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散文集欣賞

濟南印象

濟南印象

濟南是我的故鄉。濟南以泉水眾多而聞名,濟南人以淳樸和寬厚而著稱。這次突然地去濟南,抽空走馬觀花,就有了浮光掠影般的印象。
  濟南作為山東省省會和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國家批准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副省級城市,它南依巍巍的泰山,北跨玉帶黃河,地勢南高北低,屬於暖溫帶四季分明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嚴寒乾燥。
  已有四千多年曆史的濟南,歷史文化雄厚而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公佈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因為,濟南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有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現在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單層四門塔就坐落於濟南境內,我當兵時就駐紮在它的附近,休息日時常和戰友同去遊覽與鑑賞,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均位於濟南,我們也去參觀和遊玩過。
  濟南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歷史悠久,從古至今有許多名人在此生活遊歷過,首先想到的就是老舍,他筆下的《濟南的冬天》記憶猶新,柔弱卻一身傲骨的宋朝詞人李清照也是濟南人。濟南,還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另,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辛棄疾歷代文人墨客多聚於此,留下千古詩詞名篇。還有著名小說家劉鶚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和遊歷過,並留下許多不朽的作品。唐代著名詩人“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牌匾正反映了這一史實並給予了佳譽。
  濟南自然風光秀美,泉水眾多,城內72個名泉湧流爭奇,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泉水使這座城市更加生動和朝氣蓬勃。此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更是濟南不可多得的獨特風景,論景色,大明湖雖不及西湖秀美,但就像西湖之於杭州,它同樣是濟南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秀美的水,引領風流的乾隆皇帝會徜徉泉水間,大明湖畔賞出水芙蓉,由此為瓊瑤引出了“還珠格格”的動人故事。
  100年前,濟南曾經自開口岸,創近代中國內陸城市自設商埠、對外開放的先河,並由此極大地促進了當時濟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濟南市經濟迅速發展,發生了翻天地覆的巨大變化。
  那天下午,火車一到達濟南站,我便放下手中的行李,拿出相機拍下了久違的濟南火車站。周圍,不時傳來故鄉的鄉音——濟南話,這是我闊別十八年,又回到了故鄉。我覺得,除了青島話,濟南話是山東話中最好聽的了,雖然膠東話也有它的特點,但濟南話裡孕育著淳樸和真誠。在濟南的二十天裡,我也不由自主地說起了濟南話,感覺還頗有些自豪呢。濟南的環境比前些年改善了好多,高架橋起來後,交通狀況也好了許多。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很喜歡這座古老的文化城市的,喜歡這裡的人,因為所有的山東人的豪爽、實在、真誠。等個性都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我在濟南住了三十多年,對濟南的印象從小就是具體和實落的。國小在經九路國小,國中在濟南十四中學,當時就住在英雄山下。濟南的大樹很多,陳舊的公交車再窄窄的馬路上穿行,那時的濟南也沒有什麼像今天的泉城廣場一樣的標誌性的地方,也沒有什麼象樣的高樓大廈。不過小時侯到趵突泉玩,那裡的泉湧達到半米多高還是有印象的。
  如今,乘車行進在濟南的大街小巷,高聳入雲的大樓比比皆是,寬闊的馬路上各式各樣的汽車川流不息。我細細觀察著這座城市,濟南有了城市的主幹道泉城路,有了寬敞的泉城廣場,昔日的趵突泉復湧了,千佛山新添了金色的大佛,黑虎泉邊見到了人頭攢動的採水人群,這使得我對泉城有了嶄新的印象和更深入的瞭解。
  在文化歷史人文方面,濟南明顯要比青島厚重的多,我想這與歷史的發展和其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顯然,濟南是個不溫不火有點土不洋氣的城市,它沒有上海的絢麗多姿,沒有廣州的發達大氣,也沒有杭州的娟秀靈氣,就是和青島比起來,也還顯得有些保守和陳舊,這主要反映在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穿衣戴帽上,青島的女性前衛靚麗,濟南的姑娘含蓄沉穩,但不管怎麼說,濟南一直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存在和發展著,不羞澀,不排外,成熟、熱情、親切而落落大方。
  濟南有些特色小吃,但最有名的還是魯菜,色、香、味俱全,但濟南人口重,做的菜好像打死買鹽的了。不過,我還是能比較適應的,也許是在濟南住久了,有些習慣了吧。
  去濟南,不能不去泉城廣場看看。有人這樣對我說。所以,我想去感覺一下和青島五四廣場一樣氛圍,看是不是很有些標誌性建築的意味呢。一日,我特意乘車去了一趟泉城廣場,感覺還是比較氣魄的,中間有個標誌性的綠色建築“泉標”,廣場中心前方的旗杆上飄揚著國旗,往廣場後部延伸,有一座很漂亮的蓮花噴池。廣場的地下是銀座購物廣場,下邊面積不大,其中麥當勞佔去一角。濟南人到那裡購物的很多,快趕上青島的佳世客和家樂福了呢。
  濟南的女交警也算是一大特色了,寒冬裡往那交通崗上一站,分明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濟南期間,我逛了人民商場和大觀園,發現商場裡羽絨服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大觀園裡的飯店建築古色古香,雕樑飛簷,各俱特色。一路走來可以看出,濟南的消費水平整體上比青島要低一些,但不失繁榮和熱鬧。
  單從濟南的街道上看,一經一緯,有點有線,東西經線,南北緯線,經緯分明,就像一張大網,將整個城區網住並圈定在那裡,由它慢慢生長變遷,以便將根的觸角伸向更縱深的地方。行走在這些老街道上,雖算不上寬闊,但兩邊是高大的懸鈴木,柏油路面磨得溜光鋥亮,還是很通暢的。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酷熱的風吹過來,懸鈴木的濃蔭一遮一擋,風的溫度就會降下來,使行人涼爽一些。
  泉城濟南,無疑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淵源久遠,自然風光瑰麗奇特,期待著這座歷史名城有更大的發展和美好前景。
  走馬趵突泉。趵突泉是濟南的驕傲。我還在孩提時,就經常去遊園和玩耍。這次去的比較唐突,作為一次我在濟南尋找美好的記憶,來去匆匆可謂走馬觀花。多少年來,趵突泉並沒有太大變化。如今的趵突泉已經修成一個若大的觀賞公園,作為名泉之冠,並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譽,它自然有著其他泉水沒有的霸氣與權威。

