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通用14篇)

史記2.21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通用14篇)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1

今我讀了《史記》李將軍列傳,感受頗深。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說桃子和李子都不會說自己有多麼好吃,但人們卻都來採摘食用,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此言雖小,卻可以諭大也。

李廣,世代為將,其祖先李信是秦時追獲燕國太子丹的大將。李家世代授受弓法,精於射箭。李廣更是善於騎馬射箭,在戰場上以力戰聞名,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只要他出現在敵人軍陣前,敵人便聞風喪膽、抱頭鼠竄。漢文帝感嘆地說:“可惜啊,你沒有遇上時機,如果你趕上高皇帝的時代,封為萬戶候,那還用說嗎?”他帶兵打仗,對待士兵寬厚溫和而不刻,與士兵共患難、同享樂。李廣死後,全國上下老百姓都為他流淚。

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本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本身行為不端正,雖然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李廣就是此言所說的前者,他為人忠實誠信,打仗沉著勇敢。他雖然誠懇質樸像個鄉下人,又不善言辭,但士兵們都願意隨他行軍打仗,樂於聽他的指揮。李廣“其身正,不令而行”。

西楚霸王項羽他脾氣暴躁,不納忠言,後來他在陰陵迷了路,向一耕田老者問路,大聲喊著:“老頭,路往哪走?”老者見他沒禮貌,騙他說,往左走。項羽便率領殘餘的騎兵向左騎去,後陷入了沼澤地,被漢王派來的大軍團團包圍,項羽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自殺。此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

我們學習歷史,要像嚼泡泡糖似的,讀懂《史記》,要像李廣那樣做一個“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諺語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即:能實際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談闊論,能高談闊論的人未必能實際去做。此言非虛言也,人要有真才實料,不要枉有虛言。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2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史記》作為一本史書,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它儲存了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部文學名著,它對歷史事件的精彩再現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讓我們體悟了文學在歷史中的表現力,使我們能細細品味一個史家的苦心、一個史家的風骨、一個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許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來者”的真正意義吧!

《史記》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對帝王將相、賢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對歷史現象的生動詮釋,當然這些都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學色彩呵文學價值,那麼就讓我們通過《李將軍列傳》來看看司馬遷是如何用文學之筆描繪西漢歷史和這位名將。

一、典型事件和細節展現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主要選取了李廣在生涯中具有傳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敵、雁門關脫險、右北平之戰以及出擊匈奴請為前將軍進行記寫,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在沙場上奮勇殺敵、對敵經驗豐富、藝高人膽大的軍人形象。尤其是雁門關脫險,司馬遷用字精煉,僅選取了“佯死”、“睨”、“暫騰”、“上胡兒馬”、“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不到20字,就將“飛將軍”逃出生天的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宛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個個驚險的畫面,使智謀過人、忠誠勇敢的“飛將軍”形象躍然紙上。同時,文中“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也從側面表現了李廣的英勇善戰。

此外,司馬遷在細節描寫方面為我們完善了李廣的其他方面特質。他選用了“中石沒鏃”、“善射……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等事件展現了李廣射箭技術之高超;“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展現了他為人剛猛和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賞賜輒分其麾下”、“家無餘財”、“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待士卒寬緩不苛”等細節反應了李廣廉潔輕財、愛護士卒、與兵士同樂等獨特個性。

二、比較法

《李將軍列傳》中提到武帝初立時以廣為未央衛尉,司馬遷就將他和當時的另一個衛尉——程不識進行了比較。程不識治軍煩擾,兵士擊刀鬥,至天明不得休;李廣治軍簡易,軍士自便,僅遠斥候警戒,士卒鹹樂為之死。一繁一簡,可見二人之間的差別,更突出了李廣治軍的卓而不群和獨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戰中,左賢王圍廣,軍士皆恐,而廣獨不懼,派兒子李敢直穿胡陣安定軍心,並在胡兵急擊、漢卒傷亡過半的情況下,憑藉過人箭術殺傷多位敵方裨將,意氣自如地治軍,可見其勇毅、其果敢、其臨危不懼的精神。

文中還將李廣驍勇卻無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卻數次擢升進行了對比,李廣勞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難封一事也讓人無限唏噓。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通過李廣與衛青和霍去病的比較,表現李廣的完美人格。李廣親近士卒分賞給屬下,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衛青、霍去病則寧可封賞物品壞掉業不肯用於慰問忍飢挨餓的屬下,這樣一來李廣的親民與衛青和霍去病的驕矜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形中加深了讀者對李廣的愛戴、同情之心。

三、議論性、抒情性語言

除了典型描寫與對比寫外,司馬遷專門在《史記》中設定了議論語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們是作者抒發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對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昇華也有著重大作用。

在《李將軍列傳》末尾,對於李廣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評價為“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他的彪炳功績,表達對他在權貴壓抑中引刀自剄的無限同情和哀痛。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司馬遷則引用了蘇建和衛青的對話,來表明衛青身居高位卻不願招選賢士,唯恐觸怒帝王威嚴的心理。從司馬遷對兩位將軍的評價也不難看出司馬遷的愛憎。這種將情感融入歷史的作法,使史料脫離的死板的實錄,喚發出新的生命力,體現了《史記》的抒情性和司馬遷不媚上的風骨。

我們從《李將軍列傳》中看見了“不叫胡馬度陰山”的千古名將,體會到了司馬遷在處理史料時的匠心獨運,也感受到了文學之筆在《史記》中的灼灼光輝。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3

