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文章

國小生讀書勵志文章

讀書越少越容易對環境不滿,讀書越多越容易對自己不滿。讀書明智,明的是自己的智,更是自己的志向。不要使自身迷茫,讀書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生讀書勵志文章,歡迎大家參閱。

國小生讀書勵志文章

孩子,你沒資格抱怨讀書苦,父母比你煎熬一百倍!

孩子,我知道你學習壓力大

天下的快樂和幸福,沒有來之不易的。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試製度中,作為爸媽的我們都看到了,你一直在用小小的肩膀扛起自己的重任。

多少次夜裡,你伏案窗前,只為自己的名字能在排名榜上更靠前;寒冬的清晨,你不情願地離開溫暖的被窩,踏著自行車小臉被吹得通紅。爸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可是孩子,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必須努力出人頭地,才能有資格享受果實!因為成長的道路必須自己走,沒有人能代替你長大。我們只能努力地催促你上進,望你快些長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你讀書的時候,爸媽替你操心了所有事

網上的一句話,讓人深有感觸:“爸爸必須讓你先立起來,免得爸爸忽然倒下了,而你卻不會站立。”

不辭辛苦,努力工作,就為了孩子能坐在一個安靜舒適的教室學習;寒冬酷暑,不介意出去再做一份短工,想著至少也能給孩子買幾本參考書;新上市的肉品、蔬菜,挑來撿去,思考著怎麼才能給孩子補充到營養;有時候忙到自己生了病也顧不上……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開始了無怨無悔的付出,把自己能擁有的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能讓他們成長,心甘情願,不求回報。

你的前途是你自己的,做父母的不求回報

人生只有一次,不可回頭。爸媽能陪你一時,卻不能伴你一生。爸媽深知能留給你的,就是要讓你明白,要贏得他人的尊重,要過上幸福的生活,就是能用自己的能力爭取一個美好前途!因為總有一天你會明白,財富終不長久,生活會告訴你要靠自己才能真正成功。

而孩子你現在能做的,就是要不斷地積累知識,塑造美好的品格。你的付出,會在未來給你一個回報。但那個時候,可能爸媽已經兩鬢白斑,步履蹣跚。你也會明白,爸媽所做的努力,他們最終得不到什麼,一切都是為了你。

對你嚴厲批評,只是因為愛得太心切

有人說“慈愛殘酷”,可能也就是古人常說的“愛之深,責之切”了吧!不許你看電視,限制你上網,監督你作業,剋制你的貪玩。甚至你有時候不小心犯了錯,怒氣洶洶地頂撞起來,氣急敗壞的我們也會“凶”你幾句。你委屈難過,難道爸媽心裡就會好過嗎?

身為父母,多想讓你知道,爸媽對你的責怪和批評都是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地嘮叨大道理,都是為了能讓你能早點兒懂事,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多少年前,當我們也還是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有多少不服氣,有多少年少輕狂。但是,人都是長大之後才能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踏著父母的肩膀成長起來。

你為青春奮鬥拼搏,父母也付出百倍辛勞

青春,是一個美好的詞語。在這個青春的校園裡,每個孩子都擁有平等的機會,你可以去編織自己的遠大夢想,也可以描繪自己的理想天空;你在付出多少,也必定會收穫多少。在那裡,你學習的成果、為人的優異,與家庭無關、與相貌無關、與“拼爹拼媽”都沒有關係。所以有人說,青春就是用來奮鬥的,不奮鬥的青春,終留下悔恨!

當很多人已步入社會,甚至到了不惑之年,仍在悔悟:原來青春時期為自己的未來努力拼一把,才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而作為你的爸媽,不想讓你因為未來而擔憂,也不想你成年以後仍抱有遺憾。爸媽願意在你成長道路上,陪你一起面對困難,陪你一起分享喜悅。我們自己的辛勞,從來不輕易說。

親愛的孩子,作為你生命中最親的人,願你能理解到發自肺腑的父母心聲。我們只是盡我們的努力,陪你一起耕耘。但你要明白,讀書並不是苦難,而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你只有經歷了成長,在矢志不渝地發奮學習後,生活才會為你開啟幸福的大門。而這便是所有父母一生的心願。

讀書,才是最容易走的路

1.

