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成功勵志

Uber成功的祕訣是什麼

Uber是一家風險投資的創業公司和交通網路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佛尼亞州舊金山,以移動應用程式連結乘客和司機,提供租車及實時共乘的服務。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的Uber成功的祕訣,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Uber成功的祕訣是什麼

Uber成功的祕訣

1、Uber的更大價值和成功祕訣,在於它真正釋放了共享經濟所具備的顛覆效能量,改變了人們對物品所有權的概念,讓資訊、物品和服務流動起來,並通過“中心排程+按需分配”的方式顯著提升了效率。

2、但Uber不是終點。不僅是像車這樣的常見物品,人力、知識和一切長尾需求都可以通過按需共享的方式來解決。吃、住、行等領域中依循Uber的共享和效率理念已經複製出了不少成功的專案。

3、和其他公司複製Uber模式相比,Uber也在“自我複製”,主要在拼車、快遞、搬家、外賣等多個領域,基本是圍繞物流服務而展開——這也是Uber最擅長的。

4、無論如何複製,Uber所借力的資源都應該是大量司機和他們的車輛、對閒散車輛資源的運營管理經驗以及大資料。

5、企鵝智酷在此篇報告中所研究的,不僅僅是Uber為何能夠成功,還有,如何把Uber模式複製到更多的行業中。

序:野蠻生長的Uber

美國時間6月3日,Uber迎來了它的五週歲生日。

回望20xx年夏天,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Kalanick)跟加勒特·坎普(GarrettCamp)在舊金山推出了實時叫車服務Uber,最初平臺上只有兩輛車,僅向舊金山大約100個使用者開放。如今,Uber已經蔓延到六大洲58個國家的311個城市中,網羅了100餘萬名司機,每天提供數百萬次接載服務。

矽谷很多科技公司與它的創始人有著相似氣質。在卡蘭尼克這樣一個“激進的鬥士”的帶領下,Uber在資本市場一路攻城略地。在20xx年底完成了一筆12億美元的融資後,Uber的估值已經達到400億美元。據稱,Uber有可能將要開始運作新一輪約15億美元的融資,屆時Uber的估值或將突破500億美元。若融資達成,Uber將成為繼Facebook之後第二家還未上市就獲得500億美元估值的科技公司,且Uber的估值增長速度已經超過當年的Facebook。即使是在標普500指數中,也有大約80%的公司尚未達到這一估值水平。

Uber創造了什麼

一個公司的成功有其內在的邏輯。

20xx年,21個國家60個城市;

20xx年,50個國家250個城市;

20xx剛過半,58個國家311個城市。

市場已經驗證了Uber的模式和執行力。雖然從創立之初起,Uber就一路伴隨著監管層的巨大壓力,但它還是取得了“民意的勝利”。而這場勝利源於Uber給使用者和司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使用者之所以喜歡使用Uber是因為它比傳統計程車更便宜,很多情況下車況也更好,且司機禮貌周到。20xx年初,在舊金山用UberX打車比打普通黃色計程車便宜25%,隨著車輛的增多、效率的提升,這一折扣比例隨後在部分城市進一步擴大到接近50%。

在美國,Uber司機雖然在收入上並沒有明顯優於計程車司機,但Uber還是通過降低從業門檻——免去司機取得出租車運營資格的手續——迅速網羅了大批司機。更具吸引力的是,Uber提供了另一種工作方式上的可能性:分時就業,讓每個擁有車輛的人都有機會以相對自由和靈活的方式賺到錢。他們不用放棄自己的工作,只需要在想賺外快的時候開啟Uber就可以了。在卡蘭尼克看來,這是一個“改變生活的小小奇蹟“。

實際上,Uber並沒有發明什麼,但它卻真正喚醒了“新一代公有制經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享經濟”。公有制經濟象徵著人們不佔有資產,通過共享來按需使用資產。

這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它曾是一種信任機制。早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們便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實踐過物品交換、住所共享,但Uber卻通過科技手段和機制設計將這種曾經侷限在小範圍內的物品和服務共享行為擴散和延展出去,形成一種商業模式,並讓大家開始意識到共享經濟中蘊藏的機會,紛紛借鑑,並相信它有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要說Uber創造了什麼,那便是它真正釋放了共享經濟所具備的顛覆效能量。那麼這個能量是如何形成的?

