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經典散文集

關於服裝的散文隨筆線上閱讀

衣服這東西,到了奢侈品的價格,就只是心裡過癮,穿得爽而已。 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關於服裝的散文。

關於服裝的散文隨筆線上閱讀

關於服裝的散文:女人如衣服

那個喜歡虛情假意,喜歡拉攏人心的劉備說:“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其實,很多時候,女人的確如衣服。這樣說一定有姐妹對我不滿,嘻嘻,我是說,女人喜歡什麼樣的衣服,其性格、品位、修養也和她穿的服裝差不多。

初次見面,都會對人有一個簡單的定位,這個女人很淑女,那個女人很知性,這個女人很溫柔,那個女人很強悍、判斷這些除了看這個女人的行為舉止,還有就是看她的她衣著打扮。

穿衣服是一門學問,也似人生,經營得好,會讓人生更精彩,經營的不好,會讓人大跌眼鏡。

為什麼有的人,初見賞心悅目,再見依舊傾心,接觸越久,越感醇香。這和得體的衣著不無關係,而得體的衣著就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心世界。

衣服無需華貴,無需修飾太多,太過華貴,太過修飾反而喧賓奪主,讓人只看到了你的衣服,忘記了你的人。

聰明的女人,知道揚長避短,知道把自己的優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人們眼中的她,總是近乎完美。

膚淺的女人,只知道跟風。流行什麼就穿什麼,根本不看自己的切身條件,盲目隨從。今年流行疊穿,好,那就疊穿。卻忘了,自己本來身材矮小,結果穿成了七彩蛋糕,還覺得很時尚,其實是一個軀殼,沒有思想。

浮躁的女人,喜歡貪多,就像這個網路的年代,喜歡讓人東張西望,總是大包小包的往回買,結果卻找不到一件適合自己的。

愛慕虛榮的女人喜歡品牌,覺得只要是品牌就是好的。

經常穿假品牌的人,更容易說謊。

性格溫柔的人,更喜歡淑女裝

性格豪爽的人,更偏愛休閒裝

其實,無論什麼性格,真正成熟的女人,知道什麼樣的衣服更適合自己,她們只選對的,與價格與流行無關。她們總是經得起品味,讓人餘韻無窮。她們總是那麼養眼,讓人看著舒服。或嫵媚,或恬淡,或熱烈,或冷豔。她們不會靠很粗俗的暴漏,來吸引他人眼球。卻也懂得有張有弛,懂得暗香浮動,懂得搖曳生姿。偶爾小露香肩,卻也是極致的性感;偶爾美麗的蝴蝶骨若隱若現,是不是也讓人浮想聯翩;偶爾蕾絲裙裾下裸現的玉腿,入得眼,入得心,入得畫。這樣朦朦朧朧的美隨時隨地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

每次想到女人的穿衣,我都會想到張愛玲,張愛玲對服裝色彩極有研究,她穿自己設計的衣服,偏愛返古,她有一件矮領子的布旗袍,大紅的底色,配大朵蘭的,白的花,耀眼的花色卻用了最簡單的裁剪,從頭上套進去,領子上打個結,長及膝蓋。其花,其短,其款令當時眾人目瞪口呆。而在一次親友的婚禮上,她卻穿一套大宅老戶才穿的滾邊的襖褲,她坦然入座,無意搶風景,結果,眾人卻把眼光都集中在她身上。當時設計服裝的師傅們知道她是個愛穿又極懂怎麼穿的小姐,卻不知道她是紅透上海作家張愛玲。張愛玲的大雅完全是讀書讀出來的,她平靜的神色,沉穩的氣度,無不是因為有了滿腹經綸做底子。

也許這就是女人穿衣服的靈魂,總是自覺不自覺的體現著你的品位,你的修養,你的與眾不同。

願五彩繽紛的服裝扮靚你的人生,願每個女人都穿出你獨有的美麗,獨有的精彩!

