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職場勵志

職場中應不應該舒服的過著

只有不停地跳出固有的圈子,不停地遇見更大的世界,才能越發逼近那個最真實的自己。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職場勵志文章,歡迎閱讀。

職場中應不應該舒服的過著

走出“舒適區”,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文/糕糕

不久前在路上遇到曾經的演講課老師。

老師看到我十分興奮,問我有無時間,可是給學妹學弟們傳授一下演講經驗。

因為平日的確忙碌,再加上水平有限,便被我婉拒。

告別老師之後,心裡卻還是有些感慨。

幾年前的我,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是連看到演講臺都發抖的型別,殊不知也有今日,可以被人認可,得到邀約,自然也為自己的進步有些許欣慰。

說是經驗,太過誇張,若說心得,卻的確有。

其實不過一句話:

——人若是想進步,就要逼自己走出“舒適區”。

記得幾年前在課堂上,我與同班的同齡人一樣,懼怕登上三尺講臺,懼怕當眾開口演講。

膽怯與自卑五五平分,怕舉手投足不堪登臺,怕中式英文貽笑大方。

某天課上內容是小組討論,在討論完畢後,每組要選出一員代表,代表小組登臺辯論。

我所在的小組有四人,算我在內,三女一男。男孩在討論的時候積極主動,熱情十分,可是在討論環節結束,要選出代表登臺的時候,包括男孩在內的其他三人紛紛或是低頭垂目,或是裝看風景,任憑老師問了幾句“請XX小組代表上臺——”都無人應答。

電光火石之間,一個念頭突然擊中了我:

如果我一直去逃避,一直不面對,那麼此時的這尷尬的一幕,會在未來無限重演。

我就永遠都學不會演講。

這樣下去,甘心嗎?

想到這裡,我下意識地站了起來,走到人前,說了兩個字:“我來。”當時老師的眼神稍顯驚訝,因為我一向給人的印象,是不聲不響,是內向沉默。

似乎就是從那天開始,我上了癮一般,逼自己積極去爭取每一次在別人看來避而不及的演講機會。不再怕犯錯,因為每一次犯下的錯誤,我都會牢牢記在腦海裡,在臺下一次又一次對著鏡子練習改正。

逐漸也愛上了演講的感覺,愛上了整場迴盪著自己不急不緩,嘹亮有度的聲嗓;整個人變成了在臺下害羞內斂,在臺上落落大方的模樣。

直到如今,不再怯場,反倒是逐漸練就了一身演講的氣勢。

身邊有朋友談到課業裡的presentation,一邊愁眉苦臉,一邊打趣我,說我在臺上和臺下是兩個人,彷彿blingbling在發光。

這種改變,讓我第一次意識到:

逃離“舒適區”,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帖子。

看完之後,天雷滾滾,血淚兩行,一針見血,難以反駁。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ta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的最優的選擇。大部分人的最優解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隸”。

真是對極。

何為“舒適區”?

它可以是難以改變的習慣,可以是不願變化的狀態,也可以是習以為常的嗜好。

它是廉價的安全感;是有慣性的懶惰。

不過它並非是一個貶義詞;

而是一箇中性詞。

一些人認為,待在“舒適區”是人生理想;

也有一些人認為,遠離“舒適區”為生活真諦。

於前者,“舒適區”就意味著最穩定的人生,意味著零風險的安全。

他們自認已經抵達了失去了上升空間的人生階段,不願再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和控制,對某些事物追求的渴望已經淡化,對於此時的他們來說,穩定,就是進步。

而於後者,處於“舒適區”,不過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消耗生命,打發時間——總是逃避不喜歡做的事情,總是挑選容易掌控的選項,沉迷於窩在舒適區,享受於此的安心和滿足。

的確,每個人都有權待在“舒適區”,有權享受,有權舒服。

只是真正的“舒適區”,絕對不是逃避成長的防空洞,也絕對不是“英年早逝”的墓誌銘。

它是基於一個人見過了真正值得奮鬥的事物之後,在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真正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之後,自主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人生,就如同一場可以自己選擇難度的遊戲。

除了基礎難度,還有中等難度,高等難度……

當你覺得生活輕而易舉,成就感爆棚,很有可能你只是選擇了基礎難度。

而在你的圈子外,還有很多很多的人,甫一開始就是最高難度;且一路過關斬將,披荊斬棘;你所謂的目的地,也許只是他們眼中短暫歇腳的驛站。

人不怕懶惰,不怕膽怯;

怕只怕,懶惰成習慣,膽怯成常態。

俗話說,溫水煮青蛙。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活在溫水裡的青蛙,逐漸忘記了徹骨寒冷和燙皮火熱,對暖暖水溫變得依賴,變得習慣。

