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典詩詞 > 詩經名句

《詩經》的讀後感(集錦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經》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經》的讀後感(集錦15篇)

《詩經》的讀後感1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是《詩經王風中的一首》這首詩是我在高中時期的課外讀物,當時只記得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知謂我何求。

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知道作者生活在周代,當時經過故都,發現以前繁華的都城已經變成了一片長滿荒草的田地。看到這一場景不禁心中感慨完全,滄海變桑田。

“彼稷之穗”,“彼稷之苗”,“彼稷之實”讓詩人陷入了沉重的悲傷之中,第三章反覆出現“行邁靡靡”,作者經過這片在故都上面生長起來的田地,心中非常悲傷,所以行動緩慢,用腳步遲緩說明了詩人心情的沉痛。

再一次讀了以後感到那種心痛,歷史無數次重演,朝代不斷更替,在歷史上很多宮殿都長埋地下,最終化成一片荒地。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來。詩人緩慢的走著,瞭解人的我的人都說我心裡很憂愁,而不瞭解的人都說我有什麼要求。遙遠的'蒼天,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在古代的士大夫憂國憂民,我們今天的人應該怎樣呢。我感到只有我們沒給人都努力,國家才能強盛,才能避免國家成為廢墟的後果。

《詩經》的讀後感2

開啟《詩經》,隨便一篇就是風景。華麗的辭藻下蘊含的是最樸素的願望和最真摯的感情,讓人身臨其境。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人前一杯酒,各自說說笑語;人後一片海,獨自翻翻夜晚。江面之上,泛起孤舟,孑然一身,灰暗天色之下好像世間只留下我一人。那是漫天煙火下的悲歡離別,那時一個人孤獨且驕傲的旅途。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芳心暗許,猝不及防。我對月色之下的佳人一見鍾情,但似乎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人的愛情。自以為美滿的開頭都有不盡人意的結局。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詩經》寫述的是最美好的相遇、最悲傷的結局、最孤獨的旅途和最灑脫的人生。我們中的`每個人,浮世千萬裡,蒼穹無數星,全部都要看過去。

願你到達期盼的生活。想看的花都有人種,想喝的就酒有人釀,想穿的衣服都裁剪剛好,想聽的歌時光為你唱很久。

《詩經》的讀後感3

這是一首出嫁的衛國貴族女子思歸不得的詩歌。

首章從河流起興。這裡的泉水,是一個專屬名詞,專指一條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衛國的國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匯聚到淇水來起興,表達它這個嫁到外地的女兒,盼望回到故鄉衛國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憶當年出嫁時候的情形,如何與父母親戚依依不捨。第三章寫的.是歸寧的情形,如何重新裝飾她出嫁時乘來的馬車,要告別婆家回孃家了。

最末章把這種思歸故鄉的心情提升到了憂愁家國的高度。一句“思須與漕”,點明瞭她為何而嘆息憂愁。學者認為,“須”即是“沫”,這是商王朝的舊都(也就是商紂王的朝歌),也是衛國始封之地。衛國是周王朝在原來商朝的國都地區建立的諸侯國,以之來控制、監視殷商遺民的。後來衛國國都幾次遷移。到了春秋時期,河北的狄族勢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諸侯國,衛國一度被滅國,在齊國的扶持之下才南遷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這句“思須與漕”,把衛國立國之初的興盛和現在國破家亡的衰落進行了強烈的對比,於是她思歸故國就不再侷限於兒女情長的層次了,突出了亂世之中,國家命運和個人的命運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種有家不能回的蒼涼之感才顯得尤為沉重。

《詩經》的讀後感4

中華經典——《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詩經》作為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詩經》所蘊含的寶貴哲理,可以成為我們一生的文化資產。

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名篇《碩鼠》。《碩鼠》是一首政治諷喻詩。這首詩運用比擬手法把壓榨人民的統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發誓要離開它,表現出了無比憤慨的階級對立情緒。這個比喻把剝削階級貪婪、殘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識反映得淋漓盡致。同時,作者又加以誇張,突出了“碩鼠”由於貪吃而體態肥碩,藉以突出了剝削階級的貪得無厭,使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這首詩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疊“碩鼠”,把剝削階級醜惡的面目揭露無餘,也強烈地抒發了被剝削者切齒痛恨他們的仇視情緒。令我為之感慨萬千。

更為重要的.是,這首詩每章的末兩句“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表達了一種嚮往、追求沒有剝削、壓迫,充滿歡樂的人間樂土的社會理想。這就是人們抗拒階級壓迫和剝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會的思想感情。後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正是這樣一片樂土。

是啊!這些不勞而獲的人不種不獵,卻佔有大量財富,過著寄生的生活,而勞動者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太不公平了!