關於服裝的散文:衣服

衣承載了身體,使祼露的肌膚得以溫暖,讓年華變得或者溫婉,或者嫵媚,或者甜美,或者恬靜,或者休閒。

我喜歡衣,就如同喜歡一種心境,有時灰暗,有時光亮,有時頹廢,有時奔放。

喜歡的衣首先從喜歡一個名字,一種品牌開始,我習慣這種先入為主的接納。對衣,我的選擇相對單一,常看的衣服只有那幾個牌子:似水年華、秋水伊人、香影、衣香麗影、佳人苑、最愛的還是千黛百合。

似水年華,年華似水。正是我觸手可及,轉瞬即失青春的寫照,珍惜又珍惜,在似水的年華里,在年華的光影中,流連又留戀。似水年華像一股清泉淙淙的流過心田,那麼溫潤,那麼讓人心悸,她在,我的心是溫暖的。

秋水伊人,伊人在,秋水萬千。我愛伊人這個溫暖的字眼。伊人,那麼柔軟,那麼嬌豔,那麼古典,怦然心動。在秋水裡的伊人,也便是絕色中的極品,水汪汪、亮晶晶。讓人忍不住寒暄又寒暄,思念又思念。伊人變成了心底裡的纏綿和溼軟,掬在掌心,不捨又不捨,熱烈又歡欣,所以我愛。

香影,影子裡的女人香。影影綽綽的風姿,粉面含香,該是怎樣的魅惑與妖嬈。我喜歡魅惑的女人香,久久注目,久久回想,許是自己從不用帶香的裝飾,所以才分外欣賞。香影是代表了一種真切的女人味道,因為女人香所以更女人。

衣香麗影,這個更直截了當。明擺了就是賣衣服的,但是這是我最初嘗試的衣服品牌,抱著一顆懷舊的心,如何也不能背叛最初。既選之,則愛之,裡面還有麗人的蹤跡,裡面還有衣的原始概念,只不喜歡這個麗字,俗氣了些。但終歸是陪我一起走過年華的夥伴,不忍放手,珍藏再珍藏。

佳人苑,這個名字雖然有些許的直接,但衣服卻大氣溫婉,很修身,很顯女人味,也算是選擇中的備選。佳人有約,不負此苑,也算是萬紫千紅一隅陪襯。

千黛百合,只要出現百合,我就激動加狂烈,不能平靜。它是我最愛的啊,千黛百合,在黛色的山林中,百合千姿百態,是何等的搖曳,何等心醉。這韻味足夠融化身、心、靈。愛是不需要理由的,只為那百轉千回的等待,只為一眼的回眸,只為一聲的溫軟細語,此生早已盛開成行。

衣要穿的有味,舒適才算達到了滿意的境地。我不是很會搭衣,所以常常只選擇最安全的搭配。白與黑,紅與黑,淺藍與橘紅,灰與黑,梅紅與黑,全部都是一些安全又安全的色彩,上衣亮色下衣則是暗色,對於色彩我特別的不敏感,不敢嘗試撞色之配,我雖不懂色彩論,卻能看懂色彩發生的調和之美,但只能欣賞淺薄之美,卻始終無法領會那種深意。

對於五彩斑斕的服飾,我選擇的色調一般偏深色,如灰、黑,也嘗試中性色,如米色、淺灰、橘黃,偶爾也會選擇亮色如梅紅、大紅、嫣紅、西瓜紅,對於卡其色和祼色我是拒絕和排斥的,白色保持中庸,不喜不厭。蔥綠色只在我夢裡出現過,我夢到過幾次穿蔥綠長裙的長髮的女子,纖纖素手,淺笑輕語,可惜只是夢到了修長的背影,不等我看清再看清,夢已戛然而止。穿蔥綠色服飾的女子是驕傲和妖嬈的,是美的讓人炫目和流連的,這個顏色不是每個人都駕馭的了,適合的叫錦上添花,不合適的叫不倫不類,豔俗不堪。

