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苦吟詩人賈島的經典古詩詞

詩詞集1.61W

苦吟詩人賈島的經典古詩詞篇一

苦吟詩人賈島的經典古詩詞

《三月晦日送春》

作者:賈島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

賞析:

如“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等,或氣象雄渾,或情景幽獨,頗為人們所稱誦。這是他在詩歌上的成就。不過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寫得好的律詩並不多,這是由於他過於醉心詞句的琢磨,往往忽視了全詩的整體的藝術境界的創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詩,雖然對仗工整,卻有雕琢的痕跡,不夠自然,缺乏動人的情懷,使人讀後,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絕句,無意求工,寫得自然、樸素,別有情致。這裡所選的《三月晦日送春》便是其中一首較優秀的作品。

這是一首抒寫送春的七言絕句。首句“三月正當三十日”,點明三月晦日,說明春日已盡。次句“風光別我苦吟身”,意思是說:春光雖然別我而逝,但我這個苦吟詩的人,怎忍別春。“風光”,即春光。不說送春,而說“風光別我”,是虛寫“送”字。這句用的是擬人手法,顯得很自然而有情味。末二句一轉,說雖然已到春盡之期,無計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鐘未動,明朝之夏未來,仍然還是春天。因此,當這最後一夜之時,願與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飲酒,以表送別之情,這樣也還是能夠很好地享受這最後一夜的春光。“猶是春”三字,可如宋蘇軾所說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看來這首詩頗有古詩的“何不秉燭遊”的意思。但細加體味,二者旨趣並不相同。古詩的作者秉燭夜遊,是由於感嘆人生短暫,韶逝,應及時行樂,這首詩的作者良夜不眠,則是為了流連春光,愛惜韶華,並無傷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時光,刻苦吟詩。這就從惜別春光中,引出了“鍥而不捨”的精神。

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感時抒懷,高昂樂觀。

苦吟詩人賈島的經典古詩詞篇二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釋】

1、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2、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裡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3、言:回答,說。

4、雲深:指山上的雲霧。處:行蹤,所在。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鑑賞】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詩人巧妙地以答見問,收到了言外見意的藝術效果。“我”的問話固然見於言外,“我”與“童子”往復問答的動作、情態及其內心活動也見於言外。四句詩,通過問答的形式寫出了“我”、“童子”、“隱者”三個人物及其相互關係,又通過環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這首詩除了語音簡練,形象鮮明,還很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苦吟詩人賈島的經典古詩詞篇三

《宿山寺》

作者:賈島

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雲。

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

鑑賞:

賈島少年為僧,後雖還俗,但因屢試不第,仕途不遇,他似乎一直未脫離過“僧本位”的思想。在他那以“幽奇寒僻”的風格見長的詩作中,往往蘊含著耐人尋味的禪意。這首詩,堪稱其中的佳作。起筆從視覺形象寫起:群峰高聳,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詩人投宿的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環繞的一座山峰的絕頂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畫的技法,勾畫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點。

三、四句具體描繪夜空天體執行的景觀。從寺外疏落的樹枝空隙之間,看見夜空的流星劃過;朵朵輕雲,逆著月亮執行的方向飄移,月亮就在雲際中游動。作者描繪這種幽清奇麗的景象,極見“推敲”煉字之功。沈德潛評“走月逆行雲”說:“順行雲則月隱矣,妙處全在逆字。”(《唐詩別裁》)同樣,“流星透疏木”的“透”字與“疏”字也有嚴密的內在邏輯關係,唯因木之“疏”,所以才能“透”出流星來,否則縱有流星劃過,為濃厚的枝葉所遮擋,又怎能看見呢?然而這兩句的妙處還不止於此,疏木與行雲襯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氣氛,有力地襯托了山寺的淒冷荒寂。

五、六句從自然景觀轉入人事議論。“絕頂人來少”,是說山寺因在絕頂而人跡罕至,揭示了山寺的遠離市塵。“高松鶴不群”,寫獨鶴單棲高鬆之上。松鶴在古典詩文中,常作為高潔與長壽的象徵,現在看到松鶴,自然使人想到植鬆養鶴之人。這就為下面寫寺中高僧作了鋪墊。

結尾兩句寫寺中只有一位八十歲高僧,雖然久經春秋,卻一直與世無爭。讀到這裡,回頭再看“絕頂”“高鬆”二句,正是展現了具有象徵意味的這位僧人的生活環境。推之全詩,可以看出,有此眾岫環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臨其境,投宿其寺,親見其僧者,唯有詩人一人而已。於是,詩人的胸襟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