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

論語8.31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心得讀後感範,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1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很多困惑,論語“為人處世”的三種態度給我們提供了正確方法,用你我的公正,用你我的率直,用你我的耿介,用你我的磊落,用我們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一切。還有就是要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快樂的心陽光般輻射著他人,讓身邊的人一樣快樂著。

于丹所談的“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個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神於天,聖於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自己行為的拓展,也如論語中所講,一個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陽光、一杯熱氣騰騰的茶,這些表面看來或許毫無價值的東西,就是我為自己設定的關於理想的那個淡定的起點。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于丹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

友善柔、友便妄,損矣。為人正直,坦蕩剛正,頂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寬容的朋友,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更容易讓我們從內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可以幫助自己做出選擇。偏闢、善柔、便妄三種壞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他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優柔寡斷的朋友往往會干擾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猶豫不決錯失良機。而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往往會讓你我付出慘痛的代價。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論語心得》,不正是這樣一位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嗎?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2

假期校長佈置我們全校每個人都要認真閱讀《論語》,我心想,此讀必是很無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翻了幾頁,簡單、樸素的語言讀來毫不費力,不知不覺就已翻看了幾十頁。看罷全文一半,不能說有多大震撼,但隨著閱讀,感覺心靈收穫了一份平靜和仁愛。

“快樂”是我從中收穫到的關鍵詞,這本書中不論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諦,無非是告訴我們怎麼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書中將道,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安寧。“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樂。”于丹老師說,顏回真正令人佩服的,並不是他能始終保護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貧而樂,富而好禮者”是一種人生境界。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老頭每天釣兩個小時魚是以為生,幾個年輕人問:“你為什麼不多釣幾個小時?”老頭問:“釣了幹什麼?”“賺錢啊!”“賺錢幹什麼?”“可以買漁網,捕更多的魚。”“捕得更多幹什麼?”“可以賺大錢買船,搞船隊。”“有了船隊又怎樣?”年輕人說不出了,老頭兒說,“我不願過那樣的生活,現在我每天釣兩小時的.錢,其他時間可以坐在海邊看、晚霞,已經非常滿足和快樂了,人生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給我講述的論語精華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缺憾與苦難。她說:“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人生有如行駛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定會有風雨,甚至巨浪,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有一首詩說得好,“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愛愛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以主動的積極的態度,融入環境,讓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3

于丹教授講到天地人道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神於天,聖於地”。一個人不僅要有一雙翅膀可以向天空飛去,也要有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現實責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於天,那就是空想主義,不切實際地做事情,覺得輕飄飄。只是埋頭看著腳下的土地而沒有遠大的志向也會只停留在蝸牛的小軀殼中。正如於丹所講的眼睛的功能一樣。人的視線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遠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內心深處窺探,感受心靈的準則。真正的眼界應該超越生命的長度、心靈的寬度和靈魂的深度。

諸葛亮的眼界應該說夠廣闊吧,他料到曹操當時仍有活路,便讓關羽做個人情。不管此事虛實,但從其他戰例也可證明他寬闊的眼界。然而,馬有失蹄,諸葛亮也有失誤。因為對馬謖(sù)的過分信任而誤下軍令,失卻街亭,後悔不已。

古人總說,天時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歸結起來就是命。很多人認為命是很玄乎的東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個人覺得命運是每一天的積累。比如大學聯考的那幾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錯。算命先生說,這是他或她命中註定會復讀。可我覺得,是這個人平時的積累。平時,不注重身體素質,大學聯考來了,一緊張就將儲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歸結為命,那只是一種藉口,一種失敗者無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點一點的積累。就像蓋宮殿,一塊磚頭是不夠的。它需要很多磚頭,需要用汗水去攪拌泥水,用信念做為夯基。當熱也需要朋友的幫忙。

講到朋友,我就想起可愛的舍友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孔子說過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我想她們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質期的,過一陣子就會慢慢變得不新鮮。但是友情的儲存期是一生,該留的總會留下。人與人相處必定存在摩擦,沒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長久的。時光總會帶走一些東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東西是會沉定在心中的某一個角落裡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傾訴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絲親吻著大地,那麼難捨難分……

言語的力量比武器更強,有時它的殺傷力是不可估量的。孔子曾曰:“慎於言”。正是這個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掃衛生,我無形之中中了一槍,只覺得開始皺起眉,撅起嘴。這說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說明有人的言語不當。“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4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

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裡,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5

前幾年,央視科教頻道正熱播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論語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語連珠、才思泉湧的講解吸引住了。於是我興沖沖地買回來一本,一個不愛學習的人也開始讀書了。我總覺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離我們現代人很遠,這些畢竟是越千年的東西,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呢?是不是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現在想一想,古代先賢們講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當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聯絡到一起,並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正所謂的“道不遠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師講的'幾句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在處世之道一章中,於老師講了一則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距離太遠大家借不著熱氣覺得寒冷。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經過多次磨合以後,豪豬們找到了合適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度。由此我們聯想到,現代人交朋友要真誠熱情,互幫互助,最好能帶給對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條褲子”“爛韭菜不打捆兒”。這樣下去離“小人常慼慼”就不遠了。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我喜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祝福,更羨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但願朋友之間能“一片冰心在玉壺”吧!

當今社會,家長們把孩子的成長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學習看做頭等大事。於老師講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掠奪。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總是念叨為了孩子放棄了進修的機會,放棄了升遷的機會。把全部的精力金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結果怎麼樣?孩子“壓力山大”,大學聯考前後、大學期間出事情的還少嗎?有的錯誤是沒有機會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訓驚醒後來人。

書中還談到了許多孔夫子的觀點言論,如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我讀了幾句《論語心得》有一點點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頭看星星的孩子,卻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學習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6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作出選擇。

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牟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7

近期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好處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應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刻內接收下來,不好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十分精緻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正因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這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愛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齊參加工作,你這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發奮、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職責、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8

于丹教授在她談《論語》心得時,明確地闡述:“《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體文化。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不管多少歲月的風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變遷,都沒有改變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兩千年的農耕文明也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愛品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會感到一切都變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憂患生命是茶道與儒家的共同主題。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煙一塌擁書眠”,道心文趣兼備。過去儒士不能一日無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為喻,我感悟到,這種閒適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並以此來影響著他的弟子。”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我理解為:平和。

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來,會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悅、愉快之意。在茶道講求的要讓身心“怡”的過程中,就又與《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教授語)不謀而合了。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於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9

在這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於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應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這天這樣一個後工業禮貌的社會裡,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能夠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夠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能夠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取潛質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能夠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心得讀後感範10

在於丹筆下,孔子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在當今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

。如何與人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裡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個態度,就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缺憾。承認現實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另外,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茫茫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我們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談到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無論個人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