趵突泉位於趵突泉公園濼源堂前。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的意思,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顯著特點。源源不斷的泉水,從地下深層的石灰岩溶洞中湧出,湧泉堆雪,浪花四濺,勢如鼎沸,形似蓮花。站在湧流的泉邊,我靜下心,側而傾聽,彷彿覺得耳畔風聲鶴唳,聲若隱雷的音響滾滾而來,壓過了遊客們的喧譁聲。
  相傳,當年乾隆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嚐了趵突泉水,頓覺清冽甘甜,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佇立趵突泉邊,眼望著一池清澈透明的泉水,若不是冬季,我真想掬一捧甘露,品味這人間的“甘露”,體會這泉水的神奇。
  徜徉泉畔,我細心咀嚼著老舍所說的趵突泉水“永遠那麼純潔,永遠那麼活潑,永遠那麼鮮明”的意韻,彷彿那些石欄還有那冷冰冰的經過雕琢的石頭也變得活了起來,充滿盎然的生機。在我的眼裡,偌大的趵突泉也顯得有些氣勢壯闊了,世人喜愛的女詞人李清照的才氣與靈氣也更加輝煌起來。
  其實,早在宋代,文學家曾鞏就曾評價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元代地理學家於欽亦稱讚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我也早就知道,泉城濟南城內百泉爭湧,分佈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處,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的地下湧出,匯為眾多的河流、湖泊。盛水時節,在泉湧密集區,更是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清泉石上流,鯉魚水中游”的綺麗風光。