勞動最光榮!我鄙視那些不勞而獲、巧取豪奪的人!!

《詩經》的讀後感5

《詩經》是貴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被焚燬,但由於它易於背誦,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傳。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讀詩有很多好處,可以傳承中國古代文化,可以開闊視野,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讀詩還可以勵志。就像孔子說的:“不學詩,無以言。”

從國小一年級到現在,我已經學了很多首古詩,呂老師非常重視古詩詞積累,現在我們已經進階到第三階段。

詩是最精簡美麗的語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它把我帶到了風景如畫的春天,我欣賞並沉醉在美麗的春光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感受到了: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每當我玩得停不下來時,我就會想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我們的老師就像辛苦勞作的.園丁,栽種希望,收穫芬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對老師無私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學習古詩能使我們變得靈秀、開闊視野,好的詩能使我們終生受用,我要好好學習古詩詞,月底完成三階段古詩背誦。

《詩經》的讀後感6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詩經裡面的內容,就是歌曲的詩詞。是表達社會和政治的問題。詩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曾經焚燒過所有儒家典籍。到漢代又得到了流傳。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們的'呂老師平時就喜歡讓我們讀古詩並且背誦。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木蘭詩》,我聽了,立即行動起來,可是等我看到《木蘭詩》原來這麼長,我問媽媽這麼長的是怎麼才能背下來。媽媽說:“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嗎?”

我聽了媽媽的辦法開始背了起來,結果只背下來兩行,我奇怪的想:“為什麼這麼長時間只背了這麼一點,難道是我不夠專心?”我又試了幾遍,隨著閱讀越熟悉和理解,還真背下來了很多,下面就剩幾行了,我高興的笑了,又開始接著背了起來。

不一會兒,我就背下來了,媽媽過來看了看我,微笑著說:“只要多想一些辦法,就一定沒有解決不了的,辦法總比困難多,一時的退縮可能就與成功失之交臂。”

我聽了,認真的點了點頭,我愛背古詩,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會好好珍惜。

以後我要多動腦筋,遇到困難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完成作業,學習必須要勤奮刻苦才會成長。

《詩經》的讀後感7

與時下的國學熱無關,我小時侯是最頭疼上古文課的。我討厭老師枯燥的,討厭那些聽不懂的文言文,討厭岳陽樓記,心理很強,老師越是我我就乾脆不背,讓老師轟出教室。我喜歡詩,但是我不喜歡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開始閱讀自己從前很厭煩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記得自己當年是怎樣的因為厭煩而學習這些古典作品。我是怎樣喜歡詩經的呢?原因很古怪,不是因為百家講壇,也不是跟風,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在我離開學校很多年以後,自己有幸來到了詩經中那些作品產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裡住了一些時日,才真正的體會到了古典作品的可愛。中原,我的故鄉。在所有自己閱讀過的古典作品中,我最愛的是這一部。原因是這本書裡有後來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失去的淳樸與自然,與鄉土和的聯絡,也象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的那樣,裡面有愛情的美妙詩篇,這些風裡的詩歌,比雅與頌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與真,詩經與離騷的區別就是與士大夫階層的`區別。

詩經裡也有對現實的不滿與揭露,但那是淳樸的,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悲傷,而不是離騷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詩經》的讀後感8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從小便朗朗上口的詩經,為我的童年增添了一點又一點爛漫溫馨的色彩。

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似是目睹了女子在城牆邊守望,日復一日,落花飄零,卻終是等不到心上人的到來,一次又一次的尋找藉口,企圖再給自己一些希望,。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起初想著,這是怎樣的深情綿綿,愛之入骨,才能許下終生的諾言,後來才明白,這是兄弟間永不改變的'仗義,在最危難的時刻,定下一句永不分離的約定。

一直認為《詩經》就是關於愛情的詩歌,其實不然,世間情有萬種,每一種都是牽絆在心頭,無法替代的情愫。一句很短,卻是暖入心間的畫,是那逝水額,浮生於繾綣,是窗邊的一縷微風,舒捲起不知幾時散落在天邊的雲彩,是那渭水河畔,你翩翩白衣,回眸淺笑的溫柔。《詩經》對我來說就是美的代名詞,用心去感受,用靈去描摹。秋日的午後是一年中最令我沉淪的時光,那時,你總能見到《詩經》中東邊的漁舟燈火,西邊的坎兒井流,梨園裡小童咿呀唱著,纖音入雲。或是在天邊,或是在夢裡。