1、物品所有權概念的變化

伴隨著大規模生產的興起,大規模消費應運而生。在近幾十年中,人們在大規模消費的過程中積攢了大量物品,而其中卻有很大一部分是閒置的。歐盟關於“共享經濟”的一份報告裡指出,全世界的汽車保有量約為10億輛,其中7.4億輛的所有權屬於一個人,其利用率非常有限。而一間房子裡大約有3000美元的東西是長期閒置無用的。

面對大規模消費帶來的物資盈餘,共享經濟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易方式,重新整理了我們對“所有權”的認識:相比起所有權,更重視物品的使用權,通過與他人共享一項商品或服務,節省資源、金錢、空間和時間,甚至獲取額外的收益。普華永道20xx年的報告指出,57%的新生代消費者認同“分享即擁有”的理念,認為“體驗”比“擁有”更有價值,而這與Uber、Airbnb的啟蒙有著直接關係。

“共享”最適合於滿足人們的長尾需求,比如只有在搬家時才偶爾使用的電鑽、辦聚會時偶爾使用的黑膠唱片機、或是偶爾出遠門才會使用的汽車。而這其中,交通又是最容易被理解的共享資源之一,Uber剛好切中了這一領域。

老牌汽車廠商也在實踐共享模式。寶馬推出的Drivenow服務便是讓使用者通過智慧手機搜尋附近可用的汽車,以分鐘計算費用,使用完畢可以停在任意地方。但Uber的模式更進了一步:我不僅不需要擁有一輛車,甚至也不需要會開車,因為Uber所能提供的不僅是車輛的共享,還包括司機服務的共享。“物品+服務”的共享使得共享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從而更快速在普通使用者中擴散開來。

2、資訊、物品和服務的流動

當生活中很多閒置多年的物品可以通過與他人共享的方式重新被賦予價值,那麼該如何盤活閒置資源,讓閒置的物品在市場上流動起來?

首先,人們需要通過一個渠道或介面來方便的獲取這些閒置資源或背後的服務。智慧手機的普及幫了Uber大忙,隨身攜帶和LBS功能使得隨時隨地隨需的共享成為了可能。人們通過手機獲得的是共享物品和服務的資訊、途徑和方法,也正是這種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新連線手段才使得如今的共享經濟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我們還需要一套規則,約束共享行為中的雙方,也讓物品和服務的流動保持有序。對於Uber來說,這套規則就是產品機制,這其中首先應包含一個信任體系:人與人不需要完全相信對方,只需依賴一箇中間系統就能保障個人利益。Uber嘗試了一些做法,比如資質稽核、繫結信用卡、展示真實身份、互相評論等。與Airbnb相比,Uber所提供服務的信任門檻要低很多,這也提高了Uber平臺上服務的流動性。可當市場規模增長到一定量級,這種涉及到線下交往的服務還是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信任事故,這也是Uber與監管層頻頻產生摩擦的原因。

3、提升效率:中心排程+按需分配

共享經濟是關於物品或服務使用權的交易,如何通過交易規則的設計讓交易過程簡單、高效?不同型別的共享型服務需要不同的規則設計,其中Uber是非常推崇高效性和標準化的,卡蘭尼克也在多個場合表示,Uber能在使用者和司機兩個群體裡快速擴張靠的就是提升效率,而Lyft的理念就完全不同。

Uber提升效率是基於它“中心排程+按需分配”的規則,其背後則是一個能不斷學習的演算法體系。

中心排程體現在派單制上,即依據距離等因素算出一個效率最優解直接派單。在中國市場上與Uber幾乎同一時間出現的易到用車就不是這個思路,其創始人周航強調個性化需求和情感連線,因此使用者叫車後並非直接派單,而是給了使用者一個二次選擇的機會,但這樣無疑就會降低效率。另外,當Uber後臺的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它會給司機安排更合理的形成,從而在一定時間內搭載更多乘客,這被卡蘭尼克稱為“供給定位模式”。

共享經濟的出發點就是按需分配,但Uber在按需分配上更進一步:通過“浮動定價”調節供需平衡,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汽車的使用率。Uber通過實時監控監測不同區域的用車需求量。當需求量增加,搭車收益增加才能吸引更多供給方,一輛車在單位時間內的載客數才能實現最大化。需求彈性的變化帶來單位成本的降低。雖然遭到不少使用者的不滿,但卡蘭尼克表示,這樣的定價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標籤:Uber 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