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網路散文集

挖薯窖

挖薯窖

我和父親去挖土窖,不是菜窖,是薯窖。挖窖的地方在村前山岡的南坡,出了東南面村口,向西踅走,沿山腳的一條小路往上去就是。山坡上有兩塊我家的自留地,很小,開荒開出來的,經常種些向日葵、辣椒、茄子、芝麻或其它作物,一般種兩樣,就那麼幾株或幾棵。窖子在地勢較高的自留地裡,未至山頂,掘進陽坡山壁。山的這面是茅草、灌木和各色參差的雜木,靠村子那邊有一塊沿坡下去植著密密的竹林,冬天,風吹搖曳,發出息索響,葉片仍然青碧。
沿小徑來至高處,父親將擔子歇在自留地裡,是兩籃紅薯,兩頭帶鐵鉤的扁擔橫放在竹籃邊,還有一把鍬,我拿的是一隻篼箕,父親說用來淘土。窖子是舊的,很小,被塌土壅塞,每年重修一次,將碎土淘掉,再擴修一下洞壁。我暫時幫不上忙,父親讓我在旁邊呆一會兒,別走遠。他拿鍬從窖子裡往外剷土,並往地裡均勻散開,如果有硬土塊,就用鍬搗碎。窖子掘進依山的地坎,較靠路邊的地坎高出許多,如矮壁,不是用土壘成,是挖開的橫斷面,表層沙土乾燥鬆軟,光頹頹的,不生雜草。其實山地上的這種土適宜種花生、紅薯。父親手持的鍬起落,鍬上的土也隨之起落,動作翻轉熟稔。我看了一會兒,轉過身望望四周。這時候較大的山野映入眼底,斷續起伏的山岡不高,宛若波濤,山岡上種植大片鬆杉,還有油桐、楓樹、苦楝;許許多多山岡盤繞田地,形狀各異,各處地坎上綴著柔軟的茅草,被收割或者未收割的一叢叢芭茅顏色溫暖枯黃,幾近乾白;山之外看不清,但有幾條小路紆迴伸向山外灰藍色的邊際;遠近依山而下至山底是大小不一的菜園、水塘、湖、阡陌、棋盤樣的水田;油菜地裡的油菜不很綠,有的夾種在還未拔盡的棉花稈縫隙裡,綠色被裸裎的泥土衝散,淡如煙霧。醒目的是離腳底不遠處的墳塋,野草絨絨,彷彿從山坡的慄樹枝頭熟落滾至地面的慄殼。山風吹過來,充滿涼意。為了避風,我跑到父親旁邊的土崖下蹲下來,那裡的風小一點。
等窖子裡淤積的塌土差不多淘盡,窖子慢慢擴大,可容納一個孩子。這時候,我派上了用場。父親笑著說:“你進去吧,裡面暖和呢。”於是我蹦跳著跑至洞口,縮著身子鑽了進去。我在洞裡挪轉,找一個合適位置,心裡說不出的高興。洞壁嚴實如牆,外面的風聲聽起來變得很輕很遠,彷彿來自另一世界。書上說兔子、蛇和蟋蟀的洞也在地底下,不過它們的洞穴比這座窖子要小許多,形狀也不一樣。兔子的洞我見過,被野草掩蓋,它一般在距洞口不遠處的野地吃草,據說有三個出口;蛇和蟋蟀的洞細長,如隧道,合乎它們的體態。像父親說的,裡面很暖和。他還在洞外一個勁問我,似乎怕他說的不正確。我回答說暖和,但有點擠。我讓身子儘量貼著洞壁,兩腿屈伸著往外張開,前面讓出多一點空地,給父親用鍬剁土。