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品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品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兒時,我喜歡戰場上的氣勢,特別是英雄手持兵器與敵人混戰時,我更是如痴如醉。因為馳騁在沙場上的英雄風範,我為之酷愛。也因此我愛看《三國演義》,愛看它那氣勢磅礴。

時光的流逝改變了我的想法,我越來越覺得《三國演義》敘述著悲情,敘述著傷感……

在東漢末年腐敗無能的統治下,引起了一次黃巾起義的反抗。然這支替天行道的起義軍是輝煌的,也是失敗的。在輝煌的過程中,他們曾打進幽州境內,這無疑是一項壯舉。但是輝煌過去,失敗便接踵而至,黃巾起義被鎮壓了下去,一切都前功盡棄了。可立了功的不是誰,而正是我所敬仰的劉備,關羽和張飛!看到這,我愕然,在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是戰火蔓延,英雄好漢從來都是主持公正的,可這裡,三位英雄卻把正義鎮壓了下去,豈不悲哉?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時期裡,有多少文人墨客被之埋沒,又有多少忠臣良將被之殘害?在這個百年之久的歷史變遷中,戰火焚燒到整個中原,民不聊生的中原大地上難道就沒有人能快速地擺平這場戰爭?有,也許在被埋沒的人之中,在被殘害的'人之中。但是,一幕幕慘不忍睹的畫面總會出現:原來是持正之人,卻被呂布所害;華雄曾是一代戰豪,只因不敵關羽;孫堅是江東猛虎,卻死於非命……雖說戰亂總會有人死逝,可在萬古長久的歷史中,有哪一次戰亂是和三國時期一般慘重的?這,便是莫大的悲哀。

在我們的固定思維中,像《三國演義》這樣的書籍,作者寫的意義無非就是敘述一下戰爭、人物與歷史。可縱觀一部《三國演義》卻發現,無論人物的性格特點多麼突出,戰爭的場面多麼精彩,作者的目的無非只有一個:諷刺當時的社會無能腐敗!這雖是一個對於戰爭描寫的書,最終包含一個悲傷的含義,因為在作者的心中總記錄出了些許無奈與傷感。

最讓我情感上受到傷害的還是《三國演義》的結局:光三國的成立,歷代英雄就已嘔心瀝血了。在剩餘幾十年的戰爭中一批文成武將為了自己的國家的統一中原都獻身了,最後卻還是西晉在亂世中統一了中原,一個不曾是三國鼎立中的國家!三國之王飽受艱辛,費盡心機,才得以分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最後卻又難保國家,在這兒,難免會讓人心酸。關羽、張飛、諸葛亮、魯肅……這些為各自明主出謀劃策,助攻幫守,千古流傳的一代豪傑,卻都是國破家亡之人。

《三國演義》最後的結局是:不是三國共存,也不是三國之一稱霸。看到這兒,難免讓人悲從中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說到這首詞,就不能不提起《三國演義》。今年寒假,我讀了這本名著,像是走進了萬花筒世界,不禁絕為之震憾,為之拍案叫絕。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戰爭故事,還有一些讓人感動的人物。

我最敬佩的人物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比如:他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擺八陣圖,七擒孟獲,大唱空城計,六出祁山,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讓人遺憾的是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最能表現義氣的是關羽,他身在曹營心在漢,為找劉備,他過五關斬六將,義蓋雲天,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勇冠三軍;麥城被俘,他堅貞不屈,誓死捍衛了他對劉備的忠心。

讀了《三國演義》,我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發,要學習諸葛亮面對街亭失守時的冷靜。我做事大大咧咧,急性,好發脾氣。有時,做作業,遇到難題,做了好久,還是想不出,氣得我罵老師為何要佈置這種題目,直叫爸媽幫我做。如今我再也不能那樣了,你看諸葛亮,他遇到問題,不是迴避,不是推卸,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那樣沉著冷靜,胸有成竹,把問題處理得比較得體。

