬微說“在我看來,或許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可以和他比一比。

一開始,關、張二人都不相信諸葛亮的才華,還開玩笑說:“先生為什麼不請‘水’去?”後來在大敗夏侯惇時,才相信孔明的才華,說:“先生真了不起!”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戰爭是“馬謖大意失街亭。”馬謖不聽王平勸告,上山紮寨,結果被圍的水洩不通,士兵紛紛投降。諸葛亮因為自已用人不當悔恨不已,後來揮淚斬了馬謖。

如果要問我三國時代我最討厭的'人,那就是劉阿斗了。

三國時代,我只有一個不明白:為什麼司馬懿能活那麼長時間?

還好現在沒有戰爭,不然,我們要受多少苦難啊!

戰鬥時期,成敗主要靠計謀,當然也要武將勇猛,能“文武雙全”。在東吳,孫堅是“武,”孫策是“武,”孫權“‘文武雙無’,”孫皓是殘暴的君主。周瑜是“文,”魯肅是“文,”呂蒙是“文,”陸遜是“文。”在蜀漢,張飛是“武,”關羽是“武,”黃忠是“武,”馬超是“武,”趙雲是“武,”孔明是“文,”龐統是“文,”姜維呢,卻是“文武雙全。”曹操那裡,司馬懿是“文,”武呢多看了《三國演義》後,我最想成為三國裡的諸葛亮。我也希望我以後能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 6

今年寒假裡我認真的看了中國的四大名著,其中《三國演義》這本書是我最喜愛的。書中塑造了各種英雄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孫權等。劉備愛幫助百姓,重視兄弟情意,有領導的才能。張飛特別愛生氣,特別暴力,愛傷害士兵。諸葛亮特別聰明,是三國中的最聰明的人物。曹操特別的壞,詭計多端。最讓我喜歡的就是關羽,他武藝高強,智勇雙全,忠孝仁義。

關羽是武聖,是個血性男兒,他在人們的心目中佔據著無比崇高的地位。這是為什麼呢?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之所以能超越眾將、婦孺皆知、獨具深遠影響的,莫過於“義”了。作者描寫了他義重如山、捨生取義的可貴品質,把他塑成“義”的`化身。在“屯土山約三事”這一節中,作者更突出地表現了關羽在生死危難中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品德。當時,徐州失陷,兄弟離散,關羽被圍困於土山,迫於無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約”並要曹操答應之後才肯就降。“三約”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還有一約是“降漢不降曹”,表現了他忠中有義,義中有忠。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為了收服他,費盡心機,贈送金銀美女、封侯賜爵,都絲毫無法令他動心。當關羽得知劉備的訊息後,更毅然封金掛印,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直尋劉備而去,表現得何等光明磊落!這正是關羽,在他身上絕無絲毫的奴顏與媚骨,財色不足以動其心,爵祿不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不改變他的初衷,至死忠於蜀漢義於劉備。

關羽的勇猛也可謂是無人不曉。在過五關斬六將中,關羽遭暗算,左臂中箭,但他卻用口拔出箭頭,雖流血不住,但仍飛馬勁追韓福,衝散眾軍,將韓福斬於馬下。像這樣的事例關羽還有許多,在每一個事例中都證明了關羽是世間少有的勇將。他可以在萬人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來。關羽的勇猛在《三國演義》中應該是無人能敵的。

可是人無完人,關羽也有他的弱點,有點驕傲自大。

如果說諸葛亮最大的錯誤在於用人不當,那關羽最大的錯誤一定是自大!敗走麥城就是他的自大所造成的,他不聽旁人的勸告,一再堅持自己乃是天下第一武將,認為自己有萬夫不當之勇,與敵人硬拼。不但使自己人頭落地,而且還使蜀漢丟掉了一個重要的城池!

讀完《三國演義》,我感受到了三國時期的戰亂年代,戰火紛飛,英雄倍出。兄弟間的生死情誼,諸葛亮的睿智,使我熱血沸騰。多想像關羽一樣騎著赤兔馬,拿著偃月彎刀奮勇殺敵,為保祖國江山拋頭顱撒熱血。

《三國演義》讀後感 7

有一本書,我的爺爺愛不釋手,我的爸爸愛不釋手,我,也愛不釋手。這本書就是——《三國演義》。每次讀完一遍《三國演義》,我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靜。雖然裡面的諸葛亮有勇有謀、智勇雙全,趙雲渾身是膽,曹操狡猾、奸詐。但是最令我喜愛的還是關羽。我尤其忘不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

