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青春勵志

有關青春勵志的日誌

青春是打開了就合不上的書,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頭的路,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有關青春勵志的日誌,供大家參閱!

有關青春勵志的日誌

有關青春勵志的日誌:磨礪青春

金秋九月,正是大學新生軍訓的日子。放眼各高校,除了時間有長短之分,軍訓的內容也沒什麼差異。然而,武漢學院的軍訓就有些特別了。此次軍訓,學生們並沒有穿統一的迷彩服,而是穿了一致的校服。而且,軍訓的前半部分為活動,比如看美國勵志大片,請知名公司高管開講座,校長和新生一起唱歌跳舞……其中,體能訓練壓縮為5天,訓練科目與往年無異。這樣的軍訓雖然讓很多家長質疑,但也獲得了許多讚許的聲音。大學軍訓嘗試革新,而中學軍訓又該怎樣開展呢?新學期開始了,軍訓也結束了,但它給學生們帶來的感受仍是深刻的。

韓金亮(高一學生):訓練場上,教官非常嚴肅,對我們更為嚴格。這種軍事化的管理,給青春描上了重重的一筆,不僅提高了我們的紀律性,也磨練了意志力。以前,在電視上看過軍人英姿颯爽,心裡很是羨慕;如今輪到了自己,我們才真切地體會到其中的艱辛。

劉可怡(高一學生):一生中,軍訓的機會並不多,所以我們都很珍惜。雖然很辛苦,但在烈日下,我們仍打起精神站軍姿。教官的每一句話都牢記於心,每一個動作都力求到位,每一次訓練都要完美。一個星期過去了,我們被晒黑了,也瘦了一圈兒,但收穫很大。不過,我覺得軍訓的形式有點單一,差不多都是基本動作和隊形表演,如果能增強自救、逃生等方面的訓練那就更好了。

趙明軒(高一學生):軍訓由來已久,但內容比較單一,這也使一些高校不斷推陳出新。武漢學院的“另類軍訓”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思索。其實,軍訓並不一定限於考量學生的軍事技能,也可以加強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提高自我防範意識。現在,絕大多數學生都以學業為主,整天伏案埋頭,從而忽略了身體素質和生命安全,這是非常可怕的。我覺得軍訓不該是短期行為,而應將其融入德育計劃,讓學生經常性地“訓練”。

吳羽航(高一學生):訓練場上,我們穿著校服,戴著軍帽,顯得很整齊,也很精神。不過,訓練的內容太乏味了,像正步走這樣的專案以前練過很多遍。我覺得,軍訓不僅是軍事化的訓練,還可以效仿武漢學院增加新鮮元素,讓學生身臨其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軍事模擬演練、緊急逃生現場、自救情境劇等,這些形式既有趣又有教育意義,便於學生接受和應用。

憶軍訓

我叫朱睿,曾就讀於瀋陽市第三十六中學。我雖然上了大學,但高中時的軍訓仍記憶猶新。

那時,我剛步入高中,身邊都是不認識的新同學。我懷著新奇、有趣的心情,提著行李箱坐上大巴來到了訓練場。

第一天上午,我們穿過長著野草的場地,分別去了男女生宿舍,然後教官給我們分配了寢室。很不幸,我們的寢室是四樓最大的一間,50多人住在一起,很鬧也很吵。中午,教官組織我們去禮堂,在禮堂宣讀了紀律要求以及注意事項。然後是午餐,我們分批上樓吃飯,飯菜不太好,早晚是饅頭,只有中午才有米飯。之後,我們動手清洗餐具,再進行下午的訓練,晚上9點上床睡覺,不得延誤。