當然,我更要從小努力學習知識,廣泛閱讀,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結構,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像諸葛亮那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也要學會辨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不要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我更要像諸葛亮和關羽那樣,對自己的國家要熱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的國家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許多重擔還等著我們去挑,我們應該熱愛國旗、國徽,熱愛祖國美麗的一山一水,絕對不容許任何外來勢力干涉我們的內政,絕對不容許敵人侵犯我們神聖的領土。

古人也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 ,今後,我還要不時地多讀讀《三國演義》,多與“君”談談。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三國演義》讀後感大全包括《三國演義》不同字數讀後感、《三國演義》不同主題讀後感,想寫《三國演義》讀後感的同學請看《三國演義》讀後感大全。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開啟:他為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該算是三國裡的一個悲劇人物了,因此覺得有必要為他說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見,也希望能一起來談談。

我個人認為,在三國裡,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該推出斬首。最後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說,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於征戰途中。此其二也。作文

《三國演義》讀後感4

這個暑假,我又讀了幾遍《三國演義》,對其中的三位主人公劉備、曹操、孫權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劉備是一個穩重的人,很有愛心,關愛百姓。劉備為人以大局為重,就像三顧茅廬,為了,了很多時間,三次才請到諸葛亮。他還十分重視兄弟之情,對關羽、張飛關愛有加,雖然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可卻走到了一起,結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為天下百姓做事,一生無怨無悔。雖然劉備優點很多,但還有一個大缺點,那就是受到巨大打擊就不能維持平時的情緒,就像關羽張飛被後,劉備就變的性情急躁,也不聽諸葛亮的話,執意伐吳,導致陸遜火燒連營,死在白帝城。如果那時他能以平時對待事情的情緒來對待,那麼他肯定能完成建立蜀國的大業。

接著是曹操,曹操是一個有名的家、哲學家,他魏國時,可以說是百戰百勝,強大的.兵力,厲害的大將,還有他的軍略,如果他能夠更加的合理運用,絕對能讓魏國稱霸天下。雖然曹操有著這麼多的好處,可是一點對它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就是多疑。在赤壁大戰,因為周瑜的一點小計策,就讓他殺掉了能為自己立大功的蔡瑁、張允,導致魏軍沒有好的水軍將領,沒能龐統為他提供的連環舟戰術,結果被孫劉聯盟打敗,幾乎是全軍覆沒。

最後是孫權,孫權有十分厲害的大將,呂蒙、魯肅、陸遜、周泰、淩統將士可是數不勝數,還可以合理運用將士的才能、敵人的弱點來贏得戰爭,可說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君主,把吳國治理的很好。雖然看起來是三國演義裡的配角,可他也為作出了貢獻,曾經派魯肅去海上巡遊,找尋新。他也是以大局為重,與蜀國絕交後,還可以很快的和好,同意共同抗擊魏國,從這位君王的身上,實在找不出什麼缺點,可說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君主了。

在三國裡的三位君王身上,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比如劉備教育我們的:急躁必定壞事,冷靜對待才可以成功。曹操教育我們的:不要多疑,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可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孫權教育我們的:只有合理運用條件,才可以做到上下連心,互相幫助,取得勝利。在這些事情裡,告訴了我們很多,同時我也知道,只有注意了細節,全面看問題,才能做出正確的推斷。我們只要做到這些,就可以戰勝一切,一起努力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

話說曹操舉劍欲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雲長跪於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雲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操擲劍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乃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遼感其意,遂降。操拜遼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使招安臧霸。霸聞呂布已死,張遼已降,遂亦引本部軍投降。厚賞之。臧霸又招安孫觀、吳敦、尹禮來降;獨昌未肯歸順。操封臧霸為琅琊相。孫觀等亦各加官,令守青、徐沿海地面。將呂布妻女載回許都。大犒三軍,拔寨班師。路過徐州,百姓焚香遮道,請留劉使君為牧。操曰:“劉使君功大,且待面君封爵,回來未遲。”百姓叩謝。操喚車騎將軍車胄權領徐州。操軍回許昌,封賞出征人員,留玄德在相府左近宅院歇定。次日,獻帝設朝,操表奏玄德軍功,引玄德見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問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譜檢看,令宗正卿宣讀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帝排世譜,則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請入偏殿敘叔侄之禮。帝暗思:“曹操弄權,國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為左將軍、宜城亭侯。設宴款待畢,玄德謝恩出朝。自此人皆稱為劉皇叔。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曹操在許田和獻帝圍獵,意在觀察朝臣舉動。獻帝因為曹操專權而感到不安,將血字詔書寫在玉帶之中,付與國舅董承。