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藉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

《三國演義》中劉備敗陣乃奔投袁譚,只有關羽死守,保護劉備妻小,關羽捱到天亮準備在整頓下山去戰,突然見一人跑上山來,一看是張遼。張遼和關羽說過話後便回見曹操,先說降漢不降曹的事。曹操笑說:“我是漢朝丞相,降漢不就是降我。這條可以答應。”你看,這段話側面的'寫出了關羽的忠義、寧死不屈,也寫出了曹操的奸詐。

曹操親自相接。關羽下馬拜謝,曹操慌忙答禮,曹操對關羽承諾那三件事並不會食言,關羽拜謝。

一日,曹操請關羽吃飯,臨散時曹操送關羽出府,並送他戰袍,但是關羽不要,關羽說:“我不是節儉,舊袍是劉皇叔所賜我穿著它,就像見了兄長一樣,我不能以丞相賜新而忘了兄長的恩賜啊!”曹操敬佩不已,雖然他在稱讚,但心卻不高興。我讀到這裡心裡非常的高興,因為關羽不會忘了劉備對自己的情誼,不喜新厭舊,這是有情有義的人啊。

又一日,曹操請關羽吃飯,臨散,送他出府,見關羽的馬瘦,曹操問:“你的馬為什麼瘦?”關羽說:“我的身體很重,馬不能載,所以很瘦。”曹操叫人牽了一匹馬來。那馬身如火炭,非常雄偉。曹操問:“關羽可認識這匹馬?”關羽說:“這不會送赤兔馬吧?”曹操說:“對。”他把這匹馬送給了關羽,關羽拜謝,曹操不高興了,問:“我多次送你美女和錢,你都沒有拜謝,為什麼我這次送你這匹馬你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謝,這是為什麼?”關羽說:“因為我知道這匹馬日行千里,等知道劉備在哪,我一會就可以找到他了,曹操聽了很吃驚,非常後悔。看到這我不經被關羽和劉備的情誼給震撼到了。

不久關羽知道劉備就在袁紹處,就要去見他,曹操知道關羽會來見他,所以他不見關羽,關羽只好寫了一封信塞到曹操的門裡。關羽在去見劉備的途中過五關斬六將,立下大功。看的這我不禁聯想到關羽見到劉備後痛哭流涕、把酒言歡時的情景……

有些人不重視友誼,但對關羽來說,友誼是那麼重要,即使過五關斬六將也要去見劉備,關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情義”二字。我好喜歡關羽呀!

《三國演義》讀後感 8

感受經典魅力,體會百味人生。瞧,同學們,這就是我最喜歡,並要向大家推薦的一本好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被譽為我國古典文學的四大名著之一。在這部書中,作者羅貫中以開闊的筆觸,全景式的展現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三國歸晉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文中的.許多精彩故事,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千里走單騎”、“青梅煮酒論英雄”等至今仍廣為傳頌,膾炙人口。

在講述了無數精彩故事的同時,作者還在文中為我們闡釋了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亂世梟雄曹操雄才大略,深謀遠慮,“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自己贏得了“天時”之利,終成一代霸業;西蜀帝王劉備忠義仁愛,德行天下,靠“人和”贏得麾下五虎上將以及“臥龍”、“鳳雛”等眾多人才的忠心輔佐,亦成就一代偉業;而東吳霸主孫權據長江之險,繼父兄基業,縱橫捭閭,知人善任,終以“地利”之險而三分天下。相較而言,四世三公的袁紹因繁禮多疑,勇冠三軍的呂布因見利忘義,雖曾一度走上前臺,但最終沒也能成為歷史的主角。一部《三國》告訴我們,作人要忠義賢德,做事要揚長避短才會取得成功。