剛開始的兩天,我們學的是停止間動作,稍息、立正、向左轉、向右轉、向後轉、跨立、報數等。教官要求我們整齊到位、迅速一致,腳不能有擦地的聲音,報數要響亮連上。這些看似簡單,要做好也很難。我們一遍遍地練,雖然動作重複起來枯燥無味,但必須完成教官的指令。當時我就想,如果能換一種方式軍訓就好了,比如看看《士兵突擊》,聽聽老兵講人生經歷……其中,站軍姿是最累的了,手指合攏,手臂和腿要夾緊,抬頭挺胸,一動不動地站著。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等教官喊停的時候,我們渾身就像散了架子一樣,一個個都癱坐在地上。“不能坐著,趕快站起來,活動一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齜牙裂嘴的,一百個不情願。我們知道,這僅僅是開始,後面還有更“殘酷”的呢。接下來是行進動作的訓練,踏步變齊步,由齊步變正步,正步甩頭喊頭號等。我們的口號喊得不夠響亮,教官就提高了嗓門,帶動一下。他的嗓音都沙啞了,我們都很後悔。我們也訓練得更認真了。

雖然很努力了,但在匯操表演中,我們只得了第二名。離開前,回過頭再看看訓練場,耳邊又浮現起那一聲聲響亮的口號。突然,我們對這裡產生了不捨之情。教官雖然很苛刻,但也體現了他的認真負責。儘管這幾天過得很苦很累,我們卻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大巴開動了,我心情也更加沉重,一言不發地坐著,凝視著訓練場。

這次軍訓使我收穫頗多。我不再懶散,也知道並服從規則,遵守要求。與此同時,軍訓讓我變得更堅毅,不會輕易被擊垮。我也相信,經過軍訓的同學們一定會更加團結向上,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新生活。

軍訓隨想

我叫周景行,畢業於瀋陽市第十一中學。和別人一樣,我上高中的第一課就是軍訓。短短的6天,讓我懂得了很多……

開學後,我們沒有坐在寬敞的教室裡,而是被大巴車載到了鞍山。司機叔叔溫柔地喊了一聲“下車了”,我們才從夢境中醒過來。九點鐘的陽光算不上灼熱,卻向我們傳遞出這樣的資訊:“親愛的,來吧,準備受刑來吧。”

我們拖著行李箱,排隊等了很久,抬頭是觸目驚心的一行大字——“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這是誰做的條幅呀,讓人不禁毛骨悚然。我們好不容易分到了宿舍,卻更為震撼,一個房間裡竟然有28張床!大家相互看著,都沉默不語了。

收拾完畢後就到中午了,我們草草地吃了飯。那飯也太難吃了,大家都沒吃飽。下午開始訓練,教官長得挺和藹的,說話卻很嚴厲。太陽當空照,慷慨地用紅外線、紫外線輻射我們,似乎一點也不心疼自己的熱量。我們站在場地上,一動不動,就像烤雞翅膀一樣,冒著汗珠子。鐵石心腸的教官一點都不心疼人,堅決不讓我們休息。腳麻了,腿疼了,腰痠了……我們咬緊牙關,忍著!這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必須堅持下去。

沒錯,我們都會堅持下去的,雖然帽子將頭箍得又痛又脹,雖然喉嚨幹得直冒煙兒,雖然身體僵硬得隨時都會粉碎……但是,我們依然挺胸抬頭,目視前方。我們愛這個集體,都想要為集體爭光。

有關青春勵志的日誌:舒適區終有一天會毀掉青春

在大城市裡,搞廢一個人的方式特別簡單,給你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你一根網線,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你開始廢了。

以自己為圓心,自己的手為半徑,開始畫個圓。你會發現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在這個圓圈裡。

這個圈,叫做舒適圈。

這一個月我一直在全國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見到一個許久沒見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剛剛被公司解僱。我問他,一個月沒見,最近忙啥呢。

