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經典散文集

關於農忙的散文_農忙的散文欣賞

農忙是有季節性的,春耕、秋收只是一般的概念,在我的記憶裡,春天是悠閒的。下面是有農忙的散文,歡迎參閱。

關於農忙的散文_農忙的散文欣賞

農忙的散文:春耕農忙的句號

晚春的輕風一陣陣拂過田野,層層巒巒的梯田裡,田水漣漪,一丘丘的秧苗輕搖著簡潔的葉片,小巧而可愛。

梯田裡的秧苗移栽十天半月後,隨著田水的漸漸回清,秧苗茂密的根鬚也基本在泥層裡重新紮須固根,穩定了生長狀態。栽插是個創季的活計,為了稻禾的統一生長,不管有多大的耕種面積,無論是多麼大的勞動量,都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一片田與一片田之間的栽秧時間,是不會拉得太長的,甚至整片山坡的梯田,也如此。這樣,在這期間,寨子裡的人家,東家栽了西家插,一家完了一家來,今天你來幫我,明天我去助你,每天忙忙碌碌,栽插不斷。如此的折騰、勞碌,讓人和牛都十分疲憊,尤其是那些婦女,常常一整天一整天地彎腰勞作,累得直不起腰桿。好在保證了農活的如期完成,保證了秧苗的同步生長。當一棵棵秧苗固根、回綠,用一行行綠色的稻禾把滿山滿坡寫上春天蔥蘢的詩篇時,哈尼人鬆懈了勞動繃緊的弦,暫時直起了自己彎曲的腰身,把一個叫“莫昂納”的節日又請到了生活的面前。

莫昂納是哈尼話,也叫苗昂納。“莫”指馬;“苗”指活計;“昂”為力氣;“納”是休息。整句話的大意就是:息下活計養氣力。原本應該叫苗昂納更確切,因為在屬馬日進行,所以出現叫莫昂納的,久而久之,這個叫法成了習慣,普遍叫的多。

莫昂納的規模不大,但其意義卻不可替代。最主要的是,這個節日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以牛為代表的牲畜和生產工具。

更準確地說,這是哈尼族的一個感恩節。

哈尼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地稻作農耕民族,一年到頭,每天早出晚歸,四季勞碌在田間地頭,鋤頭等這些普通的農具成天不離手,還有梯田耕作每一輪三犁三耙的勞動程式,更是離不開牛的參與和幫助。一年一稻,雖然只是晚春栽插,深秋收割。但實際上,一年四季都要勞作的。哪怕是稻田空閒的秋末到中春季節,也不能放鬆片刻的維護工作,以及如時施加農肥等一些必須的勞動。說到底,梯田很少有沒被勞作打擾的時候。每一粒穀子,在哈尼人的心目中,是如此的重要,不簡單。為了能夠獲取這些要命的糧食,哈尼人像一群啃硬骨頭的螞蟻,流盡了血汗,掙斷了腰桿,也不放棄地在梯田裡忙碌,在大山裡耕作。為此,緊緊圍繞梯田稻作農耕,派生出了一系列或直接或間接的節慶祭典活動。如:祈盼梯田水源源源不斷的五月祭梯田入水口儀式;祈望稻禾健康成長的六月祭稻神儀式;祈求豐收的七月嘗新米儀式等等,或大或小,幾乎月月都有,莫昂納只是其中的一種。

頭天,村裡專司負責通知日常事務的山伙頭,就會按照寨子宗教頭人咪谷的吩咐,趁夜裡寨人睡前村頭村尾街街巷巷一處處地叫喚,通知大家次日莫昂納的訊息。我們阿倮村的山伙頭是我們阿牛家族的一個遠親,長我們一輩,我們都叫他叔叔,很親切很隨和的一箇中年人,很早就死了老婆,上有老下有小,卻一直不續娶,家境一直不好。村子裡,這樣的人,才願意做被人驅使為眾人奔命的山伙頭。其實,在山伙頭通知之前,村裡人根據農活和農曆,就大致知道要過莫昂納節了。山伙頭的通知,相當於下了正式的紅標頭檔案。