所謂剁土,就是將鍬豎直往下一層層切土。土很硬不是那種酥軟的地表。鍬從我近處往洞口剁,很均勻,剁一層就浮起一抹碎塊。碎塊積得差不多了,往洞口處攏聚。然後父親塞給我篼箕。我將碎土往箕子裡壘,堆得滿滿的。然後父親如放吊桶汲水般提出去,往地裡散開。淘土時會發現寒蛇,也就是蚯蚓,但不是纖紅透明的那種,纖紅透明者可作魚餌,叫紅蚓,穿在魚鉤上釣魚。洞裡多形體粗黑的牛屎蚓,有一股臊氣,狀如小蛇,伏土宛轉游移。我們一般用它來“放鉤”,就是在一根長長的釣絲上按一定節距均勻分佈許多魚鉤,魚鉤穿的魚餌就是牛屎蚓,一整根,頭部和尾部粗大,很長,下到水裡。釣絲的一端插在河岸,另一端靜靜放至河心深處。一般是晚暮放,翌日凌晨,踏著露水去河邊收鉤,能收到大的河魚,掛在鉤上,隨絲線提上岸。土裡還有地老虎,學名地蠶,喜歡埋在地底剪吃農作物的幼根。它們的身體暴露出來,呆呆的,顯得醜陋,有的完整,有的被切割開,翻轉蜿蜒,看和觸控都有點懼怕,體表分泌的粘液晶亮溼滑,切開的軟體淌出體液,那是它們的血。很明顯我們破壞了它們的睡眠。
勞動的當中,父親會間斷性地讓我出來換換空氣,休息一會兒。父親說:“出來吧,我再挖挖你坐的那塊洞底。”然後我從窖子裡鑽出來。也許人們不經意間,會以為這是一隻從幽暗山穴裡逃出奔至山野覓食的小獸。我一邊拍拍頭頂和衣褲上的土屑,一邊頓頓腳,剛才在窖子裡沾的潮味、寒蛇的臊味和土腥味,到洞外,被山風一吹,通透透的,就像被清水洗過一樣,味道不雜,變得純厚許多。父親用鍬將我在洞底佔居但沒有挖掘的位置續著剁一遍,並熟練將散開的碎土往洞口歸攏,聚成塔狀。幾分鐘後,我重又鑽了進去,將自己在裡面安頓好,開始淘土。洞穴明顯較先前寬大,我在洞裡轉動也靈活輕鬆。父親依然站在洞外,躬身提箕,將土一箕箕往自留地裡散落,如散落一陣陣急雨。我覺得他能很好地把握勞動的節奏,性情平靜,動作不快不慢,起落自如,有種知天命的意味。這不快不慢中有著自我疲勞的緩解和壓力的釋放,如同綿延的呼吸。回過頭來,活又幹得順暢,彷彿一個人長途跋涉,心情不急躁,靠的是疲勁,不知不覺就走至遠處。這樣下來,我和父親配合著剁土淘土散土,時間一久,窖子在父親的鐵鍬下掘好。舊土在篼箕的起落裡翻去,新土露出來,洞穴嚴整如一座剛剛蓋起的新房,等待主人搬進,而且幾乎沒有雜物。只是遷進去的不是人,是紅薯。紅薯往窖子裡一個個輕放,就像往磚窯裡一塊塊輕碼磚坯,拿擱都很仔細。父親說,儲藏紅薯時不能提著竹籃的尾梢朝洞口傾灌,傾灌雖說快,但會擦傷紅薯的表皮,時間一久爛掉。紅薯儲藏完後,為了保持土窖裡的溫度,同時避免洞口堵死,利於空氣流動,父親用乾柴棍、稻草和碎土再將洞口一層層苫住。這樣,挖窖和儲藏的工作便告結束。洞口被苫土湮沒,就像冬天回家的人們各自將門開啟,重又將門關合。

