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寫景散文集

城門

城 門

禾 豆

故鄉的小城曾有過四座城門,其中三座不知在什麼年代,因何種變故消失了,只留下最後的一座城門,叫小水門。依然在通向江邊的街路盡頭聳立著。說它聳立,似乎有些誇張,因為城門本來就不高,隨著年深月久,那城牆頂上騎樓早已塌陷,留下的只是一簇荒草,而樓下的城門洞,也是又矮又窄,剛剛能開過一輛汽車去,從門洞中穿過的是一條青石板鋪成的老路,也因為歲月久遠。那石板上斑斑駁駁留下深淺不一的車輪印跡,就像一個高齡的老人額頭上刻下的皺紋,記錄著這古城的歷史和淪桑。

隔著這個小水門不遠,也是通向河灘的,還有過一座城門叫“大水門”,據說是因為城外那條甌江汛期發水的時候淹的房子比小水門這邊多,所以就起了那個名字,但可惜在抗戰勝利後不久,因一次失火被燒燬了。依著那城門邊上被燒掉的房舍連起來有半條街之多。直到許多年之後,也沒有拆掉那片廢墟,我小時候還看見過那景像,黑焦焦的一大片,只剩下一排排牆基和窗洞,遠遠望去,好像一座鬼城。我不知在那場大火中死了多少人,有多少冤魂,還在這坍塌了的城門和變成瓦礫的廢墟間遊蕩。

另外一座城門的名字很好聽,叫麗陽門,至今還在老居戶們的口上叫得十分親切。這大概是因為它曾代表著這座小城的繁榮興旺。在城門遺址附近的那條繁華的街路上,留下了許多以其冠名的商鋪、酒館:“麗陽旅館”、“麗陽酒店”就連那座公共汽車站也不忘加上“麗陽”兩字,遠遠地向南來北往於國道上的車輛旅客展示自己。據說還有一個叫“下河門”的城門,卻幾乎已湮沒得無從考究,早就被人們遺忘了。

唯有這個小水門,從我記事起延至今日,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中,留下一些滄桑故事,令人難已忘懷。小水門的兩側,原來也是許多商戶、業主集居的街市,歲月悠悠,是這些生意人把城外的河灘打造成一個熱鬧的碼頭,一邊可以乘船直通溫州,另一邊過了江則可以通雲和、陳村、大港頭山區。太平年間,無論從溫州販貨回來的商人,還是轉手向江對岸山區運貸的販子,都要從小水門中進出,山珍、海鮮、布匹、洋貨,都成了小水門外碼頭上的主要商品。我外婆的一位堂妹,就嫁給了在這城邊上做生意的一戶大戶人家,據說那位姨婆年輕時是個出色的美人兒,一件旗袍裹著其修長的腰肢在城中走到哪兒都有許多雙眼睛盯著看,坐著黃包車去戲院看戲的時候,還有人專門讓院子裡的招待遞香蕉、橘子過來……我那位姨公原來是開火柴廠的廠主,在小城後山上有很大一片廠房,在城邊的幾間鋪面中又稍帶做水產生意,紅極的時候家中每月有兩輛黃包車做包車,招待客人一下子要擺兩桌席……抗戰軍興,浙江省政府從杭州搬進我們那座山城,一干機構和設施也隨著省府都搬了進來。姨公的那間火柴廠暫被政府改做了臨時兵工廠,一大批機器裝置都遷到廠中安裝下來,不到一個月,什麼機關槍、手榴彈就從那廠裡生產出來了,一汽車一汽車拉到前線去補給軍需。誰知到了第二年,不知何故被日本人發現了這城中的祕密,就派了飛機來山城扔炸彈,省政府很快就轉移了,兵工廠也必須遷到江對岸的深山裡去,姨公就協助政府組織人用渡船搬運機器,不幸的是那天中午,一架日本飛機發現了正在渡江的機器和船隻,一串炸彈扔下來。整條船都炸飛了,姨公同船上的工人都被炸入江中,那江水都被血染紅了,待撈起來已只剩下半個身子……姨婆哭得死去活來,省裡倒是發了撫卹金,但人死豈得以復生。

姨婆只得帶著兩個孩子靠家中的產業渡日,然而,年紀輕輕的女人獨自守寡竟是十分艱難,耳畔上戴一朵白花的姨婆不知辭拒了多少浪蕩男人和媒婆的上門糾纏,但有一次還是被子一名本家叔叔攔在屋裡欲強行非禮,結果是她從後窗爬上城牆跳了下去跌斷了左腿。從一朵名花變成瘸腿婆娘,姨波才終於保住了自己的名節,含莘茹苦地將兩個兒子養大成人。

我最後一次見到姨婆已是文革以後,兩鬢如雪的老人家仍在小水門邊上一間鞋店裡替人納鞋底。聽親友們說她的兩個兒子後來都考入了航空公司,解放前已隨著公司遷到臺灣去了。

前年回鄉掃墓,同三弟專門去了小水門城下,見那座古老的城門依然十分堅固,厚厚的城磚的縫裡已長滿青苔,城門下也車水馬龍十分熱鬧,只是因為古老,同周圍已建了新樓的街路房舍相比,它竟是顯得更加矮小而不相稱。三弟說這城門不能拆了,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起來。我突然想起那位姨婆,三弟告訴我,那一年臺灣與大陸開禁探親之後,她的兩個兒子取道香港將老人家接去臺灣了,聽說前年才作了古的。

