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故事

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

每一個經典勵志成語故事都闡述著一些人生道理,那麼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

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胯下之辱

韓信是秦漢時期著名的軍事統帥。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建立軍功之前的韓信,既不會經商,又不願種地,家裡也沒有什麼財產,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與當地的一個小官有些交情,於是常到這位小官家中去蹭飯吃,可是時間一長,小官的妻子對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飯的時間,等韓信來到時已經沒飯吃了。韓信一氣之下便與這位小官絕交了。

為了保住小命,弄點吃的,韓信只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天天如此。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老太太聽後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韓信聽了很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豐功偉績來。

在韓信的家鄉淮陰城,有些年輕人也瞧不起韓信,有一天,一個少年看到韓信身材高大卻常佩帶寶劍,以為他是膽小,便在鬧市裡攔住韓信,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故意找茬羞辱韓信,不知道接下來形勢如何演變。只見韓信稍作思考,便默默地從那人的褲襠下鑽了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鬨然大笑,認為韓信是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實呢,韓信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看到當時社會正處於改朝換代之際,於是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相信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公元前220xx年,全國各地反對秦朝統治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韓信加入其中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就是後來成為下個朝代開國皇帝的劉邦。最初,韓信只是做了一個管押運糧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後來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在蕭何的引薦下,韓信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位將軍。在幫助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他立下了赫赫戰功。

——《史記·淮陰侯列傳》

【求解驛站】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比喻受到極大的侮辱。

【活學活用】小魏家境貧寒,常常被人冷嘲熱諷,自感經受了~的他,勤學苦讀,銳意進取,希望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妙語點撥】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為天下之不能為之事。如果韓信當初殺死那個無賴,依據“殺人償命”的律條,韓信也不會當上大將軍,更不會輔助劉邦攻打項羽,一統天下。韓信的事例啟示我們,任何時候都要清楚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標,當遇到干擾自己實現主要目標的境況時,要保持冷靜,迅速擺脫干擾,繼續向著那主要目標前行。這樣的思維方式應該成為一種習慣。

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閉門思過

西漢昭帝時,燕人韓延壽曾做過東郡(今山東鄆城)的太守。他善於聽取部下的勸告,積極採納好的主意。他在東郡當官三年,號令嚴明,辦案果斷迅速,結果,社會風氣大大好轉,使東郡成為當時全國治理得最好的一個郡縣。後來,韓延壽又當上了左馮翊(今陝西大荔)的太守。在任的前幾年,他從不到地方巡視。

有一次,有一個部下勸他到下面走一走,視察一下各地縣官的政績。韓延壽說:“各縣都有賢明的長官,督郵也能明辨善惡,我下去巡視恐怕用處不大反而增加麻煩。”

部下說:“現在正值春忙時節,下去也好看看農民的耕種之事。”韓延壽只好出行。

他剛走到高陵縣(今陝西高陵),就有兄弟倆因爭田之事直接找他告狀。這件事使他感到非常難過,他說:“我作為太守,是一郡之長,卻不能救化百姓,結果導致民眾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又使賢人孝子受辱,責任全都在我身上,我還是自己退職讓賢吧。”

第二天,他就推辭稱病,閉門思過。地方官員見他這樣,也都深感自己失職。

韓延壽的舉動也深深感化了爭田地的那兄弟倆,他們兩人由互爭變為互讓,並且主動前來請罪。韓延壽非常高興,親自接見,並以酒肉熱情地款待,勉勵他們知錯能改。

這件事讓當地老百姓和官員都對韓延壽更加敬重。

從此,在馮翊再也沒有爭訟之事發生,韓延壽頗受吏民愛戴。可惜,樹大招風。

身居要職的韓延壽在朝中受到了御史大夫蕭望之的嫉妒與陷害,被蓋上“狡猾不道”的罪名,遭斬首的刑法。行刑那一天,官吏和老百姓幾千人送到刑場,扶老攜幼,攀住囚車,進奉酒肉,痛哭流涕。由此足見他的名望和聲譽。

——《漢書·韓延壽傳》

【求解驛站】關起門來反省自己的過錯。比喻人有自知之明能夠自我批評,檢查自己的過失。

【活學活用】犯了錯誤除了~外,還應當爭取大家的幫助。

【妙語點撥】韓延壽推行禮義,注意禮教感化。他擇善行施、公正清廉。擔任左馮詡職守京師重地期間,堅決反對名為視察,實為斂財的“下巡”惡習,避免奢侈浪費,侵擾百姓。他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以廉潔名世,史稱“循吏”乃實至名歸。將“治民犯錯”歸結到“治者”之過而閉門反省,那些推過攬功的官吏應汗顏。也許,他是吹起“問責之風”的第一人。

【近義】反躬自省、閉閣思過

【反義】不思悔改、文過飾非

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兼聽則明 偏信則闇

魏徵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後任宰相之職,為唐朝貞觀名相。話說玄武門之變以後,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矇蔽呢?”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矇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見,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瞭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傷心欲絕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麼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徵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就是從魏徵勸唐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

【求解驛站】指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愚昧不明。明,清楚;暗,昏暗,糊塗。

【活學活用】~所闡發的深刻哲理,已為無數事實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