《詩經》的讀後感9

國風·周南·汝墳

先秦:佚名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本詩寫的是一對夫妻因國家發生戰事而長久分離,好不容易團聚卻又要分開。從側面表現出當時的社會動亂,造成民不聊生的悲苦局面。也體現出一個民族的堅韌本性。

詩的第一節寫:一位婦女,順著汝水的堤岸砍柴。日復一日,直到把堤岸上能砍的枝條都砍了,仍然沒看到自己的“君子”,也就是自己的丈夫。那麼“君子”去哪裡了?給人們留了懸疑。

第二節講這名婦女砍完汝水岸堤上的喬木和灌木枝條後,又開始砍這些木本植物新長出的枝條一一“肄”時,終於看到了自己的君子。此時,女子心中長嘆:他沒有用死亡或背叛遺棄我!

這種煎熬對一名長期孤獨如“調飢”且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女人,是何等痛苦!然而剛回來的丈夫卻告訴她,自己還要走:王室一一也就是國家,如同拖著燃燒的尾巴之魴魚,自己就是從軍匹夫。

面對動盪的時局,長期的戰亂使得女子百般不願讓“君子”再度離開,卻又無法從自己的角度挽留,只能弱弱地說:“就算國家有威難但是你就在家中離父母總歸近點吧。”

詩中女子藉助父母期望丈夫就在家中的.說法,完全體現了她內心的渴望和恐懼。然而在“王室如燬”的周朝末年,這樣的悲哀何止千萬,以至於後來周朝轟然而滅。只是苦了百姓。文:錦夢素心

《詩經》的讀後感10

《詩經》是我國古代五經之一。其中它按音樂劃分為三個類別:風、雅、頌。而我最喜歡的一篇莫過於十五《國風》中的《蒹葭》。

《蒹葭》一詩雖然看似平常,宛如於《詩經》中三種表現手法中的“賦”(平鋪直敘),但如果細細品讀,會深感意味深長。它講述的是:一位玉樹臨風的美男在蘆葦邊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一位楚楚動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從而不顧一切去追尋她。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文中的“伊人”不僅是指清純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尋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尋求理想的艱難長途。這麼一來《蒹葭》不再是“賦”;而是“興”(藉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是激勵我們的壯美詩篇呀!

從中告訴我們要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說要寫一本書,但哪一次,我是堅持把書寫完的呢?還不是都只開了個頭,就放棄了呢?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恆心嗎?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恆心嗎?恆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恆心;必需堅持不懈!有了恆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魯迅先生曾對《老子》一書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而我想說:“不讀《詩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詩經》的讀後感11

讀過詩經,其中簡練精緻的句子讓我回味良久。每個句子都是一個簡約唯美的畫面,無須多言,深意自在其中。讀完,你會感覺妙不可言。

還記得那個駕四馬行路的遊子,眼含“翩翩者,載飛載止,集於苞杞”嗎?遊子身帶公務在外行役,沿途花鳥紛飛,孤寂的旅途中,眼見此番生機蓬髮之景,怕是一分百無聊賴,兩分心曠神怡,七分離愁別恨吧?看了四周之景,繼而“駕彼四駱,載驟駸駸”接著行路,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雖然心繫家鄉親人,但是公務纏身,不得不離開家鄉親人,也許這是一種無奈,或者是一種釋然,一種暢達。而從這一句中更能看到荒涼的道路上,一架孤單的馬車不停的行駛,孤獨而曠遠。

還有鹿唔鳴之什中,一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耳熟能詳,連曹操也曾引用過它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望,一場安樂其心的宴會,絕對不只是口舌之慾,而是君臣之間的交流望,賢明的君主讓群臣心悅誠服,才能化亂為治。我們祖先的古老智慧和現在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唯有聽取民意,才能創立太平盛世,獨裁專制往往會迎來國家的瓦解毀滅。也許這就是祖先藏於歌謠中流傳下來,對我們的告誡和啟示吧!

