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5篇

論語1.6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5篇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

前幾年,央視科教頻道正熱播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論語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語連珠、才思泉湧的講解吸引住了。於是我興沖沖地買回來一本,一個不愛學習的人也開始讀書了。我總覺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離我們現代人很遠,這些畢竟是越千年的東西,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呢?是不是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現在想一想,古代先賢們講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當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聯絡到一起,並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正所謂的“道不遠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師講的幾句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在處世之道一章中,於老師講了一則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距離太遠大家借不著熱氣覺得寒冷。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經過多次磨合以後,豪豬們找到了合適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度。由此我們聯想到,現代人交朋友要真誠熱情,互幫互助,最好能帶給對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條褲子”“爛韭菜不打捆兒”。這樣下去離“小人常慼慼”就不遠了。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我喜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祝福,更羨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但願朋友之間能“一片冰心在玉壺”吧!

當今社會,家長們把孩子的成長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學習看做頭等大事。於老師講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掠奪。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總是念叨為了孩子放棄了進修的機會,放棄了升遷的機會。把全部的精力金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結果怎麼樣?孩子“壓力山大”,大學聯考前後、大學期間出事情的還少嗎?有的錯誤是沒有機會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訓驚醒後來人。

書中還談到了許多孔夫子的觀點言論,如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我讀了幾句《論語心得》有一點點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頭看星星的孩子,卻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學習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2

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連結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奼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著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連結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連結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 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

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學習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

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讓我們的精神得以飽滿,更從容,豁達,樂觀的面對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3

忽然發現最近讀的書都是衝著作者而去的。看這本書,是因為于丹。

于丹,北京 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作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試圖用一種“下里巴人”的表達方式,讓觀眾走進“陽春白雪”的世界。

這本書很薄,讀完它只花了2個多小時。但給予人的啟發與感觸卻猶如海寧潮,恢巨集而洶湧。光是于丹在飛機上寫下的自序,就讓我感嘆許久。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精緻的序了。說是精緻,並不是因為它短,而是因為這裡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似乎都經過精雕玉鐲。于丹的文學修養和思想境界在這些字裡行間不經意流露。大三獨攬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頓悟的是儒家的踐行之道,千里之行,積於跬步,直至天下擔當。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開悟的是鮮有碑銘的後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對生命的另一種成全,陽光中折射出莊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講壇》的邀請,于丹說是願意把心中那雙翅膀放飛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講將她所謂的一己之得,以莊子之名給她自己一些華麗豪邁的夢想,暢意一回天地遨遊。

對於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淡對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將這些哲理與生活之道融為一體,確實悟性不夠。于丹,為我們大眾點亮了一盞燈。

“認識你自己”。這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據說,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裡,這被表述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于丹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有向外發現和向內觀看的兩種能力。向外可以發現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發展一個無比深邃的內心。而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談到莊子關於“心態和狀態”的觀點時,有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說的是一個科學家帶著10個實驗者在不同的環境下過橋。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的生活的狀態。而就自己而言,我總無法抵消外界的各種恐懼。這兩天看斯諾克世錦賽,最愛的奧沙利文就是憑藉純熟的技術和良好的心態第三次問鼎冠軍。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後一杆的時候,一定會全身發抖。但他每次都那麼坦然,所以在這次世錦賽他迎來了第8個147。自省一下,大學聯考理綜的時候緊張地腦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慘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榮辱不驚呢?有多少人能夠像莊子那樣豁達,與世無爭啊。這個現實的社會,已經是赤裸裸的了。

畢竟我不是莊子,除了感嘆和佩服他高超的覺悟之外,實在不能真的根據他的理念去效仿什麼。估計莊子也沒想到現在的社會是如此的世俗與混雜。當然啦,記得自己最後的那頭羊,最短的那塊板還是很重要的。扁鵲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這個利益當頭的社會,你有見過爭著當治感冒的醫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術揚名立外。那能不能儘可能的讓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記得,這是所謂的人生大智慧。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4

我喜歡國學,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寶典。讀過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後,我的心靈被震撼,我的精神被衝擊,我的靈魂被牽引。遠古時代的孔夫子似乎來到我們的身邊,用溫和的語氣跟我們訴說著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為人之道、人生之道。

記得上國中時在教室裡讀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讀的不亦樂乎,卻不懂其意。心中疑惑我們現代人為何要學習這些深奧難懂的古文。後來,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了解到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的道理之深刻,思想境界之高,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去領悟、去實踐。