《李將軍列傳》是史記中耳熟能詳的名篇,主角是名垂千古的李廣將軍。司馬遷以飽含深情的筆觸,詳盡刻畫了李廣及李家命運的跌宕起伏和悲慘的結局,感慨世事難料與命運的不公,讀罷無不令人扼腕嘆息。

司馬遷最漂亮的是結尾處的評論: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一句話,李廣老實人一個,功勞很多但命運多舛,雖未封侯但也被後人所惦記。

一、名為讚譽,實是無聲的感嘆和無理天問。

細讀《史記》,太史公對悲劇人物都有非常高的讚譽,有的甚至言過其實,如後人也有人說,其實李廣的功和才能被司馬遷誇大了。司馬遷有著濃重的悲劇英雄情結。在《史記》中司馬遷寫了大大小小一共120個悲劇人物。比如英勇無比的楚霸王,命運多舛的李廣,懷才不遇投江自盡的屈原,等等。

司馬遷為何對悲劇人物會如此情有獨衷?我想,這應該從更寬闊的視角去思考,去找答案。

對於悲劇,阿里士多得曾說,“它能夠藉助於引起人們的憐憫之情和恐懼之情,來使人們的靈魂得到淨化和陶冶”,所以至少在西方文藝界中,悲劇是非常重要的題材,最著名的如希臘悲劇。很多人看來,悲劇的重要性遠超喜劇。原因是喜劇隱瞞不幸,悲劇讓人直面苦難,而人類總體上是悲大於喜。即使在當今社會,科技如此發達,而面對自然災害等,人類很多時候還是感到無能無力,就遑論古代了。苦難遠遠多於歡樂,而有時我自己也在想,快樂其實是不存在的,而苦難往往卻是樂觀事實。

不僅如此,人類看重悲劇,是因為大家看到悲劇的主角其實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恐懼和憂傷。悲劇凸顯的是命運對人的操縱和玩弄,但更是人類對命運不桀的抗爭。在看到人類的共同命運出現以後,人們就比較不會與別人斤斤計較了。這是悲劇的力量!

同樣,太史公在悲劇中表現了崇高的人對於命運的抗爭。即使命運不可戰勝,但人的意志同樣是不可屈服的,需要通過主觀努力來抗爭。李廣就是這樣一位典型,儘管結果未隧人願。李廣早年賦閒在家無所事事,也不忘時常練習武藝,隨時準備披甲上陣,為國分憂。一旦有機會,就會努力去爭取。雖然未能功成名就,但卻敗猶榮啊,猶為值得尊敬。魯迅先生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大概說的就是這樣一些人物。

二、李廣難封緣數奇?

成功=才能+命運。才能是必要條件,命好是充分因素。一般而言,人生的四種結局:1)才能和機會都俱備。功成名就,衣錦還鄉。2)有才能與機會,懷才不遇,壯志難酬。3)沒才能過才能一般,但賊多機會。也能成功。而史記中的很多人,雖然才能平平,但命很好,最後得以封侯,位列九卿。如前面提到的張丞相、周昌、申屠嘉等人,還有公孫弘,司馬遷說“行義雖修,然亦遇時”。4)沒才能又沒機會,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卻是很多芸芸眾生的現實。

唐代詩人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命,李廣難封緣數奇。”所謂數奇,就是俗稱的命不好。縱觀李的一生,並非沒有機會,但總是事與願違,無功而返,與成功擦肩而過。

李將軍的悲,提到最多的恰恰在於“不遇時”。從漢文帝十四年至漢武帝元狩四年,李廣歷經三朝,從軍四十七年,大小七十餘。文帝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文帝真是一語成讖啊。第二次,漠北之戰前,李廣曾主動請戰於漢武帝,武帝以為他命運不好沒有同意。但是在李廣的再三請求下武帝才勉強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認為李廣“數奇”,也是由於李廣戰績之不堪所導致的。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第三次,漢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軍出塞。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路,每軍一萬人。本來這次出塞,四個人都有機會靠優異的成績獲得主帥的位置。但是運氣和個人素質讓四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情況。公孫賀在塞外旅遊一圈,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靠個人的機智和勇武才逃脫。衛青的運氣和戰略眼光都很好,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聖地龍城。所以有人認為,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並不是指李廣,而是指衛青。

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大戰役,衛青已經是主帥了。因為受武帝囑咐不能用李廣為先鋒,也為了給新失侯的好友一個立功機會,衛青拒絕了李廣擔任前鋒的要求,而令其側路襲擊。但是李廣的壞運氣再次發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這時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參加大型戰役了。不僅沒立成功封成侯,還要面對軍法處那些筆桿子的羞辱。絕望加羞恥,致使他引刀自剄,一代悲情名將就此隕落。

但細想一下,李廣在與匈奴對陣時,很多時候都陰差陽錯,未能立功,但在追逐射鵰手、被俘後設計逃脫等方面並非數奇,只不過謝謝場景都與立功無關,很多的是體現李廣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

三、究竟是什麼導致李廣難封?

除了數奇這個因素,究竟還有哪些因素,導致李廣難封?

