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陳子昂唐詩鑑賞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陳子昂唐詩鑑賞1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陳子昂唐詩鑑賞

陳子昂

蘭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

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

嫋嫋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

陳子昂詩鑑賞

這首五言詩所吟詠的物件是香蘭杜若。香蘭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麗芬芳。蘭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麗,但好花還須綠葉扶。花葉掩映,枝莖交合,蘭若才顯得絢麗多姿。因此詩人首先從蘭若的枝葉上落筆,迭用了“芊蔚”與“青青”兩個同義詞來描摹花葉的茂盛的姿態,中間貫一“何”字,充滿讚賞之情。

如果說“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襯托花色之美的話,“朱蕤冒紫莖”則是由莖及花,從正面刻畫了。這一筆以“朱”、“紫”等鮮明的色彩加以描繪,並由一“冒”字,將“朱蕤”、“紫莖”聯成一體。全句的意思是:硃紅色的`花垂下來覆蓋著紫色的莖,不但勾勒出了蘭若的身姿,而且描繪出了它花簇紛披的情態。

蘭若不象菊花那樣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貴驕傲。蘭若花紅莖紫,葉兒青青,顯得幽雅清秀,獨具風采。“幽獨空林色”,詩人讚美蘭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來襯托蘭若的綽約風姿。其中對比和反襯手法的結合運用,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

“幽獨”二字,可見詩中孤芳自賞的命意。

詩的前四句讚美蘭若風采的秀麗,後四句轉而感嘆其芳華的凋落。“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由夏入秋,白天漸短。“遲遲”二字所表現的就是這種逐漸變化的特點。用“嫋嫋”來表現秋風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傳神。

《感遇》,是陳子昂所寫的以感慨身世及時政為主旨的組詩,共三十八首,本篇為其中的第二首。詩中以蘭若自比,寄託了個人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陳子昂頗有政治才幹,但屢遭排擠壓抑,報國無門,四十一歲為射洪縣令段簡所害。這正如秀美幽獨的蘭若,在風刀霜劍的摧殘下枯萎凋謝了。

此詩用比興手法,詩的前半著力突出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以其“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後半以“白日晚”、“秋風生”寫芳華逝去,寒光威迫,抒發美人遲暮之感。“歲華”、“芳意”

用語雙關,借花草之凋零,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寓意悽婉,寄寓頗深。這首詩頗象五律,而實際上卻是一首五言古詩。它以效古為革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傳統手法,託物感懷,寄意深遠。與初唐詩壇上那些“採麗競繁”、吟風弄月之作相比,顯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象芬芳的蘭若,散發出誘人的清香。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陳子昂唐詩鑑賞2

【原文】

感遇詩三十八首

其廿三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

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

殺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陰。

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

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

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賞析】

這是一首寓言詩。全詩句句是寫鳥,也句句是寫人。

詩一開始就點出了詩的主角—— 羽毛赤青相雜的翡翠鳥。這種鳥生長在南方,築巢在神話中名貴的三珠樹上,這鳥本來自由自在,雌雄雙飛,不幸被美人所喜愛,比之於黃金一般,於是這鳥就倒黴了,翡翠鳥為什麼會被美人喜愛呢?因為它的羽毛長得漂亮,既可以使美人的首飾臨風招展,又可以使美人的錦被結采垂花,斑斕增豔。因此作為鳥,就不免在炎熱的南州被殺,而將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處,妝點在美人的頭上與床上。翡翠鳥既然知道自己將受到殺身之禍,何不遠走高飛呢?可憐,這鳥兒巢居南海,還能算不遠嗎?沒有用,虞人(周禮職掌打獵的官名)還是用羅網來找到了它。不論是鳥是人,總是有了才華,反被才華所累,正如象有齒,麝有香,因而遭受到殺身之禍一樣,這樣的遭遇,豈能不令人嘆息呢?

這首詩句句寄寓很深,鸝棲居貴樹,意喻詩人品志高潔,因為羽毛美麗被美人喜愛,意喻詩人的文才出眾被武則天相中任用,用以點綴昇平;被美人喜愛的結果卻是殺身去羽,意喻被統治者壓迫,喪失自由;翡翠鳥逃不出虞人之網實則象徵詩人力單勢薄逃不出統治者的控制。因此結尾嘆鳥實為人自嘆。近人吳闓