于丹教授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當今社會現實,闡述了其中的道理。看似深奧的古文古語,一下子變得簡單明瞭。對於我這個不愛動腦筋,文學功底不深的人來說,讀《論語心得》是瞭解《論語》的最佳途徑。

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人心浮躁,精神空虛,人人都在追求物質,追求幸福。物質越來越豐富了,幸福感卻越來越少了。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到,想要生活幸福,活的有意義,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相處和睦,愛崗敬業,安於本職,奉獻社會。現如今的世界很亂,社會成了大染缸,是因為人心變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了。對於如何拯救當今世界這個問題,曾有人說,到中國尋找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西方國家都在學習孔子,研究國學,開辦了孔子學院。因為只有孔聖先賢才能拯救這個不安分的世界。平常的生活中,除了學生應付上課和考試,極少有人去認真學習《論語》,更不會將《論語》作為生活法則去遵循和實踐。我想正是因為我們缺乏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懂得處世之道、為人之道。在生活中受挫,心態不平衡,總是與幸福無緣。

一個人如果偏離軌道行走,會越走越偏。價值觀錯誤,行事不端,這樣永遠無法擁有幸福,甚至走上不歸路。在社會交往中,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在什麼職位,就做什麼事,不能越過職位,去做本不該你做的事。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意思是說,學生子貢問老師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讓人終身去遵循的,老師說,這個字應該是恕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能強加給別人。做到寬恕自己,寬恕他人。孔子的言語總是溫和的,態度是謙遜的。他從不嚴厲苛責學生,更不會強令學生要怎樣做。《論語》並非古板教條,在那個遠古時代,一位聖賢老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周遊列國,帶領門下幾千名學生。他們跟老師學習,與老師探討,研究學問,思考問題,尋找人生真諦。一個個學子與老師的故事在於丹的語言下栩栩如生,彷彿讓我穿越時空來到孔子門下,虔心做學問。

我們想要快樂的生活,就要做到修身養性。用心品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感悟《論語》中的真諦。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用豁達的胸懷,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才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安寧,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5

最近一直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理解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裡很為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裡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曾經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孔子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著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係。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著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6

讀過《于丹論語心得》有了些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都要作出正確的判斷。《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說說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

二是 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範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賙濟貧困的人,並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麼呢?卻很少去思考。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並對他人的付出。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7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值得一看。

《論語》彙集了大部分中華傳統美德。講述了天地人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們真誠做人,追求完美的個性,但又不苛求人們瑕如白玉。它講求實際,要人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傳統信念,而是沿著他們的信念引導人們,將他們提升到最高水平。《論語》的特點寫的很平實,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瞭些,其實也是比較膚淺和隨意的。平時生活中我不會想起讀《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當讀了于丹的書後,我知道了過去自認為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讓我們現代人受益非淺.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從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啟示和幫助.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寺院裡供著一個花崗石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的.終於有一天,這些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於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你有什麼了不起?那個佛像淡淡地對它們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看了這個故事後心理豁然開朗,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歷千錘百煉.通過它我們可以比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可以做到從心所欲,淡定從容."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間,生活中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總會有一些遺憾事,傷心事,面對這些瑣事心態不如放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對自己的缺憾正確對待,讓我們的內心平和些,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8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應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刻內接收下來,不好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十分精緻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正因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這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過去總是喜愛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齊參加工作,你這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發奮、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職責、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裡,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愛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但是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夠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9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引用一位英國女心理博士的話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讀到這裡,頗有感觸,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們中國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這種以分離為目的的愛我們是怎麼做的?

長期以來,由於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父母對於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大包大攬,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長慌忙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而從沒想過讓孩子自己爬起來。還有,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總是怕孩子把衣服弄髒,或把屋子搞亂了,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還喂孩子吃飯,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個母親喂女兒吃餡餅,小女孩非要自己拿著吃,媽媽卻怕她把餡餅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讓她拿,這樣媽媽一邊喂,小女孩一邊吃一邊哭鬧著伸手去拿餡餅。而等孩子上學以後,父母更是什麼家務都不讓孩子碰,為的是讓孩子專心致志的學習,這時候的孩子,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說實話,目前我的孩子基本如此,而且每次吃飯,飯菜端到跟前,甚至連稀飯都準備的不熱不涼,說心裡話,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也常對孩子說,媽媽對你這麼好,實際上是“害”了你,將來你到社會上,一定會不適應的,跟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起來,你已經落後了,還不如現在就開始鍛鍊自己。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好在,在我家,對孩子還是非常民主和平等的,經常跟孩子探討一些話題。