此外,《三國演義》的魅力還在於它為我們刻畫了眾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如仁德賢良的劉備,狡詐奸雄的曹操,神機妙算的孔明,忠肝義膽的關羽等等,無不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當然,談到這部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首推還是被譽為“一身都是膽”的常勝將軍——常山趙子龍。這是一個在羅貫中筆下幾乎沒有缺點的完美人物。論忠,他在當陽長阪,單騎救主,在浩淼長江,隻身截阿斗,捨生忘死,盡忠職守;論勇,他汝南單騎挑高覽,長阪坡殺的七進七出,即便年過七旬,依然在鳳鳴山連挑曹魏西涼大將韓德父子五人,可謂勇冠三軍;論智,無論是在箕谷的置疑兵退敵,還是在劉備破壞孫劉聯盟時的進盡忠言,都體現了其高超的軍事素養與開闊的政治胸懷;論仁,在平定益州,劉備準備分封行賞時,又是趙雲提出了勿損民財,毋傷民心的建議,為蜀漢的百姓安居樂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總之,常山趙子龍的形象已成為我心目中完美偶像的化身。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一部《三國》,卻寫盡春秋。下面,就讓我們隨著明代楊慎的一首《臨江仙》去體味《三國演義》帶給我們的歷史畫卷和人生哲理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 9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在關鍵時刻起重要作用的人物。他的藝術形象雖然不像劉備、關羽、諸葛亮、曹操那樣豐富鮮明,但其關鍵時刻準確的戰略判斷能力,以及平時忠厚可愛的作風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國演義中,借周瑜之口,魯肅一出場就給了讀者慷慨豪邁的形象:他贈送了自家一半,三千斛的糧食,資助了周瑜軍隊。在孫策死後,周瑜推薦他加入孫權的陣營,他向孫權提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並且進一步提出了趁北方袁紹、曹操等混戰,剿除黃祖,進伐劉表,把整個長江天險掌握在手中,並且藉此進取天下的戰略。應該說,這是一個可以和隆中對相提並論的'戰略,它奠定了吳國的立國基礎。日後吳國的發展,無疑是遵循了魯肅提出的戰略,這是周瑜也不曾做到的。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最出彩的戲份,是在劉備新敗,曹操兵臨江北時的一系列表現。可以說,沒有魯肅的極力撮合,孫、劉聯盟的建立也不會那樣順利。他首先親赴夏口,找到劉備,帶諸葛亮來到江東;然後在周瑜未歸,文臣多數主降,孫權也猶豫動搖時,說出了著名的那番話——別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就你不行。我投降曹操,曹操讓我回到鄉里,至少可以撈個太守乾乾。你要投降曹操,想要到哪兒去呢?由此堅定了孫權抵抗的決心;在周瑜對諸葛亮的才幹產生妒忌,甚至要加害諸葛亮時,他居間調停,並且對諸葛亮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幫助,令其完成了“草船借箭”這樣的經典戰鬥。可以說,赤壁之戰的勝利,與魯肅的全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作為孫劉聯盟中東吳一方的“鴿派”,魯肅為維護孫劉聯盟也花費了很多心力。他深知雙方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對抗曹魏,因此不惜勸孫權借出荊州來為劉備提供抗曹和進一步發展的基地;在他擔任大都督的時候,也對荊州守將關羽態度友好,甚至在“關雲長單刀赴會”這一回中表現得有些窩囊。在魯肅死後,繼任的呂蒙是“鷹派”,最終東吳襲取荊州,劉備興兵復仇並遭遇了猇亭之戰的失利,再也無力進取中原;而東吳則實現了魯肅提出了據有長江,“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最初設想。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魯肅是一名文臣,然而他的軍事能力也不可小覷。諸葛亮曾經引用的江東童謠“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也證明魯肅在軍事方面,特別是防守能力上足以和周瑜的水戰能力媲美,而當時的東吳水師無疑是諸雄中的翹楚。在周瑜死後,魯肅繼任大都督,一方面說明孫權對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說明孫權及江東諸將對他軍事能力的認可。儘管《三國演義》對他沒有濃墨重彩的描寫,但他的確是一位忠厚長者和出色的戰略家。

《三國演義》讀後感 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說起這首詞,許多人都會想到四大出名著作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二十四史通俗演義》,是明代思想家羅貫中編寫而成的。由標題可知,這部小說是根據《二十四史》寫的,不過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語體文小說。與《二十四史》相形,《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邊,我就從幾個方面來評點一下子這部66萬字的出名著作。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差別就是,演義不是所有真實的,演義是小說。每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歷史事實,三分虛構,確實是這麼。不過虛構,運用藝術的手法施行虛構,而不是輕易那段歷史事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譬如,關公煮酒斬華雄,歷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歷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大致相似的例子當然是數承擔不了數。讀過在這以後,稍做剖析,可知這些個虛構的經過,大多是為小說描寫的一個私人物作鋪墊的。由於,假如僅只是象正史中所謂刻畫真實的人物,有點人物就和筆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反了。並且,筆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達經過的合理性、連線貫通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何讀過在這以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總之,筆者在這方面的寫文章是相當成功的,並且這些個經過也表達了筆者的一小批主觀心願。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絕對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通過加工後的人物,這那裡面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邊,我想簡單比較一下子筆者為何著意的神化這兩私人。