在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萬萬不可以馬虎,因為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做事情要一絲不苟,仔仔細細,勤奮努力,這樣才能將事情做好。

在學習中:無論遇到什麼難題都不可以放棄,要勇往直前,努力思考,絕不退後,不知道的要多提問,多思考,讀書思考,知道做到,奮勇爭先,活學活用,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回家認真完成家庭作業,這樣才能學會學習,學好習,才能進步,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三國演義》讀後感6

最先知道《三國演義》是去年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成都玩,看變臉演了桃園三結義,很是喜歡。回來就去圖書館借了繪本的《三國演義》看,當時我還沒上國小,認的字也不多,都是爸爸媽媽讀給我聽。今年我已經是一年級結業的國小生了,前兩天去圖書館又借了兒童版的《三國演義》,這次不用爸爸媽媽幫忙,我也可以自己看了,看不懂的地方再問大人。看完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裡面的人,到最後都死了,而且本來他們都很歷害,是統領千軍的將領,但最後死的都讓我覺得很不值得。媽媽說“歷史就是個大舞臺,他們順應需要上來演完了自己精彩的戲就要退場,可惜確實退得不太漂亮,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著名的歷史人物”!我記住了幾個人怎麼死的就寫下來。

諸葛亮:三國裡最神機妙算的人,關於他的`精彩部分太多了,可是他日夜操勞,積勞成疾,病死在六出祁山的軍中。他就是太操勞了,什麼都要管,才54歲就死了,好可惜!

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傷都是他的精彩。可是他卻因為大意丟掉了荊州,最後敗走麥城,還因為太自負中了埋伏被捉去砍了頭。媽媽說他太驕傲了!三國裡我最喜歡的就是他和諸葛亮了,他要是小心一點,最後還可以多打幾場勝仗。

張飛:因為關羽的死,張飛很悲傷,日夜大哭,血都哭了出來。天天喝酒說要給關羽報仇,脾氣本來就暴躁,後來還老是鞭打士兵甚至打死。最後他打了兩個將領,還讓他們三天內做出足夠的白旗白甲,說是要給關羽掛孝出征,結果這兩個將領怕完成不了任務被殺,就趁他酒醉睡著,把張飛殺了,帶著他的人頭去投奔東吳了。

劉備:我覺得劉備沒什麼本事,不過媽媽說他有用人的大本事。他本來因為關羽的死就傷心,聽說張飛的死,就帶著七十多萬水軍去攻打東吳。開始取得了勝利也報了仇,但是他不肯罷休,想完全消滅東吳,還驕傲輕敵,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雖然被趙雲救出退到白帝城,但因為心情不好又得了風寒就病死了。

最可悲的是曹操,得了腦瘤,不聽華佗的建議進行醫治,還懷疑華佗並殺了華佗。結果最後自己也病死了。

其它還有好多人,我都不知道了,因為我的書上也沒講,媽媽說等我大一點看全版的《三國演義》就都知道了。以後我還要看三國,特別是趙雲和呂布我要知道他們是怎麼死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

