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情感散文集

回鄉偶書

回鄉偶書

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中旬,秋末冬初的第一場寒流過後,京城長安又迎來天清氣朗的日子。這天黃昏,一乘官轎迎著漫天的晚霞,急急行走在長安街頭,穿街過巷的小北風時而掠起轎簾一角,一片落葉頑皮地鑽進轎簾,與返家休息的集賢院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祕書監,人稱賀祕監的太子賓客賀知章撞了個滿懷。
賀知章俯身拾起這片金黃色的落葉,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落葉依然綻放著大自然的清香。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果熟而知天下碩。賀知章反覆觀察落葉的經脈,並由落葉想到了人生,想到了已經離開近五十個年頭的故鄉越州,是夜,賀知章輾轉床第久久不能入睡,老人彷彿聽到會稽山的松風,看到鑑湖水的清波,覺得自己應該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的故鄉。想到這裡,老人披衣起床鋪紙揮墨,徹夜寫成請求辭官還鄉的奏摺。
賀知章在自己致唐明皇李隆基的奏摺中說,自己從證聖元年(695年)赴京應試那年算起,服務朝廷已近五十個年頭。如今,太子已經長成棟樑之才,又逢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臣雖老驥伏櫪,尤有千里志向,仍希望能為皇家為百姓出一分力,盡一分責。但是,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自己“近因病恍惚,常夢故鄉山水,故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捨本宅為觀,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賀知章奏請皇上給其一個“辭農五十載,今日復東歸”的機會。
對此,朝廷中很多官員認為,賀知章這本章奏得好沒道理。如果夢見家鄉的山水,便可作為向皇上提出辭職還鄉的理由;要是夢見玉宇瓊臺,豈不是要奏請皇上送你上天庭成仙了?這樣太不像話!
然而,玄宗皇帝李隆基不愧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明君。他認為,樹高逾千尺,落葉尚歸根,人生雖榮華,歸宿是故鄉!這位以譜寫《霓裳羽衣舞曲》飲譽樂壇的帝王還真夠意思,不僅批准了賀知章的奏請,賜“鏡湖剡川一曲”作為放生池,而且還親揮御筆,題寫《送賀知章歸四明》詩並作序。詩曰: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裳苣。
寰中得祕要,方外散幽禁。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唐明皇的詩作飽含著憐才之心,洋溢著惜別之情。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玄宗皇帝還在賀知章動身之日,命太子李亨率“六卿庶士大夫供賬青門”,為告老還鄉的賀知章送行,此等規格,在中國歷史上,就文人告老還鄉一事說,實屬罕見。皇上以御製詩相贈,送行的文武大臣豈敢怠慢,當日賦《送賀監歸四明應制》詩者就有三十七人。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道:“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表達了他對賀知章的情誼和後會有期的願望。
李白比賀知章小42歲,李白從四川鄉下來到京城長安,本自舉目無親,但他是幸運的,命運之神讓他遇上了時任太子賓客的賀知章。他們第一次相見是在長安的紫極宮,李白誠惶誠恐地摸出自己從四川來的路上剛寫就的《蜀道難》,請賀知章給予指教。賀知章展開詩卷,從第一行“噫籲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句,”就感覺到這位後生的可畏:“公非人世之人,莫非太白星精耶?”這一老一小,一見如故,成了至交。又過了幾天,賀知章請李白喝酒,不巧的是出門時忘了帶酒錢,賀知章當即解下隨身佩戴的象徵官品級別的金龜換酒,與李白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這就是著名的“金龜換酒”的故事。正是由於賀知章的推薦,李白才受到皇帝的賞識。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初春,賀知章回到了夢縈魂系的故鄉山陰。故鄉民眾以超乎尋常的禮儀歡迎這位還鄉的遊子,幾位玩童擠上河埠,未等迎接賀家的舟船靠岸,便“吱吱喳喳”地向賀知章提出“您是誰家的客人?”“您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等問題。
鄉風清純,童言無忌。對賀知章來說,故鄉孩童的問候,給其以初進家門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溫馨。對此,老人感慨萬千,“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拾階登岸之間,老人詩興大發,以《回鄉偶書》為題,賦就自己辭官還鄉的第一首七言絕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人何方來。
老人落戶鏡湖岸邊由其故宅改建的“千秋觀”以後,故鄉的親朋或邀幾位宗親,或聚三五好友,拉開八仙桌,搬出十碗頭,以民間淳樸的方式歡迎賀知章榮歸。老人在與親朋的交談中,得知家鄉人事的變化,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老人在尋訪舊友時,面對“訪舊半為鬼”的尷尬,發出久客傷老的嗟嘆。黃昏,老人直面漫天晚霞,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故鄉的變化,實在太出乎老人的預料了。是夜,老人獨居書房,心事久難平靜,靜謐的夜色中傳來聲聲蛙鳴,使人事日非的感慨愈顯深沉。感傷之餘,老人奮筆疾書,再賦一首《回鄉偶書》: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看似抽象、客觀的詩句,其實包含了觸動老人感情的具體內容,弦外之音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月是故鄉明,水是家鄉甜。八十六歲的賀知章再次融入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親人之間。老人自號黃冠道士,脫朝衣,狎道袍,駕青牛,自然是器識夷淡,襟懷和雅,神清志逸了。賀知章在故鄉的生活,誠如其好友盧象《送賀祕監歸四明應制》詩中所言,“山陰舊宅作仙壇,湖上閒田種芝草”。這其間,老人遊歷故鄉山水,以其細膩的觀察和老辣的文字,寫下一批等詠物抒情的傳世詩作。