我的服飾極家常,像飲食、散步一般平淡,不求新,不求媚,只要像一杯溫水就覺得甚好,寧願低流而過,也不願劈波斬浪。家常女子也好,至少活得的踏實,穿的是隨意,不媚俗亦不邋遢,這樣倒也符合家常女子的心性,雖說塵埃一粒,依不亦樂乎。

裙裝是最妥帖的裝扮,既不跟風,亦不落伍。衣櫃裡七七八八的大部分都是裙子了,裙裾飄飄,長髮飛揚終覺得十分的適合女子。黑色的裙嫵媚莊重,成熟性感;白色的清新純真,衣袂流情;紫色妖嬈神祕,媚眼叢生;米色端莊大方,優雅自然;粉色青春靚麗,妙趣橫生,像回到了年方二八;我也有一條綠色和寶藍的裙,只是少穿或是束之高閣,而其它顏色我大抵是沒有勇氣嘗試和挑戰的,一為自己的膚淺,二為自己的怯弱,無法掌控的寬度我通常會放它走而不會讓自己身處尷尬。

至於褲裝,我大部分都是牛仔褲,灰色、藍色、黑色,這是懶女人的穿衣套路,不會穿錯,不會窘。一般人穿牛仔是搭運動鞋的,可我偏要搭高跟鞋,我喜歡那種細細碎碎的聲音,高跟鞋裡的細細碎碎可都是女人的風情啊,我能錯過春花秋月,萬萬不捨得錯過風情中的風情,只是高跟鞋太累腳。但是為了美,女人也要偶爾對自己狠一些,因為愛,所以愛。

至於正裝只有在特殊場合才偶爾登場,一年一次,一次一年,有些衣服即使少穿也是必要的。

關於服裝的散文:衣服去哪兒了

一直覺得給媽媽買衣服好難。兄妹幾個,從上班第一天起就給她買衣服,十多年了,她沒一件滿意:領口圓了,花色太亂,面料不好……

那年夏天,媽媽熱得邊掀衣服邊扇風,她讚賞有加的地攤貨是化纖質地,哪會涼快。我心疼,第二天就給她買了件桑蠶絲的上衣。她還是挑:料子摸著冷絲絲的、滑溜溜的,像是蛇皮做的,不舒服。說完,衣服就被她扔進了老箱子,照常穿地攤貨。

一番好意被辜負,我又生氣又委屈。

過夠了苦日子,就想讓媽媽的晚年過得開心幸福。可她一次次地雞蛋裡挑骨頭,使我們都失去了興致:大姐給媽媽買的衣服早就從名牌淪為雜牌,大哥乾脆不買了,直接甩人民幣。

但我後來還是衝動了一把。我照著她能承受的價格,買了一個棉布休閒包。包包顏色豔麗,刺繡的幾朵小花很像她在鄉下養的花。內裡好幾個分層,裝鑰匙手機零錢甚至半導體收音機都綽綽有餘。信心滿滿地把包包遞給媽媽,結果還是劈頭蓋臉一頓罵:我說要買包了嗎?說了嗎?你是典型的瞎花錢!

然後那包,也許又進了老箱子,或者不知道被遺忘到哪個犄角旮旯——因為沒了買的心情,也沒有人去給她整理衣櫥和老箱子了。

今年春天,媽媽突然吵著要回老家參加一個表弟的婚禮。離開老家十幾年,我們兄妹早和那邊的親戚疏遠了,費那麼多時間精力回去,還不如包個紅包實在。老太太敲著破了邊兒的蒲扇一個個點我們的腦袋罵:你們一個個都是狼心狗肺,親戚親戚,再有血緣關係,不走動,也跟生人沒區別。