南宋聞名的理學家朱熹,覺得魏蜀吳當中簡稱蜀是正統。而朱熹曾經的觀點,從陳壽著手大多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在這以後,君主、高階官員、老百姓也著手接納朱熹的觀點,端由就是這種觀點是合乎儒教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納的。羅貫中也是答應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部分是忠於“漢室”的。這那裡面,筆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守關口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何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代裡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譬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寫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多都是為神化作映照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刻畫了很多個性鮮亮的人物,譬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敦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猾奸詐多心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筆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塑造,來表現出來人物鮮亮的獨特的地方。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筆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思智敗張

《三國演義》讀後感 11

歷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歷史感興趣,惟有在歷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歷史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那麼它才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愛,《三國演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歷史,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在中國歷史中,可它卻成廣大民眾茶餘飯後喜愛談論的話題,這主要歸功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雲遊四海,網羅天下對三國的民族記憶,這種記憶其實受到人們對歷史的改編,融合人們的愛狠情仇,包含人們的真是理想,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國演義》中,神化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武聖關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羽有著“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爭勝負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出現。關羽“溫酒斬華雄”估計是人們最喜愛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天地,溫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瞬之間,數行之言而關羽武藝,氣質,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歎。後來關羽被孫權,呂蒙等人設計殺害,其靈魂附身呂蒙痛罵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雲長也”讓孫權魂不附體。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死後復仇怎不讓人驚歎,讓人大呼痛快!因此,關羽正在小說中並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嚮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新增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願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於曹魏,諸葛亮在於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後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不僅為整部小說增添別樣的風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人民群眾的理想,有君主,就會有文臣武將,《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正統的,劉備旗下五虎上將,劉備龐統的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現當時人們渴望社會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滿的願望。

《三國演義》讀後感 12

從古至今,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了無數的文人墨客,他們以筆書寫了一篇又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描繪了一個個天馬行空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從黃巾之亂到三國歸晉,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的細緻描寫,《三國演義》無疑是那立於文學頂峰上的明珠,璀璨而奪目。

三國時期,戰火紛飛,就如書中所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協昏庸無能,董卓趁機奪權,諸侯紛紛聯兵討伐董卓。但是他們明面上打著扶匡漢室的旗子,背地裡卻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畢竟在這亂世,誰都企圖分一杯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孫權各自稱帝,自此三國鼎立。而三國後期,吳、蜀勢力逐漸衰弱,哪怕聯盟也不足以與魏國抗衡,失去孫權的東吳更是強弩之末。隨著蜀國被滅,吳國脣亡齒寒,司馬炎公開以晉代魏,最終三國歸晉……

一本書,一百二十回,八十五萬個字,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當陽一戰。趙將軍的英勇身姿,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他甘為劉備肝膽塗地,更以一己之力,力戰群雄單騎救主,為小主人殺出一條血路。後人有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趙雲他確實擔當得起他常勝將軍的美名。如果說論武,不得不提常山趙子龍,那說文就絕對少不了運籌帷幄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他直至死亡都在為蜀國做出貢獻,僅僅是為了報當年的三請之恩。赤壁之戰他巧算天時借東風,不損一兵一將就“借”走了曹軍十萬支箭。又僅憑一身才學舌戰群儒,面對上位者依舊從容淡定;在司馬懿攻城之時,面對十萬大軍面不改色,更是利用司馬懿謹小慎微的弱點鋌而走險玩了一出空城計,時至今日仍被人津津樂道。魯迅評價其“孔明之智近乎妖”。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著實讓我們後人佩服不已。

自古以來仁服天下,謀奪天下,暴失天下,而劉備的大仁大義更是讓關羽、張飛等一眾英雄好漢甘願為其上刀山下火海。劉備雖再謀略上落於曹操之後,但是他高尚道德卻為後人所稱譽。仁,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在劉備的身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一向以德服人,實乃我們的榜樣。

通過《三國演義》這一部歷史的著作,我深刻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你可以沒有趙雲的驍勇善戰,可以沒有諸葛亮的料事如神的本事,但是你至少具備他們的忠與劉備的.仁。如果你連最基本的道德都沒有,那你也只不過是一個披著人皮的白眼狼罷了。左拉就曾說過:“忠誠是通往榮耀之路。”因為忠誠,關羽成為一代武聖;因為忠誠,趙雲成為一代名將;因為忠誠,諸葛亮成為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你若想證實你的實力,首先證實你的忠誠。

