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孝經

孝經的讀後感7篇

孝經2.58W

孝經的讀後感1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聖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文明底蘊。

孝經的讀後感7篇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

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線,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

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該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的讀後感2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聖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文明底蘊。

天空,因為有了白雲的裝扮,才顯得靜謐安詳;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為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溫馨;一個人,因為有了孝悌的薰陶,才顯得穩重踏實。而孝則是綻放在人倫之理裡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麼?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親切而又純真。

孝是什麼?孝就如一盅回報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溫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麼?孝就如久經事態滄桑驀然回首時的一絲微笑,真誠而又安詳。

孝是什麼?孝就如靈魂深處盛開的一朵鮮花,它比大自然盛開的更為持久永恆,永遠的散發著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礎上產生。所謂“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百善孝為先,百行孝為本。孝心是冬日裡的一縷陽光,驅散了凜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裡投撒的一片綠蔭,遮住了炙烤的驕陽;孝心是久後的一場甘霖,滋潤了龜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標,指明瞭新生的希望。

你知道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於毀,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來自於父母,作為兒女,應該像孔子一樣,時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保護、愛惜好自己;作為兒女,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能夠擁有一個嚴父慈母,應該滿懷感激;作為兒女,父母無私的給了我們這樣一副容顏、這樣一個軀體、這樣一顆心靈,我們還有什麼感到不滿足的呢,我們還有什麼什麼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實卻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給了自己這樣一副面孔,羞澀閉門不出,想盡一切辦法改變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給了自己這樣一個身材,整日憂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終,矮的想盡辦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盡辦法減肥,甚至是絕食;還有那麼一些自殘、甚至輕生的人,如此般不愛惜自己,回頭想想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浮雲般的虛榮心嗎?到頭來還不是逃不過歲月的雕琢,我們又得到了什麼呢?

你有聽過嗎?“夫孝,始於侍親”。孝最基本的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著我們受凍捱餓。但是,轉眼看看現在,我們都已經二十多歲了,又有幾個人可以拍著自己的胸膛說:“我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助了”,“我每個月還可以給父母存一些錢”嗎?又有幾家父母閒居在家裡,享受著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數父母仍在辛勤的勞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現在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群新人類——啃老族,他們從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長大了還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這種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你有聽過嗎?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摯虞說:“事親以敬,美過三牲。”。其實,他們說的主旨只有一個——尊敬父母。反觀現在,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

父母不知為我們付出了多少,父母都在盡力培養一個最優秀的兒子,一個最優秀的女兒,但我們呢?在外面大手大腳的花父母的錢,轉過臉就又和父母吵架,頂撞父母,父母辛辛苦苦養了我們二十多年,到最後卻連子女一句感恩的話,甚至一句“爸、媽,您們辛苦了”也聽不到,是我們害羞嗎,是我們應該做的`嗎?可笑又無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學的一塊橡皮擦,知道要說聲“謝謝”;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要說一句“對不起”;託欠別人的東西,很久不還,內心還會很愧疚,遇見彼此還挺不好意思的。可面對父母呢?父母無私的給了我們多少,買了多少學習、生活用具給我們,我們又何曾說過一聲“謝謝”;我們頂撞過父母多少次,我們又惹父母生過多少次氣,我們又何曾對父母說過一句“對不起”;我們拿了父母那麼多東西,借了父母那麼多錢,父母有要我們還過嗎,我們有感到過愧疚嗎?難道真的是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達,讓我們的感情淡化了嗎?

你有聽過嗎?孔子曾說過“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說過:“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他們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順父母,順從父母的意願。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們不需要像王祥一樣,赤身臥寒冰,求鯉歸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樣,百里負米為親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樣,抱竹而泣,持筍歸做羹。我們能做的就是: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的意願,父母讓做的,我們努力去做,父母不讓做的,我們呆著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靜靜的幫父母倒上一杯溫水;父母累了,輕輕的擦掉父母額頭上的汗珠;父母孤單了,默默的陪伴在他們身邊;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溫馨的問候。這樣,父母只要看到這些眼睛裡面也會滿含淚水;我們只要可以做到這些就很不錯了,而不是讓父母洗自己的衣襪,也不是坐在電視前面和父母爭遙控,更不是一聲不響的出去玩,而讓父母為我們擔憂。

你有聽過嗎?“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於青史,以彰顯父母的恩德。每一個父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兒女成才,希望兒女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希望兒女在學校能吃好、睡好、學好。為此,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們上學、給我們買複習資料、為我們請家教,等我們長大了還為我們的婚姻、事業奔波忙碌,還為我們的子女擔憂。而作為子女呢?在學校經常逃課,渾渾噩噩,虛無縹緲,沒有自己的志向,更沒有實現志向的不懈努力,終日無所事事,不時還會違反校紀校規,讓父母來學校,家長會丟盡父母的臉面,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難過。我們又何曾好好的為我們的父母想過呢?不要以為這些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裡,又有多少人會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呢?他們希望子女早些回家,可他們的子女又不知道在哪裡徹夜狂歡呢,我們會經常鬱悶,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又是為了什麼呢?有時候經常看著忙忙碌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樓和寬敞的馬路發呆,總是在不停的問自己,這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呢?