這就是兩代人的區別,我們不太在乎那些隔了幾房拐了幾道彎的親戚了,可媽在乎。

可回去以後,我們驚了好幾場。先是出長途車站,出站口密密麻麻來了好多親戚,他們喊著各種稱謂把我們團團圍住,把媽媽簇擁得像是英國女王出巡。到了婚禮現場,我又發現一個問題。被媽媽冷落的包出現在鄉下表嬸的肩上。在姑姑身上,我還看到那件被媽形容像蛇皮的桑蠶絲衣服……

那些足以撐爆老箱子和衣櫥、數量龐大的新衣服,被媽媽挑剔、打入冷宮不見天日後,在幾百公里外的老家婚禮現場上齊聚。

媽媽的行為讓我們眩暈,有傷心、委屈,也有生氣、心痛。直到表弟端著酒杯給我們兄妹敬酒,他說了很多感謝的話,好像這麼多年我們從沒生疏過一樣。姐姐和哥哥的臉色從絳紫轉成明黃色,染上了一點夕陽餘暉的溫暖。

回家路上,我們不想追究媽媽擅自處理衣服一事,只想弄懂一個問題:八十歲的老太太怎麼把那些衣服寄到鄉下的?

對於這個問題,她先是有點尷尬,但立刻就得意起來。媽搖著扇子說:“我也是好多大牌的老客戶,韻達申通還有順豐都認識我呢。”

關於服裝的散文:百官街變化的服裝

散文作者: 上虞廠房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燦爛歷史的文明禮儀之邦,而服裝作為一種禮儀標誌,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記憶。它的變遷記載著社會與生活的變遷,併成為時代發展的一個永恆的烙印和縮影。記憶中的古鎮百官街上服裝流行色彩,應該是許多人熟悉的。三十年前在我們百官大街上時常能看到穿著補丁衣服的行人。那時人們的衣著單調死板,穿衣不講究美觀,純粹是為了禦寒遮體。色調以灰色、藍色、軍裝綠色為主調,其它花色很少。雖然當時提倡艱苦樸素,但人們並不是不想穿,而是沒有可穿的,也沒有什麼好穿的。

20xx年代老輩手裡的百官人, 種田的農民大多還穿著用自織土布手工縫製的服裝,而鎮上的商賈已開始穿起了“洋布”。一般為大襟短衫或長衫,外套背心或馬褂。老百官人常常戲說:“點菸黴頭紙,長衫馬褂子,頭戴紅頂子”。婦女則穿大襟衫,外套背心,下系圍裙。不過每個人的衣料材質相差很大,有錢人穿的是絹紗綢緞。那些青年女子流行穿旗袍了。

30年代起百官街上青壯年男人開始流行穿中山裝、學生裝。男女服色以藍、黑、藏青、駝灰為主,小孩子則穿著大紅大綠的衣服,較為鮮豔。民國時期,公務員是頭戴銅盆帽,而一般居民總是頭戴瓜皮帽,大人戴黑頂子帽,小孩則戴紅頂子帽。青年女子基本上不戴帽,老年婦女冬天戴頂黑絨包帽。男女都穿布鞋。

落雨天就穿一種用牛皮製作的釘靴,或穿竹箬殼編制的雨鞋,山裡頭人也有用毛竹對劈縛在腳上充雨靴的。到了夏天就穿木拖板及蒲鞋。農民做生活(勞動)時大多穿草鞋。一般農民屋(家)裡都備有打草鞋用的“草鞋耙”,冬天沒生(土話讀"省")活時就編織草鞋。這個傳統連我七十年代高中剛畢業務農辰光還一直保留著。老底子山裡頭個農民還常常穿著用頭髮編織的發襪。

1949年10月1日,當毛主席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著中山裝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時,中山裝便成了新中國的國裝。隨著解放軍、南下幹部進駐百官,他們大多穿著灰色的中山裝,於是首先由青年學生開始紛紛仿效穿起象徵革命的服裝。隨後,各行各業的人們爭相效仿,很多人把長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裝或軍服。女人則穿起了列寧裝、女式兩用衫及蘇聯大花布連衣裙。這些服裝除了樸素實用外,還表現了人們的革命熱情。