這天,蒸糯米的香氣,濃郁地在古老的山寨裡瀰漫,用穀物特有的溫馨,敘述著一個農耕習俗的古樸與土氣。這是令人溫暖、踏實的時光。聞到這股宜人的香味,熟悉哈尼風物的人都知道,哈尼山寨又要過節了。我記得,好幾年,家裡的雞都是我幫父親殺的,等我殺好雞後,父親就從樑上、門後、屋角等角落扛來鐵犁、木耙,提來鋤頭、鐮刀、彎刀等,認認真真地重新清洗一番,然後把它們集中到堂屋的正中央,點上香火,端上雞肉、蛋拌糯米飯。做完這些,父親就叫上我,和他一起恭恭敬敬地曲膝跪拜在農具前。父親嘴脣輕啟,一邊訴說著感激之情,一邊納頭叩首。我沉默無言,只是跟著父親叩首。這邊拜畢,父親抓起一坨糯米飯,走向隔壁的牛圈。我家因為無人放管,父親把牛買來後,平時交給大爹放養,耙犁時兩家合用。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我家從沒有過牛。雖然沒有直接養過牛,但這不影響父親對牛的感情。來到牛跟前,父親同樣向牛訴說一番,然後和清水、清草一起,把糯米飯一點一點地慢慢餵給老水牛。

莫昂納後,耕牛就可以暫時離開梯田,脫離勞動,趕上山野,獲得一段時間的休養,自由地在山林裡放牧自己,放牧悠閒的美好時光。田野裡安靜下來,連鴨也被圈養,禁止下田。偌大的田間,只有零星的前來視察秧情的身影,偶爾孤獨地走過田埂,與前段時期的喧譁繁雜形成截然不同的寂寥。勞碌的春耕農忙時節被打上句號,宣告結束。

農忙的散文:又到農忙時

五一節裡止不住要嘮上兩句。

在五一節沒到之前,各商家和旅遊社就大打廣告牌,好像購物與旅遊才是它的主題。可在我兒時記憶裡,五一節卻標誌著農忙季節的到來,學校就應該放農忙假了。呵呵,現在哪裡還有放農忙假的說法喲。“農忙假”三個字,估計只有收藏在記憶裡了。

小時,我們三姊妹都隨父親在鄉上(現在已叫作鎮)讀書。家裡五口人的田土平時只有母親和奶奶在家做。因為鄉上離老家七八里路,如果每天往返就很累。我們三姊妹就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回家幫上忙。如果某天下午父親的課程少,他就叮囑好我們三姊妹的吃飯等生活問題,然後匆匆趕回家去支農,第二天又早早地回到學校上課。那時學校的老師很多都是農村出身,大部分的家屬都在家裡種著莊稼。因此,學校一到農忙季節就開始放農忙假,老師和學生都要回家或下鄉去支農,一般一放就是一個週一年要放兩次農忙假。有的老師家裡沒種莊稼的,也愛到每家去幫幫忙。現在想起來,老師們之間的那種感情特別的純潔和溫馨。

每次放農忙假,父親就是總指揮,今天干什麼,明天干什麼分得很清楚,但一定要先完成路程較遠的活路,儘量減輕母親和奶奶在家的勞累。我們生產隊的地盤很寬,我家就有兩塊乾田子離家有一里多路,割一大背麥子然後揹回家,來回要花一個多小時。想想,如果挑一擔毛穀子就更累了。那時又不能丟荒,農民惜土如金,也不可能丟荒,可真不想幹那兩塊乾田子啊。因此哥哥和我考上師範學校總算跳出農門後,首先丟掉(退給生產隊)的就是那兩塊乾田子。

