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成功勵志

關於奮鬥成功的例子經典

不管成功與否,我們都應該為了人生而奮鬥!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關於奮鬥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奮鬥成功的例子經典

關於奮鬥成功的例子篇1:馬克思

馬克思在流亡倫敦期間,生活十分貧困。他的一家時常一連幾個星期靠吃馬鈴薯過活。嚴冬沒錢生火,生病沒錢求醫,他們窮的付不起房租,女房東叫來警察,把床鋪、衣物,甚至連孩子的搖藍、玩具都查封了。臨走,蠻橫的警察說; "限兩個小時,再不交房錢,要把東西全部沒收。"幾個孩子嚇得躲在牆角里,偷偷地掉著眼淚。 馬克思無奈,只好冒著雨找新的住房,但是沒有人收留。這時,藥房、麵包鋪、牛奶鋪的老闆都來逼債了。燕妮在債主面前萬般無奈,只好把自己的床抬出去賣掉以償還欠債。但剛剛把床抬上車,警察又來了,說黃昏時搬運東西違犯法律,並誣衊房客是要存心逃躲欠債。頓時,門口聚集了二三百個看熱鬧的人。

馬克思在這樣貧困窘況下,堅韌不拔走自己的路,去從事自己的事業。對於馬克思來說,錢和生命所以需要,只是為了革命事業。他在一封信中說:"假如我有足夠的錢--這-德育名人小故事

就是說大於零--來養家,而我的書又已完成,那我今天還是明天被投到剝皮場上,換句話說,倒斃,對我完全一樣。"馬克思正是在貧困中與困難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終於成為一代偉人。

關於奮鬥成功的例子篇2:皮爾·卡丹

他出生在義大利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每天冒險騎馬登上高高的雪山,採下大塊冰,運到城裡賣給富家大戶,掙得幾個小錢,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上國小,甚至是中學時,他常被同學惡意嘲謔為“窩囊廢”,這些中傷的話,嚴重地刺傷了一顆少年的心,所以,從小他就體會到貧窮帶來的艱難與屈辱。

在中學階段的後期,他曾參加過校內戲劇演出,從那時起,他就對舞臺產生了興趣。他夢想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員,在舞臺上盡情展示舞姿。為此,16歲那年,他毅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退學,一個人獨自跑到當時的大都市巴黎,希望自己能在這個時尚大舞臺上用腳尖旋轉出精彩人生。

可是,這座高傲的城市根本不屑瞟這個窮小子一眼,別說學習舞蹈的高昂學費了,就連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成了問題。他沒有別的特長,只有從小跟著父母學到的一點裁縫技術。憑著這點手藝,他在一家裁縫店找到了一份每天要做十多個小時的工作。

就這樣做了幾個月,他的心情越來越低落、頹廢。他不知道自己在這個裁縫店要幹多久,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登上夢中的舞臺。他苦悶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他認為與其這樣痛苦地活著,還不如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他準備自殺的當晚,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從小就崇拜的有著“芭蕾音樂之父”美譽的佈德裡,他決定給佈德裡寫一封信,講述自己的夢想遭現實阻撓無法實現的困惑。在信的最後,他寫道,如果佈德裡不肯收他這個學生,他便只好為藝術獻身跳河自盡了。很快,他便收到了佈德裡的回信。誰知,佈德裡並沒提收他做學生的事,而是講了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佈德裡說他小時候很想當科學家,也想當飛行員,還想成為一名牧師,但因為家境貧窮父母無法送他上學,他只得跟一個街頭藝人過起了賣唱的生活……最後,他說,人生在世,現實與夢想總是有一定的距離,在夢想與現實生活中,人首先要選擇生存,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談藝術的……

佈德裡的回信讓他幡然省悟,後來,他努力學習縫紉技術,並應聘於一家名叫“帕坎”的時裝店。憑著勤奮和聰慧,他的服裝設計技術提高得很快。為了進一步開闊視野,他又投奔由著名時裝設計大師迪奧爾開設的“新貌”時裝店。在這裡,他增長了見識,積累了領導時裝潮流的設計心得和體會,他的設計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這一年,著名藝術家讓·科托克拍攝先鋒影片《美女與野獸》,邀請他設計服裝。他為法國著名演員讓·馬雷設計了12套服裝,影片公映後,他設計的服裝驚動了巴黎,美譽如潮。

那年,他23歲,在巴黎開始了自己的時裝事業,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裝品牌。他追求獨特的個性,大膽突破,設計了時代感非常強烈的“P”字牌服裝,贏得了挑剔的巴黎顧客的青睞。演藝界名流、社會上層人士、達官貴人等爭相慕名前來訂製服裝。

他就是皮爾·卡丹。

如今,皮爾·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矚目的億萬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產品也遍及世界,皮爾·卡丹成了服裝界成功的典範。

人的一生中可能有很多夢想,當一個夢想因現實的阻撓而無法實現時,就應該勇敢地調整夢想的方向。世界是一個大舞臺,生旦淨末醜都是重要的角色,只要你腳踏實地把握準夢想的方向,那麼,總有一個夢想能在現實中開花,讓你獲得華美的人生!

關於奮鬥成功的例子篇3:李嘉誠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為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國小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為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傢俱與其他夥計挨著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佔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著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麼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一定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終於來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為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為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為業務關係,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著二戰後經濟復甦,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啟迪,赴義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為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為“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標籤:奮鬥 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