第一,功不夠。西漢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1)捕斬敵軍重要首領:如王、相、將軍、閼氏等;2)斬敵千級以上;3)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4)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兒子可以獲封侯。所以說衛青兒子身在襁褓得以封侯,是沾了父親戰功赫赫的光;而霍去病17歲獲封冠軍侯,更是因其一戰成名,僅首戰就斬敵2028人,還多次俘虜匈奴的王、相、將軍。所以說他們獲封都是符合西漢的封侯標準的,而非是倚仗外戚的身份和漢武帝的偏愛。再以李廣的平生戰績對照此標準:李廣在文景兩朝主要負責的是對匈的防守工作,而武帝時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縱觀李廣在七十餘戰中的表現,雖然是英勇無雙,對敵人有極大的震懾作用,但均是殲敵不夠,也未能俘獲敵方重要首領,甚至還有不少敗績,沒有封侯達到資格。

而漢高祖劉邦曾與群臣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這對整個漢朝歷史的約束是極大的,司馬遷與李廣相似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李廣極為同情,為他單獨列傳,突出了李廣的英勇善戰,才華橫溢,然而對戰功卻大多用“殺首虜多”等模糊語言表述,而李廣無有大功,是終其一生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

第二、上錯船。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當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這本是李廣封侯的最佳機會,可是李廣卻私自接受樑孝王的將軍印信,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樑孝王是漢景帝的政治競爭對手,樑孝王甚至一度通過竇太后逼文帝傳位於他,要不是竇嬰及時阻止,文帝很難下臺階。樑孝王此舉不過是希望李廣能支援他爭奪帝位,李廣竟糊塗到接受他的將軍印信,漢景帝不處罰他實已十分仁慈了。

第三、不迎上。漢武帝希望開疆拓土,本身更喜愛青年將領擔當大任。漢武帝前中期很喜歡衛青,封他做大將軍,為軍政最高統帥,而當霍去病湧現出來後,衛青就被漢武帝冷落了。而李廣多次出戰匈奴無有勝績,還有全軍覆沒被生擒的歷史,以至於最後每次有人向漢武帝舉薦李廣,漢武帝都不確信李廣的能力。

第四、氣度窄。李廣在家閒居時,曾有一天外出打獵,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我們不清楚李廣要殺霸陵令的理由,因為客觀上人家是忠於職守,雖然主觀上可能有趨炎附勢的心態,但也不至於要誅殺的地步。在這一點上李廣與韓安國和韓信相比,都差太多。

話說一次韓安國因犯法被判罪,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韓安國說:“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田甲說:“要是再燃燒就撒一泡尿澆滅它。”過了不久,樑國內史的職位空缺,漢朝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樑國內史,從囚徒中起家擔任二千石級的官員。田甲棄官逃跑了。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田甲便脫衣露胸前去謝罪。韓安國笑著說:“你可以撒尿了!像你們這些人值得我懲辦嗎?”最後友好地對待他。宰相肚裡能撐船啊!

即使同為武將,韓信也無李廣不同。韓信落魄時,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後來韓信召見曾經讓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年輕人,任用他做了中尉。

第五、愛冒險。李廣武藝超群,英勇過人,卻愛逞匹夫之勇,做為將軍,經常一個人衝上去與敵人拼殺,置大軍於不顧,經常與部下失去聯絡,另外,李廣帶兵習慣率性而為,軍紀不嚴,對作戰沒有策略和部署,只是一味衝殺,所以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多次看到李廣在戰役中憑藉自身的好武藝和好箭法擊退敵人,卻看不到他統領軍隊集體作戰的描述。比如,李廣射箭的確無人能及,但他的辦法是,見到敵人逼近,不在幾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一發箭敵人立即應弦倒下。因此,他帶兵出擊多次被圍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撲傷。

李廣非常自負。他在鎮守隴西時,公孫昆訝向皇帝哭訴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所以,無論是逞勇退匈奴神鵰能手,還是射石博虎,或是被俘後奪騎逃脫,都是如此。作為一名軍人,李廣無疑是傑出的,但作為統帥,或許是不夠優秀的。

第六、殺已降。有一次,李廣曾與星座大師王朔談及自己未能封侯的原因,李廣自己說:“我過去做隴西太守時,羌人曾經反叛,我誘降了他們,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歁詐的方法在一天裡把他們殺死了。直到現在最悔恨的只有這一件事。”王朔說:“罪禍沒有比殺投降的人再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第七、不轉型。無法適應從被動防禦到主動進攻的轉變:文景時期,李廣正值能征慣戰的年歲,經常打出以少勝多的漂亮戰役,但當時西漢的國力尚不足以支援大規模的對匈奴作戰,所以李廣的用兵主要是以防守為主,難以建功。而到了武帝時期,西漢歷兵秣馬主動進攻匈奴時,李廣難以適應大規模騎兵作戰,習慣了陣地戰的李廣也難以適應長途奔襲,伺機殺敵的新型戰法,所以敗多勝少。在最後一次漠北大戰中竟然迷路,說明李廣不適合草原作戰,而同期的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從無迷路,而且每次都有戰功,差別顯而易見。

四、愛兵如子,帶軍有方,卻敗多勝少。

大家懷念李廣,其中一個因素是李廣愛兵和別具一格的帶兵方法。

比如,李廣很廉潔,得到賞賜常常分給部下,飲食與士卒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任俸祿兩千石的官四十餘年,家裡沒有剩餘的錢財。李廣帶兵,每到缺糧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過水,他不到水邊去;士卒不全吃過飯,他不吃飯。他待人寬厚不苛刻,士卒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出力。

另外,李廣帶兵自有一套。他和程不識從前都任邊郡太守併兼管軍隊駐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時侯,李廣行軍無嚴格佇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佈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程不識對隊伍編制、行軍佇列駐營陣勢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毫不含糊,甚至通宵達旦,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

程不識說:“李廣治軍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命。我的軍隊雖軍務繁忙,但敵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時,李廣、程不識都是漢朝邊郡名將,但匈奴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

但是,結果卻正如司馬光評論的那樣,“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作為一名軍人,如果最終無法取勝,也是最大的悲哀。人說“慈不帶兵”,李廣的確做到了,但卻也沒有給下屬創造很多升官加爵的機會。但不論如何,在封建時代,將軍能夠如此體惜和平等地對待士兵,是難言可貴的啊!