在農忙假的一大早,父親就早早地催起床了,“起來,吃飯,好乾活路!”那時的我們也很懂事,一催就起床了。拾掇完,吃過飯,揹著背篼就出發了。早晨的露水還沒有幹,太陽露出紅通通的臉,光著腳,感覺還有些許的冰涼。父親教我們割麥子,我們就學著,不時為割到一攏整齊的麥子而心情愉悅,因為一鋸鐮下去,就得到了一大把麥子,任務就會完成的快些呀。割麥子時,把背篼放在麥叢中,割完背篼周圍的就又放在前面的麥叢中,就這樣一個目標一個目標的割完了。回頭看看,有種勝利感。

割麥草就累一點了,需弓著腰,或者蹲著割,象鴨子一樣前進。有的地是沙地,跪著割不疼,動作也要快些。曾經我和哥哥在老家長山腳下的長田裡割麥草,鄰隊的洪湘二公看見了說:“今天上午,你們倆弟兄要是把這塊田的麥草割完了,算你們狠。”我和哥哥都不愛說話,待他走後,我和哥哥就把任務分了,呼呼地割起來,在快要晌午的時候就割完了。收牛回家的二公這下服了,“沒想到你倆弟兄文質彬彬的,還得行喲!”我和哥哥還是沒說話,牽起衣角揩汗水,其實心裡在想,我們不是那麼小瞧的。那時隊裡的人們在農忙的時候心裡都憋著一股勁做活,生怕落在了別人的後頭被人說笑。所以那時的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很重,很多人就想生兒子,以後家裡就有個好勞力。

為了不讓人小瞧,我們總是想在農忙假裡把活做完再走。母親總是說:“你們擱自(四川話:儘管之意)走嘛,大不了我再做兩天就做完了。”其實活路是做得完的嗎?現在母親已經六十七歲了,還一個人在老家堅持勞動,我們也經常勸母親別再做了。用劉歡的一句歌詞,“你太累了,也該歇歇了。”可母親還是不聽,反而揀了一些別人丟荒的地來做起,每每回老家,看到她勞累的樣子,我們又是心疼又是惱怒,“做起來安逸得很嗎?你做一半天(一輩子),又不好好享受一下,有啥子意思嘛?”有時退休了的父親也向她發火,“喊你不要做恁多,你偏要做那麼多,潑煩得很。”母親卻不發火:“停天(四川話:天天之意)耍起,有啥子好耍嘛!不如動會兒好。”

現在的農村做農活的越來越少了,年青人們大多出去打工掙錢了。留下一些老人拼著一把老骨頭撐著五一的風景,少了當年你拼我敢的勁頭。當年要是那家缺勞動力,有的人還去遊說:“你們做不了恁多,拿點給我做嘛?”另一家人則說:“拿給你做,想得安逸。”如今卻很多地荒了,也沒有人爭了,要是你想做,儘管去揀來做。當年跳出農門時,我曾說過,以後星期天我還是回家種點莊稼,這樣吃的糧食和菜就解決了,可是現在我沒有實現我的諾言,因為心懶了,人就懶了。只有母親是偉大的。每當父親給我們背來母親種的糧食和蔬菜時,我的心就很酸,我們吃的是母親的心血呀!可是母親就是還要做,誰也說服不了她。

最後,讓我們向那逝去的農忙假致敬!向所有的勞動者們致敬!向母親一樣的所有勞動者致敬!

農忙的散文:又到農忙季節我心愧

又到了農忙季節,鄉下的農活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尤其是到了收割麥子或插秧的時候,農活多得做也做不完。人在田裡忙,感到很疲憊,總希望有人來幫忙,看到別人家有親戚幫忙,心裡特別羨慕。

記得我在家的時候,經常和父母下田勞動,深知勞動的艱辛,看到別人家的一塊麥田或一片秧田早早地收工完事,我們從心裡羨慕人家。母親看看我們,欣慰地說:“等你們出門後,家裡有事,我就打個電話,叫你們都回來,挑得挑,做得做,田裡也站上一田的人,我也叫鄰居羨慕我,看看我,到那時我的日子也好過了。