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曹操之才也不在眾人之下。他少時曾經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明孔、孟之道,知管、樂之謀,他嘔心瀝血20xx年,精心撰寫《孟德新書》,其中之妙,一言難盡,遠不在《孫子兵法》之下啊。曹操的長歌行,短歌行,我想大家都會背裡面的很多經典詩句。曹操之智謀遠不在眾智郎話下。"望梅止渴"的千古佳話,足以看出他之智謀。曹操之孝,更是真摯可泣。董卓破後,奪得濮陽,就立刻叫人接養父來身邊盡孝,誰知,在劉表荊州地界,被劉表手下貪圖富貴者殺害,曹操聞訊,痛不欲生,立誓拿劉表人頭祭奠他父亡靈,揮兵討伐劉表,他披麻戴孝,制旗為:報仇血恨。曹操在末年,以位列人臣之極--魏王,手握兵權,朝中上下全權在他一人手中,可謂隻手遮天,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了。但是,他沒有絲毫的串位之心,是他子曹丕繼位後才稱帝的。在《觀滄海》和《龜雖壽》等詩詞中也能稍稍看出此意,他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天下,而是為了眾人的天下。曹操的三笑於赤壁之敗,讓人印象深刻。我想一般人在大敗之後應該是匆匆逃命,但是曹操卻想著別人的布兵。可見他的心理素質非一般人可以比擬的,誰要是學到了他的這種本領我想他無論在學習、或生活上都會受益非常。

官渡之戰主要是體現了曹操的才智和心計。在許攸來投靠時,作為一個大將軍能做到未穿鞋和衣服就跑來接見真是難能可貴,讓許攸也深為感動立刻說出了破袁之法。曹操軍中無糧之時,借糧官的命來穩定軍心。雖然很殘酷,但是卻體現了曹操的心計。

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雖被人稱為奸雄,但也可看出此人的滿腹才學和才智。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暑假中,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本《三國演義》,讀完此書,我從中受益匪淺――世紀少年應有“膽”有“識”。三國演義乃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裡面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通過設定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使我過目不忘,即使拋開了書,它們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什麼“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連環計,空城計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看過之餘,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

這對當時的周逾和現在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試想,諸葛亮不講究“策略”能行嗎?細細思量,我們的學習不也一樣嗎?也應講究方法,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讓大了大腦得到調節,為下一節課積蓄精力,就能提高學習效率。面對複習,我們也應該講究策略啊,如果看到那本就複習那本,那麼明天的考試也許對於你來說是厄運。有策略的複習可以短期內提高你對書本知識的熟悉度,也許明天就會考好呢。

有話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啊。”做事情不僅要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識”,還要有“單匹救主”的趙雲的“膽”。記得那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讓我們練習跳高。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生龍活虎,就像猴子一樣一躍而過。

輪到我了,生怕摔著的我及得額頭直冒冷汗,膽卻的內心使我的動作變得縮手縮腳,最後落得個“嘴肯泥”的下場。體育老師摸透了我的心思,走過來,又耐心地給我講解跳高的要領,在老師和同學們地鼓勵下,我大膽地又重試了一次,這次終於成功了!漂亮的動作還博得同學們地歡呼,齊聲叫好。唉沒有膽量可不行啊!是啊,我們雖是新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但是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淵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沒有趙雲那渾身是膽的氣魄,試問,我們能有“膽”有“識”嗎?少年朋友們,讓我們攜手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世紀少年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羅貫中寫諸葛亮太多智了,所以後人評價諸葛多謀而似妖。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

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

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劉備仁義禮智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長阪坡摔阿斗,為了自己的大將險些因阿斗被困曹營,而將阿斗摔死,但是後人評羅貫中寫劉備,劉備盡善而似偽。就是太虛了啊。你想啊書中說劉備異像長臂過膝,你想啊,劉備將孩子舉過頭頂到放在地上以長臂過膝哪能摔得著啊。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史冊泛著光芒,猶如沉澱在大海里的金子,細小卻珍貴,吸引著無數人們灼熱而堅定的目光。而譜寫這些的作者,是那樣的嘔心瀝血,為自己一生的夢想一路挺進,就是這樣被世人所銘記。他們的靈魂與作品一樣萬世不朽。

有著這樣一本書,它巍然屹立在文學的巔峰,它就是---《三國演義》書裡講述著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各路勇士捨生忘死,為了國家而義勇拼殺的故事。

無論是狡猾的曹操,忠厚老實的劉備,還是有勇有謀的孫權,都被作者精彩的文筆寫出了活力與生命。或許只是寥寥幾筆,一個清晰透徹卻不失勾心鬥角的故事就這樣呈現在大家的眼前,這就是《三國演義》的魅力。

我曾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歎服,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輕盈卻珍重的書,我的眼前就總飄蕩著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謀,剛出山就燒起了三把火。其中,赤壁之戰更是使得曹軍大敗,元氣大傷。他能言善辯,連周瑜也略遜他一籌。他洞悉敵友,利用敵軍多疑的特點,用了一招“空城計”便扭轉乾坤,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幫助劉家打天下,並且還嘔心瀝血的寫出了一篇名作《出師表》,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人怎叫人們為之不歎服呢?

