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史記讀後感通用(14篇)

史記1.46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史記讀後感通用(14篇)

史記讀後感 篇1

韓信是著名的四大軍事奇才之一,兵家四聖之一,也是我比較敬佩的一位將軍。他的特點就是能屈能伸,善於打仗,為人忠誠。韓信幼年喪父母,靠釣魚掙錢,身背長劍。經常受一位漂婦的施捨,經歷了胯下之辱。後來韓信衣錦還鄉,報答漂婦。韓信面前,被羞辱過的.惡霸跪著,韓信給他封了官。這一點可以看出韓信不斤斤計較,有遠見。但致命的是他的性格,韓信初出茅廬就敢跟相項羽提意見,殊不知項羽注重出身。韓信到漢營更是目中無人,這是最大的缺點。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軍事家,與藺相如發生矛盾,後來瞭解事實,於是負荊請罪。這個事例可以看出來廉頗知錯就改,身知大義。廉頗驍勇善戰,但又有勇無謀。廉頗犯了大錯,逃亡魏國,但自己仍然思戀趙國。趙悼襄王派臣前往魏國探望廉頗,廉頗十分興奮,“飯鬥米,肉十斤”表示自己身體依舊硬朗,想在為魏國出力。這件事可以看出廉頗熱愛祖國,為國奉獻的性格特點。

“當一件事情變成天下大事之時,凡天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不管他是否願意”——張良

張良是秦末漢初劉邦傑出謀臣,是“漢出三傑”之一。劉邦與項羽兵力相差懸殊,但劉邦先攻破咸陽,於是項羽舉辦鴻門宴,打算暗中刺殺劉邦,但張良深謀遠慮,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憑藉高超的語言技巧,讓劉邦虎口逃生。後來又協助劉邦贏得楚漢戰爭。顯然,張良有勇有謀,並非弱小書生,為人謙遜。但缺乏謀斷,思想固執。

史記讀後感 篇2

《史記》這是一本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瞭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學識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到老,所以文筆也到老。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則《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說《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麼《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裡面浸透著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史記讀後感 篇3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麼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史記的讀後感。今天我終於把厚厚的一本《史記》讀完了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收穫還真是不小。

們先看看堯吧!其父帝嚳死後,位置本來是傳給堯的哥哥,結果《史記》說哥哥"不善崩"了,弟弟堯就上了位,史記讀後感。"不善"大概就是沒做出什麼政績,"崩"就是死了的意思。這就很奇怪了,"不善"就是"不善","崩"就是"崩",這個"不善崩"難道是說:因為沒做出什麼政績所以就死了?邏輯不通。怎麼個"不善"法?沒說。怎麼"崩"的?也沒說。況且,此前帝位都是在整個家族裡接力的,為什麼到這裡變成家庭接力?這一段寫得這麼簡單而模糊,我想我可以大膽假設:是不是堯和哥哥為王位明爭暗鬥,結果哥哥勝出,而後堯在心腹的.幫助下,設計把同父異母的哥哥弄死了,手段無非是暗殺或政變兩種,然後隨便找了個理由對付一下輿論,自己就補上去了。舜被登用後,先是把自己打扮成萬民擁戴、百姓爭相來附狀。你看他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出道前,在老家住了三十年,也不見"成都",還受到父母的追殺。如今一得到元首的垂青,渾身光環就出來了,讓我想到了現代領導們喜歡搞的政績工程。接著他還排除異己,堯的時候,鯀、共工、

史記讀後感 篇4

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人們穿過,如同大江東去,淘盡泥沙。司馬遷自己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以撰寫出歷史名著《史記》而光耀千古,為後人所稱讚和敬仰。

作為一代史家,司馬遷,他把自己全部的人生和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歷史,也給中華文明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以《史記》記錄著波瀾壯闊的'歷史,但是他自己的生平事蹟,卻幾乎沒有被歷史記住。司馬遷【145—?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位的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人稱為“史聖”。司馬遷家境還算殷實;少年時代的他曾在家鄉從事過一些勞動。母親從少年時代就培養司馬遷的學習,司馬遷,聰敏睿智,過目成誦,勤奮好學。為以後寫,《史記》打下了基礎。長大後,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裡,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這樣,司馬遷發奮寫作,用了整整18個年頭,在60歲時,寫完了一部約52萬字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不氣餒,不放棄的人。而我也要做一個這樣的人,不氣餒不放棄。