這個小小的盼望,母親應該得到。她生了我們姐妹四個,在那種貧窮的年代裡,把我們大小四個拉扯大真得不容易啊!父母的生活來源,除了種田還是種田。是他們不畏懼艱辛的生活,是他們不辭辛苦地勞動,才給我們撐起一個溫暖的家。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回家幫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當時我心裡想,我們回來幫忙的時候就不要你們下田勞動了,你們只管在家把飯燒燒好。還記得母親聽道我說的話時,眼睛亮亮的,笑容也甜甜的。彷彿一個農民站在果園裡看著豐收的果子,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

我沒有想到,就這樣的小事情,我也沒有兌現。更不會想到,我們離開家後,竟然一次沒有回去農忙過,一到農忙的季節,我的心裡就有一種負罪感,尤其是打電話後,聽到他們說:“明天是我們家割麥子,明天是我們家插秧。”或者是很晚了打電話回家,家裡沒人接,心裡馬上想到,他們在田裡忙還沒有回來。一顆虧欠的心又深深地愧疚起來,如果我回去那該多好啊。是我不好,只顧惜自己的小家庭,而望著父母和留在家裡的大姐及姐夫在家一日一日的辛苦地勞動,可憐了我的老父親,可憐了我的老母親。到了割麥割稻的時候,打電話回去,除了叫他們保重身體,做事別急,注意休息外。可是,我什麼也幫不了他們,我不能為他們解決實質上的問題,我感到深深的愧疚和不安。

想起父親在電話裡跟我說的話:“你只知道這樣說,叫我歇息,那個不知道,我也要歇息,那麼多事情哪個幫我做人呢?······唉。”父親的一席話和那一聲長長的嘆息一下子使我的心糾緊了起來,是我對不住他們。

又到了農忙的季節,我那老母親,頭髮已經花白了,滿是皺紋的臉很蒼老,清瘦的身體,還在不停地勞動,令我心疼。我依稀看見,母親和姐姐很早就起來,拿著兩把鐮刀,拖著一個板車。這時候,天才放亮,遠處有嫋嫋娜娜的薄霧,四野一片寂靜,小草的葉尖上都掛著亮晶晶的露珠,黃黃的麥穗上也綴滿了露珠。母親和姐姐一人一條田埂收割蠶豆,她們不停地彎腰,遠遠地看見田裡兩個人影時有時無。當她們把蠶豆收割完,太陽早已明晃晃的照射下來。所有的蠶豆放在板車上拖回來,拖到家門口,再把蠶豆抱下來鋪平,然後才吃早飯。有時很早起來,到秧田裡拔秧······

農忙的時候,人們很辛苦,都是披星戴月得做。有的人家,老人只在家燒燒飯,晒晒麥子,間或送送茶和點心。我的老母親還要起早帶夜的做,人老了肩上的擔子還沒有卸下,深感這是我的錯,母親把我養大了,我卻不能幫她做事,是我無用,我沒有讓自己羽翼豐滿,我沒有使自己變得能幹起來,是我對不住母親。

割麥的日子指日可數,雖然是機器收割,,但是農田裡的事情,除了割麥,其他的還是人去做。難以想向,母親看著田裡的小麥,一日比一日黃,聽到別人家說:這個兒子回來,那個女兒回來, 她的心裡該有多難受?現在,母親和姐姐又要共同面對一田的麥子、一田的秧苗、一個季節的繁重的農活。

又到了農忙季節,我的心裡又是隱隱的痛,深深地愧。

農忙的散文:農忙的滋味

勞動能鍛鍊人,培養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勞動能塑造人,培養人不怕累的思想;勞動能讓人在付出汗水以後,得到充實,收穫果實,收穫豐收,帶來歡笑,帶來樂不可支。