孩子,昨天晚上我有幾次路過書房,發現你一直心不在焉。

我督促你要用心,你牴觸情緒嚴重,不耐煩地關上門,嘴裡還嘟囔著:

“知道了知道了,真不知道學這些有什麼用,還不如早點進入社會多賺點錢。”

我有些錯愕,但還是要非常肯定地告訴你:當然有用,孩子。關於“好好讀書,讀書有用”這一點,我自始至終都無比相信。

我知道,和你想法一樣的孩子並不是少數。

長沙一個10歲的小女孩,放學後在家門縫裡塞了張紙條後就不知所蹤。紙條上是她稚嫩的筆跡:“親愛的爸爸,我已經長大了,要出去闖闖。”

浙江樂清市還有三名八年級少女結伴離家出走,只留下一封書信,說要去上海賺錢。

山東有個十五歲的男孩,也是趁著家長不在家,留言說想任性一次,自己出去闖蕩,賺錢之後再孝順父母。

你們都還是讀書的年紀,卻想得太多,想得太遠,著急提前進入大人的世界。

可成人的世界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簡單,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

2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以前住我們家隔壁的程哥哥,20xx年,他高中沒讀完就不念了,輟學在家。

給出的理由和你一樣:上學沒有用,讀書很無聊,不如打拼賺錢闖蕩世界。

程叔叔一家好說歹說也勸不動他,於是只能妥協,託了關係讓他上了技校。

前幾天我偶然碰到他,得知他現在竟然在英國伯明翰大學進修,還得到了國內某大型企業丟擲的橄欖枝。

我很意外,問他怎麼想通了重新讀書,還取得這麼好的發展,他跟我聊了很久。

他說,剛到技校的時候,還挺洋洋得意,可後來去工廠實習,他才發現自己是學歷最低的那一個,連門衛都比他強。

雖然沒人鄙視他,但他工作上一直得不到重用,每天在最基層的車間做瑣事。看到同期學歷高的人被提拔、加薪,他感覺非常不自在,很丟人。

所以他當即離開了工廠,再一次回到高中復讀參加大學聯考,一路苦讀,才有了現在的成績。

你看,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在讀書的年紀選擇快進自己的人生,著急在社會上混出名堂,最後都會被社會狠狠甩一巴掌。

文化不高但事業有成的名人是有,但只是極少數。

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會發現,自己用幾年叛逆瘋狂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卑微和底層。

那些偷過的懶,遲早會被打臉。

3

當然,我也檢討自己。

我很抱歉上次和你爸爸抱怨家裡開支太大的事情被你聽到,對你產生了影響。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談談錢和讀書之間的關係。

有位老師曾算過一筆賬,如果一個孩子從國小到本科畢業,一共十六年,如果這十六年不讀書花錢,再出去賺錢,那麼裡外至少是五十萬。

但所有家長都寧可不要這五十萬,也要逼自己的孩子去讀書。

因為讀書不是為了考試100分,也不是為了換取文憑,讀書是回報最高的投入。

這麼說也許你不相信,我特意去查了資料。

大資料顯示,最高學歷群體比高中學歷群體的平均收入高出整整六倍。

說的世俗點,錢確實很重要,但只有當你讀的書多了,你才能獲得更高階的賺錢途徑,享受更好的醫療條件,擁有更加舒適輕鬆的人生。

別忘了,在賺錢的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都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

青春很短暫,過了讀書的年紀,可能你就再也沒有機會,沒有精力去吸收新的知識,那時候你再想改變,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再說了,錢只能保證你的衣食住行和社會地位,但只有思想才能讓你真正活著。

