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古詩

人生感悟 古詩

人生感悟古詩

1、【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2、【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 【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

3、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二、聯絡地、發展地看問題

4、【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絡。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係,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係。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5、【題目】戲為六絕句(之一)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絡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絡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絡,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採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準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6、【題目】八陣圖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域性和區域性),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首先,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某種條件下,關鍵的部分甚至能夠對全域性和整體起決定性作用。諸葛亮多年苦心經營,巧妙佈置八陣圖,都是為了一個全域性性的戰略目標——“吞吳”,而劉備的報仇之舉則是部分、區域性的小目標。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域性,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有目標。劉備意氣用事,僅從區域性著眼,貿然發動進攻,結果不僅區域性遭到失敗,而且還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苦心籌劃的戰略大局,使“吞吳”大計泡影。這首詩以生動鮮明的歷史事實昭示後人:樹立全域性觀念,區域性服從全域性是多麼重要。

7、【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8、【題目】擬古 (明 錢宰) 【詩詞原文】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白日沒西山,晨光還奕奕。春花瘁復榮。秋草黃已碧。造化無停機,迴圈豈終極?人生天壤間,少壯須努力!

【哲理】世界上萬事萬物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著。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少壯時,就必須努力拼搏,奮發進取。

9、【題目】論詩 (清 趙翼) 【詩詞原文】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哲理】說明事物是不斷髮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

10、【題目】草 (唐 白居易) 【詩詞原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哲理】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首詩常被用來比喻新事物的強大啊生命力。儘管有嚴寒相逼,有野火摧殘,舊事物的威力可謂橫肆暴虐,卻無法改變客觀規律。新事物在春風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機。 三、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1、【題目】寄興 (宋 戴復古) 【詩詞原文】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全面地看問題。我們對人、對事、對己,都要一分為二,如果責備求全,就是一點論,就會犯片面性、絕對化的錯誤。

12、【題目】雪梅 (宋 盧梅坡) 【詩詞原文】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果離開了對於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

13、【題目】惠崇春江曉景 (宋 蘇軾) 【詩詞原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 欲上時。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總是存在於個別(個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並通過個別表現出來。春天的到來,正是通過這一件件特殊的、個別的事物而表現出來。離開了這一個個的美妙畫面,春光也就無從談起了。 3 四、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14、【詩詞原文】冬青樹上掛凌宵,歲晏花凋樹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

15、【題目】感懷 (明 楊基) 【詩詞原文】驊騮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無造父能,乃與凡馬同。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中,內因與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首詩雖然突出地強調了外因對於人才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沒有否定內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對於他人來說處於外因位置的人們,應當善於發現、培養和使用人才,積極為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它還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經取得成就的人們,不可忘記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績歸於自己。

16、【題目】赤壁 (唐 杜牧) 【詩詞原文】折戟沉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一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17、【題目】蟻 (唐 元稹) 【詩詞原文】時術功雖細,年深禍亦成。功穿漏江海,蠶食困蛟鯨。敢憚榱樑蠹,深藏柱石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輕。 【哲理】這首詩通過小小螞蟻造成的巨大危害,說明了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餓變化,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告誡人們切莫輕視小的變化,以至釀成大禍。

18、【題目】讀《陳蕃傳》 (宋 楊萬里) 【詩詞原文】仲舉高談亦壯哉,白頭狼狽只堪哀。枉教一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 【哲理】從矛盾分析的方法來看,陳蕃不懂得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質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質的方法去解決,企圖用一個模式去解決不同的矛盾,硬拼蠻幹是註定要失敗的,陳蕃方正有餘,而計謀不足,以至事敗垂成。 從量變與質變相互關係來看,陳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道理。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必須同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才可能實現。陳蕃一室不掃,哪能談得上“掃天下”的雄心壯志?

19、【題目】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毛澤東) 【詩詞原文】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哲理】詩中引用了楚霸王項羽當年本可憑藉優勢兵力消滅劉邦,但他卻害怕背上“不義”之名而多次喪失時機,最後反被劉邦攻擊的歷史悲劇,告誡熱鬧們“宜將剩勇追窮寇”的道理。從哲學角度來說,就是當量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應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和發展,促成質變。如果猶豫不決,就會痛失良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更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說明“世界總是這樣以新的代替舊的,綜合司這樣新陳代謝、除舊佈新或推陳出新。”滄桑,指滄海變為桑田,這裡比喻革命性的發展變化。“人間正道”是指社會發展規律。“老”是指因氣憤、痛苦而變得衰老。這兩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話,看到國x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會氣憤不已,變得衰老;人類社會的除舊佈新,滄桑變化,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間正道)。

標籤:感悟 古詩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