可農忙是一個艱苦的勞動,是一個風吹雨淋的過程,是一個烈日暴晒的時段,是一個吃力的經歷,是一個困難的磨練。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片農田。常常在播種季節來臨時,爸爸還在外地打工,媽媽扛著犁,趕著大水牛去耕田。她不時帶上幼小的我,讓我看著她勞動。我聽著媽媽的吆喝聲,看著媽媽熟悉的身影,就想起媽媽的不容易,想起媽媽的辛勞。媽媽是生產小隊裡最早用牛耕田的女性,為了家庭,為了兒女,為了生活,她埋頭苦幹,在田野裡操勞著。為了家裡人的口糧,她任勞任怨,不知疲倦地耕耘著。

農忙中,我們先是播種。我們站在田埂中,在一畦畦長方體的泥土上撒下種子,並讓種子埋入土裡,蓋上油紙。然後,我們等種子生根,發芽,長出綠色的秧苗。我們待秧苗長到一定高度後,就拔秧苗插秧。

媽媽在插秧的時候,用力適當。她既不會插得太深,也不會插得太淺。而且,秧苗一行行,一列列排得整整齊齊。我跟在媽媽的身旁,盡力模仿她的技術。但總是把秧苗插得歪歪斜斜,有的秧苗即將沒頂,有的秧苗則浮了起來。我不得不佩服媽媽的插秧水平。媽媽一直在旁邊指導我。但我總是力不從心,“心有餘而力不足”,能插多少就多少,能幫多少就多少。由於媽媽的庇護,我從未獨自一人完成田地裡的插秧工作。到現在生龍活虎的我,始終不能把插秧這一項工作做好,不能完成得令人滿意,我作為山村的孩子,這委實是一種遺憾。

插秧我不在行,但給禾苗除草還可以。但我就是不如爸媽的速度,沒有爸媽的那種熟練,沒有他們那種洋洋灑灑的幹勁。而且,我有時會在不經意間把禾苗踩歪了,甚至把腳踏在了禾苗的的上面。這總是讓爸媽嘮叨了幾句,讓他們埋怨了幾句。常常,用我們閩南話講,媽媽稱我“農不農,秀不秀”,意思是說農民不像農民,讀書人不像讀書人,兩樣都不行。讓我處在尷尬的境況中。

在平時,我們還必須密切注視著水稻。我們除了給水稻充足的水分外,有時還得給水稻除蟲去病。於是,媽媽有時就得背上噴霧器,裡面裝著滿滿的藥水,約有幾十斤重,這裡噴噴,那裡灑灑,給禾苗噴藥除病。有的時候,藥水溢位來,弄溼了媽媽的背。藥水有毒,對身體,對面板甚是不好。這個時候,媽媽常說:“不好好唸書,如果與農田打交道,就得與泥土為伴,與農藥為伍,又髒又毒,怪難受的。”。那時,我聽了,也沒太在意,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覺得媽媽的困難,只覺得媽媽的辛苦。

每到收成,爸爸有時打工回家了,就幫著家裡的忙。我們用鐮刀一刀一刀地割水稻,在“谷桶”和“谷帳”里人工打穀,一下一下用力地打,勞動環境惡劣,效率低下。不常幹活的我常常弄得腰痠背痛,手腳痠疼。爸爸常常用力地挑著一擔又一擔的稻穀,放在鄰居家的水泥板上鋪放晾晒。這時,晒穀子便成了我的重任。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只需耙耙谷,既輕鬆又愜意。如果遇到了打雷,或到了烏雲出現的時候,大家匆匆忙忙地,又急又快地收穀子。在一陣忙碌後,我們以便把穀子在下雨前挑進屋裡,以防止被雨淋溼。但有時還是來不及,讓可恨的雨淋溼了我們的稻穀。

除了種稻谷,我們還種地瓜,還種其他能吃的植物。在好多年中,我們重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重複著“面對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雖然爸爸在外打工,收著一兩個徒弟,讓家庭過上還算不錯的生活。但我不適應農忙的辛苦,跟不上農忙的節奏,沒能養成幹農活的習慣。於是,我總是經常下決心讀好書,另謀出路,以免去幹艱辛的農活,承受烈日的暴晒,免去風吹雨打。後來,這個願望終於因考上大學而實現。