你知道嗎?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歲月賦予了母親魚尾紋,上帝帶走了她青春的美麗,母親放棄了這一卻只為讓子女幸福快樂,當你身處異地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那位白髮滄桑的母親,多少次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呆呆的坐在門檻上,青筋滿布、瘦骨如柴的雙手捧著你留下來的照片,鬆弛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麼希望兒女能來一通電話,多麼希望兒女能夠回家來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頓飯,陪她靜靜的坐一會。曉寒凜冽、北風呼呼,冬雪寒徹了整個大地,雪野裡一位銀絲縷縷的老人,靜靜的立在雪地裡,手裡夾著一支點燃的香菸,他緩緩的將煙遞進嘴裡微微的吸了一口,眯起眼睛來,吐出一片煙霧,老人呆呆的望著遠方,那是兒女離開的地方,快過年了,他在等待,等著兒女們回來團聚,等著兒女們回來叫他一聲“爸”,歲月的磨礪,使他的背在堅挺,卻使他的步履在蹣跚。天邊一行大雁飛過,似乎演繹著回家的序曲,遠方的兒女,為了金錢四處奔波,何時想過家中的父母已經年邁,需要他們的陪伴。物質的生活是美好的,但父母不會向我們索求任何東西,難道作為子女的不應該時常回家看看嗎?

也許,同學、朋友、愛人的生日我們牢牢的記在心裡,並時時準備一份美好的禮物,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記住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親自送上了一份美好的祝福?父親節的時候,給爸爸買條魚,學習、工作再忙,也要親自給爸爸送過去,爸爸會樂的嘴也合不上;母親節的時候,給媽媽買雙襪子,親自給媽媽穿上,媽媽眼睛裡也會含著淚水,實在抽不出時間,三天兩頭打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只需望子女能夠惦記著。這些,你能做到嗎?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線,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

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

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孝經的讀後感3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麵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孝經的讀後感4

寒假裡,我買了一本《孝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順自己父母的,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汝南安陽(如今河南)的蔡順,他十分孝順自己的老母,不過年有喪父。後來又趕上了王莽作亂,建立新朝,年年饑荒,柴貴米貴,於是蔡順不得不採桑葚充飢。

有次蔡順採果時,遇見了紅眉軍。軍中的領袖問為什麼把桑葚紅的放一邊,黑的放一邊,蔡順回答:“紅的甜,給老母吃。而黑的酸,給自己吃。”紅眉領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了,送給了蔡順三鬥白米,一頭肥牛。讓蔡順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孝?"我會告訴你:”因為我們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記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時候有零下十幾度,爸爸為了早點幹好活,六七點鐘就出去幹活了,回來的時候,爸爸的手已經凍裂了,出現了一條條裂紋,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麼孝順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對待父母了。於是我給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給爸爸打了一盆熱水洗腳。

於是我終於深知了父母對我的愛,我以後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經的讀後感5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人說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面板,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著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裡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臺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說就同意啦!

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傑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為師後,老夫子把我收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後,我刻苦鑽研《孝經》,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為閔子騫比我還孝順)。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於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但是孝道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孝經的讀後感6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感毀傷,孝之始也。”孝的發端是不忍之心。當你傷害了別人,你的媽媽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傷害別人,而雙方父母都會開心。

一棵茂盛的樹,為何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好比我們人一樣為何學業有成、家財萬貫。為何有這樣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輩輩積德呀!若是我們只愛小不敬老,花兒、果實遲早有一天會枯萎的,家族也會墮落。

“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如何變化,始終註定孝是中華民族愛的結晶,始終註定要孝養父母,當“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可要終身遺憾了。

當你看歲月痕跡不停出現在父母額頭上。你會想我會怎麼對父母,我要帶父母去哪裡玩,哪裡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咬都咬不動,走都走不動。他們不要什麼,他們需要的`是寂寞時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問候。

自古以來出孝子,而當今社會有多少在死前也見不到子女一面。枝葉繁盛的樹木,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圖報,怎麼人就糊塗了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現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個人主義的享樂和安逸。趕快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珍貴的多。

世事滄桑,歲月流失,用愛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親樂章吧!讓洪亮的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徘徊!

孝經的讀後感7

《孝經》出自孔子故居牆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孔子故居牆壁始被發現。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關於《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記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是說《孝經》為孔子所作。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記載,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是說《孝經》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為董鼎《孝經大義》一書作序時也說:“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

關於《孝經》的標題,班固在《孝經藝文志》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說,《孝經》之“經”,不是經典之“經”,而是源自《孝經》中“夫孝,天之經也”之“經”,意為“孝是天下的大經大法”。

《孝經》有著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兩種。今文《孝經》據稱出自漢初,河間人顏芝原藏,因為是用通行的隸書字型書寫,所以稱今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一篇,十八章”。鄭玄為之作注。古文《孝經》相傳出孔子故居壁中,因為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所以稱為古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結構)疏的《孝經正義》)分為十八章,以孔子與曾子問答的方式闡發孝治思想。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

《孝經》出自孔子故居牆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孔子故居牆壁始被發現。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關於《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記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是說《孝經》為孔子所作。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記載,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是說《孝經》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為董鼎《孝經大義》一書作序時也說:“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

關於《孝經》的標題,班固在《孝經藝文志》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說,《孝經》之“經”,不是經典之“經”,而是源自《孝經》中“夫孝,天之經也”之“經”,意為“孝是天下的大經大法”。

《孝經》有著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兩種。今文《孝經》據稱出自漢初,河間人顏芝原藏,因為是用通行的隸書字型書寫,所以稱今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一篇,十八章”。鄭玄為之作注。古文《孝經》相傳出孔子故居壁中,因為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所以稱為古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結構)疏的《孝經正義》)分為十八章,以孔子與曾子問答的方式闡發孝治思想。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