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論語8.66K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1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靈魂,所以當你閱讀的時候,你能夠走進去,你就能與書中的靈魂對話。每一本好書都體現著人性,所以當你從中體會到人的偉大和崇高,你就會發現這本好書散發著人性的光輝。在這安靜的下午,沉浸在書中的我已悄然懂得了這本《論語譯註》的內涵。

在慢慢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語言中;在靜靜地感受那些通俗易懂的譯註時,眼前時時會出現幾個鮮活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孔子、子路、顏淵、有子……

其中,孔子的言論對我的影響頗大。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為"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助並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裡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在《論語譯註》中,我對於"仁"的理解尤為印象深刻。孔子的"仁",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社交性、實用性等。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如何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仁"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這本譯註中不僅瞭解其中含義,更能深入內部奧妙,探求人生哲理。我們能夠從《論語譯註》不斷挖掘出價值內涵,從而推匯出人類和諧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根源。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依舊具有普遍實用性和永恆價值。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美德之一,其起源於孔子的孝道觀。作為一個思想家,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孝是做人的基礎,人之行莫大於孝,連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品質更無法說了。"子曰:弟子,入則孝,謹而信,風愛眾,而親仁。"可見孝之重要性,可謂是對孔子孝道思想的延伸和發展。

孔子的孝道思想分為很多層面,其中最貼近我們的則是子女對父母的孝。孔子在與其弟子的討論"三年之喪"的對話中這樣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時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之喪。可見父母無微不至地疼愛自己的子女,為子女無怨無悔地付出,子女自然會有報答之心,因而向父母行孝盡孝,子女對父母的孝,則是儒家文化極為重視的思想。

我認為這本偉大的著作,為我們解說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與意義,闡釋了生活中的種種都離不開這位偉大人物的思想。因此,當我深究孔子思想後,我開始思索,我應該過什麼樣的人生?我是否具有思想中的各種品質?我的人生是否有價值?

對於我而言,人的人生真正價值在於精神上的勝利,譬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表現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愛"主要指一種高尚的品德,仁愛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圍繞這種道德修養而展開的,一個人想追求人生真正價值,應該以愛人為主要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人在物質上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贏得我們崇高的敬意,真正的敬意在於精神上的,才能使我們感動,併為之震撼,正是因為孔子思想具有精神上的心境,才是我們永遠追隨,百看不厭,併為之著迷。論語譯註》的內容十分廣泛,具有哲理性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一滴水是小的,一塊石是硬的,但一滴滴的水不斷地滴在石頭的同一地方,天長日久,水滴竟可穿石,同樣我們一次努力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堅持不懈,不斷努力,終會成功。"這是我在看完這本譯註後的心聲。從這本《論語譯註》中可見,孔子他的門人將孔子人生的言行和經歷記錄下來,長期久積,最終成為一部集子,一筆一劃,一字一句,都來自孔子和他的門人不斷努力,堅持不懈。

《論語譯註》所體現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微微動人,這是一本書,是一本好書。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2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說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著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現在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人,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麼著也算得上是特別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裡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麼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現在又有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應該與他的能力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喜歡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歡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己呢?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3

這周繼續看《孔子》,我覺得相對於讀《論語譯註》那簡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響力,因為讀那些古文時,對於一些詞的釋義或解釋總不能恰到好處,當自己不懂時,就會忍不住看翻譯,之後暗示心理會告訴自己:原來這話是這意思,所以並不會有太多思考。

而當我們看的時候,首先,視覺上會形成一個識記過程,印象更深刻。且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一個社會背景,看到孔子在什麼境況下說的話,而非籠統地去背,這種學習方式更是寓學於樂!

我看到孔子對禮的追求,對道德的堅守,劇中他在去季孫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著同樣的動作,似乎是一種禮節,但路上的人卻總是對他的行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到門口後,陽虎並未讓他進去,此時孔子說:“季孫此舉是違背了禮的,因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陽虎並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後,對他哥哥說:“人不能只為了口飯活著,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可見他對禮的崇尚,重視,孟孫恰巧拜訪他,他頓時慌亂說要以禮相見,整理裝束,並自將草蓆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們可能會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聖人,他對禮節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食糧,我們為什麼不一直繼承禮,而要去簡化禮節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對現代的我們來說有些封建,是舊俗,但我們不能否認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他是的的確確的教育家。他對於學習六藝的堅持是我們所需要的品質。

又回到君子謀道不謀食上,以我們今天來看,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許有時還沒有明星一部電視劇收入高。但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種高難度職業呢?這時,孔子這句話便很好的得到論證了,學者是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祿和食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都說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可若此時讓我們去掃大街了,我想我內心也會極其抗拒。若只謀食,只要靠勤勞的一雙總會活自己,但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肯定不是為了餬口。所以我想告訴自己,讓自己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不要,不要貪圖物質享受,而要從學習找生命真正的意義。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4

關於《論語》的譯註,從古至今有多個版本,流傳最為廣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論語集註》、清代儒生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還有現代楊伯俊先生的《論語譯註》等等。

最近我在讀《論語》的時候按自己的理解譯了一下,以楊伯俊先生的《論語譯註》為藍本,加之本人讀論語時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對那些和我一樣想通過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對自己有所裨益的人們有所幫助。

起初我在編譯的時候可以說隻字不敢有違楊先生的想法,原本抄錄。但今天,摘錄到第三天,我有個感悟:這距今數千年的典籍能夠流傳到如今,時代背景完全不同,孔夫子如置身當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儲存,我認為,正是為人所用的結果。

但是,朱熹、楊先生,也包括楊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們對於《論語》乃至諸子百家的經典的理解都遵循了夫子們那年那時的本意了嗎?我說未必。畢竟那個擂鼓震震、戰馬齊鳴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仍去誦讀經史子集,只因為它能夠為時代所用,為人的行為做嚮導。可見,真理亦或信仰,一定是不受時空侷限的,更不受人們的身份地位所限。雖然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級、不同人群對它的理解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經典教與大家要仁愛,要寬容,要講孝悌,仍是我們如今的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所以,不要拘泥於某種解釋中,按自己覺得舒服合理的解釋去看它們,其實越是典籍離我們就越近,因為真理應該是最淺顯易懂的,晦澀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說出來的,必定是偽真理。

千人讀《論語》必有千種解釋。不要為了解釋而解釋,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們的靈魂。否則,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5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註》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閱讀這本書能夠一邊複習原文,一邊明白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穫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於“領悟”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僅讓我學習並領悟了“如何領悟”,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經常提出孔子的優點,並心向孔子領悟。其為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讚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領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會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複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十分好問,遇到什麼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因此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為“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忙併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持續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領悟,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如果三個人走在一齊,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的長處去領悟,以他的短處為自我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懂得了:要善於發現並領悟別人的優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於以他人為師,這些都是我領悟的好榜樣。以後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領悟;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