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家就沒播種水稻了,也沒種地瓜了。只是在臨近家的地裡種些菜,自供自給。但從小到長大,我也瞭解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瞭解到農民生活的辛苦味道。

現在,我家已不耕田,不種菜了。家裡人每天只需走一趟菜市場或走一趟超市,購買所需的蔬菜。我們脫離了農忙季節。但農忙的滋味讓我難忘,讓我記憶猶新。農忙也鍛鍊了我,培養了我。它讓我知道了農忙的困苦,農忙的艱難,知道了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

因此,我們必須珍惜“勞動的產品”,珍惜“勞動的糧食”,珍惜農忙的“勞動的結晶”。

農忙是有季節性的,春耕、秋收只是一般的概念,在我的記憶裡,春天是悠閒的。下面是有農忙的散文,歡迎參閱。

農忙的散文:春耕農忙的句號

晚春的輕風一陣陣拂過田野,層層巒巒的梯田裡,田水漣漪,一丘丘的秧苗輕搖著簡潔的葉片,小巧而可愛。

梯田裡的秧苗移栽十天半月後,隨著田水的漸漸回清,秧苗茂密的根鬚也基本在泥層裡重新紮須固根,穩定了生長狀態。栽插是個創季的活計,為了稻禾的統一生長,不管有多大的耕種面積,無論是多麼大的勞動量,都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一片田與一片田之間的栽秧時間,是不會拉得太長的,甚至整片山坡的梯田,也如此。這樣,在這期間,寨子裡的人家,東家栽了西家插,一家完了一家來,今天你來幫我,明天我去助你,每天忙忙碌碌,栽插不斷。如此的折騰、勞碌,讓人和牛都十分疲憊,尤其是那些婦女,常常一整天一整天地彎腰勞作,累得直不起腰桿。好在保證了農活的如期完成,保證了秧苗的同步生長。當一棵棵秧苗固根、回綠,用一行行綠色的稻禾把滿山滿坡寫上春天蔥蘢的詩篇時,哈尼人鬆懈了勞動繃緊的弦,暫時直起了自己彎曲的腰身,把一個叫“莫昂納”的節日又請到了生活的面前。

莫昂納是哈尼話,也叫苗昂納。“莫”指馬;“苗”指活計;“昂”為力氣;“納”是休息。整句話的大意就是:息下活計養氣力。原本應該叫苗昂納更確切,因為在屬馬日進行,所以出現叫莫昂納的,久而久之,這個叫法成了習慣,普遍叫的多。

莫昂納的規模不大,但其意義卻不可替代。最主要的是,這個節日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以牛為代表的牲畜和生產工具。

更準確地說,這是哈尼族的一個感恩節。

哈尼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地稻作農耕民族,一年到頭,每天早出晚歸,四季勞碌在田間地頭,鋤頭等這些普通的農具成天不離手,還有梯田耕作每一輪三犁三耙的勞動程式,更是離不開牛的參與和幫助。一年一稻,雖然只是晚春栽插,深秋收割。但實際上,一年四季都要勞作的。哪怕是稻田空閒的秋末到中春季節,也不能放鬆片刻的維護工作,以及如時施加農肥等一些必須的勞動。說到底,梯田很少有沒被勞作打擾的時候。每一粒穀子,在哈尼人的心目中,是如此的重要,不簡單。為了能夠獲取這些要命的糧食,哈尼人像一群啃硬骨頭的螞蟻,流盡了血汗,掙斷了腰桿,也不放棄地在梯田裡忙碌,在大山裡耕作。為此,緊緊圍繞梯田稻作農耕,派生出了一系列或直接或間接的節慶祭典活動。如:祈盼梯田水源源源不斷的五月祭梯田入水口儀式;祈望稻禾健康成長的六月祭稻神儀式;祈求豐收的七月嘗新米儀式等等,或大或小,幾乎月月都有,莫昂納只是其中的一種。