五、封與不封,其實結果都一樣。

如果說難封是李廣一個人的不幸,而他們李家有的封侯,結果還不如李廣。李廣大兒子、二兒子都比李廣死的早,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李廣經歷過。李廣弟弟李蔡才能聲望不及他,但靠自己努力,也終於擠進丞相行列,只是後來犯罪,被責令自殺。李廣自己難封,也被迫自殺。

小兒子李敢,為父報仇,打傷衛青,雖未被衛青追究,但卻被霍去病故意設計射死,漢武帝也沒有追究,僅作為一樁“鹿撞死事故”草草息事寧人。孫子李陵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進攻匈奴。敵不寡眾,彈盡糧絕,被俘。單于愛才,將女兒嫁給李陵。結果被當朝視為“漢奸”。滿門抄斬,李家聲名自此敗壞。過去凡在李家門下做過賓客的,都為李陵事感到羞恥。司馬遷為李陵說一句公正話,也慘遭宮刑。

但其實,李家精忠,不亞嶽武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信,後來唐朝李淵和李世民都追李廣李敢為先祖,此為後話。

封侯者,未必善終,未豐者,卻活在歷史中。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4

夜讀《李將軍列傳》,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燈下猶如活過來一般。讀第一遍,便為李將軍功勳卓著,卻長期遭受壓抑,最終被迫自殺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讀第二遍,又被李將軍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讀第三遍,不覺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將李廣的高風亮節足以使我輩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李廣作為將軍,一生征戰沙場,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他英勇善戰,智勇雙全,帶兵有道,常常為兵士做出表率。當李廣帶著百來騎兵追擊射鵰者的時候,憑著自己高超的射術,殺死兩個,活捉一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這樣的緊急關頭,李廣的百名騎兵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可李廣卻鎮定自若,出奇謀退了敵兵,保全了部隊。真可謂有勇有謀,緊急關頭現大智,在士兵前做出了表率。

李將軍又是一個重情重義、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將軍。李廣的俸祿為兩千石,四十餘年,家裡卻沒有多餘的錢財。每受賞賜,他總是和士兵們一起分享。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都甘願在他麾下,“鹹樂為之死”。所以每次戰鬥,李廣的部下總能擰成一股繩,奮不顧身,英勇殺敵。

李將軍還是一個敢於負起責任的人。在最後一次和衛青共同對付匈奴的時候,衛青讓朋友公孫敖和自己一起攻打單于,而把李廣調開,讓他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最終迷失道路。衛青派長史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而李廣卻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去了之後,因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而拔刀自刎了。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而死。

掩卷沉思,從李廣的品性和遭遇延伸開去,我們可以獲益良多。一個人一身中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難和挫折,如何去處理和麵對這些事情和問題呢?是冷靜的沉著,不以個人得失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準繩,還是斤斤計較功名利祿的索取和獲得?

當今這個時代,李廣這樣的品質是十分欠缺的。他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現代人的正好相反;他的重情重義、大智大勇,現代人的薄情寡義、膽小怕事;他的寧可自刎,也不願受辱,現代人的鮮廉寡恥、虛偽透頂。

記得父親曾對我說起過他的青年時代。當時我們農場裡不管是幹部還是群眾,大家都一起勞作,甚至一起吃睡,相處十分融洽。但是現在不同了,場裡的領導幹部一年也難得去幾趟下面各個村子裡,更別說是一起勞動了。偶爾去一趟,也只是隔著車窗向外望一下,沒有深入瞭解。前後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想,不管什麼年代,幹群關係、幹部作風都應該是關鍵的問題吧。倘若做幹部的能有李將軍的表率作用,能有愛民如子的品性,我們親愛的祖國是不是會前進得更快些?農村經濟的狀況是不是會大有好轉?

現代人很少有少有能負起責任的。一個公司裡出了問題,主管就會說,這是張經理的錯,是李經理的錯。一個小孩偷了別人的東西,被人抓住後,他會說,這是我媽媽的錯,她沒有給我買最好的。一個學生成績下滑,她會說,這是我爸爸的錯,他沒有給我請家教。這就是沒有負起責任。

日本有家三菱公司,在上海開了一家分店。進入上海市場之後,市場佔有額迅速增加,沒過多久,就搶佔了大部分的電梯市場。上海原先那家最大的電梯公司尋找原因,一直沒有找到。後來才發現是這樣的:三菱公司的員工都能負起責任,這已經成為了他們公司的文化。當顧客打電話說電梯出了問題,三菱公司的員工說的第一句話是,這是我們的錯,我馬上趕來。便開始找原因,開始維修。結果發現是使用電梯不當造成的。然而我們來聽聽別人是怎麼說的:“這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沒有讓您很清楚電梯的使用。”結果使用者很不好意思。

上海電梯公司不是這樣的。當顧客要求維修時,他們首先會反問幾次,不是吧?怎麼會呢?上次不是好好的嗎?然後極不情願地緩慢過去,檢查完之後,他們告訴顧客,這是那些該死的裝電梯的錯。顧客於是問,你們是幹什麼的?我們是修電梯的。他們回答。

