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故事

關於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

在我們有所空閒的時候,不妨找一些關於名人的勵志故事來看看,那麼關於名人的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

關於名人的勵志故事:在臺風口放風箏

作者:雷軍

高中時,我沒有想過今後會當一名程式設計師,進入大學後選擇計算機作為專業,是因為我一個好朋友上的是中科大計算機系,為了和這個朋友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我也選擇了計算機系。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名人都是在大學成名的,我當時也想利用大學的機會證明我的優秀。我本來有午睡的習慣,但看到有同學不睡午覺看書的時候,就把午睡的習慣改掉了。我特別害怕落後,怕一旦落後,我就追不上,我不是一個善於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我會先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徹,目的是不讓自己陷入逆境,我是首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出發的人。

學習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寫程式,電腦遠沒有人那麼複雜。當你坐在電腦前,你就是在自己的王國裡巡行,這簡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

我學電腦是從“泡機房”開始的,那時候學校的計算機少,我就每天泡在機房裡,如果有人上課沒到,我就去用空出來的電腦;如果有人不懂,我借指導的機會用一會兒電腦;實在不行,就坐一邊看。

“泡機房”就必須提前一個小時去在門前排隊,武漢的冬天是沒有暖氣的,非常冷,但機房裡又必須穿拖鞋,因此經常凍得直哆嗦。後來我去得太頻繁,以至於機房管理員見我,二話不說直接就往外轟。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在圖書館讀了一本書,叫《矽谷之火》。那本書就是講述矽谷一幫年輕人創業的故事,包括喬布斯。然後我就下定決心創業。大二暑假,我和一個朋友組建了Ye11owRose軟體小組,寫了我第一個商品軟體BITLOK0.99。

我用了兩年時間修完了所有學分,這門課比較重要,我上四分之一的課,那門課不太重要,我上八分之一的課。計算機不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強調的是實踐。

大三、大四我基本上是幫人寫軟體,自己辦公司,做一些這樣的事情。有媒體說我大三時候就成了百萬富翁,那是瞎扯的,當時那個年代萬元戶就算很有錢了,我肯定是萬元戶。

1991年大學畢業,我很堅定地要到北京來發展,我覺得北京較之武漢,資訊要靈通很多,市場也要大很多。當其他同學選擇了深圳和廣州,說那裡錢好掙的時候,我沒有絲毫的心動。

我被分配到北京近郊的一個研究所。上班的第一個月拿到的工資不低,比身為公務員的父親要多出幾倍,這在當時是很難想象的事情。但是,我並不適應那裡的氣氛,每到週末總是愛往中關村跑。

這一年的11月4日,我永遠記得這一天,我在一個計算機展覽會上見到了求伯君(金山軟體創始人),那天他身穿一件黑色呢子大衣,高大英俊,名片上印著“香港金山副總裁”。我當時真是有些被震撼了,就覺得那就是成功的象徵。

沒過多久,求伯君請我吃飯並邀請我加盟金山,1992年年初我成為了金山的第6名員工。後來的經歷大家也都知道,從開發部經理到珠海的副總,再到金山的總經理、總裁、副董事長,20xx年金山軟體在香港上市,那年我38歲。

金山上市後,我感覺身心疲憊,想休息一下,另外一個原因是,我扮演的是一個創業時期的CEO,金山當時更需要一個上市之後守業的CEO。不過我當時堅信,我還會再幹點別的什麼事情。

我20xx年牽頭創辦了卓越網,20xx年卓越網賣給亞馬遜。賣掉卓越網後,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是網際網路?為什麼我花了80%時間的金山只有20%到30%的成長,相反卓越網能獲得100%的成長?