他說,沒忙啥,呆著呢。

我問他,啥叫呆著。

他撓了撓頭,說,我也不知道,就覺得時間好快,這一個月啥也沒幹就過去了。

旁邊的朋友在創業,整天焦頭爛額,於是問,啥意思,還能有這種狀態,一個月不知道做了什麼?我要給你點一首歌《時間都去哪了》……

他說,滾。

我說,其實我特別能理解你,你這個月是不是覺得自己過得特別無憂無慮,恨不得連電話都想丟了。

他說,電話還是得要的,不過確實電話每次響起還是有點緊張,總覺得自己安穩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點點頭,想起了《肖申克救贖》裡的一句話:這些牆挺有意思,一開始你牴觸它,然後你習慣它,最後你不得不依賴它,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體制化)。

人有一種習慣,就是總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呆著,這種“舒適區”一旦被建立,就會變得無比依賴,慢慢地愛上了周圍的牆,戀上了這舒適的小屋,從而不願意飛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實舒適區本身沒問題,就像家一樣,溫暖舒服,每個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強而放棄了去外面看看的夢想,是挺可惜的。我們都有過想出去看看然後被爸媽叫停的時刻,但大多數堅持出遠門的孩子,也沒有忘記過回家的路,回家後,不過眼界開了,知道世界變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們開始著手下一次旅行的計劃了。

看,他們的舒適區,就這麼變大了。

我想起另一個朋友,畢業去了一家國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發條一樣,有規律無意義,只有週末,才像被賦予了靈魂一樣,穿著打扮逛街約會去了。

我跟她聊過舒適區,她告訴我,我這才不是舒適區,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時工作的,而且我從來不遲到不早退,很規律很努力的。

我說,那工作一年了,感覺到自己有什麼變化嗎?

她想了想,說,你別說,好像還真沒有。

其實,舒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天無所事事,另一種更可怕,因為很難意識到,就是無意義有規律的迴圈。而後者,更是許多人的生活狀態:看起來很努力,看起來很累很忙,不過是重複無意義的迴圈著,這樣的生活,過著過著只會覺得舒服,卻沒有本質的變化。

我曾經見到一個在醫院門口收費的哥們,每天擺著一副臭臉,誰也不能多問他一個問題,否則他會大發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臉上就露出了笑容。後來,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後,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只有一個人舒適區被打破,才能見到突破和卓越,從而帶來持久的幸福。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沒有功勞,也就沒有苦勞》,說這個時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無聞埋頭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有創造力的人,所以,那些總是在舒適區中溫水煮青蛙的人,終究會被這個時代淘汰,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牆,甚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圍城,就像每個遠行的人,也都記得回家的路。不過,人的區別不過是圍城的大小而已。

人應該要有一顆願意挑戰的心,有一個喜歡探索的心態,學著做一些沒做過的事,嘗試見一些沒見過的人,試著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別怕自己在年輕的日子裡,把日子過成發條,只剩下滴答滴答。於是,從開始工作第一天起,就沒有坐過班,即使是現在創業,董事會非要求坐班,我也斷然拒絕。甚至有一段時間鬧得很僵,他們問我為什麼這麼不願意全心投入這份工作?

我跟他們說,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時一週坐五天,也就幹了十個小時的活,搞得自己也鬱悶。而我給我自己安排時間,是主動的,工作十個小時,效率可能是二十個小時的。

後來,我拿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屬於自己的時間做許多事情,跨了幾個領域,這些領域能互相協作,而且都做得不錯。

其實,我還有個原因不願意坐班,就是我特別瞭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日子變得循規蹈矩每天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慢慢地就失去這麼強的創造力和闖勁兒。我怕自己習慣了一種生活模式,換了環境就不適應了。

不過是想趁著年輕,趁著還沒定型,多去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想讓自己更強大點,強大到能在任何一個環境都能活得下來。

至於舒適區,等我老了,拼不動了再回去過吧。

我其實不贊同年輕人剛畢業就走進寫字樓的一個辦公室參與寫字樓政治,我希望他們能多出去看看,哪怕這個業務很累很忙需要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也最好不要在剛畢業就用青春年華在辦公室建造起了一個舒適區,然後讓這個舒適區一點點的殘害著本應躁動的青春。