所以,負起責任,講究誠信不僅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是一張通行證,在經濟領域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和諧。

李廣的品性值得我們學習,也促使我們反思。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5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滕王閣序》

文帝十四年,一位滿腔熱血的青年參軍抗擊匈奴,他的心裡秉承著無數人們從古自今的夢想—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可造化弄人,世事無常。漢文帝的一次評價"可惜你生不逢時,如果在漢高祖時期,萬戶侯豈在話下!”這無意之語就如同魔咒一樣伴隨了李廣的一生。但歷史同樣給了我們一個活靈活現的李廣,一個兼併傳奇與悲劇的人生。

他有勇有謀,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沉著應對,準確地揣摩到了敵人的心思,懾退敵人。輾轉於各邊郡間,任太守一職,守衛大漢王朝邊境長達四十餘年,作戰勇猛,連匈奴都不敢來侵犯。花甲之年,仍能飛身奪胡兒馬匹與弓箭,真是令人敬佩!

他體恤將士,深受將士愛戴。賞賜通通分給部下,士兵不全喝到水,他就不喝。士兵沒全吃到飯,他就不吃。他對將士寬厚和氣不苛刻,讓許多將士樂於效命。

他箭術高超,生於射箭世家,自幼學箭,臂長如猿,平日以射箭為消遣。世皆驚歎—李廣為將,才氣無雙。世世受射,射無不當。射箭有射虎之威,入石之效。

但他也心胸狹隘,酒醉過陵亭,路有都尉阻,扣留陵亭下。天子招李廣,任其為太守,都尉隨其去,誰知招殺手。

他性情高傲,置身於沙場中,對朝廷於不聞不顧。這也是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期李蔡、衛青、乃至霍去病都漸漸得賞地封侯,可他,過錯沒人保,苦功不相成。

終究李廣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但不完美方顯真實。四十餘年的光陰逝去了,曾今意氣風發的青年也變成壯志未酬的老年人。四十餘年讓百姓免遭塗炭,四十餘年使國土免遭踐踏,難哉!難哉!他這一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統治者卻不理不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他逝去了,百姓和將士們的淚水方能體現他的功勳卓著,只有人民才能給予最公正的評價。

歷史是公平的,只有時間才能丈量李廣的偉大。後代的帝王們有的奉他為先祖,有的為他修寺廟等等。至今他的形象仍活躍於文字上,他的英姿浮也仍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6

他,魁梧高大的身材,百步穿楊的箭法。行走於蒼茫大漠,馳騁於天地之間,如太湖水一般深邃的是他的眼眸,如太行山一樣凝重的是她的背影。那就是李廣,聽,他來了——

“我一生戎馬,立下多少大功!不想,如今不僅丟了身家性命,連封賞也輪不上了。”眼前的這個人,飽經歲月的滄桑,一臉的茫然與無奈。我與李將軍同坐於他曾擁有的山河之間,聽他肆意傾訴他對大漠的愛與淒涼。他說他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可以擊潰匈奴,這片純淨的天地,包含了它太多的愛,太多的辛酸。李光捧起一把沙土,嗅著那陽光的芬芳。李將軍的情,又多麼深,他是眷戀這山河的呀!

可是,竟落了個功過相抵。“我可打過這匈奴七十場了呀!”是啊,此刻的他,應想著那戰場上,風在耳邊呼嘯,自己的颯爽英姿了吧!“事過境遷呀,我愛過這大漠,可最終還是葬身於此了。”這世道大概恨透了這個“飛將軍”了吧!一生戎馬,可一點功名也沒有得到啊,李將軍不愛功名,可他也愛這大漠阿!只因秦王的一句話,一生功績,就此灰飛煙滅。歷史對李廣太薄,在次征戰七十餘次,竟迷失了生的道路,這也許就是李廣的命吧!

“老天也畢竟待我不差,青史留名呀!哎——”大漠圓圓落日的映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這也許使我永遠難以忘記的千年一嘆吧!

衛將軍青,衛子夫弟弟,同為平陽公主家奴,衛子夫幸於漢武帝,得皇子,衛青同時受重用。元光五年,就是馬邑之圍後四年,漢同出四路大軍襲匈奴,獨衛青襲龍城得勝而回。元朔元年,衛青出雁門俘虜匈奴千人,明年,得黃河南地,現在的鄂爾多斯草原,建立朔方郡。元朔五年出朔方郡擊潰右賢王,俘虜五千人,拜為大將軍,其三子皆封候,元朔六年衛青出定襄,無功,霍去病八百騎,深入敵後數百里,斬首二千二十八級,封千戶候。同年,漢武帝新寵王夫人壽,衛青以五百金為禮。三年後,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功祁連山,得酋塗王,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闕氏,增封候過萬,貴比衛青。元綬四年,去病衛青各五萬騎,衛青會戰於單于,斬首萬九千級,單于失蹤。去病五萬騎襲王庭,封狼居胥山,單于姑衍,登臨瀚海,斬首七萬四百四十三騎。去病增封五千戶,自此去病貴於衛青。衛青禮帶士兵,同甘苦,去病為人少而不洩,有氣敢任,曾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武帝待之甚厚,從軍時數十太官伺候伙食,經常丟棄剩餘的酒肉,而士兵有飢餓不飽者。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7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史記》作為一本史書,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它儲存了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部文學名著,它對歷史事件的精彩再現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讓我們體悟了文學在歷史中的表現力,使我們能細細品味一個史家的苦心、一個史家的風骨、一個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許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來者”的真正意義吧!