關鍵問題是多一點點運氣。所謂的運氣,以一種理性的角度來看,就是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情,就是個戰略問題。做企業,為什麼非要在鹽鹼地裡種草,而不在臺風口放風箏呢?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關於名人的勵志故事:手拉手跑的幸福

作者:沙葉新

防空警報聲響徹成都民居的上空、街道的上空、田野的上空、河流的上空。警報聲中,徐永鵑拉著張大千的手在奔跑,穿過大街和小巷。街上逐漸空無一人,張大千和徐永鵑已經躲進防空洞口。

張大千在洞口看大街上無人,便走了出來,還把徐永鵑拉了出來。

張大千:“別進去了。”

徐永鵑:“幹嗎?”

張大千:“從來沒看過空蕩蕩的大街,沒看過這麼安靜的大街,太舒坦了!”

徐永鵑:“轟炸,危險!”

張大千:“炸不到我!把我炸死了,我的繪畫大業誰來完成呢?”

徐永鵑:“那我呢?”

張大千:“把你炸死,誰來陪我畫呀?我們命大,因為還有一條命。”

徐永鵑:“什麼命?”

張大千:“使命!我們再在大街上跑一圈。”

徐永鵑:“還跑?”

張大千:“好玩。好久沒這樣跑過,這樣瘋過了,真是‘老夫聊發少年狂’,手拉手,跑!”

警報聲響徹成都上空,幾乎所有的路上都已經空無一人。張大千拉著徐永鵑的手跑過許多街巷。越跑越高興,好像不是在防備空襲,而是在公園遊樂。他們沒有恐懼,只有幸福!

不到半年,警報聲變作鑼鼓聲、鞭炮聲,變作歡慶抗戰勝利的歡呼聲。畫室裡,徐永鵑給張大千在畫案上鋪開宣紙,併為之捧硯。

徐永鵑:“畫什麼?”

張大千:“荷花。”

徐永鵑:“為什麼畫荷花?”

張大千:“一是我最歡喜畫荷花,二是荷花最歡喜被我畫,三是荷花最能表現我現在的滿腔歡喜。”張大千以濃筆潑墨,畫了一幅《紅荷圖》。筆法舒張,荷葉卷如驚濤,蓮梗挺拔,芙蓉怒放,滿紙豪情。

張大千:“怎麼樣?”

徐永鵑:“好!”

張大千:“怎麼個好?”

徐永鵑:“你把抗戰勝利萬民歡騰的氣氛畫出來了,你把自己喜極欲狂的心情畫出來了,所以你畫的荷花是喜的荷花,是笑的荷花。”

張大千:“好,你看懂了。你跟我學畫一年多,沒白學。”

關於名人的勵志故事:“第一夫人”完美秀背後的創業

在手工業日漸式微的今天,服裝行業已經被大批量機器製品所淹沒。作為服裝設計師,馬可一直覺得自己應當為這種缺乏個性的慘淡現狀負責,因此她自始至終在與主流風潮相對抗,在尋本溯源的設計中追逐獨立而自由的靈魂。

在例外中尋找內涵

馬可是穿著母親親手製作的衣服長大的。那些衣物經過馬可母親的裁剪和加工,都擁有了自己的溫度,穿在身上暖暖的,分外舒服,因此穿著它們長大的馬可也擁有了一顆靈巧而柔軟的心。

17歲那年,馬可考入了大學,讀的是模特專業。但為了設計出自己喜歡的衣服,馬可轉行學習構圖,並很快成為了學校裡的佼佼者。畢業後,馬可拒絕了分配的單位,隻身到廣州闖蕩,在一次又一次的跳槽中,她慢慢成長為一家大型企業的首席設計師,其間還獲得了多個重量級獎項。但她覺得這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相反,她離自己最初的夢想越來越遠了。這讓馬可產生了創立一個新品牌的衝動。

在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服裝行業根本沒有什麼品牌可言,各大廠家所做的就是不斷抄襲歐美港臺的流行款式。“如果不能通過服裝傳遞一種更為本質的內涵,那做設計毫無意義。”帶著這樣的信念,馬可與當時的戀人毛繼鴻一起在廣州花園飯店對面的一間小店裡租了一個櫃檯,並以那裡為起點開始打造中國第一個設計師自有品牌——“例外”。