我還曾被趙雲的忠誠所折服。我腦海曾出現這樣一個畫面,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穿著金甲,在數以萬計上的敵軍裡七進七出,只為保護主公的孩子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是多麼威武與決絕,這種在危難關頭毫不猶豫的反應,更是證明了他一片赤誠之心。

我更佩服的是一代英雄--劉備。他雖然不是最後成功的人,但他確是最聰明的人物,為了求得一位賢士,他不顧兄弟勸說,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了擺脫曹操,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更顯出他的聰明才智,為了讓趙雲留在留在自己身邊,不惜摔兒子以表自己對他的'珍惜。即使劉備有著諸多不足,但他卻不失為一代英雄豪傑。

我們生活中也有著太多太多這樣的人,他們當中有著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聰慧、趙雲的忠誠、劉備的任性、周瑜的小肚雞腸.....但不管怎樣,這些突出的性格特點也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哪一種元素都必不可少。

讀好一本書,不僅僅是要讀透它,更重要的是儘自己的所能去參透作者藏在這本書背後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或許有一天,當你發下書,閉上雙眼細細回味的時候,你就會驚訝的發現,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正向你走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時期讀它我就有不同的感受。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是在讀三年級時,去書店,我看見有一本連環畫的《三國演義》,就讓爸媽給我買,爸媽一看是名著,不錯,可以多讀讀歷史名著,於是我有了第一本《三國演義》。

在我第一次看過《三國演義》後,裡面的人物就給我留下來了深刻印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陰險狡詐的曹操、俠膽仁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老當益壯的黃忠、比肩臥龍的龐統。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而作者對於歷史的合理改寫也更加凸顯了人物的特性,也符合了小說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寫作風格。

這次暑假讀《三國演義》,我有了更深的認識。比如《三國演義》裡最重要的戰爭之一赤壁之戰。其實在歷史中並不存在這一場戰鬥,是作者想象出來的,裡面也有不少對人物的改寫,比如:周瑜在歷史上並不小氣,反而十分大度,更不用說氣死了。還有草船借箭並非由諸葛亮想出,而是吳國的主公孫權想出的。是孫權讓黃蓋借的'箭。而這些的改寫多半從反面寫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可見歷史上諸葛亮確實有著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能力,不然白讓作者花了這麼多筆墨去描寫他了。再說說赤壁之戰中用的計謀,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黃蓋的苦肉計,說的是黃蓋與周瑜在暗地商量黃蓋假裝去投降,周瑜大發脾氣,叫人來抽打黃蓋讓曹操認為黃蓋是真心想投降,便放下了戒心,這才有了後來的“巧借東風”、“火燒連環船”。這一場仗讓曹操損失慘重,險些被捕,多虧了關羽講義氣放了他一馬。作者這麼寫為了讓三國勢力達到鼎力局面,方便後面的創作。

剛開始我本以為結局蜀國必勝,因為它們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如同一支威武之師,所向披靡,可到頭來,關羽、張飛慘死;劉備病死;阿斗(劉禪)無能,這都讓蜀國走向了滅亡。不久只有魏國笑到了最後,趁其不備讓司馬氏長驅直入,被司馬氏的人統一了天下。

故事我只猜對了開始,卻沒有猜中結尾,這也正是這部小說的能成為名著的理由。等我知識再長進一些,我一定要再去好好品讀羅貫中先生的原著!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五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三國演義》,當時的我被其中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搞得頭昏腦脹,勉強讀到一半便將他丟到一邊。