我和父親去挖土窖,不是菜窖,是薯窖。挖窖的地方在村前山岡的南坡,出了東南面村口,向西踅走,沿山腳的一條小路往上去就是。山坡上有兩塊我家的自留地,很小,開荒開出來的,經常種些向日葵、辣椒、茄子、芝麻或其它作物,一般種兩樣,就那麼幾株或幾棵。窖子在地勢較高的自留地裡,未至山頂,掘進陽坡山壁。山的這面是茅草、灌木和各色參差的雜木,靠村子那邊有一塊沿坡下去植著密密的竹林,冬天,風吹搖曳,發出息索響,葉片仍然青碧。
沿小徑來至高處,父親將擔子歇在自留地裡,是兩籃紅薯,兩頭帶鐵鉤的扁擔橫放在竹籃邊,還有一把鍬,我拿的是一隻篼箕,父親說用來淘土。窖子是舊的,很小,被塌土壅塞,每年重修一次,將碎土淘掉,再擴修一下洞壁。我暫時幫不上忙,父親讓我在旁邊呆一會兒,別走遠。他拿鍬從窖子裡往外剷土,並往地裡均勻散開,如果有硬土塊,就用鍬搗碎。窖子掘進依山的地坎,較靠路邊的地坎高出許多,如矮壁,不是用土壘成,是挖開的橫斷面,表層沙土乾燥鬆軟,光頹頹的,不生雜草。其實山地上的這種土適宜種花生、紅薯。父親手持的鍬起落,鍬上的土也隨之起落,動作翻轉熟稔。我看了一會兒,轉過身望望四周。這時候較大的山野映入眼底,斷續起伏的山岡不高,宛若波濤,山岡上種植大片鬆杉,還有油桐、楓樹、苦楝;許許多多山岡盤繞田地,形狀各異,各處地坎上綴著柔軟的茅草,被收割或者未收割的一叢叢芭茅顏色溫暖枯黃,幾近乾白;山之外看不清,但有幾條小路紆迴伸向山外灰藍色的邊際;遠近依山而下至山底是大小不一的菜園、水塘、湖、阡陌、棋盤樣的水田;油菜地裡的油菜不很綠,有的夾種在還未拔盡的棉花稈縫隙裡,綠色被裸裎的泥土衝散,淡如煙霧。醒目的是離腳底不遠處的墳塋,野草絨絨,彷彿從山坡的慄樹枝頭熟落滾至地面的慄殼。山風吹過來,充滿涼意。為了避風,我跑到父親旁邊的土崖下蹲下來,那裡的風小一點。
等窖子裡淤積的塌土差不多淘盡,窖子慢慢擴大,可容納一個孩子。這時候,我派上了用場。父親笑著說:“你進去吧,裡面暖和呢。”於是我蹦跳著跑至洞口,縮著身子鑽了進去。我在洞裡挪轉,找一個合適位置,心裡說不出的高興。洞壁嚴實如牆,外面的風聲聽起來變得很輕很遠,彷彿來自另一世界。書上說兔子、蛇和蟋蟀的洞也在地底下,不過它們的洞穴比這座窖子要小許多,形狀也不一樣。兔子的洞我見過,被野草掩蓋,它一般在距洞口不遠處的野地吃草,據說有三個出口;蛇和蟋蟀的洞細長,如隧道,合乎它們的體態。像父親說的,裡面很暖和。他還在洞外一個勁問我,似乎怕他說的不正確。我回答說暖和,但有點擠。我讓身子儘量貼著洞壁,兩腿屈伸著往外張開,前面讓出多一點空地,給父親用鍬剁土。所謂剁土,就是將鍬豎直往下一層層切土。土很硬不是那種酥軟的地表。鍬從我近處往洞口剁,很均勻,剁一層就浮起一抹碎塊。碎塊積得差不多了,往洞口處攏聚。然後父親塞給我篼箕。我將碎土往箕子裡壘,堆得滿滿的。然後父親如放吊桶汲水般提出去,往地裡散開。淘土時會發現寒蛇,也就是蚯蚓,但不是纖紅透明的那種,纖紅透明者可作魚餌,叫紅蚓,穿在魚鉤上釣魚。洞裡多形體粗黑的牛屎蚓,有一股臊氣,狀如小蛇,伏土宛轉游移。我們一般用它來“放鉤”,就是在一根長長的釣絲上按一定節距均勻分佈許多魚鉤,魚鉤穿的魚餌就是牛屎蚓,一整根,頭部和尾部粗大,很長,下到水裡。釣絲的一端插在河岸,另一端靜靜放至河心深處。一般是晚暮放,翌日凌晨,踏著露水去河邊收鉤,能收到大的河魚,掛在鉤上,隨絲線提上岸。土裡還有地老虎,學名地蠶,喜歡埋在地底剪吃農作物的幼根。它們的身體暴露出來,呆呆的,顯得醜陋,有的完整,有的被切割開,翻轉蜿蜒,看和觸控都有點懼怕,體表分泌的粘液晶亮溼滑,切開的軟體淌出體液,那是它們的血。很明顯我們破壞了它們的睡眠。

標籤:挖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