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寫景散文集

排 尾 角 遊 記

排 尾 角 遊 記

海邊綿延著金黃色的沙丘,蓊鬱的木麻黃林帶,是海岸邊的一道綠色屏障。走進林子裡,只見樹木茂密,如原始老林。林子裡面異常靜謐,站在林間空地,靜望草坡盡頭,一棵棵並排挺立的樹木,仿如曾經觀賞過的俄羅斯風景名畫。一種迴歸大自然的的感覺,從靈魂深處慢慢滋生。

透過前面的樹木,可以看到大海了。沙丘高度約在海拔二十米以上。高處看海,別有一番情趣,所見海面曠闊而傾斜,碧海藍天,船隻往渡,如觀看巨幅立體電影。走過守林老人借住的廢棄營房,穿出林子,外面是一空闊窪地,闢出幾塊園田。園邊長滿荊棘、仙人掌和灌木叢,一條小道蜿蜒其間。再往前看,只見一條沙丘伸出,直插海中,如鉅艦泊岸,壯犀伏飲,頂上一座燈塔卓然獨立,這便是徐聞縣之一大名勝——排尾角。

順著嶺腰小徑往燈塔方向走,沿岸全是石頭。海邊水淺處錯落著幾個哨所似的小寮,小寮前搭起竹架,懸吊著一張巨大的四方網兜,這便是附近漁民特有的捕海方式——絞罾。遠望排尾角,引人注目的除了燈塔,還有幾株少見的樹,短幹而長枝,顏色淡綠,粗幹上分出數枝,向上方疏張,狀如珊瑚,如海中鐵樹,如枇杷卻不橫斜,波狀向天空激射,如梵高的畫,如貝多芬雕像之衝冠怒發,古然蒼勁。春寒已盡,落葉未生,僅存枝柯,意態蕭然。

來到燈塔下,見到許多地下室,那是以前部隊留下的防空洞。進入地下室,一股煙火氣味窒人慾息。裡面黑漆漆的,似乎燈光也驅不開的暗;曾在哪本書裡看過,真正黑暗的地方,電筒只有一根光柱看得見,散光是不起作用的。裡面一條窄走廊,兩間小室,一間稍大,亦不過五米見方,架著一個簡易床,鋪以甘蔗葉,也許是寒冷的冬天,夜裡守漁的人曾在此間暫且歇息,燃起一點篝火照明和取暖。這種地方,膽子怯一點的人是不敢進來的。

燈塔基部為一圓臺,圈以兩尺矮牆。走了半天,又熱又累,擇塔蔭坐下。一陣風過,真個涼爽之至。好風啊!似乎如此好風,平生只有兩處領略過,一處是黃鶴樓下,那可是四面來風,浩浩然莫辯東西;一處便是此地了。站在臺上眺望,東南面是浩瀚的瓊洲海峽,大船小艇穿梭其間,如漂葉浮木。此時正當夕陽西下,機聲隱隱,歸帆片片,一幅漁舟唱晚的生動圖景。

極遠處便是海南島,天氣清明,島上樓群隱約可見。東北面為青安灣,大而深,仍是寂寞處女地,排尾角為其右翼。西面便是聲名日著的白沙灣浴場。一角竦峙,四面佳景如畫,致為難得。

走下塔臺,來到排尾角東邊。這裡散佈著多處射擊臺,曾有戰壕貫連其間,因廢棄年久,漸已淤淺,荊棘叢生。島上穿行只有一二小徑,蹭磨鋥亮,可見日常上島的人不少。島上灌木由於海風四季勁吹,長勢矮小,高不及膝。小徑盡頭是一個較大的隱蔽所,也只在七平方米左右,有一水泥甬道直通東南角,兩側簇生著滿身針剌的仙人掌。趟徉其間,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這裡有密林,有山,有島,有奇樹,有洞室,風景佳絕,彷彿自已成了金鏞、梁羽生小說中的人物,正在某個名山大川隱修,頓覺一股豪氣伴隨一片蒼涼橫生胸間。