4

從你第一天上學開始,媽媽就告訴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孩子,不要輕視你手頭上讀的每一本書,把它們讀明白了,才能成就將來的大事。

不要去想太多還未到來的明天,因為這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讓現狀變得更糟。

著名作家龍應臺在給她的孩子安德烈的一封信裡寫道:

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想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

讀書的境界

國學大師、晚清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總結了學習與讀書的三種境界。他用宋詞裡的經典名句,把讀書比喻成苦苦追求的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境也。這三種境界,形象而生動地道出了一條讀書求知的規律。我等後生晚輩,斗膽仿照先賢,依據當今時代的特點與學風,總結一下讀書的三種境界。

第一重境界: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所謂讀厚,就是要廣泛讀書,讀萬卷書,無止境地追求,一步一步拓寬知識領域。古今學有所成者,都強調一個“博”字。充分的學習,豐富的積累,是增長知識、增長閱歷、增長能力的必要途徑。瞭解世界文化之不朽遺產,傳承中華文明之璀璨瑰寶,需要我們博覽群書,把書讀厚讀透。所謂讀薄,則是指總結歸納,提煉規律,融會貫通,在不同領域中自由穿行。量子理論的創始人普朗克曾經說過,“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門,不是取決於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於人類認識能力的侷限性”。如果說,把書讀厚的過程,是學習、接受、豐富的過程,那麼把書讀薄的過程,則是消化、理解、融合的過程。蘇東坡用一句“博觀方約取,厚積而薄發”,將讀厚與讀薄的辯證關係淋漓盡致地剖析出來。

第二重境界:讀書有疑,破疑求悟。這是指讀書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善於提出問題,在破解問題中去領悟事物的真相。正所謂學問,邊“學”邊“問”,既“學”且“問”。這方面很多人的經驗教訓是,多年讀書不少,所獲始終不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背離的現象呢?這就是因為讀書之人只“學”不“問”,缺少主體意識。他們把自己作為一種客體去被動接受,把所讀之書當成盲目信仰的物件,用書本的論述去代替自己的思考。其結果不但沒有成為所讀之書的主人,反而成為了書本的奴隸。讀書要有疑,尤其需要一種積極主動的“問題意識”。面對前人留下的文字,我們要有辨別能力,敢於判斷,敢於捨棄,使“今世賴以知古”;作為今日文字的創作者,更要求真務實,獨立思考,為後人少留疑問,使“後世賴以知今”。當然,提倡讀書有疑,是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並非違背科學原理地胡亂猜疑,而是批判地繼承。讀書有疑處,一破一豁然。豁然之間,幡然領悟,把握了事物的整體和本質,實現了認識主體從感性到理性的昇華。

第三重境界:讀以致用,以用促讀。讀書、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應用,是切實解決現實問題,而非死讀書。現實中,總有一些人講起道理滔滔不絕,做起實事一塌糊塗,“紙上談兵”、“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人們對他們的諷刺與嘲笑。因此,一個人水平高不高,不是單純地看他讀的書多不多,更主要是看他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不強。而“以用促讀”,則是解決長期以來圍繞讀書到底是“有所為”還是“無所為”的問題。很多人推崇“無所為”,提倡讀書養性,增長德識,不希望給人太功利的印象,認為這才是最高境界。我以為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卻顯得格局狹小了些。書是小人生,人生是大書。當今時代,從國際來看,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從國內來看,社會急劇轉型,改革之路走到關鍵時刻,到底怎麼認清形勢,怎麼迎接挑戰?這就需要讀書人“有所為”。在讀書中求知致用,完善自我,在“讀”與“用”的磨礪中培養出一種穿透力,並以這種穿透力去把握社會發展的時代座標和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既肯於腳踏實地,又敢於仰望星空,有責任,有擔當。唯有這樣的讀書,才是讀書的真諦,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