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為人處世

古今中外成功的殘疾人

人有千差萬別,有高矮肥瘦美醜之分,沒有誰一定比誰高貴,誰比誰低下。只要能夠在自己生活的領域證明自己不是一個無用的“廢人”,每個人都可擁有完美的人生。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古今中外成功的殘疾人,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今中外成功的殘疾人

古今中外成功的殘疾人篇1

李智華,女,漢族,1984年生,肢體殘疾,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人,西安歐亞學院藝術設計系本科在讀。一場大火失去了雙臂,她沒上過高中,通過頑強學習,考上了大專又專升本,現備考20xx年書法系的碩士研究生。20xx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1984年2月14日,李智華出生在內蒙古扎魯特旗伊和背鄉趙家堡村的一戶農家。爸爸是一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患有精神病的媽媽硬是由人按著才生下了她,她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親李國林外出尋找瘋癲的妻子,出生沒幾個月的李智華一覺醒來將煤油燈碰倒,瞬間炕蓆、被子相繼燃燒起來……無情的大火改變了她的一生。經過搶救,李智華保住了生命,卻永遠失去了雙手。

家庭貧寒的李智華,又偏偏失去了雙手。對於她個人而言,是順從命運的安排還是與命運抗爭,她選擇了後者,她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奮鬥做到和常人一樣。哥哥姐姐上學去,李智華總是悄悄地跟在後面,校園裡的歡聲笑語,讓她感到一切是那麼新奇。她漸漸地學會了用腳趾夾著鉛筆寫字,剛開始時鉛筆頭怎麼也夾不緊,她就用繩子把鉛筆和腳趾捆在一起,繩子鬆了,就使勁勒。為了能寫好一個簡單的“0”,她竟整整練了1天,腳被磨得又紅又腫。內蒙古的冬天特別冷,由於不能穿襪子,智華的雙腳長滿了凍瘡,但她卻從不哼一聲。1990年9月,趙家堡村國小開始招收一年級新生,李智華卻因為殘疾進不了教室,她便拿幾塊磚頭墊在腳下,悄悄地站在窗外聽課;沒有課本,她牢牢記住黑板上的每一個字。有一次老師提了一個問題,班裡的孩子們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時,卻從窗外傳來李智華清脆而準確的回答聲。在老師的幫助下,李智華終於走進了課堂。

1998年夏天,小智華如願以償考取了旗重點中學——魯北一中,也就是在這時,媽媽的病情卻加重了,於是小智華產生了一個想法:犧牲學業,照顧媽媽。魯北一中的領導知道她的情況後,決定收她為函授生,每週派老師為小華授課。從此,她一邊做家務照顧媽媽,一邊堅持學習。20xx年6月7日,她走進了普通大學聯考的考場。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歐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她終於用一雙小腳叩開了高等學府的大門。

許許多多的單位和個人都在關愛著她的學習生活。對於社會給予自己的資助,李智華也努力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回報社會。20xx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頭市學習,姐妹倆每天的生活費只有3元錢。當得知同學申懷寶面臨失學時,她們每月向申家寄20元錢;20xx年非典疫情爆發,哥哥給李智華郵寄來300元賣牛糞的錢,可李智華卻把這筆錢給同學們購買成防護用品;20xx年,她被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評為“十佳學習之星”,同年,她又在陝西省大學生書法大賽中一舉奪冠;20xx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的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20xx年7月,大專畢業的李智華被一家單位聘用,單位發給她1000元的月工資。在得知13歲少女馬依曼患白血病時,李智華將自己首月工資,全部打入醫院賬戶,作為馬依曼的治療費用。多年來,李智華還一直給農民工子女做書畫輔導。《隱形的翅膀》這部電影真實地反映了李智華奮鬥的經歷,李智華沒有雙手,如同沒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對人生,靠駕馭一雙腳,照樣在生活中飛翔。

古今中外成功的殘疾人篇2

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之間河流的布魯克林大橋是個地地道道的機械工程奇蹟。

1883年,富有創造精神的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著手這座雄偉大橋的設計。然而橋樑專家們卻勸他趁早放棄這個天方夜譚般的計劃。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確信大橋可以建成。

父子倆構思著建橋的方案,琢磨著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和障礙。他們設法說服銀行家投資該專案,之後他們懷著無可遏止的激情和無比旺盛的精力,組織工程隊,開始施工建造他們的大橋。

然而大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場就發生了災難性的事故。約翰·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的大腦嚴重受傷,無法講話也不能走路了。誰都以為這項工程會因此而泡湯,因為只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

然而儘管華盛頓·羅布林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敏銳。一天他躺在病床上,忽然一閃念想出一種能和別人進行交流的密碼。

他惟一能動的是一根手指,於是他就用那根手指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密碼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和意圖轉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

整整20xx年,華盛頓就這樣用一根手指發號施令,直到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落成。