史記讀後感 篇5

《史記》記載了許多古代的名人名將: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烈丈夫”伍子胥,助秦稱霸的李斯,商人政客呂不韋,橫掃齊國的樂毅,以奇制勝的'田單,“至聖先師”孔子,賢相管仲、晏子,枉死的彭越等等生動形象的人物,而且每個人都有描述他們各自的故事,使這本書更栩栩如生。讀起來,就好像回到了那一戰爭連連、動盪不安的歷史場面,使我身臨其境。

《史記》最吸引我的人物是“烈丈夫”伍子胥。伍子胥是吳國的大臣,畢生都對吳王忠心耿耿,常向吳王獻良策,吳王也十分重用他,這就是吳國為什麼多年來都國泰民安的原因了。可是好景不長,到了吳王夫差的時候,吳王居然聽信奸臣的讒言,不再重用伍子胥,還賜伍子胥寶劍,命他自殺。伍子胥死前,老淚縱橫,悲憤交加,他說:“我畢生都對吳國忠心耿耿,我獻良策,夫差反而覺得我煩悶,整天就顧著飲酒作樂,國家政事一點兒也不理,再這樣下去,吳國遲早會被鄰國越國吞噬啊!”說完便自刎而死。終於,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過了不久,越王勾踐率領大軍攻打吳國,打敗吳軍,吳國滅亡。從中我體會到夫差沒有慧眼識人,把奸臣收入國家,那也算了,還要聽信他,把忠臣全殺光了,以導致吳國滅亡。我覺得,這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史記》裡記錄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大家可以平時讀一下這本書,除了瞭解我國古代的歷史,還可以知道中國的古代文化,一舉兩得!

史記讀後感 篇6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的第一部中國古代通史,它既是一部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花了司馬遷的無數心血。《史記故事》中的故事都選自《史記》中的精華部分。

《史記》按照時間順序,從傳說中的皇帝寫到到西漢武帝時期。這些故事不但精彩有趣,而且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瞭解歷史的大門。

本書共130篇,共計52萬餘字。這本書創造了傳記史的形式,對後世的官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發人深省的故事被編入了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記錄中。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生動的語言和優美的文字讓我覺得自己彷彿置身於一個美麗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隨之改變。為主人公的快樂而歡喜,為主人公的.憂慮而擔心,感受著主人公的所想所感。輕鬆幽默的語言和緊張刺激的情節似乎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

在《史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統治中國的情節。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成功和失敗之後,他終於橫掃了六國的舊勢力,一統天下。他在前230年摧毀了韓國,前225年前摧毀了魏國,前223年摧毀了楚國,前222年摧毀了燕國和趙國,前221年前摧毀了齊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通過《史記》,我對中華民族的起源歷史、做人的道理、歷史人物的成就、一些歷史典故、一些歷史事件的背景和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史記讀後感 篇7

作為一箇中國人,理所當然要讀一些和祖國有關的書,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史記》。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們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聽人們說,《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正史”,自從這次以後,歷代“正史”的修撰從未斷絕,這便匯成了一條用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

我很佩服《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不怕艱辛,由頭有尾地寫完了我手中的這本“正史”:《史記》。這令我非常驚訝,現在我們的條件這麼好,可很少有人能幹成這樣的事,何況古代人沒有電腦,我真覺得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同樣是中國人,為什麼古代人比現代人好呢?

《史記》這本書裡最令我感興趣的'就要數寫禹的“夏本紀”了。因為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大禹治水》。我以前覺得這是傳說(傳說中大禹復活的那一段是假的),可讀了以後,才發現這是真人真事。

通過閱讀,我腦海中的一些傳說已化為現實,比如:大禹治水、臥薪嚐膽等;通過閱讀,我明白了一些成語故事,象: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通過閱讀,我也認識了一些好朋友,如:秦始皇、孔子、項羽等英雄好漢和傳奇人物。《史記》這本書充實了我的大腦,改變了我對一些人或事物的看法,也讓我深入地瞭解了咱們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

多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對自己讀書的要求。我覺得《史記》是一本“合格”的書,上面的語句不難懂,我推薦大家讀它。

史記讀後感 篇8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深紅色的封面上,寫著“史記”兩個大字,是那樣的入目三分,矯若驚龍,閃爍著歷史的光芒。翻開書,一股書香氣撲鼻而來。這書就是《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傳記體通史,撰寫一個個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藺相如,英勇無比的.項羽,焚書坑儒的秦始皇……這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揮之不去。其中,伊摯從孤兒變成丞相令我折服,荊軻刺秦王反被殺使我惋惜,伍子胥白了頭髮也要復仇,就算會被殺死,讓我十分敬仰……就這樣,書裡的人物個個特點鮮明,讓我難以忘懷。

《史記》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喜愛,那是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一夜白頭,不斷她努力爬升,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確實是“烈丈夫“所為,能為自己復仇,真厲害!