書籍是先人留給後輩最好的禮物,但是世上又有什麼東西可以十全十美?哪怕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也是一樣,它的價值一直備受爭議。但是我認為,我們只需要知道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嘔心瀝血的成就,這就夠了。一本泛黃的舊書,一杯清香的茶,這就是生活。

《三國演義》讀後感 13

《三國演義》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古代名著,為四大名著之一。裡面的內容令人流連忘返:戰爭的場景讓人彷彿聽到了兵器相擊的鳴響;人與人的對話充滿了無限的情意……就是在這樣的一部令人古今中外的人稱讚的經典名著,我尋找到了許多……

割須代首

曹操有次帶兵路過麥田,讓兵管好馬,不能踩踏麥田,違者砍頭。可是,曹操自己的馬在走的時候,一隻斑鳩飛過,收了驚嚇,踩到了麥田。曹操立即要人用軍法處置自己的踩踏之罪。眾人大驚:沒有這個將領以後怎麼打天下?於是曹操就用頭髮代替自己的'頭割了下來。

其實,曹操用頭髮代替頭的方法是一種象徵而已。因為頭髮會長出來,可是頭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來是以身作則,實質是逍遙法外。就像現在某些犯罪的人,他們自首,交出贓款,去除權利,甚至消除黨籍,就可以減輕很多罪行了,難道不是和“割須代首”同種性質的嗎?所以我們要學會辨別那些總是“割須代首”的人,那種人不能讓人信服。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徐庶在劉備身邊當謀士,曹操想拉攏徐庶,知道他是一個孝子,找到了他的母親,仿冒徐母的字跡寫了信,讓徐庶離開劉備。徐庶臨走之前給劉備推薦了更好的謀士。徐母知道了這件事,自殺了。徐庶在曹操這裡一生都沒有為曹操做什麼。

看起來,徐庶想做到忠孝兩全,但是其實是誤人誤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後母親自殺。曹操手下除了徐庶還有其他謀士,徐庶的一言不發卻使他的才華被自己埋沒了。就像現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滿足自己的工作,就以為自己不可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於是埋沒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們要樂業,要積極實現自我價值。

攜民渡江

新野之戰後,劉備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劉備在棄城逃跑之際,說:“現在這城已經撐不住了,願意追隨我的和我一起過江。”全城人都帶著老老小小來了。劉備奔向江陵,眾將叫劉備棄下百姓,因為百姓耽誤了時間,劉備不肯。在當陽,曹操追到,劉備抵敵不住,獨自逃走。

這段故事後人覺得體現了劉備“愛民如子”。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劉備在真正的危機襲來的時候,獨自逃跑。那麼“攜民渡江”應為“挾民渡江”,愛民實為害民。現在,一些官員要處理城市汙水,讓市民捐款,市民覺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們拿錢去揮霍,正事從不做。這也是“攜民渡江”。所以,我們遇事不要意氣行事,要用理性來看到事情的本質。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古代的經典名著,我們可以在裡面學到很多。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能在我們以後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 14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名著四大之一。這部書的人物形象性格十分逼真、顯露無遺、富有真情實感之味。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他寫的文章妙筆生花,更是令人著迷。

有人喜歡他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他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他的精彩情節;而我卻喜歡他給讀者帶來的`單純而五彩繽紛的故事世界。

這本書主要講了五個時段:黃巾起義、董卓掌權、群雄爭割、三分天下、三國歸晉。三國有魏、吳、蜀三國進行交打。裡面有:神機妙算、智勇雙全的諸葛亮、生性多疑的曹操、忠厚老實的魯肅……其中,我最欣賞神機妙算、智勇雙全的諸葛亮,同時我最喜歡《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也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智勇雙全。

讓我們一起開啟電視,來觀看精彩的《三國演義》。“滾滾長江東逝,白髮漁樵江楮上,浪花淘盡英雄,慣看秋月春風……都付笑談中。”僅是首歌將我們帶進電視中,將我們帶進古代的生活,將我們帶進烽火連天的前代。隨著一首,拉開了我著急的心理。