古今中外成功的殘疾人篇3

如果將人的身體比作籠子,鄭衛寧就像是一隻關不住的鳥,自小的生理病痛折磨他,困住他;生活的苦難折損他,彷彿老天都看衰他,但這一切都阻礙不了他,去飛翔。

藉著網際網路的翅膀,他將最初只有5名殘疾人的“殘友”,發展成世界級的殘疾人高科技就業平臺,讓3700名殘疾人過上了全新的、有尊嚴的生活。他用自己的一生,帶著殘疾人朋友活出各自的精彩人生。

不選擇死,就好好活

“喜歡泰戈爾的這句詩: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如果顛倒其中兩個字變成: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那這句詩就突然多了分大胸懷、大氣度。一個人若能這樣活在世上,多難的路不能被輕鬆走過?”——鄭衛寧

1955年,鄭衛寧出生在一個有著家族遺傳病史的家庭,外公舅舅都患血友病。鄭衛寧未能倖免,“我媽給我餵奶,我喝著喝著突然滿口鮮血,她就知道,這又是個血友病孩子。”

因患血友病,他從小就被告知不能摔跤、不能磕磕碰碰,也喪失了學走路的機會。13歲之前,他都只能坐地爬行。

因行動不便,鄭衛寧不曾走進學堂,他只能看哥哥姐姐的書自己揣摩。之後文革十年,讓他徹底失去入學機會。由於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他的雙腿開始萎縮,最後殘疾。

1995年,為了能讓鄭衛寧安全輸上含有凝血因子的新鮮血漿,72歲的老母親帶著他來到當時唯一實行義務獻血的深圳。為擺脫內心空虛,鄭衛寧不停讀書,上電大,學完中文後繼續學法律、學企業管理,但仍難以找到出路,那段時間他幾度抑鬱,三次試圖自殺。在家人的勸說和鼓勵下,他放棄了自殺的念頭,準備為有價值的人生“放手一搏”。

接觸網路,創辦殘友

“上帝給你關上了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而網際網路就是屬於殘疾人看向外界的窗戶。”——鄭衛寧

90年代末,網路在國內逐漸興起,鄭衛寧也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結果令他欣喜若狂。“血友病讓我感染了丙肝,國內的治療方法不起作用。後來我竟在網路上搜索到了臺灣一位名醫撰寫的關於治療丙肝的資料。”他發現足不出戶也能做許多事。1997年,他找到另外四位殘疾朋友,在家裡成立了“殘友”。

血友病、肌肉萎縮、侏儒、脊椎重殘又如何?這家以軟體開發製作起家的公司裡,每一位員工都是意志堅毅之人。經過20xx年艱苦卓絕的砥礪拼搏,“殘友”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只有1臺電腦、5位工作者的“小作坊”,已成為一個擁有33家社會企業,1家基金會和11家社會組織的大型公益社企平臺。

20xx年9月10日,一場以“感恩奉獻,自助助人”為主題的CMMI 5級評估成果新聞釋出會吸引了業界無數人的目光,這也標誌著殘友成為全球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小企業。

一般公司都希望員工能夠 “以企業為家”,而殘友人是真的把公司當成家,因為這裡有家一樣的溫暖。殘友公司實行工作和生活一體化制度,員工大部分在內部過著集體生活。公司不僅專門僱人每天為員工洗衣服;還有專門人員為員工製作“員工媽媽菜”;此外,公司衛生間淋浴龍頭下放有坐椅,殘疾員工可以盤坐洗澡。

轉身告別,殘而無憾

“ 我一生最美好時光,是我和你成為‘殘友’!當你深處絕境、或罹患重疾,對人生無能為力。我們打造了殘友,只為尊嚴與快樂。如今,已無法選擇回程,只能面對已造成的挑戰。蹣跚同行在美麗畸嶇的小路上、我和你......”——鄭衛寧

50歲是血友病人的生命極限,而今已58歲的鄭衛寧被稱為醫學上的奇蹟,但晚期糖尿病、晚期丙肝等重大疾病接踵而來,他不知道明天還在不在,所以開始著手“去鄭衛寧化”。第一步就是“裸捐”成立基金會。

20xx年,深圳市鄭衛寧慈善基金會成立,鄭衛寧同時以遺囑形式將殘友集團中90%的個人股份和各分公司51%的個人股份,及“殘友”和“鄭衛寧”的馳名商標品牌價值等,通過律師公證全捐給鄭衛寧慈善基金會,讓基金會控股企業,實現企業收益通過基金會決策,為殘疾人員工提供生活及長期服務和保障。20xx年,他辭掉了自己所有的職務和頭銜。

深圳市鄭衛寧慈善基金會至今未接受捐贈,因為鄭衛寧希望“這個平臺是為每一個殘疾人創造有價值、有尊嚴的生活”。

在殘友集團,95%的工作人員都是殘疾人,有些殘疾人員工因病在工作三五年之後就有可能面臨死亡,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這樣的員工在殘友工作幾年,他(她)不能工作後的有生之年,都可以從殘友領到工作期間的最高工資額,直至去世。

人生總是有那麼多的不如意,我們降生時老天的不公平有時候是為了考驗我們降生後是否擁有獲得他眷顧的資格,如果我們一味只會埋怨它的不公平,不會改變自身的缺陷,那麼又有什麼資格去埋怨他呢?又有什麼資格去獲得他的眷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