想到這兒,我的臉通紅通紅的,伍子胥能千辛萬苦地往上爬,努力的復仇,豁出自己的性命也要復仇,可是我呢?

記得8歲那年,我剛升入國小一年級,我就結識了位好朋友,和她聊著就聊到會什麼才藝,她說:“我會騎自行車!”我想了想說:“我會的多著呢!”一回家,我就和爸爸媽媽說:“我要學騎自行車!”爸爸媽媽立馬答應了,“三輪車”立馬變成了“兩輪車”。一開始學車,媽媽在後面扶著,爸爸在旁邊看,我經常問:“媽媽還扶著?”爸爸會說:“我看著呢!放心,媽媽會扶著的。”我開心地騎了好久,又過了一會兒,我再問:“媽媽,還扶嗎?”爸爸不說話,我往後一看,呀!媽媽呢,媽媽突然昌了出來,嚇得我倒在了地上……我終於學會了騎自行車。

從這件事,我明白了:遇到任何困難,我們都要勇敢面對。我的分享完了,謝謝大家!

史記讀後感 篇9

史記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作的,司馬遷(前145—?),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這本書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敘事簡明生動非常得吸引人。《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並且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真正做到了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個人物就出現在我的眼前,他還非常善於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我覺得《史記》的語言真不愧後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五張羊皮的故事》。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春秋戰國時候愛惜人才的秦穆公為了贖回聰明才幹的百里奚用五張羊皮去跟楚人交換他最後秦穆公贖回了自己最喜歡的大臣百里奚。讀了這篇故事後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樣他如果用重金去贖回百里奚的話楚人覺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會輕易交換。但是如果用五張羊皮去交換的話楚人必定會很輕視百里奚而同意交換。聰明的.秦穆公就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如願以償。我覺得我應該向秦穆公學習。

通過《史記》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中華民族淵源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瞭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懂得了一些歷史典故,知道了一些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歷史影響。

史記讀後感 篇10

《史記》這本歷史鉅著,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歷史的結晶,是千年歷史的記載。

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漢武帝……我彷彿真的看到了皇宮的奇珍異寶,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硝煙、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戰爭場面;有的看著令人心曠神怡、有的看著令人神情緊張、有的看著令人無可奈何……

我覺得唐皇就應收集更多的書籍供天下人閱讀,還得讓臣子多接觸一些關於習武的知識。而秦始皇就就應讓人們閱讀一些來自統一前其他國家的書籍,不要那麼專橫,要心胸寬廣,能夠接納百家之言。精通習武的漢武帝就應瞭解一些古今鉅著,成為一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

再談談古代名人吧。例如扁鵲,他使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診了多少個疑難雜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深淵邊上掙扎的老百姓。還有張騫出使西域,雖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幾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負的重任,促進漢朝和西域的交流,構成了絲綢之路的雛形。孔子是我國曆史上的教育學家,他教育學生不是體罰,而是用禮儀道德規範他們的言論和行為,用文獻、典籍豐富他的知識和見聞,他還善於循序漸進的誘導人,不僅僅如此,他還是個十分正直的人,他從不談論怪異、暴力、悖亂和鬼神之類的事情。

讀了《史記》,我不僅僅豐富了見聞,還增加了知識。讀書真好!

史記讀後感 篇11

《史記》是中國古代最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動地描寫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讀過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記的生動描寫一直鼓勵我們的寫作,以及我們祖國的發展,史記一出來,可謂是洛陽紙貴啊。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看《史記》就彷彿在做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像是穿越了時空,成了一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就彷彿在和司馬遷面對面的談話,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史記》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閱讀的經典!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後感 篇12

《史記》是一部記錄著我國偉大歷史的著作,他的作者是司馬遷,這本書個館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線上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這本書,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一心為國家,為百姓著想,服務的以國之君,和只顧貪圖享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欺壓百姓的暴君,昏君。他們的性格,心裡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們統治出來的國家也是有著天壤之別。