六年級時,我第二次閱讀《三國演義》。隨著年齡的成長,心智的成熟,原本那些令人頭疼的關係網,卻極其清晰的鋪設在我的腦中。我開始向首都《三國》的樂趣。

我讀了三遍《三國演義》,感觸很深。

首先,書中的忠君思想我覺得很重要。特別是關羽的忠誠讓我很感動。再曹操的真清流露,利益相加下,能夠立場不變,堅定的擁護劉備,這份氣魄,不可謂不強。但是這份情意,便是當即社會所缺少的。現在的社會,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真情之下。有錢能使鬼推磨,在金錢的誘惑下,輕易,誠意,似乎什麼都是浮雲。

趙子龍的中君程度一點都不弱於關羽。單單是長阪坡救主就可看出,趙子龍為了阿斗,連生命也可以捨去。這種毅然決然,實在是無人可及。而反觀現在,曾經的好友可以在金錢和權力的誘惑下變為今日的敵人。金錢對人的性格的改變可見一斑。

其次,待下的態度在《三國》裡也很經典。

劉備的態度是最和善的,善於從諫,待人真誠,施恩於人,不求回報。因此劉備的和善也為他贏得不少死士。還是將大於如今的人對比,一個公司的領導,如能放下架子,與員工和睦相處,廣泛聽取意見,那麼員工必定會努力工作,公司的效益也將會在熱火朝天的氛圍中不斷增加。

相對於劉備,曹操到有些獨斷專政的感覺。雖說她身邊某謀士極多,但曹操卻孤高自傲。經常我行我素,雖不否認曹操的才華卻實出眾,謀略極多,但聽取別人的有益意見也是好的。畢竟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如果他的這種性格放在現在,即使不敢說他的`企業一定會衰敗,但是人才外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高高在上的感覺會拉大領導與員工的距離,員工也會喪失工作的活力和熱情,企業增麼能發展起來!

讀《三國》使人明智,她所蘊含的文化,使人受益良多。而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我也越來越接近作者羅觀眾的心境。我讀出了他對戰爭的惡我也讀出了他內心的滄桑。

《三國演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我希望像在的青少年能多多接觸這本名著你們一定會有收穫。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我國的古典四大名著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我就覺得《三國演義》更勝於其餘三部。 記得我很小便開始讀《三國演義》,大概是八、九歲吧,那時只是看連環畫,後來到十歲時,便讀白話本,由此便開始喜歡上了這部小說,經常是一有空便手不釋卷,仔仔細細地讀著。初時喜歡這本小說,只是因為它其中含有的智慧,與那精彩戰爭場面的描寫。我尤其喜歡諸葛孔明這個形象,喜歡他的聰明才智,出陳脫俗,喜歡他的膽識、計謀,彷彿不論多危急的關頭,他都能化解。至於他的`精彩片段,如著名的“隆中對”、“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火燒赤壁”、“草船借劍”等等都背得爛熟於心,但現在,卻因為平時無暇顧及,只落下一些印象罷了。 最近又重溫《三國》,又覺另一番味道,或許正如別人所說的,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或者不同的人讀,都不會有完全相同的看法,我在又看一遍《三國演義》後,忽然覺得有一種全新的感受。

因為,我不再只看它的描寫和策略,我開始去剖析裡面每一個重要的角色,由此我發現了人性的另一面。如劉備在我眼中已不再是一個完全的仁者了,因為他尚有虛偽的一面,尤其表現在他取荊州之後伐劉璋,正如龐統所說:“伐人國以為娛者,非仁者之軍也。”至於諸葛亮,他在心目中的形象沒有什麼改變,雖然他也有錯,而且絕非小錯,但從那個時代看來,他所做的一切又是非常符合情理的。在這次讀完《三國演義》後,我似乎更喜歡書中的一個反面人物――曹**喜歡曹操的理由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陰險”和他的文才。他陰險,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他虛偽,因為他寧做“周文王”,但他又能承認自己的陰險,“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或許這就是曹操的魅力所在吧,不然怎會手下猛將如雲,人才濟濟呢?我還喜歡他的膽略,他煮酒論英雄,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他明知劉備絕非等閒之輩,卻仍重用他,甚至放虎歸山,足見其膽識。及至後來他不容劉備,也暴露出他多變的一面。曹操的文才更是世所罕見。詩歌《觀滄海》流傳至今,那巨集偉的氣勢真是令人折服;一曲《銅雀臺賦》,更是淋漓暢快,至於他的兒子曹植,雖文思出眾,但比其父又少了幾分魄力,這或許也是曹操受我喜歡的原因吧。讀罷掩卷,感慨良深,自思世人之性情,莫不包含在其中。這部文學鉅著不光展示了我國古人的軍事謀略,更反映了人心百態,不愧為我國文學寶庫裡的一枝奇葩。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伴隨著這首《臨仙詞》,我翻開《三國演義》,不禁融入那金戈鐵馬,烽火狼煙,又英傑輩出,常聞軼事的東漢末年。