近年來,由於保泉工程的到位,號稱“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一直持續噴湧,始終沒有完全斷流。看來,濟南的泉水復湧,給濟南人和遊人帶來的不僅是歡樂,更是激起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大明湖冬韻。冬日走在聞名遐邇的濟南大明湖畔,看遊人在茫茫的迷霧裡湖中泛舟,寒風陣陣吹拂著臉頰,午後的陽光穿過霧氣,照耀在湖面上波光閃閃。
  眼前,是一片靜靜的湖光山色,在蕭瑟冬日裡卻顯示出勃勃生機,看那水波氤氳中盪漾著冬日的夕陽,將四周渲染地格外靜謐與溫暖,此時此地更需要在波光粼粼的律動裡飄起一曲美妙的音符,讓人們久久地沉醉於這浪漫的詩情畫意中。
  濟南素有“泉城”之稱,全城湧出的泉水有百餘處,其中名泉七十二處。大明湖即是由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南岸流入,水滿時從宋代修建於北岸的北水門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構成,因而湖水“恆雨不漲,久旱不涸”,常年保持較固定的水位。此外,大明湖具有“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之謎。
  經人介紹,大明湖公園面積86公頃,其中湖面46公頃。湖上有歷下亭、匯泉堂、湖心島等大小島嶼六處,公園裡的自然景觀優美宜人。冬日漫遊明湖,湖水依然是波光粼粼,鳶飛水鴨躍,鯉魚翔淺底,遠遠地眺望遊船穿行在湖心。隆冬季節,風吹的還是很和緩,置身於大明湖湖畔,仍是心曠神怡。冬季雖然沒有春天的垂柳青青,夏日的滿池荷香,卻也是水波縹緲,敗柳搖曳,湖池裡一派暖暖的色調。
  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蓮,荷盛時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優美風景的最好寫照。公園裡的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北極廟等三十餘處名勝古蹟掩映於綠樹繁花之間,顯現出悠久歷史文化的厚重。
  大明湖是一個天然湖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隋唐時名蓮子湖,歷水波,宋時曾名西湖,到金元時始稱大明湖。公園內碑刻石碣較多,其中杜甫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尤為顯著,為清代何紹基所書寫,另有鐵保書對聯,何紹基、翁方綱等的碑記,皆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水平。
  我端著照相機拍照,冬天的夕陽毫不吝嗇地照在湖面上,湖邊一蓬蓬昔日朝氣蓬勃的青荷,此時奇特地幻化成曼妙的幾何圖形,依然散亂地覆蓋在清澈的湖面上,湖水波光粼粼,殘荷惟妙惟肖。不算凜冽的寒風吹來,往日的翠柳已變成敗柳禿枝在迎風招展,似在搖曳著風情萬種,水映枝條盪漾,風裹雅趣助興。
  平湖上的拱橋,在落日下尤顯恬靜,淡雅,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畫。眺望湖心的垂柳,在風中盡情嫵媚搖曳,柔情多姿,溫柔的風姑娘將枝條吹地婀娜動人,輕曼俏麗。望著眼前的迷人景色,我惟有陶醉了。
  重遊千佛山。濟南千佛山,海拔285米,記得還是在我小時侯曾經爬過。它東西橫列在城南聳立如屏,峻山風景秀麗旖旎。前不久得空遂乘車前往,買門票從山北側正門開始攀登。冬日拾級而上,登山路盤旋蜿蜒迴環,兩側松柏夾道而立,寒風凌厲疏枝搖曳。因時間緊迫,攀登時我一路小跑汗水涔涔,很快就登上山頂。山東境內著名的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南部偏東之處,離市中心不遠。登峰眺望,千佛山峰巒連綿起伏,林木森森怪石凸立,恰似濟南的一道天然屏障。
  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稱舜耕山。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我沿盤山道西路登山時,途中遇有一唐槐亭,亭旁一株古槐參天,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還有一彩繪牌坊,名曰“齊煙九點”坊。當我興奮地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時,不遠處的大明湖閃閃如鏡,隱約可見的母親河——黃河玉色如帶,高樓林立的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如此。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餘尊,年代悠久,具有非常高的鑑賞與藝術價值。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
  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千佛崖,存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30餘尊。山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在興國禪寺東側,原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雜院,內有舜祠、魯班祠、一覽亭等。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中國四大石窟為一體的萬佛洞,遊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風采。
  千佛山民風淳樸,每逢“九九”重陽節都舉辦山會,這種風俗已沿襲了好幾個朝代,至今仍存。千佛山文化底蘊積澱厚重,經歷了悠遠的歷史變遷。遊山途中,看見眾多善男信女焚香頌經,頂禮膜拜,千佛頂上香菸繚繞,雲海升騰,紫氣東來,佛光顯現,更印證了千佛的神祕與幽遠。