道盡頭原有一個大圓臺,因海潮衝去下面的沙石而坍塌。我便順著這裡走下海灘。此時恰是潮退未漲當兒,海灘所見皆是石頭。

有兩漁人在幾棵樹木背風的地方生火作飯。還有兩個漁人在水邊竹排上擺弄著什麼,走過去,見在切一條指大的魚,奇而問日:“些少魚怎麼食?”答:“否,此是魚餌。”問:“釣什麼魚用?”答:“黃花魚。”“哪裡釣?”“就在石頭盡處。”“在此能釣黃花魚?”“能。”並掀開魚簍見示,簍中果然有數條黃花魚。問一天能釣到多少,答多時有十幾斤,少則空手而歸。細看他們的的工具:用粗竹紮成雙層,中間夾以泡沫塑料,寬僅三尺,長不足三米。如此簡陋,能操其在風浪中討生活,也真非易事。深處的礁石還有鮑魚,這裡曾是徐聞有名的天然鮑魚產地。

離開漁人,興趣轉向石頭。平展的沙灘從嶺腳延伸到水邊,約有百米,兩側全是卵石,小如雀蛋,大如頭顱,長年海潮磨洗,全去盡了凌角。這裡的石頭呈暗褐色,石質十分細密。望著層層疊疊如篩選加工過的卵石,忽然萌生居為已有的念頭。撿質地與外形具佳的託放在左掌。越往前走,合意者越多,似覺滿地珍寶,無從下手。憶起某名人以收藏石頭為樂,頗惜其未能來此。手掌很快塞滿,又無東西盛放,只好去粗存精。慢慢地,那種油黃色,似乎晶瑩玉澤、頗類名石田黃凍的小石,發現不少,欣欣之情不可名狀。撿起一泡沫塑料盒,用以盛之,很快又滿,正愁無奈,驀然想起頭上的麥桔帽,換以載之,才稍覺輕鬆自由一些。

不知不覺中,已經日迫西山。時候不早了,得往回走。折向東南面,先是見石頭其大如鼓,列布一大片。石上裂紋如龜背,一個個相連而成大龜殼,埋在海灘裡。這真應該是一個產生美麗故事的好題材呀,可惜沒有!過了龜殼石,又是另一風格的石陣,不敢忘稱其為石林,卻也小具規模,形狀各異。這裡的石頭顯見外質堅而內質鬆,經無數歲月的風吹浪蝕,日晒雨磨,無不留下水痕波跡。或千縫百孔,狀如蜂房蟻窩;或中空如櫃如櫥,如金魚池,如佛龕,如鴿巢,如太湖石。當中一石,平面獸跡雜陳,彷彿製作之初,被鼠、貓、狗踩過,足爪縱橫。

其他地方的礁石,大都附生著牡蠣之類的利殼,這裡的海石卻甚光滑,任憑攀踏,隨處可坐。

1992年5月記

  

排 尾 角 遊 記
排 尾 角 遊 記

海邊綿延著金黃色的沙丘,蓊鬱的木麻黃林帶,是海岸邊的一道綠色屏障。走進林子裡,只見樹木茂密,如原始老林。林子裡面異常靜謐,站在林間空地,靜望草坡盡頭,一棵棵並排挺立的樹木,仿如曾經觀賞過的俄羅斯風景名畫。一種迴歸大自然的的感覺,從靈魂深處慢慢滋生。

透過前面的樹木,可以看到大海了。沙丘高度約在海拔二十米以上。高處看海,別有一番情趣,所見海面曠闊而傾斜,碧海藍天,船隻往渡,如觀看巨幅立體電影。走過守林老人借住的廢棄營房,穿出林子,外面是一空闊窪地,闢出幾塊園田。園邊長滿荊棘、仙人掌和灌木叢,一條小道蜿蜒其間。再往前看,只見一條沙丘伸出,直插海中,如鉅艦泊岸,壯犀伏飲,頂上一座燈塔卓然獨立,這便是徐聞縣之一大名勝——排尾角。