《史記》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對帝王將相、賢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對歷史現象的生動詮釋,當然這些都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學色彩呵文學價值,那麼就讓我們通過《李將軍列傳》來看看司馬遷是如何用文學之筆描繪西漢歷史和這位名將。

一、典型事件和細節展現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主要選取了李廣在生涯中具有傳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敵、雁門關脫險、右北平之戰以及出擊匈奴請為前將軍進行記寫,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在沙場上奮勇殺敵、對敵經驗豐富、藝高人膽大的軍人形象。尤其是雁門關脫險,司馬遷用字精煉,僅選取了“佯死”、“睨”、“暫騰”、“上胡兒馬”、“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不到20字,就將“飛將軍”逃出生天的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宛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個個驚險的畫面,使智謀過人、忠誠勇敢的“飛將軍”形象躍然紙上。同時,文中“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也從側面表現了李廣的英勇善戰。

此外,司馬遷在細節描寫方面為我們完善了李廣的其他方面特質。他選用了“中石沒鏃”、“善射……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等事件展現了李廣射箭技術之高超;“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展現了他為人剛猛和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賞賜輒分其麾下”、“家無餘財”、“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待士卒寬緩不苛”等細節反應了李廣廉潔輕財、愛護士卒、與兵士同樂等獨特個性。

二、比較法

《李將軍列傳》中提到武帝初立時以廣為未央衛尉,司馬遷就將他和當時的另一個衛尉——程不識進行了比較。程不識治軍煩擾,兵士擊刀鬥,至天明不得休;李廣治軍簡易,軍士自便,僅遠斥候警戒,士卒鹹樂為之死。一繁一簡,可見二人之間的差別,更突出了李廣治軍的卓而不群和獨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戰中,左賢王圍廣,軍士皆恐,而廣獨不懼,派兒子李敢直穿胡陣安定軍心,並在胡兵急擊、漢卒傷亡過半的情況下,憑藉過人箭術殺傷多位敵方裨將,意氣自如地治軍,可見其勇毅、其果敢、其臨危不懼的精神。

文中還將李廣驍勇卻無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卻數次擢升進行了對比,李廣勞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難封一事也讓人無限唏噓。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通過李廣與衛青和霍去病的比較,表現李廣的完美人格。李廣親近士卒分賞給屬下,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衛青、霍去病則寧可封賞物品壞掉業不肯用於慰問忍飢挨餓的屬下,這樣一來李廣的親民與衛青和霍去病的驕矜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形中加深了讀者對李廣的愛戴、同情之心。

三、議論性、抒情性語言

除了典型描寫與對比寫外,司馬遷專門在《史記》中設定了議論語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們是作者抒發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對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昇華也有著重大作用。

在《李將軍列傳》末尾,對於李廣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評價為“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他的彪炳功績,表達對他在權貴壓抑中引刀自剄的無限同情和哀痛。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司馬遷則引用了蘇建和衛青的對話,來表明衛青身居高位卻不願招選賢士,唯恐觸怒帝王威嚴的心理。從司馬遷對兩位將軍的評價也不難看出司馬遷的愛憎。這種將情感融入歷史的作法,使史料脫離的死板的實錄,喚發出新的生命力,體現了《史記》的抒情性和司馬遷不媚上的風骨。

我們從《李將軍列傳》中看見了“不叫胡馬度陰山”的千古名將,體會到了司馬遷在處理史料時的匠心獨運,也感受到了文學之筆在《史記》中的灼灼光輝。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8

西漢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劉恆、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最後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讚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19年,李廣任前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時年李廣六十有餘。出行前,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體衰,命運不好,暗授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單于對敵。

出邊塞以後,由於衛青事先曾抓到敵兵,知道單于的藏身之所,受漢武帝暗託的大將軍衛青要自己帶兵和中將軍公孫敖去捉拿單于,卻命令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yì)其(jī)從東路包抄。東路相對較遠,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軍駐行。李廣親臨衛青帳前請求說:“我是前將軍,理應衝鋒在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從東路包抄;況且我從少年時就多次與匈奴作戰,今天終於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與單于決一死戰。”

怎奈衛青一意孤行,最終沒有答應李廣的請求。李廣憂怒異常,憤而領軍與趙食其合兵從東路出發。進入荒原之後,由於部隊沒有嚮導,結果大軍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為扼腕嘆息的是,衛青與單于交戰後,雖然擊退單于大軍,但是並沒有俘獲單于。

衛青公孫敖只得收兵,歸途中才遇到了趕來支援的李廣和趙食其。

後衛青派長史詢問李廣和趙食其迷路的原因,並要給漢武帝上書備述軍情,李廣憤而拒答。衛青又責令李廣軍中人員前去受審。李廣說:“他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將軍帳前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帳前,李廣說:“我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大小小對戰七十餘次,現在有幸隨大將軍征討單于,可大將軍卻把我的部隊調去迂迴包抄,最終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李廣一生剛烈,仰天長嘆:“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憤而拔刀自刎。

李廣死後,軍中將士無不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不論和李廣認識的和不認識的,都為李廣嘆息落淚。《史記?李將軍列傳》是這樣描述李廣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李廣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衛青分工有誤、並推卸責任所致。作為前將軍,李廣勇猛無比,且與匈奴多次交鋒,作戰經驗豐富,理應衝鋒在前,而衛青卻將他作為替補隊員處理;李廣迷路貽誤戰機,雖自身存在很多失誤,但衛青幾次三番威脅李廣要將軍情備奏漢武帝,李廣不堪與京師文官對簿公堂,憤而引頸自刎。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可嘆可悲!