頭天,村裡專司負責通知日常事務的山伙頭,就會按照寨子宗教頭人咪谷的吩咐,趁夜裡寨人睡前村頭村尾街街巷巷一處處地叫喚,通知大家次日莫昂納的訊息。我們阿倮村的山伙頭是我們阿牛家族的一個遠親,長我們一輩,我們都叫他叔叔,很親切很隨和的一箇中年人,很早就死了老婆,上有老下有小,卻一直不續娶,家境一直不好。村子裡,這樣的人,才願意做被人驅使為眾人奔命的山伙頭。其實,在山伙頭通知之前,村裡人根據農活和農曆,就大致知道要過莫昂納節了。山伙頭的通知,相當於下了正式的紅標頭檔案。

這天,蒸糯米的香氣,濃郁地在古老的山寨裡瀰漫,用穀物特有的溫馨,敘述著一個農耕習俗的古樸與土氣。這是令人溫暖、踏實的時光。聞到這股宜人的香味,熟悉哈尼風物的人都知道,哈尼山寨又要過節了。我記得,好幾年,家裡的雞都是我幫父親殺的,等我殺好雞後,父親就從樑上、門後、屋角等角落扛來鐵犁、木耙,提來鋤頭、鐮刀、彎刀等,認認真真地重新清洗一番,然後把它們集中到堂屋的正中央,點上香火,端上雞肉、蛋拌糯米飯。做完這些,父親就叫上我,和他一起恭恭敬敬地曲膝跪拜在農具前。父親嘴脣輕啟,一邊訴說著感激之情,一邊納頭叩首。我沉默無言,只是跟著父親叩首。這邊拜畢,父親抓起一坨糯米飯,走向隔壁的牛圈。我家因為無人放管,父親把牛買來後,平時交給大爹放養,耙犁時兩家合用。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我家從沒有過牛。雖然沒有直接養過牛,但這不影響父親對牛的感情。來到牛跟前,父親同樣向牛訴說一番,然後和清水、清草一起,把糯米飯一點一點地慢慢餵給老水牛。

莫昂納後,耕牛就可以暫時離開梯田,脫離勞動,趕上山野,獲得一段時間的休養,自由地在山林裡放牧自己,放牧悠閒的美好時光。田野裡安靜下來,連鴨也被圈養,禁止下田。偌大的田間,只有零星的前來視察秧情的身影,偶爾孤獨地走過田埂,與前段時期的喧譁繁雜形成截然不同的寂寥。勞碌的春耕農忙時節被打上句號,宣告結束。

農忙的散文:又到農忙時

五一節裡止不住要嘮上兩句。

在五一節沒到之前,各商家和旅遊社就大打廣告牌,好像購物與旅遊才是它的主題。可在我兒時記憶裡,五一節卻標誌著農忙季節的到來,學校就應該放農忙假了。呵呵,現在哪裡還有放農忙假的說法喲。“農忙假”三個字,估計只有收藏在記憶裡了。

小時,我們三姊妹都隨父親在鄉上(現在已叫作鎮)讀書。家裡五口人的田土平時只有母親和奶奶在家做。因為鄉上離老家七八里路,如果每天往返就很累。我們三姊妹就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回家幫上忙。如果某天下午父親的課程少,他就叮囑好我們三姊妹的吃飯等生活問題,然後匆匆趕回家去支農,第二天又早早地回到學校上課。那時學校的老師很多都是農村出身,大部分的家屬都在家裡種著莊稼。因此,學校一到農忙季節就開始放農忙假,老師和學生都要回家或下鄉去支農,一般一放就是一個週一年要放兩次農忙假。有的老師家裡沒種莊稼的,也愛到每家去幫幫忙。現在想起來,老師們之間的那種感情特別的純潔和溫馨。