生認為“此言士不幸見知於武后”,宋人劉辰翁認為“多是嘆世,而卒不免”,將陳子昂比為揚雄之不幸而作莽(王莽)大夫

結束之後,最末第二句“多材信為累”,才把詩人的正意點出。一經點明,立即煞尾,這正是寓言的手法。這一寓言情節簡單,但詩人敘述時卻沒有平鋪直敘。開首二句敘述翡翠鳥的安樂生活,第三四句立即以問句作一轉折,五六兩句馬上把首二句的和平愉快氣氛打破,落入了殘酷的結局,“炎洲”二字呼應“南海”,“玉堂”與“珠樹林”對照,雖則兩者都是豪華富貴的環境,而“珠樹林”中是雌雄雙棲,“玉堂陰”處是殺身委羽,詩人採用對比的手法,為下文的“嘆息”伏筆。七八兩句,表面寫得很繁華熱鬧,但美人頭上、床上的.“旖旎”“葳蕤”,是犧牲了雙飛雙宿的小鳥的生命換得來的,熱鬧繁華的背後,正是淒冷悲慘。第九句照文理應該發一個問題:“為什麼不遠走高飛呢?”這裡詩人用精簡的手法,省去問題,而用“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這兩句不問自答,然後落出正意:“多材信為累”,而以“嘆息”

作為結束,用“珍禽”兩個代用詞,反應起筆的“翡翠”。“多材信為累”這一句,已由鳥說到人,詩人卻馬上縮住,一筆宕開,仍歸之於鳥。短短十二句詩,藝術結構上卻這樣的起伏不平,大有尺幅千里之勢。

這首詩內在的怨傷情緒是很濃重的,但在表現的方式上,卻採用了緩和的口氣,“溫柔敦厚”,“哀而不傷”,自是五言古詩的正聲。

【作者介紹】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臺正字,右拾遺。後世因稱陳拾遺。敢於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徵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陳子昂唐詩鑑賞3

【原文】

感遇詩三十八首

其二

蘭若生春夏(4),芊蔚何青青(5)。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6)。

遲遲白日晚(7),嫋嫋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8),芳意竟何成。

【註釋】

(4)蘭:蘭草。若:杜若,杜衡,生於水邊的香草。

(5)芊蔚:指草木茂盛狀。

(6)朱:紅花。蕤:花下垂狀。

(7)遲遲:徐行貌。

(8)歲華:草木一年一度開花,故云。搖落:凋零。

【賞析】

這首五言詩所吟詠的物件是香蘭杜若。香蘭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麗芬芳。蘭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麗,但好花還須綠葉扶。花葉掩映,枝莖交合,蘭若才顯得絢麗多姿。因此詩人首先從蘭若的枝葉上落筆,迭用了“芊蔚”與“青青”兩個同義詞來描摹花葉的茂盛的姿態,中間貫一“何”字,充滿讚賞之情。

如果說“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襯托花色之美的話,“朱蕤冒紫莖”則是由莖及花,從正面刻畫了。這一筆以“朱”、“紫”等鮮明的色彩加以描繪,並由一“冒”字,將“朱蕤”、“紫莖”聯成一體。全句的意思是:硃紅色的花垂下來覆蓋著紫色的莖,不但勾勒出了蘭若的身姿,而且描繪出了它花簇紛披的情態。

蘭若不象菊花那樣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貴驕傲。蘭若花紅莖紫,葉兒青青,顯得幽雅清秀,獨具風采。“幽獨空林色”,詩人讚美蘭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來襯托蘭若的綽約風姿。其中對比和反襯手法的結合運用,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

“幽獨”二字,可見詩中孤芳自賞的命意。

詩的前四句讚美蘭若風采的秀麗,後四句轉而感嘆其芳華的凋落。“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由夏入秋,白天漸短。“遲遲”二字所表現的就是這種逐漸變化的特點。用“嫋嫋”來表現秋風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傳神。

《感遇》,是陳子昂所寫的以感慨身世及時政為主旨的組詩,共三十八首,本篇為其中的第二首。詩中以蘭若自比,寄託了個人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陳子昂頗有政治才幹,但屢遭排擠壓抑,報國無門,四十一歲為射洪縣令段簡所害。這正如秀美幽獨的'蘭若,在風刀霜劍的摧殘下枯萎凋謝了。

此詩用比興手法,詩的前半著力突出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以其“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後半以“白日晚”、“秋風生”寫芳華逝去,寒光威迫,抒發美人遲暮之感。“歲華”、“芳意”

用語雙關,借花草之凋零,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寓意悽婉,寄寓頗深。這首詩頗象五律,而實際上卻是一首五言古詩。它以效古為革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傳統手法,託物感懷,寄意深遠。與初唐詩壇上那些“採麗競繁”、吟風弄月之作相比,顯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象芬芳的蘭若,散發出誘人的清香。

【作者介紹】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臺正字,右拾遺。後世因稱陳拾遺。敢於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徵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於詩標舉漢魏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