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個公司一個企業亦然:員工要有做好本職工作,為企業創造效益的責任;領導幹部要有運籌帷幄、指揮有方的責任。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擔的責任也就不同。但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讓公司得到更好的發展,員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現實生活中,也有少數領導幹部事業心、責任感不強。有的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幹事,對工作敷衍應付、得過且過;有的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往後退,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滿足於當四平八穩的“太平官”。

“幹事難免會出錯,但不幹事百分之百地錯。”一個沒有責任意識的領導幹部是不稱職的領導幹部,一個缺乏責任感的領導幹部也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和組織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責任不僅是一種愛崗敬業的精神,更是一種敢於擔當的品質。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只有敢於擔當,不迴避矛盾,不推卸責任,才能凝聚人心,帶頭創先爭優;只有勇於負責,展現自我價值,實現理想人生,才能把幹事創業作為自己的天職;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責能力,優化責任分配,才能努力創造出無愧上級和群眾重託的業績。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9

西漢時,有吳楚之亂,有匈奴侵擾,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將,李廣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對他的評語,認為他老實木訥,不善於為自己宣傳,但他忠義還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會說話,然而摘的人很多,還是在樹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讀過《史記-李將軍列傳》之後,對他卻也不那麼佩服。

李廣雖然有名,但沒什麼大的軍功,最有名的事蹟就是一次追敵太深而身犯險境,他讓軍士們有意擺出有恃無恐的樣子,敵兵反怯,於是得而脫險。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這倒很令人懷疑真偽。另外他的箭法不錯,他的名氣一大半與箭法有關,但光是武藝高強並不能算好將領。他自己認為屢站而沒有軍功不能封候是因為沒有機會、命運不好,他去問“望氣”官員,就是觀天象、卜吉凶的官員,官員是相信報應的。

李廣雖然廉,並且愛護手下,但也曾睚眥殺人。他曾因為損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終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帶人晚上騎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攔住,李廣的從人說:“這是過去的李將軍”,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淺,偏不放行,說:“在任的將軍都不能夜行,何況過去的”。沒過多久,匈奴又來了,皇上又讓李廣當了將軍,李廣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這比起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廣顯得太小心眼兒了。

不過李廣雖不讓人很佩服,但作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還頗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終的也少。李廣本人六十多歲還主動請兵,跟著衛青,衛青不給李廣正面對敵的機會,最後還責怪李廣誤了軍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廣要被處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對“刀筆吏”。李廣的堂弟李蔡已經當了丞相了,卻因為侵佔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問罪,不願上公堂,自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因為父親的緣故怨恨衛青,打傷了衛青,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殺了。李廣的孫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敵眾,被捉,卻沒有像他爺爺那樣逃脫,最終降了匈奴,並當了單于的女婿,這樣留在漢的老母、妻子和兒子就都被殺了。李家至此徹底敗落。說是三代培養一個貴族,其實富貴也不過三代。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10

大凡讀古文,尤其是文獻,文字雖然言簡意賅,但總的感覺,一是枯燥,二是深奧難懂。但是,讀《史記》卻不然,他的人物傳記讀來出神入化,令人手不釋卷,愛不釋手。隨著知識的豐富和閱歷的增加,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了。

《史記》不僅是永垂不朽的歷史鉅著,更是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史記》全書取材廣泛,語言生動、豐富,情節引人入勝,使人讀來既無冗長、空洞之感,又能發人深省,不愧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的典範。這些特點,在它的人物傳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獨到、細緻,以生動形象的事例,刻畫出人物的靈魂,使人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寫作手法上,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烘托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同時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兼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寓論於史,即表明了作者的愛憎,又引人深思,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我們僅從《李將軍列傳》中就能完全感受到這部博大精深的的歷史鉅著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學內涵。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名篇,記述了漢代名將李廣的生平事蹟。司馬遷對李廣大加讚揚、推崇備至,認為李廣武藝高超、作戰勇敢、智勇雙全,同時仁愛士卒、不貪錢財,並且為人簡易、號令不煩,可以說是德才兼備,不愧為一代名將。此外,作者還筆端含情,對李廣一生未能封侯並且最終含冤而死的悲劇命運傾注了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了對權威者的憤慨。

李廣是當時一位激起人們廣泛同情與普遍愛戴的民族英雄,他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這些豐富的材料給司馬遷為李廣作傳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廣大人民對李廣的惋惜和懷念之情也為司馬遷作傳奠定了感情基調。在這部作品中,司馬遷用飽含激情的筆墨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形象地塑造了李光的鮮活形象。難怪明朝的茅坤評價道:“讀《李廣傳》即欲力鬥。”就是說,這部傳記作品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李廣那種之生死於不顧於敵奮戰的精神和不屈服於命運壓力、頑強抗爭的品格。一篇傳記作品能有如此高的感染力,這不能不說明司馬遷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不是記流水賬,也不是事無鉅細再現人物生平,而是從塑造歷史人物形象出發,在材料的取捨上慎重地選擇。《史記》全書人物數百,無一雷同者,最重要的就是司馬遷在選材取料上匠心獨運。從《李將軍列傳》中我們看到,這篇傳記雖然記述了李廣的一生,但是司馬遷主要抓住能反映李廣性格特點的幾件事和與此相聯絡的生活片斷,藝術地再現李廣的形象。如射虎、智逃等都起到以小見大、以微見著的效果,使李廣機智、善射、愛兵如子的形象躍然紙上。唐代詩人王昌齡就有詩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詩人高適更是站在士兵的立場上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尤憶李將軍。”(《燕歌行》)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對現實的評判,它必然打上作家思想感情的烙印,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史記》也是如此。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既是通過對歷史現象的研究來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在《李將軍列傳》中,作家通過具體事實的描寫,來反映李廣一生的際遇,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及其社會的黑暗。