節目終於開了,這集演的《草船借箭》。接下來由我為大家介紹:周瑜一直對諸葛亮心懷妒忌。總是想方設法,打敗諸葛亮。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 他故意,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就想趁這機會消滅他。諸葛亮,早就知道了,所以他將計就計。周瑜故意拿造箭打曹操為理由,並告訴他十天內完成,為難諸葛亮。諸葛亮機靈一想,說道:“我三天就能造10萬支箭,若造不出,我願立下軍令狀。”諸葛亮,第一天不見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什麼動靜。第三天,諸葛亮讓魯肅借20條船和30名軍士,把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當天大霧迷濛,曹軍不敢派兵出來,所以曹操用箭射,而魯肅和諸葛亮在亭中飲酒,魯肅非常擔心,怕曹軍派兵出來。而諸葛亮卻胸有成竹,說:“這時大霧迷濛,曹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諸葛亮把船都連線起來,當曹軍打滿了一面的時候,就會很快的將船的另一面繼續插箭。當週瑜過來取箭的時候,已經夠了十萬支箭。最後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

諸葛亮真是1、神機妙算。2、智勇雙全。3、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神機妙算、智勇雙全。表現在:(1)知曹軍用箭打。(2)知魯肅忠厚老實。……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體現在:知第三天必有霧。……

我也不得不佩服,諸葛亮能在周瑜的折磨下還依然想出辦法。而我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不堅強面對,想起這些我真慚愧呀!

《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情節非常有趣,裡面也有一些做人的道理。一次,我從下午一直看到晚上,廢寢忘食,就連媽媽叫吃飯都沒聽見,直到知道了,我還捨不得放下,還是被媽媽拖進餐廳裡的。

《三國演義》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你也要來看喲!別忘了看“神算”與“智勇”的諸葛亮喲!

《三國演義》讀後感 15

說到書,大家會想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籍是巨大的力量、書到用時方恨少……等名言警句。讀書不僅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還幫我解決了許多難題呢!下面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書的收穫吧。

平時經常聽爸爸媽媽說:《三國演義》是一本很好看的書。可我總是沒有時間好好看看這本書,因此感到很遺憾,終於等到了假期,我拿出爸爸的《三國演義》翻看起來,閱讀了許多章節以後,果然,真像爸爸媽媽說的那樣好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回《空城計》。這一回表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遇事不慌、機智勇敢的特點。

話說南方安定之後,諸葛亮終於可以開始伐魏大業了。幾場戰役打下來,蜀軍勝多敗少,形勢非常樂觀。可麻煩事來了:司馬懿正率領十五萬大軍向這邊逼近!因整個城裡只剩下了兩千五百名士兵,而對方卻擁有十五萬兵力,所有人都嚇得臉色慘白,大吃一驚,但諸葛亮卻穩如泰山,並且下令:“第一,收起所有軍旗;第二,所有站崗的士兵都回到營裡,大家都不要出聲,凡有大聲講話者,一律斬首;第三,四面的城門都開啟,每個城門前留二十個軍士裝扮成老百姓的模樣,清掃街道。魏軍一到,大家都不要驚慌,我自有防禦敵人的好辦法。”大家雖然聽得有點摸不到頭腦,但都相信諸葛丞相的`能力。等一切都安排好之後,諸葛亮披上鶴氅,帶好綸巾,走上城樓,憑欄而坐。又令童子點上香爐,抱來古琴,他神情自若撫起琴來。

司馬懿大軍趕到,一看敞開的城門、掃地的百姓、先是大吃了一驚,再看見城樓上自得其樂的諸葛亮,又吃了一驚。心想:諸葛亮能這樣悠閒,肯定早有防備,我一攻打必定會輸得很慘。想到這裡,司馬懿還是撤退了。就這樣,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轉危為安。

你看,諸葛亮多聰明呀!他遇事不慌、沉著冷靜、能隨機應變,我們也應該向諸葛亮學習,遇到危險、困難要靜下來想辦法,不能慌張,勇敢的面對,做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我不由的想起,有一天我放學回家,走到家門口習慣性的摸口袋拿鑰匙,突然發現鑰匙不見了,家裡又沒有人,我也沒有電話,急得我團團轉。但是我知道只是著急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我站在門口四處張望,想著辦法。突然看到了前面不遠處的小區超市,對了!我可以去小區超市裡,讓裡面的阿姨幫我給媽媽打個電話,我自己就暫時在那裡等媽媽回來。主意拿定,我抬腿就向小區超市走去……後來這件事還受到了媽媽的誇獎,說我沒白讀課外書,能動腦子解決問題了。

呵,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一本好書!不僅讓我瞭解了歷史,還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