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成功勵志

國小語文教學案例分析兩例

國小語文教學案例分析——讚賞鼓勵的魅力

國小語文教學案例分析兩例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實施評價時,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強化閱讀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逐步地實施師生之間互動評價,通過豐富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關注自我,認識自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小朋友,現在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好嗎?

生 1 :我認為“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這句話最令我感動!

師:為什麼呢?

生 1 :我從“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和頑強拼搏,所以我很感動!

生 2 :你說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見,香瓜子在艱苦的環境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確令我們感動。

生 3 :你們都說得有理,但我要給你們補充一點, “那小小的種子裡包含著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這句話也將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能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和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哪誰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呢?(一學生朗讀)

生 1 :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

師:你們倆讀得真好,讓老師感受到了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師,他們讀得語氣很美,我彷彿看到了香瓜子在惡劣的環境下屈壯成長的畫面,我想和他們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把句子中的幾個重點詞語讀出不同語氣了。

師:同學們不但讀得好,而且評得也很到位,你們都很了不起!還有沒有句子令你們感動呢?

生 4 :“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這句話也寫得好。

師:你的眼力不錯,我也認為這句話寫得好。可好在哪裡呢?

生 4 :我認為“即使”這詞用得好。

師:為什麼呀?說給大家聽聽。

生 1 :我說不清楚,可我就是覺得“即使”用得好。

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詞?

生:即便、雖然、縱使、就算、哪怕 ``````

師:你們的小腦子好靈活呀,詞語那麼豐富!自己用心讀一讀,體會一下。你們還覺得寫得好的有哪些詞呢?

生:“僅僅”這個詞也用得好!(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 分析與反思 ]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資訊交流。在《生命 生命》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互動式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腦子好靈活,詞語真豐富!”之類的話語,受到老師真誠的讚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的發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讚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應給予出自內心的讚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學生互評在這一片段中運用的非常頻繁,國小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這種互評方式有利於學生互相學習優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鍊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讀時,學生能對同伴的朗讀作一番點評:“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你讀得語氣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在評價中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競爭,鍛鍊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展。

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評價、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並且在評價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展,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國小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抓導語促生成

-案例:教師佈置一道思考題給學生:“‘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試想想,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學生的答案有“吹”“到”“來”“染”“過”……教師讓學生把這些字放到詩中讀一讀,和原文作比較,然後問他們哪個字用得好。有學生比較完後說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師說:“你也變成個詩人了,不過還是‘綠’字用得好。”這樣的評價是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的。

其實,教師在評價時可以加入這樣的導語:“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見解,這值得讚賞。請把你選擇的字放到詩句中,讀一讀,想一想,再讀原文,告訴大家,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讓學生去讀,去比較,去感悟,去發現“綠”字的美妙,也體會自己選擇的字的不同凡響,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學生接受“綠”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筆者當時就在聽課,問了坐在自己身邊的學生為什麼覺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說:“‘染’字讓我想到春天就像一個畫家,她把小草染成綠油油的,而讓花兒開得五彩繽紛。‘綠’字讓我彷彿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綠草,充滿春的生機。我覺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繪的世界很美。”你看,這學生說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嗎?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師沒有將隱含教育價值的生成內容轉換為學生的學習活動,也就是說教師重知識目標的達成,輕過程體驗與經驗的積累,輕情感態度和能力的培養,課堂中的生成與預設沒有有機的融合,教師即時評價的語言沒有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就不能達到及時迴應、有效迴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