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3篇)

論語1.26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3篇)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

《論語》一書,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句話說的好:“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中國的影響之深,以前只是讀了很少一部分的論語,從未全面的閱讀過,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讓我得以系統的閱讀了論語。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後,收穫頗多,受益匪淺。

一、生活是一門藝術,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主要靠自己

羅蘭說過:境由心生,意思是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對生活的態度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快樂程度。生活永遠是沒有錯的,有錯的是人的心態,無論生活將機遇賜予誰,都有賜予的理由,我們不能一味的羨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們應該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著淡然的心態,在得失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實所謂的好日子並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更應該有一顆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顆平常心,要正確的對待財富、職位,在人生中才不至於迷失方向,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

于丹《論語心得》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十分愛發脾氣,於是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裡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

作為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只有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竭盡全力地幹好本職工作;自覺自願地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廉潔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責,默默工作、默默奉獻,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為自己做出了實實在在的事情,就會對自己的人生無怨無悔。

三、做一個好學的人,與人為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句老話,還有一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既然是社會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不管他身處何位,身居何職,不管他是貧窮還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別人交往時,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長處,要經常傾聽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利於自己快速成長,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種心胸正直的人,敢於直指你的缺點,因為有時候我們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這時候一句關鍵的話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一生。另外我們要重視學習,要終身學習,知識會讓我們永遠年輕,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業務工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四、謹慎交友,交可靠朋友。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作為一個國家工作人員,就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所謂“親君子,遠小人”,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談到這方面的問題時,也說到領導幹部要謹慎交友的問題。可見,謹慎交友,對我們公務員是多麼的重要。很多的幹部,正是因為開始交友不慎,交到了那種不擇手段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結果被牽著鼻子走,最終落入身陷囫圇,教訓是深刻的。讀《于丹論語心得》此段,無疑是給我們敲響警鐘。

讀《論語》可以給我們很多啟迪,可以加強氣質修養、淨化思想心靈;是一罈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2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感觸頗深,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莫過於那種平和、淡定的心態。正如該書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們需要這樣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因為他讓我們感覺到了溫暖。

在讀這本書以前,我一直認為《論語》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讀罷覺得並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樸素的,簡單的,他所能讓我們獲取的是心靈的寧靜和快樂。

首先在《于丹〈論語〉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訴我們,人應該有信仰。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在這裡,于丹講到了國民幸福指數,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要看每一個百姓內心是否快樂。那麼我們到底快不快樂呢?于丹在這裡提到了一組資料,從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國國民幸福指數從64%升到73%,後又降到了68%,為什麼在物質極大繁榮的今天,人們依然不快樂呢?!在這裡我想談談“安貧樂道”。這是孔子思想裡的最高境界,可能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很難再有人認可這個觀點。我想談談我對這種思想的理解。其實每個人都有虛榮的一面,沒有誰甘願過苦日子,當我們看到別人穿著高檔的衣服,用著名牌的化妝品,可能都有一點點嫉妒。其實嫉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逾越自己,讓自己時時生活在這樣的陰影裡面。我也希望擁有明亮寬敞的房子,高檔的時裝,名牌的化妝品,但是這些真的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嗎?我們擁有了這些就一定會快樂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國國民幸福指數就不會在物質發達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為追求永無止境,永遠都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鄭智化的那首歌一樣,“我身上揹著重重的殼,想努力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趕不上飛漲的房價……”所以何必要去比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樂的,其實快樂就是一種感受。當你用你自己掙的錢去享受屬於你的生活的時候;當你盡情享受親情的時候;當你和摯友歡聚的時候,你還有什麼不快樂嗎?快樂是一種心態,是發自內心的滿足,像顏回那樣在艱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著樂觀的態度。所以我認為“安貧樂道”並非告訴我們要安於現狀,而是讓我們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不要單純的被物質生活所累,因為畢竟物質生活不是我們的全部。

同樣,面對遺憾,孔子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沒有人一生沒有留下一點遺憾的。面對遺憾,我們可以將其擴大,也可以將其縮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兒時母親因拔牙引發心臟病,去世了,這個陰影一直留在她心裡,最終在她準備拔牙之前,她因為極度擔憂和恐懼而死去。一個遺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啊!同樣是遺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對它,它就會被趕跑。正如於丹所言,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生命中,既然已經出現了遺憾或失意,就註定無法改變了,你無論怎樣費盡心機去想、去反思,已經出現的遺憾也已無從彌補,既然是徒勞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當不幸來臨的時候,我們應該讓它儘快過去,拿出更多的時間,以一種淡定、平和的心態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漢時的司馬遷,因李陵案發受牽連入獄,受宮刑。他出獄後,忍受巨大的精神與肉體的折磨,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130篇的鉅著《史記》。我相信沒有哪種痛苦大過司馬遷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著這些,依然能夠向著自己的目標前行,最終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調整好心態,你一定可以收穫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價值的東西。讓我們用一顆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對生活的缺失與遺憾,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更加飽滿、充盈。