關於走出舒適區,並不是盲目的辭職,相反,你應該有一份保底活下來的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給自己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沒吃過的超辣雞翅;去表白一個只見過一次的姑娘;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書;和閨蜜去一個不是旅遊景點的地方;去毫無保留的爛醉一次;去看一場能喚起回憶的演唱會。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電影《七號房間的禮物》那隻被監獄防護網攔住的氣球,和那對父親和女兒渴望自由的眼神。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奮力去追求著自由,而我們已經有了這麼自由的軀體,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維裡的牆,自由地飛出去看看這世界的模樣。

所以,別讓舒適區毀掉青春,相反,應該趁著青春,去圍牆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固步自封的人,舒適區會越來越小,終有一天,會發現世界早無安腳之處。真正的強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滄桑,化解了迷茫,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療傷,他們在哪裡都能活,哪裡都是舒適區,哪裡都是自己的天堂。

願年輕的我們,都是後者,能不顧一切的闖蕩。

有關青春勵志的日誌:青春無限,投筆從容

每個女孩都夢想過一個最簡單的過去和一個最精緻的未來,過去的已經成了點綴人生夜空的繁星,小而璀璨,而未來的一直在延續,無限無窮。

某一天,坐在那個安靜的地方,放任陽光肆無忌憚的撫摸髮梢,看著光束中塵埃的喧鬧舞蹈,恍惚就與舊時的剪影重疊,密密麻麻複製出年少的天真,青春的張揚。

還懵懂不知遠方有多遠,路該向哪邊,已然站在了青春的中央,披著清湯掛水的短髮,帶著乾淨迷茫的笑容,每每背起碩大沉重的揹包,往返校園和家都帶著最惹人憐惜的天真爛漫。青春期就像那片茫茫的大海,陰晴不定,波浪不停,我們身在其中,或攜著好友,或孤軍奮戰,然而即使困難波折也沒有停下划動的槳,正如優雅的詩歌所寫,青春是一杯美酒,可飲可儘可別離。那時的我們總是相信感動的力量,老師的鼓舞,朋友的幫助都是可以銘記的幸福,甚至認為那些承載了斑駁流年與最初夢想的汗水,在曲折過後總會有不一樣的天堂,就這樣一邊前進一邊感動一邊接納,還要用倔強的眼神告訴大人:看,我們多麼勇敢。我們是青春的角鬥士。有人說青春的少年最無知所以最無畏,可是就像韓寒所說“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誰能說這不是青春的正能量,不是進步的原動力?

如果說青春是一個放大鏡的鏡中世界,可以把微笑的感動與努力擴大出成倍的信念,那麼未來就是過濾後的世界,把一切漂浮於表的雜物過濾,沉澱過去的精華,琢磨出一個清澈的自我。

正值盛夏,臨海城市的天是真正的娃娃臉,和朋友出去吃飯,回來的途中突然趕上瓢潑大雨,只能匆忙躲在一個店面裡,店裡聚集了很多剛下課的學生,紛紛攘攘的面帶慌亂,朋友示意我看那些青春蓬勃的孩子,然後淡定地刷著微博,微笑地說:“果然,成長的不只是年齡。”

這是時間的力量,亦是未來帶給我們的潛能,是的,我們終於懂得了收斂光芒,用溫柔捆綁了張揚安放在內心最無邪的角落,不管遭遇了怎樣的措手不及,不管昨夜怎樣泣不成聲,再次睜開眼睛,依舊是得體的微笑,遇事從容,處事淡然。已經習慣安靜地走在人來人往的街,溶一杯咖啡,看一本雜誌,聽一首英文歌,這是成長,是自己沉澱出的生活態度。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生活賦予我們的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度的禮品,這就是青春。” 齊雷特這樣說:“我們的理想,不管怎麼樣,都屬於未來。”而我們如今或許可以大聲的說:“我的青春與未來,我都不曾辜負!”

看窗外陽光溫熱,現世安穩,心裡那座房子,正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標籤:勵志 日誌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