但剛解放不久,百官街上很多居民還是隻能穿著粗布衣褲,就是那種開襟衣衫和長褲。這個時候很少有人穿旗袍和西裝了,因為怕有人說是資產階級。

50年代是憶苦思甜的年代,人們以辛勤勞動為榮、勤儉節約為尚,百官街上一度風靡穿勞動褲,就是那種揹帶褲,以藍色和灰色為主流色彩。如果誰家有哪位姑娘擁有一條連衣裙,那是讓人刮目相看、讚歎不已的。那個年代還流行由中山裝改進過來的“青年裝”、“人民裝”和“學生裝”,布料以粗布、“的卡”為主。

60年代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艱苦時期,買衣買布都要憑布票。每人每年只能購買一丈三尺六寸的布料,剛好夠裁一套衣服,最便宜的棉斜布2元錢一米。當時做父母都要精打細算,容不得隨意購買。穿新衣服只能是過年才會享受到的待遇,遇到家裡需要添置鋪蓋,或者有兒要結婚,有女要出嫁的年景,全家人所有的布票都要集中使用,有時還須向親朋好友討借,這樣,連過年也享受不到穿新衣的待遇。一個人擁有幾套衣服是大人小孩的奢望,一件衣服穿過春夏秋冬也是常有的事情。

而文革時期,男男女女流行解放鞋、軍綠的褲子、軍綠的上衣,再加上一頂軍帽。

70年代社會雖然穩定,但是資源依然匱乏,服裝大多是棉布,穿出來的衣服色彩單調,以藍色的中山裝和工作服為主。時髦的人內穿假領頭,外著中山裝,左上口袋插一支鋼筆,“派頭實足”。人們穿衣風格多以樸素簡單為準,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不分男女不分季節,服裝樣式千篇一樣。

等到70年代末期,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歲月裡,“的確良”如一股清風闖進了人們的生活,當時人們為擁有一套“的確良”布的衣服而時尚。“的確良”的流行一直延續到了上世紀80年代。

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人們生活也逐漸走向富裕,服裝顏色、面料漸趨豐富多彩,款式也開始新穎,喇叭褲、牛仔服風行一時。在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髮、穿喇叭褲、蝙蝠衫、紅襯衫成為時尚,但當時還是令不少人接受不了,背後罵是“流氓”。多數人對於穿衣還是小心翼翼,試探著穿戴,怕有人對“奇裝異服”指手畫腳。

1984年中國女排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以後,百官街上流行起了運動裝。隨後不可收拾,皮鞋、皮夾克及呢子大衣、真皮服裝和西裝一湧而上,服裝廠和服裝市場也隨機“遍地開花”。

90年代商品經濟大潮漸起,服裝市場異彩紛呈。人們的生活觀念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百官的大街小巷開滿了服裝店,服裝款式不僅新穎,而且色調齊全,高檔西服、休閒裝、牛仔服飾、時尚服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純棉、純毛、真皮等高檔面料供過於求。人們穿衣打扮趨個性化,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形容,以追求品牌來體現自己的本位。

這個年代服裝已不再是禦寒,而是一種個性魅力的展現。

走入21世紀,改革的浪潮已把百官街上那些受人尊重的裁縫師傅給革掉了,那些布店也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商場,其中的衣服是品種繁多,款式新穎。百官的人們不再追隨“流行”,而是選擇自己喜歡並且適合自己的衣著打扮。生活走向了富裕,服裝從簡單的遮體保暖,昇華為人們追求審美的符號,跳躍節奏越來越快,穿吊帶裝、露臍裝、低腰褲、唐裝等等盡顯眼前,人們把自己的個性從服飾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透過不同時代百官街上人們穿衣的變化、流行的色彩,見證了百官的人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文明發展的步伐。改革開放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有口皆碑,但是那些與貧困記憶相關的穿衣故事無法隨著時光流去而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