每次放農忙假,父親就是總指揮,今天干什麼,明天干什麼分得很清楚,但一定要先完成路程較遠的活路,儘量減輕母親和奶奶在家的勞累。我們生產隊的地盤很寬,我家就有兩塊乾田子離家有一里多路,割一大背麥子然後揹回家,來回要花一個多小時。想想,如果挑一擔毛穀子就更累了。那時又不能丟荒,農民惜土如金,也不可能丟荒,可真不想幹那兩塊乾田子啊。因此哥哥和我考上師範學校總算跳出農門後,首先丟掉(退給生產隊)的就是那兩塊乾田子。

在農忙假的一大早,父親就早早地催起床了,“起來,吃飯,好乾活路!”那時的我們也很懂事,一催就起床了。拾掇完,吃過飯,揹著背篼就出發了。早晨的露水還沒有幹,太陽露出紅通通的臉,光著腳,感覺還有些許的冰涼。父親教我們割麥子,我們就學著,不時為割到一攏整齊的麥子而心情愉悅,因為一鋸鐮下去,就得到了一大把麥子,任務就會完成的快些呀。割麥子時,把背篼放在麥叢中,割完背篼周圍的就又放在前面的麥叢中,就這樣一個目標一個目標的割完了。回頭看看,有種勝利感。

割麥草就累一點了,需弓著腰,或者蹲著割,象鴨子一樣前進。有的地是沙地,跪著割不疼,動作也要快些。曾經我和哥哥在老家長山腳下的長田裡割麥草,鄰隊的洪湘二公看見了說:“今天上午,你們倆弟兄要是把這塊田的麥草割完了,算你們狠。”我和哥哥都不愛說話,待他走後,我和哥哥就把任務分了,呼呼地割起來,在快要晌午的時候就割完了。收牛回家的二公這下服了,“沒想到你倆弟兄文質彬彬的,還得行喲!”我和哥哥還是沒說話,牽起衣角揩汗水,其實心裡在想,我們不是那麼小瞧的。那時隊裡的人們在農忙的時候心裡都憋著一股勁做活,生怕落在了別人的後頭被人說笑。所以那時的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很重,很多人就想生兒子,以後家裡就有個好勞力。

為了不讓人小瞧,我們總是想在農忙假裡把活做完再走。母親總是說:“你們擱自(四川話:儘管之意)走嘛,大不了我再做兩天就做完了。”其實活路是做得完的嗎?現在母親已經六十七歲了,還一個人在老家堅持勞動,我們也經常勸母親別再做了。用劉歡的一句歌詞,“你太累了,也該歇歇了。”可母親還是不聽,反而揀了一些別人丟荒的地來做起,每每回老家,看到她勞累的樣子,我們又是心疼又是惱怒,“做起來安逸得很嗎?你做一半天(一輩子),又不好好享受一下,有啥子意思嘛?”有時退休了的父親也向她發火,“喊你不要做恁多,你偏要做那麼多,潑煩得很。”母親卻不發火:“停天(四川話:天天之意)耍起,有啥子好耍嘛!不如動會兒好。”

現在的農村做農活的越來越少了,年青人們大多出去打工掙錢了。留下一些老人拼著一把老骨頭撐著五一的風景,少了當年你拼我敢的勁頭。當年要是那家缺勞動力,有的人還去遊說:“你們做不了恁多,拿點給我做嘛?”另一家人則說:“拿給你做,想得安逸。”如今卻很多地荒了,也沒有人爭了,要是你想做,儘管去揀來做。當年跳出農門時,我曾說過,以後星期天我還是回家種點莊稼,這樣吃的糧食和菜就解決了,可是現在我沒有實現我的諾言,因為心懶了,人就懶了。只有母親是偉大的。每當父親給我們背來母親種的糧食和蔬菜時,我的心就很酸,我們吃的是母親的心血呀!可是母親就是還要做,誰也說服不了她。

最後,讓我們向那逝去的農忙假致敬!向所有的勞動者們致敬!向母親一樣的所有勞動者致敬!

標籤:農忙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