順著嶺腰小徑往燈塔方向走,沿岸全是石頭。海邊水淺處錯落著幾個哨所似的小寮,小寮前搭起竹架,懸吊著一張巨大的四方網兜,這便是附近漁民特有的捕海方式——絞罾。遠望排尾角,引人注目的除了燈塔,還有幾株少見的樹,短幹而長枝,顏色淡綠,粗幹上分出數枝,向上方疏張,狀如珊瑚,如海中鐵樹,如枇杷卻不橫斜,波狀向天空激射,如梵高的畫,如貝多芬雕像之衝冠怒發,古然蒼勁。春寒已盡,落葉未生,僅存枝柯,意態蕭然。

來到燈塔下,見到許多地下室,那是以前部隊留下的防空洞。進入地下室,一股煙火氣味窒人慾息。裡面黑漆漆的,似乎燈光也驅不開的暗;曾在哪本書裡看過,真正黑暗的地方,電筒只有一根光柱看得見,散光是不起作用的。裡面一條窄走廊,兩間小室,一間稍大,亦不過五米見方,架著一個簡易床,鋪以甘蔗葉,也許是寒冷的冬天,夜裡守漁的人曾在此間暫且歇息,燃起一點篝火照明和取暖。這種地方,膽子怯一點的人是不敢進來的。

燈塔基部為一圓臺,圈以兩尺矮牆。走了半天,又熱又累,擇塔蔭坐下。一陣風過,真個涼爽之至。好風啊!似乎如此好風,平生只有兩處領略過,一處是黃鶴樓下,那可是四面來風,浩浩然莫辯東西;一處便是此地了。站在臺上眺望,東南面是浩瀚的瓊洲海峽,大船小艇穿梭其間,如漂葉浮木。此時正當夕陽西下,機聲隱隱,歸帆片片,一幅漁舟唱晚的生動圖景。

極遠處便是海南島,天氣清明,島上樓群隱約可見。東北面為青安灣,大而深,仍是寂寞處女地,排尾角為其右翼。西面便是聲名日著的白沙灣浴場。一角竦峙,四面佳景如畫,致為難得。

走下塔臺,來到排尾角東邊。這裡散佈著多處射擊臺,曾有戰壕貫連其間,因廢棄年久,漸已淤淺,荊棘叢生。島上穿行只有一二小徑,蹭磨鋥亮,可見日常上島的人不少。島上灌木由於海風四季勁吹,長勢矮小,高不及膝。小徑盡頭是一個較大的隱蔽所,也只在七平方米左右,有一水泥甬道直通東南角,兩側簇生著滿身針剌的仙人掌。趟徉其間,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這裡有密林,有山,有島,有奇樹,有洞室,風景佳絕,彷彿自已成了金鏞、梁羽生小說中的人物,正在某個名山大川隱修,頓覺一股豪氣伴隨一片蒼涼橫生胸間。

道盡頭原有一個大圓臺,因海潮衝去下面的沙石而坍塌。我便順著這裡走下海灘。此時恰是潮退未漲當兒,海灘所見皆是石頭。

有兩漁人在幾棵樹木背風的地方生火作飯。還有兩個漁人在水邊竹排上擺弄著什麼,走過去,見在切一條指大的魚,奇而問日:“些少魚怎麼食?”答:“否,此是魚餌。”問:“釣什麼魚用?”答:“黃花魚。”“哪裡釣?”“就在石頭盡處。”“在此能釣黃花魚?”“能。”並掀開魚簍見示,簍中果然有數條黃花魚。問一天能釣到多少,答多時有十幾斤,少則空手而歸。細看他們的的工具:用粗竹紮成雙層,中間夾以泡沫塑料,寬僅三尺,長不足三米。如此簡陋,能操其在風浪中討生活,也真非易事。深處的礁石還有鮑魚,這裡曾是徐聞有名的天然鮑魚產地。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