所以更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人這一生,就是要在不間斷接受外界的刺激,以及內心對於目標的追求中,上下求索,咬牙前行。

只有不停地跳出固有的圈子,不停地遇見更大的世界,才能越發逼近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你會發現,遠離舒適區之後,

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與你共勉。

別讓自己一直停留在“舒適區”

家裡開的淨水器店一直想招個女業務員,工作挺簡單,大部分時間留在店裡做下內勤,招待上門的客戶,只有店裡出去做大型活動時偶爾需要幫下忙。我們給出的底薪不算低,加上最低的業務提成,也比當地平均水平高一些,每天工作八小時,時間比較彈性,相對自由。但是快一年了,一個都沒招上。中間有幾個女孩來試過一兩天,很快就表示勝任不了。

一個在本地一家食品公司負責招聘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公司的車間工人工作時間長,每天三班倒,很多時候還要上夜班,工資也就是當地的平均水平,但是前來應聘的女生應接不暇,我百思不得其解。

朋友微微一笑:做你們這行業的需要學習一些專業的理論知識並且需要不斷學習,每月有最低的銷售任務,現在有些人寧願選擇工資低點、很機械的工作,也不願做需要很多腦力和能力不斷去學習的工作。

我想了想,好像有那麼點道理。

哪個工作是事少錢多離家近?幾乎任何一個工作要想做出一點成績,都需要付出一番努力。

你說老師們清閒,那是你沒看到他們早讀晚自習的辛苦;你說老闆們有錢瀟灑,你是沒看到他們創業打拼時的壓力;你說很多銷售行業薪水高,你是沒看到他們來回奔波的各種艱辛。

待在公司前臺只能接個電話的姑娘,只能拿其相對應的薪水,如果想要突破,必須打破你所設定的“舒適區”,找到目標,讓自己為難,讓自己沒那麼舒服,讓自己堅持下去。

同學L和M讀書時都是胖子,一米八幾的個子,200斤左右的體重,被譽為班裡“左右兩大護法”。臨畢業時,看到L的新QQ簽名:“打破舒適的狀態,要麼瘦,要麼死。”大家為此還起鬨,打賭他肯定像之前的無數次一樣在減肥的道路上當一個“逃兵”。

畢業後的第三年,我們幾個留在本省的同學有一個小聚會。那天因為堵車,我到聚會地點的時間有點晚,剛推門進去,好友格子將一個高高瘦瘦的帥哥推到我面前。我仔細端詳一番,哇哦,是那個左護法L,目測現在的他最多也就140斤左右,以前圓圓的胖臉現在變得線條清晰,輪廓分明。

那天的L自帶光環,儼然是聚會的核心人物。酒過三巡後,他說出了自己堅持減肥健身的動力。

打破舒適度是件很難的事。當初的L擔心自己會半途而廢,直接應聘去了健身房工作,做年卡推銷員。他每天跟著那些健身教練們一起練,拒絕數不清的美食誘惑,流了數不清的汗水,終於在兩年後迎來了自己的完美逆襲。

但舒適區也就那麼一回事,以前覺得離開那些琳琅滿目的美食會死,結果依然活得很健康。以前信奉能坐著絕對不站著、能躺著絕對不坐著,結果現在依然過得很痛快。身體的適應能力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得多。

L那天說的話我深有體會。健身是條不舒適的路,相比風雨無阻去健身房報到,待在家裡隨心所欲該吃吃該喝喝容易得多。但當舒適成為一種習慣,再打破習慣推倒重來會更加困難,不如試著不讓身體處於“舒適”的狀態,也許你會發現,離開舒適區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

人類本身就是一種趨利避害的生物,經常聽說“懶癌晚期” 、“拖延症” 等名詞,說白了就是懶和拖延可以讓我們身心愉悅,我們暫時不想打破目前的境況。就像一個衣食無憂的富家女突然被要求週末去勤工儉學,像一個天天窩在宿舍打遊戲的宅男被要求不分晝夜地去學習考試,還像一個天天必須按時上下班的人被要求連軸加班很多天。

朋友A這麼多年來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週末在家睡覺追劇,天王老子叫她也不出去。但是當她換了喜歡的記者工作後,週末不是在採訪的路上就是在沒日沒夜寫稿子,每次見她還總是一副打了雞血的樣子。我問她原因,她說走出固定的模式,戰勝自己的感覺真的是精彩絕倫。她發現自己好像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弱,能力那麼差,長久舒適的生活讓本該朝氣蓬勃的她逐漸在“溫水煮青蛙”式的生活方式裡迷失了自己。

所以,你還準備待在你設定的“舒適區”裡巍然不動嗎?也許當你下決心走出“舒適區”,去做你早想做卻遲遲沒做的事情,未來的那個你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標籤:應不應該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