提起《三國演義》,不少人想起的是“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想起的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想起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想起的是“古來征戰幾人回”。細數我們熟悉的姓名,那是一條長長的名單:坐擁半壁江山的曹操,國富民強的孫權,得盡人和的劉備,以及笑到最後的司馬炎……。然蘇軾先生曾說過: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其實,不難發現,那些三國中的.“知名人士”,誰不是具有“過人之節”的呢?

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瑜,其人“長壯有姿貌”、“吳中皆呼為孫郎”英年才俊。其人品更是一等一的,《三國志》記載說“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而且極重情義,當年孫策臨終將東吳託付給他,二十餘歲的他就替孫權扛起了這個重擔。赤壁一戰,以五萬人大破二十萬曹軍,將他與力主投降的張昭等人比較起來,簡直高下立判。若不是昔時的忠心耿耿,哪來之後的赤壁風雲?

“亂世之奸雄”曹操也是一樣,他極有政治眼光,在亂世之中,迎回獻帝,又於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之後降劉璋,破馬超,滅張魯,功績累累。而他本人也不是小說家言的“奸詐狡猾,酷虐暴躁”。相反,他寬容大度,賞罰分明。當他戰勝袁紹後,搜出了許多封營中數將於袁紹的來往書信,但他並沒有一封封檢視並治罪,而是一句“時孤尚不能自保,何況他人乎?”,寬恕了他人。而當他犯了自己制定的踐踏農田之罪時,也沒有搪塞過去,而是“割發以代首”,相當於判處自己髡刑。身為一軍之將,實屬難得。若不是當時的豁達開朗,哪來之後的半壁江山?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就更不簡單。他依法治蜀,鐵面無私,在第三次北伐時,由於自己的決定錯誤,不僅自斷臂膀,揮淚斬馬謖,而且連書上表,請求自降三級,貶為右將軍,這才使得蜀中居民安居樂業。而且他重德不重色,自己擇妻不觀顏色,只重才德,這種心胸又有幾人能做到?若不是他恩威並施,法重如山,哪來之後的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以弱圖強?

身處亂世,身不由己,在這種境況下依然能保持氣節,寬容大度,表裡如一,想必成功也並不難了,我們更是要從小做起,培養自己的德與才,體現自己的“過人之節”!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我從8歲時開始看《三國演義》,我一直都很喜歡。所以直到現在我也還在閱讀。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主要是在講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有三位英雄脫穎而出。他們分別是劉備,孫權和曹操。他們三人爭奪天下。這本書裡也講了很多戰爭,比如說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

其中我最喜歡官渡之戰。中國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

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

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

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燬全部囤糧。

訊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在這次戰爭中發明了霹靂車,結果是曹操勝利了。我還很佩服書中的人物,比如曹操、劉備、諸葛亮,因為他們遇見什麼事情都能沉住氣。

有一次,弟弟在那裡鬧,我剛想大發雷霆。媽媽就說:“你看了那麼多三國故事,要學會沉住氣。你越是心平氣和弟弟才越聽你的。”我試了一下,果然如此,於是我更加佩服三國裡的“偉人”了,也更讚歎《三國演義》裡的那些計策,比如說反間計空城計等。

我認為《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也就是因為《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愛上了歷史,也愛上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