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杜荀鶴的七言律詩《題弟侄書堂》賞析

詩詞集4.72K

《題弟侄書堂》

杜荀鶴的七言律詩《題弟侄書堂》賞析

唐•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賞析】

杜荀鶴是晚唐現實主義詩人。他少年時,因家境貧寒輟學,後投奔九華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讀于山中,自詡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窮人”。這首詩是為他侄子的書堂所題的詩,也是對其的諄諄教導。

首聯飽含讚美之情,言書堂主人雖未入仕卻能於世道紛亂中謹守禮道,勤奮修業。頷聯對比,從中凸顯了書堂主人的勤勉好學,更顯其卓然的高潔品格。頸聯刻畫書堂之景,書堂的環境寧靜優雅,竹影映書案,泉水入硯池。作者緊扣書堂的特點,襯托出書堂主人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尾聯“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是對侄子的勸勉之辭,勸其刻苦努力,珍惜學習的時光。這兩句言辭懇切,是對侄子的勉勵,也是對天下所有少年的勸誡。青春年少,心地清明,容易接受知識,若能刻苦學習,必然能有所作為;然而,年少亦容易輕狂,易收到各種誘惑,偶爾懈怠,就心猿意馬,難以收束,久而久之就沉淪下來,最終只能一事無成。因此,作者在肯定侄子學習的同時,特地拈出“辛苦”二字相激勵。讀書求學,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它需要恆心和毅力、堅持和忍耐,但這一時的辛苦換來的將是終身的快樂。

擴充套件閱讀:杜荀鶴的簡介

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臺縣)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閒居。曾以詩頌朱溫,後朱溫取唐建樑,任以翰林學士,知制誥,故入《舊五代史·梁書》(《舊五代史·卷二十三·梁書第二十三·列傳第十三》有其傳)。

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自期,故而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如山中寡婦的避徵無門,《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寶,亂殺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墳;《再經胡城縣》中酷吏的殘忍,縣民的含冤,都是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其詩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體詩,但也失之淺率,不甚耐讀。他自稱【苦吟】,從技巧上說,未必如此。《滄浪詩話》將他列為一體,翁方綱不以為然,在《石洲詩話》中說:【鹹通十哲,概乏風骨……杜荀鶴至令嚴滄浪目為一體,亦殊淺易。】《苕溪漁隱叢話》引《幕府燕閒錄》,也謂鄙俚淺俗,惟宮詞為唐第一。

擴充套件閱讀:杜荀鶴的文學貢獻

杜荀鶴(約846~906),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出身寒微。相傳杜牧在會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時,妾程氏有孕,為杜妻所逐,嫁長林鄉正杜筠而生荀鶴(周必大《二老堂詩話》及計有功《唐詩紀事》)。早年讀書於九華山,與顧雲、殷文圭等為友,7歲時已露頭角。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中間也曾旅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當黃巢起義軍席捲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後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後山中作》)的生活。得第後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天覆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由於他晚節投靠朱溫,壯志清名,中道而廢(《鑑誡錄》),為時論所惋惜。

杜荀鶴一生以詩為業,自說乍可百年無稱意,難教一日不吟詩(《秋日閒居寄先達》)。登第時自編其詩為《唐風集》3卷,存詩300多首,都是律詩和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