總之,由於父母長期以來對於孩子過分的“幫助”,不僅妨礙了孩子獨立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也不利於其健康成長,所以我國目前出現“啃老族”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總在報刊、網路上讀到國外的年輕人如何自強自立的故事,比如金凱平先生博文中提到的,患有遺傳性肥胖症卻在年滿18歲毅然脫離父母羽翼庇護的澳洲鬼妹Rebecca,以及浪跡天涯的澳洲美女Tina的故事,都是值得我們當今父母和年輕人思考的。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效仿國外,當孩子18歲的時候,就把他推到社會上,畢竟我們的孩子跟外國的孩子所處的外部環境有很大不同,只是希望這種從小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意識和社會風氣能夠逐步建立起來,那樣,離給予孩子真正成功的父母之愛也就不遠了。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0

對於我們來說,《論語》接觸得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熟悉的。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而於丹卻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我對《論語》又有了新的理會,在心中也加深了對於丹的印象。

《于丹<論語>心得》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教授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教授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就像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她帶我們穿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和諧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她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現在說21世紀評估各國家人民生活得好與不好,不止以國民生產總值為標準,還要看國民幸福指數。我們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國民幸福指數有64%左右,1991年提升到了73%左右,可在1996年卻下跌到68%。這說明“在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仍有可能存在極為複雜的心靈困惑”。我認為“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朋友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一旦想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心得》讓我們瞭解過去,讓我們知道了當今的生活。使我們豁然開朗,去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1

從前我對《論語》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過學校開展的交流活動,我認真地學習了《論語》是我受益匪淺;現就我個人的理解和對我的幫助啟發與大家共同分享.

在於丹《論語》心得裡,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個真心對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對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環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交什麼樣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書,他可以幫助你開啟你的世界.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麼從朋友身上,讓我終生受益.

我愛人是當兵的,我們86年結婚到現在,我跟隨幾徑周折,前後調轉了5個學校,每一處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單無助,從內心渴望朋友的幫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師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識,相知的機會,我在大家的薰陶影響下.我以我的熱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諧共處,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儘自己力量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同志,去回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朋友自然多了,當然也交往過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會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要換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長處.來補己之短.這樣無論與誰相處關係都會融洽.世界變得更美好了.

其實,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給你適當的點撥與批評.會讓你從內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

光明.

多年來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最難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節剛過,人們還沉醉在與家人團聚幸福的時刻。我愛人胃病突發.經診斷讓我震驚,好似晴天霹靂、天旋地轉。當時兩腿發軟,不敢面對現實。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個好朋友,他在長春中日醫院工作。我急忙打電話向她諮詢病情。她首先給我安慰、鼓勵。然後給我出招,讓我去她那裡醫治。正確的分析去她那裡的利與弊。我在她的誠懇的邀請下,來到了中日醫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勵下,我的心漫漫地放鬆了,我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每天能面對現實,精心照顧我愛人。每天她倒出的辦公室,讓我愛人在那裡面化療醫治,使我愛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很快讓我們夫妻二人度過了第一個化療階段的難關.

出院後,有幸得到學校孟校長和高校長與許多同志的關心幫助,給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記得孟校長還特意給我寫一封信,至今我還珍藏著.記憶猶新,終生難忘.

還有任主任、付利波、金麗敏.....好幾位教師給我代課,使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家長反饋十分滿意,給我抽出更多的時間照顧我愛人,再半年時間裡,再所有病友中,我愛人恢復最快、最好。這都是朋友給予的勇氣和力量,換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過閱讀于丹教授的《論語》使我更加認識到朋友的重要,我將朋友視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時于丹老師也漸漸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勵讀書的熱情。是書籍讓我受益終生。讓我快樂、讓我充實、讓我更富有。讓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與力量。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2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

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讀過她的論語心得,感覺孔子就像是鄰家的長者,完全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運用生動地故事,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我也喜歡這樣的哲理故事,不僅喜歡讀,而且喜歡應用於政治課一些哲學原理的講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經講給學生聽過的,但是她從另一種視角對故事進行了剖析,讓我彷彿從自家的後院發現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驚喜。

在《心得》開篇于丹便說:“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褪去加諸《論語》上的鉛華,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這部傳世之作的距離。細想一下,可不是嘛。經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華和讚譽,使得後人解讀時無形中便處於或仰視或鑽牛角尖的心態,無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話又怎麼能無偏頗地思考呢?