千佛山四季景色秀美,野趣迷人。春季漫山碧透,繁花似錦,夏天濃蔭遮日,松柏掩映,深秋黃葉搖曳,清風蕭瑟,冬來冰雪如玉,銀綴山澗。冬日極目四望,視野內山外有山,山巒重疊,溝壑縱橫,莽莽蒼蒼,松木蒼勁,枝藤相依。青山碧水作伴,水浣輕紗;千佛古樹相連,古樸奇特。千佛山的溪水,清幽、澄淨,看山澗飛瀑,流金匯玉;千佛山的佛音,悠長、空靈,聽高山流水,空谷來音。我切身感到千佛山之水盪滌心肺,千佛山禪聲餘音繞樑,不由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觀千佛的山勢,雄渾與柔美相融,險峻同神奇共存。細細觀察,有奇峰突起,有圓潤綿延,有挺拔俊秀,有平緩嫵媚,讓人慨嘆天造地設的神異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實,我更願看到千佛山的雲層,時而波翻浪湧,時而煙消雲散,層出不窮,變化萬千。更想有機會,登上千佛頂,看紅日升騰,雲捲雲舒,彩霞滿天,普照群山。
  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於一體的萬佛洞。其集我國“莫高”、“龍門”、“麥積”、“雲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華,塑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近三萬尊,遊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風彩。萬佛洞長約500餘米的山洞,漫步其中,可以在洞中觀賞23000餘尊各式各樣的佛像。
  哦,滄海桑田,歲月變遷。歷經了歷史的風風雨雨,千變萬化,我心目中的千佛山,風姿依然未改。

濟南是我的故鄉。濟南以泉水眾多而聞名,濟南人以淳樸和寬厚而著稱。這次突然地去濟南,抽空走馬觀花,就有了浮光掠影般的印象。
  濟南作為山東省省會和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國家批准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副省級城市,它南依巍巍的泰山,北跨玉帶黃河,地勢南高北低,屬於暖溫帶四季分明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嚴寒乾燥。
  已有四千多年曆史的濟南,歷史文化雄厚而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公佈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因為,濟南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有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現在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單層四門塔就坐落於濟南境內,我當兵時就駐紮在它的附近,休息日時常和戰友同去遊覽與鑑賞,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均位於濟南,我們也去參觀和遊玩過。
  濟南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歷史悠久,從古至今有許多名人在此生活遊歷過,首先想到的就是老舍,他筆下的《濟南的冬天》記憶猶新,柔弱卻一身傲骨的宋朝詞人李清照也是濟南人。濟南,還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另,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辛棄疾歷代文人墨客多聚於此,留下千古詩詞名篇。還有著名小說家劉鶚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和遊歷過,並留下許多不朽的作品。唐代著名詩人“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牌匾正反映了這一史實並給予了佳譽。
  濟南自然風光秀美,泉水眾多,城內72個名泉湧流爭奇,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泉水使這座城市更加生動和朝氣蓬勃。此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更是濟南不可多得的獨特風景,論景色,大明湖雖不及西湖秀美,但就像西湖之於杭州,它同樣是濟南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秀美的水,引領風流的乾隆皇帝會徜徉泉水間,大明湖畔賞出水芙蓉,由此為瓊瑤引出了“還珠格格”的動人故事。
  100年前,濟南曾經自開口岸,創近代中國內陸城市自設商埠、對外開放的先河,並由此極大地促進了當時濟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濟南市經濟迅速發展,發生了翻天地覆的巨大變化。
  那天下午,火車一到達濟南站,我便放下手中的行李,拿出相機拍下了久違的濟南火車站。周圍,不時傳來故鄉的鄉音——濟南話,這是我闊別十八年,又回到了故鄉。我覺得,除了青島話,濟南話是山東話中最好聽的了,雖然膠東話也有它的特點,但濟南話裡孕育著淳樸和真誠。在濟南的二十天裡,我也不由自主地說起了濟南話,感覺還頗有些自豪呢。濟南的環境比前些年改善了好多,高架橋起來後,交通狀況也好了許多。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很喜歡這座古老的文化城市的,喜歡這裡的人,因為所有的山東人的豪爽、實在、真誠。等個性都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我在濟南住了三十多年,對濟南的印象從小就是具體和實落的。國小在經九路國小,國中在濟南十四中學,當時就住在英雄山下。濟南的大樹很多,陳舊的公交車再窄窄的馬路上穿行,那時的濟南也沒有什麼像今天的泉城廣場一樣的標誌性的地方,也沒有什麼象樣的高樓大廈。不過小時侯到趵突泉玩,那裡的泉湧達到半米多高還是有印象的。
  如今,乘車行進在濟南的大街小巷,高聳入雲的大樓比比皆是,寬闊的馬路上各式各樣的汽車川流不息。我細細觀察著這座城市,濟南有了城市的主幹道泉城路,有了寬敞的泉城廣場,昔日的趵突泉復湧了,千佛山新添了金色的大佛,黑虎泉邊見到了人頭攢動的採水人群,這使得我對泉城有了嶄新的印象和更深入的瞭解。

標籤: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