《詩經》的讀後感12

東周初期,申、呂、許三個諸侯國,都在王都洛邑的南邊,拱衛王畿、防禦南蠻。此時南方的楚國非常強勢,大有北進中原、另立王朝的野心。為了阻擋它的北進,周平王派王畿的士兵戍守於南方邊境。這些士兵們背井離鄉,徵期已逾卻得不到放還,常年不能迴歸故里,於是心中鬱悶悲涼,充滿怨懟。這首詩正是發洩此種怨懟而作。

“揚之水,不流束薪”。說的是緩緩流動的淺流,載不動一捆柴火。這個意向非常的巧妙,因為“束薪”是當時男女婚嫁時候的一種“贄見禮”,是定親定情用的,故而常指代新婚。所以這一句話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他思念的人是誰,而此時又是怎樣一種讓人鬱悶的情況:在外征戍的'他眼看著時間悠然而過,卻遲遲不能結束服役,回到新婚妻子身邊。既含蓄,又深沉,無怪乎《詩經》中有很多篇章都又借用了這個意象。

不過本詩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明明是思歸,卻在詩中並沒有明寫對久戍的怨恨,反而責怪那個她為什麼不能與他一起戍邊。家眷當然是不能一同戍邊的,不知道經學家們怎麼理解,我是感到了一點點諷刺的意思,這分明是在說反話嘛,實際上還是在表達對當權者的一種不滿和怨懟。

《詩經》的讀後感13

《詩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中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們去思考,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蜉蝣》有很多感慨想抒發。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是一種很小的昆蟲,他的生命非常短暫,通常只有幾個小時到一週,一般情況下都是朝生暮死。他們在空中飄舞時,姿態優美動人,死後墜落地面,死後墜落地面能積一厚層。因而,這個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

讀完這段以後我覺得雖然這首詩很短,但是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相比蜉蝣我們的一生是漫長的,我們的一生往往有幾十年。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生命其實也是短暫的,我們也會經歷死亡。在歷史中,我們也許就像蜉蝣一樣短暫。蜉蝣有著美麗外觀,卻抵不過時間的煎熬,我們應該怎樣獨孤我們的一生呢。

阮籍在《詠懷詩》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保爾·柯察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那麼大的理想和報負。但是在這篇短短的《蜉蝣》裡我學到了,我們的人生不能虛度光陰。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去。

《詩經》的讀後感14

這是一首女子懷遠詩。前三段不難理解,女子看到雄雉展翅而飛的模樣,想到了出門在外的丈夫,也是這樣一表人才。她直接地表達著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第四段,話鋒一轉,開始抨擊“君子”們沒有德行。

這裡咱談點話外的。本詩以雄雉比喻君子,這個意象其實大有典故。中國人很講究禮節,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很多今天看起來習以為常的禮節都來自於古時候的貴族儀式。比如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時候,去人家家裡必須得提點東西這個事,其實背後的文化大有來頭。

在《西周史》中談到西周的禮制時,我們知道了當時的貴族們彼此輕易不可以見面,有非常繁瑣又嚴格的“贄見禮”,會見過程不但要按照固定的儀式進行,而且要帶禮物,禮物還要按照訪客的身份進行選擇,主要有三種:玉、帛、禽。

高階貴族如公侯,會見時以玉為贄,且玉也有不同的等級和形制;次等貴族以帛為贄;末等貴族相見以禽為贄。當然啦,帛和禽都按其主人的身份等級有嚴格規定的。

以禽為禮,主要包括羔、雁、雉。作為統治階級裡最下層的士階層來說,以雉為禮最為普遍了。大概也正因此,雉成為“士”的象徵。

《詩經》的讀後感15

全詩共六章,一、二兩章追敘幸福的戀愛過程,第一章,敘述自己由初戀而定的。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第二章敘述自己陷入情網,衝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與氓結婚。詩人敘述到這裡,情緒極度激昂,悲憤與悔恨交併,使敘述中斷。第三章圍繞愛情發表議論,怨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以斑鳩貪吃桑葚為例規勸年輕貌美的天真少女別沉醉於愛情。第四章敘寫女主人公被棄而回孃家,她由浩浩蕩蕩的.淇水聯想到自己過去的感情生活,不禁怨恨氓的負心而反覆無常。第五章用賦的手法補敘了她婚後的操勞、被虐和兄弟的譏笑而自傷不幸。一連用了六個“矣”,寫出了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的附屬地位,讀起來讓人感覺悽苦哀怨又無可奈何。第六章敘述幼年彼此的友愛和今日的乖離,直接議論抒情,斥責氓的虛偽、欺騙、易變,堅決表明和氓在感情上一刀兩斷的態度,表現出女主人公決絕、堅強、剛烈的性格特點。

《氓》結構嚴整,與它的故事情節、作者激昂波動的情緒相適應,耐人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