《論語》的真諦是什麼?在於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著眼於當下談了自己的心得。

不過,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說好便有說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今的文化快餐現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於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穫。即便在一些人看來於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間流逝依然能為大眾所接受的長久生命力,口口聲聲說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同之聲的出現,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於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麼:“真金不怕火來驗。”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3

假期校長佈置我們全校每個人都要認真閱讀《論語》,我心想,此讀必是很無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翻了幾頁,簡單、樸素的語言讀來毫不費力,不知不覺就已翻看了幾十頁。看罷全文一半,不能說有多大震撼,但隨著閱讀,感覺心靈收穫了一份平靜和仁愛。

“快樂”是我從中收穫到的關鍵詞,這本書中不論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諦,無非是告訴我們怎麼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書中將道,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安寧。“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樂。”于丹老師說,顏回真正令人佩服的,並不是他能始終保護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貧而樂,富而好禮者”是一種人生境界。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老頭每天釣兩個小時魚是以為生,幾個年輕人問:“你為什麼不多釣幾個小時?”老頭問:“釣了幹什麼?”“賺錢啊!”“賺錢幹什麼?”“可以買漁網,捕更多的魚。”“捕得更多幹什麼?”“可以賺大錢買船,搞船隊。”“有了船隊又怎樣?”年輕人說不出了,老頭兒說,“我不願過那樣的生活,現在我每天釣兩小時的錢,其他時間可以坐在海邊看、晚霞,已經非常滿足和快樂了,人生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給我講述的論語精華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缺憾與苦難。她說:“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人生有如行駛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定會有風雨,甚至巨浪,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有一首詩說得好,“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愛愛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以主動的積極的態度,融入環境,讓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4

幾天來我如飢似渴的讀完了于丹老師所著的《于丹〈論語〉心得》一書,書中於丹老師藉助自己豐富的學識與深厚的閱歷,又結合當下人們的生活,圍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較全面的向我們詮釋了論語中那些簡單而又千古恆常的真理。在仔細研讀于丹老師的講解時,我體會到了,她所闡述的思想,其實《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師認為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就好象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象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於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每每運用這些穿越了千古塵埃的簡單真理來,解讀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困惑時,都會產生陣陣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頓悟。

于丹老師在書中有著這樣一段關於處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給出的答案讓我們乍聽起來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這裡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對一切。”

閱讀到這一段時,不由的在腦海中閃現出班上那幾個被家長嬌慣的已無任何道理可講、“無藥可救”的學生來,縱使各科教師多麼耐心地循循善誘,不計前嫌,也無法祈得他們的改變,老師們只能被他們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踐踏著的尊嚴,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是想,我是老師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見識呢?於是在繼續的關愛中,繼續遭到這幾孩子的踐踏,懂事的孩子有時會來勸我,“老師別和他生氣,不值得。”

片刻一陣驚醒,孔夫子在兩者之外的第三種態度是多麼的恰如其分啊,老師也是有尊嚴的人呀,為什麼對待如此這般的學生要無謂的浪費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對待那些有負於你的人呢。這樣的人當然也包括學生啊,我想孔子的這個在態度就是要告訴,應該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吧。

心裡暗想,下學期不妨就來嘗識一下吧,這第三種態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在我的極力推薦下老公也開始拜讀起這本書來,一天茶餘飯後兩人便交流起讀書的心得來,他說,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他說,自我比照了一下,覺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興頭,我也將這兩天自己的思考和盤托出,在剛剛嘲笑老公的瞬間和述說自己思考的同時,我突然反問自己,這第三種態度,夾乎於兩者之間,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準嗎,在運用這樣一種態度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其實也會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這麼一個字“直”,也決不是那麼簡單的和易於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師的話,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那麼簡單的真理,到底又該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歲月的實踐中,慢慢的去頓悟吧……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5

近日拜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後,感觸頗深……

讀了《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聯、同事關聯的心態,是一種融入在此刻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讀到於此,想到以前讀過的《菜根譚》,兩者皆有:

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

花濃柳豔處,著得眼高。

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正所謂“性定菜根香”。

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聯的分析,很是經典。“神於天,聖於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能夠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潛質,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懷著樂觀和用心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就應總是抱怨沒有時刻,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刻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刻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刻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刻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是很緩慢地感知、明白和識記所學教材的學生,他們一樣東西還沒懂另一樣東西就要學了,這邊剛學會,那邊又忘了。如今,我也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著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著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好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著。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發奮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