其中《詠柳》雲: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不談政事,不談風月,不悲不傷,不苦不澀,如出水芙蓉般的清雅可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由此,我們可以想象老人當時的心境。
不幸的是賀知章回到家鄉不到一年,便駕鶴仙逝,終老道山。李白於天寶六年(747年)來越中,特地到道士莊尋訪賀知章,但賀知章已去世一年多,李白十分悲痛,寫下了《對酒憶賀監二首》,其序曰:“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悵然有懷,而作是詩。”其一:“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其二:“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可見“金龜換酒”一事,給李白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產生了多麼深厚的摯情。

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中旬,秋末冬初的第一場寒流過後,京城長安又迎來天清氣朗的日子。這天黃昏,一乘官轎迎著漫天的晚霞,急急行走在長安街頭,穿街過巷的小北風時而掠起轎簾一角,一片落葉頑皮地鑽進轎簾,與返家休息的集賢院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祕書監,人稱賀祕監的太子賓客賀知章撞了個滿懷。
賀知章俯身拾起這片金黃色的落葉,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落葉依然綻放著大自然的清香。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果熟而知天下碩。賀知章反覆觀察落葉的經脈,並由落葉想到了人生,想到了已經離開近五十個年頭的故鄉越州,是夜,賀知章輾轉床第久久不能入睡,老人彷彿聽到會稽山的松風,看到鑑湖水的清波,覺得自己應該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的故鄉。想到這裡,老人披衣起床鋪紙揮墨,徹夜寫成請求辭官還鄉的奏摺。
賀知章在自己致唐明皇李隆基的奏摺中說,自己從證聖元年(695年)赴京應試那年算起,服務朝廷已近五十個年頭。如今,太子已經長成棟樑之才,又逢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臣雖老驥伏櫪,尤有千里志向,仍希望能為皇家為百姓出一分力,盡一分責。但是,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自己“近因病恍惚,常夢故鄉山水,故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捨本宅為觀,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賀知章奏請皇上給其一個“辭農五十載,今日復東歸”的機會。
對此,朝廷中很多官員認為,賀知章這本章奏得好沒道理。如果夢見家鄉的山水,便可作為向皇上提出辭職還鄉的理由;要是夢見玉宇瓊臺,豈不是要奏請皇上送你上天庭成仙了?這樣太不像話!
然而,玄宗皇帝李隆基不愧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明君。他認為,樹高逾千尺,落葉尚歸根,人生雖榮華,歸宿是故鄉!這位以譜寫《霓裳羽衣舞曲》飲譽樂壇的帝王還真夠意思,不僅批准了賀知章的奏請,賜“鏡湖剡川一曲”作為放生池,而且還親揮御筆,題寫《送賀知章歸四明》詩並作序。詩曰: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裳苣。
寰中得祕要,方外散幽禁。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唐明皇的詩作飽含著憐才之心,洋溢著惜別之情。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玄宗皇帝還在賀知章動身之日,命太子李亨率“六卿庶士大夫供賬青門”,為告老還鄉的賀知章送行,此等規格,在中國歷史上,就文人告老還鄉一事說,實屬罕見。皇上以御製詩相贈,送行的文武大臣豈敢怠慢,當日賦《送賀監歸四明應制》詩者就有三十七人。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道:“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表達了他對賀知章的情誼和後會有期的願望。
李白比賀知章小42歲,李白從四川鄉下來到京城長安,本自舉目無親,但他是幸運的,命運之神讓他遇上了時任太子賓客的賀知章。他們第一次相見是在長安的紫極宮,李白誠惶誠恐地摸出自己從四川來的路上剛寫就的《蜀道難》,請賀知章給予指教。賀知章展開詩卷,從第一行“噫籲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句,”就感覺到這位後生的可畏:“公非人世之人,莫非太白星精耶?”這一老一小,一見如故,成了至交。又過了幾天,賀知章請李白喝酒,不巧的是出門時忘了帶酒錢,賀知章當即解下隨身佩戴的象徵官品級別的金龜換酒,與李白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這就是著名的“金龜換酒”的故事。正是由於賀知章的推薦,李白才受到皇帝的賞識。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初春,賀知章回到了夢縈魂系的故鄉山陰。故鄉民眾以超乎尋常的禮儀歡迎這位還鄉的遊子,幾位玩童擠上河埠,未等迎接賀家的舟船靠岸,便“吱吱喳喳”地向賀知章提出“您是誰家的客人?”“您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等問題。

標籤:偶書 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