在《于丹〈論語〉心得》中,它也為我們闡述了交友、處事的態度,對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對人生的規劃。在這些章節裡面,《論語》的思想無不告訴我們,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顆仁愛之心及勇敢、從容的處世態度,當然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與收穫,還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這在交友及處事上尤為重要。

“過猶不及”這個詞我們在生活中經常使用,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和朋友、親人相處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于丹在這裡提到了《豪豬的哲學》,這個故事很早前就聽過了,當時並未完全理解它的含義,今天重新讀來,頗有感觸,可以說將《豪豬的哲學》用在這裡真是恰如其分,我們和親人、朋友、甚至愛人相處都需要一個安全距離。

“君子”是《論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可是我們該如何判定君子呢?《論語》的思想告訴我們“君子不憂不懼”,一個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這樣就少了憂、惑、懼。他不怨天,不尤人,並且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所以這個思想,或者說這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其實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真君子。

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和規劃自己的人生,在這兩方面《論語》的思想強調了從內心出發的重要性,它告誡我們要以修身為起點,要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們可以達到從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麼我們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憐憫的心去體諒他人。這就又歸結到開始我們所提到的平和的心態,這種平和、淡定貫穿著《論語》思想的全部,我們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後來越強調內心,越到後來越從容和緩,當然這是需要千錘百煉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樣,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的。所以,當我們感到不平衡,和別人比較的時候,應該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靈。“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這是于丹心語裡面的一句話,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要求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有積極樂觀的心態,讓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我們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擁抱平和淡定的快樂。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3

當我敲擊鍵盤在寫《論語心得》讀後感時,20xx年的春天已經悄然來到了我的身邊,儘管春寒料峭,但也著實讓人嗅到春天的氣息了。當我從媽媽手裡接過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書籍時,自然有了一睹為快的衝動。

拋開塵世的喧囂,披一路風塵,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為師的道路。說是旅行,不如說一次心路歷程,更是一次道德與心靈相融。同樣的一部著作,每個人的個性和經歷不同,解讀自然也不同。也許,同樣是《論語》,憤世嫉俗的人讀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讀出了從容淡定,甘於平庸的人讀出了奮發進取,缺乏謀略的人讀出了生活的智慧…… 我們從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我們從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在的資源”;我們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我們從小接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倫理觀念,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絡。

很多人都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開始談起的。從盤古來天開始變化達到的某種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這裡既是一片理想主義天空,人們再次自由翱翔;還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自己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這裡娓娓道來,向我們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為人的處世之道呢?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的眼裡,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話是與沒做是沒有什麼兩樣的。那麼應該如何把握分寸?當我們遇見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身邊的人又應該有什麼一種心態?在這嘈雜的社會中我們有要保持著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呢?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如果一個人以德報怨了,那麼你會用什麼去報答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無微不至時,你又該怎麼辦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報怨”是更不可取的,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做人還是應該“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與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那麼不是德也不是怨,這件事也不會損壞我們之間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會,物質生活是越來約發達了,但人與人之間關係卻越來越冷漠。《論語》中何謂“仁愛”?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但凡稍微留一點的分寸,做事情時給別人保留一點的餘地,就像《禪宗》裡所說的那種至高無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花一旦全開,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就要虧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園,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種感情,而朋友之道和親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闊天空。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 現在我們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們真的能夠做到《論語》中的“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是自己變的快樂起來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在現代社會中,孔子好像與我們在慢慢分離,我們對聖賢與經典也逐漸遠去,怎樣為人處世、用怎樣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在我們心中好像變的模稜兩可。而於丹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孔子的話來詮釋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繹出來,而這個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來向我們解釋了這一點,從而演變出的是一種的積極的態度,心靈與靈魂的'淨化、情感與智慧的昇華。不管是于丹對《論語》的解讀,還是我們對《于丹〈論語〉心得》的解讀,我們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學會怎樣做人。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我們對於生活,也是如此,無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因此,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永遠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思想會因生活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的人生會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一種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洋洋灑灑寫了很多,與其說是讀後感,還不如說是自己心情的梳理,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記。感謝她讓我《論語》中全方位地審視了自己。這次學習也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熱愛生活!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中有:做什麼事情不能就急於求成;馬和驢的語言也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學習那匹隨唐僧取經的馬,經歷風雨,磨礪成長,不能像磨坊裡的驢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此打轉。

道理面前,順乎自然,柔韌而剛,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