正直的國君統治的國家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把國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條,而昏君的國家人民不能安居,被巨大的稅額所擊垮,民不聊生,文武百官也不得安寧。

一個好領導可以治理好一個國家,也可以帶壞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建立一個國家,也可以毀滅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給他的百姓幸福,也可以給他的百姓痛苦。可見一個好的.領導是多麼的重要。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虞舜的人就用自己謙恭有禮和藹可親的風範,和對事的公正管理好了一個國家。

也有一個叫太康的昏君,糊塗昏聵,只知道吃喝玩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結果,這個國家沒多久就毀滅了。

所以,有一個好領導非常重要。還是那一句話——好的統領成就好的國家!

史記讀後感 篇13

穿過瀚汗的書城沙漠,我身心疲憊,因為一望無邊,因為滿是黃沙之地。直到一片史記綠州,一切都不是幻覺,一種生命力煥然而生。——題記

在夜幕降臨,我最愛的就是《史記》。靜靜地,如同靜靜的流淌的河,流過我的心底。

也許是因為歷史書本的空缺,也許是遺落了太多太多,許久許久的共鳴,我便愛上了《史記》。

沒有太多的伏筆,沒有太多的傷愁。它留給我的,只是書上沒有寫的,然是在讀後,一種百感交集的情緒充斥著身心,一種莫名的回首,忘卻自己。在你讀它時,它便慢慢在浸漬著你,控制著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麼也揮之不去。

我喜歡呂后的狠毒,喜歡她對戚夫人的所做。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正如《史記》所說,“那總比虛偽的為丈夫找小老婆,卻又背後耍心計得要來的強。”我喜歡楚霸王在生命的最後,用盡自己的最後一點餘力來拼搏。然後在烏江,回憶,惜別。“力拔山兮,氣蓋兮……虞兮虞兮奈何兮。”楚歌的淒涼迴盪。我喜歡亡國之帝——溥儀,在皇太后顫抖的將玉璽交出時,他正在爬樹、嬉笑。然後儘自己所能,普天下眾生。直到他沒有了故宮一角,顛沛流離。

或許我曾夢見歷史,卻沒有親生經歷。可是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人物,因為《史記》。以前我總是在歷史的小黑屋,沒有陽光,沒有雨露,可現在,我懂了。

請不要輕易說誰好誰壞,誰是誰非,請認真讀每一位歷史人物。就如《史記》所說。

史記讀後感 篇14

提起劉邦,大家肯定並不陌生。每當我閱讀《史記》,讀到關於他的事蹟時,總是不禁讚歎道:“他真不愧是一代梟雄!”

劉邦心胸寬廣,寬厚待人。《史記》裡記載,當時,農民起義,反叛秦朝,需要一個人先打入關中瓦解秦朝。眾將領閉口不談實力雄厚的項羽,卻一致推薦劉邦,因為他們認為劉邦是寬厚長者,只有他能使百姓信服。劉邦藉此樹立威信,充實軍隊,贏得民心,為後面的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深知,唯有不欺凌,不暴虐,寬厚待人,才能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劉邦知人善任,任才唯賢。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比不上張良;安撫百姓,鎮守國家,他比不上蕭何;連兵百萬,百戰百勝,他比不上韓信,但是他卻能充分地任用他們,並且親之信之,他的成功與這是分不開的。若不是劉邦的知人善任,一代奇才陳平就不會投奔他;若不是劉邦的任才唯賢,著名說客酈食其也不會依附他。他深知,唯有廣招人才,舉賢使能,團結一心,才能共同推翻強大的秦朝。

劉邦廣開言路,虛心接受。劉邦並不是神人,於是他便廣開言路,察納雅言。別人提出的建議,他總是虛心接受,思慮再三後決定是否聽從。《史記》記載,劉邦與項羽對戰時,楚軍把漢軍圍困在滎陽。正在劉邦犯愁的時候,一個小官陳平獻計:離間項羽和他的部下。劉邦並沒因為陳平出身卑微,而對他的計策不屑一顧,而是加以分析,肯定了這條計策。陳平還需要四萬斤黃金,劉邦也不因為他是小官而不同意。就這樣,劉邦成功削弱了對手,壯大了自己。他深知,唯有多傾聽別人的意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統一天下,實現霸業,成為梟雄!

從一個平民百姓,到一代偉大梟雄,是劉邦的點點滴滴改變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