“例外”給中國服裝界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最初,因為缺乏銷售渠道,毛繼鴻只能通過朋友的關係把做出來的衣服放到其它專賣店裡寄賣,結果3個小時內就售出了6件,不少人驚喜地發現,這個怪怪的牌子有著不一樣的味道,它的衣服是會講故事的。

當然,“例外”的衣服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穿的,穿例外需要一種特殊的氣質,馬可曾經自豪地說:“穿著例外的人,內心要崇尚自由,骨子裡還要有些離經叛道。例外只屬於那些自信的、內心自由的聰明女人。不少女人花重金買虛榮,這樣的虛榮例外給不了她們;也有女人花錢買自信,但例外的自信卻只給原本自信的女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衣服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例外”也逐漸成熟了起來。經過十年的努力,它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專賣店,銷量也節節攀升。

在無用中尋找奢侈

建立“例外”這個品牌,為的是給服裝注入內涵,但反覆思量後馬可才發現,“例外”雖然特立獨行,擁有自己的內涵,但作為商品卻因經歷流程化生產,因而缺乏足夠的情感積累。

手工產品與商業社會有著本質的衝突,因此這個鼓勵消費、不斷淘汰的社會永遠不可能迎來真正的手工產品,在工業面前,手工顯得無用。但馬可卻覺得,無用並不是一件壞事,她迫切渴望去做一些眼前未必有用、以後卻能產生價值的事,把人們眼中無用的東西變得有用起來,近而衝擊“天下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的現狀。

於是馬可成立了一個叫做“無用”的工作室,並設計出一批純手工服飾,這些衣服從紡線、織布到暈染全都採用最古老的辦法,並由人工完成,使用的也都是棉麻材料。衣服做好後,馬可將它們全都埋到了地下,讓時光和自然來完成後續的創作。在這個過程中,馬可只是想法的來源者,而非整個效果的控制者,她只是聽之任之,讓衣服自己去記錄埋葬它們的時間與地點,以及一切物質留下來的印象。

那批服飾出土之後,馬可就帶著他們遠赴巴黎,參加了一場時裝釋出會。那場時裝秀驚豔四座,一位來自黎巴嫩的女觀眾在看秀之後感慨道:“當現場的巨大簾幕轟然墜地,你頃刻之間打碎了全場所有觀眾的面具,在簾後,是你敞開的心。”

一年後,馬可又釋出了一系列新的作品,名為“奢侈的清貧”,這次所演繹的奢侈,就是馬可一直在尋找的東西,它無關價格與物質,而是一種精神化的東西,以時間和人心為衡量方式,而“無用”則是它的表現形式。

在相異中尋找相契

在生產“例外”和“無用”兩個品牌的過程中,馬可和毛繼鴻也逐漸被外界認知。馬可和毛繼鴻其實是兩類人,馬可唯一想做的就是設計,對做生意沒有一絲一毫的興趣,但毛繼鴻卻對市場營銷方法有著天然的領悟能力。

開始創業後,毛繼鴻與馬可的分工非常明確,馬可負責設計,毛繼鴻則負責保對其進行商業運營。

在毛繼鴻的精心運營下,“例外”得以迅速增值,擁有了不小的客戶群。不管是對馬可還是毛繼鴻來說,能在人生裡遇到這樣一個與自己截然不同卻又在某種程度上志同道合的人,又能在與之共處的過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無疑是一件幸事。

因為風靡一時的“麗媛stytle”,設計師馬可的名字開始為人們所熟知,但在“第一夫人專用設計師”的光環之下,馬可依然是一個不斷進行精神求索的矛盾體,不斷與現代文明對抗著,在尋找靈魂歸宿的途中載沉載浮。

標籤:勵志 名人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