從山上掃墓歸來,我突然想起,姨公當年的墓是葬在城後山上的,而姨婆如今卻又遠葬了海陝對岸,總要有一天,把他們的遺骨合在一道才能使之得以安息吧。但願到那時這座城門依然能做個見證。

  

城門
城 門

禾 豆

故鄉的小城曾有過四座城門,其中三座不知在什麼年代,因何種變故消失了,只留下最後的一座城門,叫小水門。依然在通向江邊的街路盡頭聳立著。說它聳立,似乎有些誇張,因為城門本來就不高,隨著年深月久,那城牆頂上騎樓早已塌陷,留下的只是一簇荒草,而樓下的城門洞,也是又矮又窄,剛剛能開過一輛汽車去,從門洞中穿過的是一條青石板鋪成的老路,也因為歲月久遠。那石板上斑斑駁駁留下深淺不一的車輪印跡,就像一個高齡的老人額頭上刻下的皺紋,記錄著這古城的歷史和淪桑。

隔著這個小水門不遠,也是通向河灘的,還有過一座城門叫“大水門”,據說是因為城外那條甌江汛期發水的時候淹的房子比小水門這邊多,所以就起了那個名字,但可惜在抗戰勝利後不久,因一次失火被燒燬了。依著那城門邊上被燒掉的房舍連起來有半條街之多。直到許多年之後,也沒有拆掉那片廢墟,我小時候還看見過那景像,黑焦焦的一大片,只剩下一排排牆基和窗洞,遠遠望去,好像一座鬼城。我不知在那場大火中死了多少人,有多少冤魂,還在這坍塌了的城門和變成瓦礫的廢墟間遊蕩。

另外一座城門的名字很好聽,叫麗陽門,至今還在老居戶們的口上叫得十分親切。這大概是因為它曾代表著這座小城的繁榮興旺。在城門遺址附近的那條繁華的街路上,留下了許多以其冠名的商鋪、酒館:“麗陽旅館”、“麗陽酒店”就連那座公共汽車站也不忘加上“麗陽”兩字,遠遠地向南來北往於國道上的車輛旅客展示自己。據說還有一個叫“下河門”的城門,卻幾乎已湮沒得無從考究,早就被人們遺忘了。

唯有這個小水門,從我記事起延至今日,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中,留下一些滄桑故事,令人難已忘懷。小水門的兩側,原來也是許多商戶、業主集居的街市,歲月悠悠,是這些生意人把城外的河灘打造成一個熱鬧的碼頭,一邊可以乘船直通溫州,另一邊過了江則可以通雲和、陳村、大港頭山區。太平年間,無論從溫州販貨回來的商人,還是轉手向江對岸山區運貸的販子,都要從小水門中進出,山珍、海鮮、布匹、洋貨,都成了小水門外碼頭上的主要商品。我外婆的一位堂妹,就嫁給了在這城邊上做生意的一戶大戶人家,據說那位姨婆年輕時是個出色的美人兒,一件旗袍裹著其修長的腰肢在城中走到哪兒都有許多雙眼睛盯著看,坐著黃包車去戲院看戲的時候,還有人專門讓院子裡的招待遞香蕉、橘子過來……我那位姨公原來是開火柴廠的廠主,在小城後山上有很大一片廠房,在城邊的幾間鋪面中又稍帶做水產生意,紅極的時候家中每月有兩輛黃包車做包車,招待客人一下子要擺兩桌席……抗戰軍興,浙江省政府從杭州搬進我們那座山城,一干機構和設施也隨著省府都搬了進來。姨公的那間火柴廠暫被政府改做了臨時兵工廠,一大批機器裝置都遷到廠中安裝下來,不到一個月,什麼機關槍、手榴彈就從那廠裡生產出來了,一汽車一汽車拉到前線去補給軍需。誰知到了第二年,不知何故被日本人發現了這城中的祕密,就派了飛機來山城扔炸彈,省政府很快就轉移了,兵工廠也必須遷到江對岸的深山裡去,姨公就協助政府組織人用渡船搬運機器,不幸的是那天中午,一架日本飛機發現了正在渡江的機器和船隻,一串炸彈扔下來。整條船都炸飛了,姨公同船上的工人都被炸入江中,那江水都被血染紅了,待撈起來已只剩下半個身子……姨婆哭得死去活來,省裡倒是發了撫卹金,但人死豈得以復生。

姨婆只得帶著兩個孩子靠家中的產業渡日,然而,年紀輕輕的女人獨自守寡竟是十分艱難,耳畔上戴一朵白花的姨婆不知辭拒了多少浪蕩男人和媒婆的上門糾纏,但有一次還是被子一名本家叔叔攔在屋裡欲強行非禮,結果是她從後窗爬上城牆跳了下去跌斷了左腿。從一朵名花變成瘸腿婆娘,姨波才終於保住了自己的名節,含莘茹苦地將兩個兒子養大成人。

標籤: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