千百年來李廣的形象一直活在人民的心裡,這不能不與司馬遷卓絕的文筆有關。《史記》博大精深的思想、奇偉瑰麗的內容、別具一格的形式和無比寶貴的藝術經驗已經融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血液和靈魂之中,一直傳承並延續。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11

李廣其人,功有之,過亦有之,在漢代的幾百年歷史上,他以一種極其微妙的經歷存在,與匈奴作戰七十餘場,愛士卒,輕權貴,驍勇善戰精騎射,然,萬般才華亦被棄。

人的一生太長,故事卻太短,經歷太傳奇,描述卻太平淡。司馬子長用幾頁的字句匯聚他的一生,將英雄輾轉指尖,我們僅來得及瞭解他起起落落的生平,在字裡行間感受他鮮血濺沙場,卻在朝堂上處處掣肘的無奈,同是保家衛國,部下青雲直上,他卻因種種緣由官途滯留不前。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在一個戰爭頻發的時代,人的命運是自己的奮鬥,在一個君主制下,人的命運是上位者的愛才之心,在一個複雜的官僚機構下,人的命運是關係的錯綜複雜,李廣得以以足夠高的身份馳騁沙場,在生命的最後卻依舊只能以一個這樣的身份自刎謝罪,不過可嘆一句:時耶?命耶?史上人物入朝堂,封侯拜相,擺不脫皇室的親近或疏遠,無論是漢室或是任何一個朝代,縱是千古一帝亦有個人喜好,站在人類頂尖的他們,滿足的只是大局上的成功與仁愛,他們為人間百姓而忙碌或擔憂,卻不會至始至終總為某一個人而停留,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有合適的時候,總會有另一個合適的人物在這段故事中粉墨登場,然後讓後世反覆揣摩。我們慢慢咀嚼歷史,品嚐歷史上的一切帶給我們的心酸或感懷,感慨帝王意,不可猜,玩味權臣和英雄們的意氣風發,看著他們一個一個微笑或苦澀地謝幕,讓歷史這本書翻過一頁又一頁,然後終於到了留下他們的名字的時候,李廣不過是這其中一個,帶著他的家族慢慢沒落,而歲月後的我們慢慢重溫他們的故事和光年,得到點點不知道算不算教訓和道理的教訓和道理,然後期待這些或許能舉一反三在我們如今的世界上演,其實,我們只是多了點故事可說而已。

歷史上的功與過,我們僅見九牛一毛,我們從千年後的今天對他們大肆批評或代他們遺憾,不得不有些片面,今天夜晚的月亮或許曾照耀過他們某個孤寂或是得意的夜晚,但是誰又知道今晚的月亮還是不是千年前的那輪圓月。時間在日升日落中流逝,生命在人來人往中換了一代又一代,也許"江湖"流傳的故事很美,但我們只是想讓歷史上的人物與故事來為我們的沒有道理的生活增添道理,甲乙丙丁,子醜寅卯罷了。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要告訴李廣,只是望和他共飲一壺酒,一祝沙場騁馳,壯志難掩,二敬心繫山河,暮年輾轉,三四似見,月下獨酌,愁緒難挽,五念含恨終了,一生望斷,六感後世難忘,書中重演,七八唯願,世間再見,無忌從前。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12

今天讀了《史記》之《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列傳》緊緊圍繞飛將軍李廣的精於騎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點來寫。李廣生於漢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將。李廣在衝鋒陷陣或與猛獸格鬥中表現出了無比的勇敢。但是他的才能卻讓皇帝嫉妒成恨!只讓他在邊境守衛,但是無論他走到哪裡,那裡都以英勇善戰聞名。

但最終李廣還是被封為郡太守。皇帝命他在邊境防禦匈奴。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學習卻被3個匈奴打了,李廣帶人打匈奴卻把李廣的幾十個騎兵都射死了,於是又帶兵數百去追趕。可是不久又遇到數千匈奴騎兵,這時,李廣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他冷靜分析後先安慰士兵們不要怕,又假裝出他們是大部隊派來的偵查員。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離匈奴只有不到兩裡地的路程才緩緩停下來,接著又讓士兵假裝成要在此安營紮寨的樣子,他的士兵們都怕極了,但是李廣卻堅信自己的直覺。這樣一來敵人們就真的不敢來打李廣他們了。不久,一個騎白馬的首領出來修整隊伍,這時李廣突然帶兵衝上去將他們都射死了,然後,又要求士兵們躺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色已晚偷偷把兵都給撤了。第二天李廣安然無恙的回到了大部隊。

漢武帝時,經別人推薦李廣從郡太尉調入朝廷當了未央宮太尉和程不識一樣的官職。但是李廣治軍方法簡單且有用,駐紮一般只駐紮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後又人人自便,夜間也不打更巡邏,但他能遠放哨探,同樣可以掌握敵情,所以也未遭到過敵人襲擊!但程不識軍隊制度嚴格,人人軍兵文吏對何事都極其嚴明,全軍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軍隊也沒有遭到過偷襲。李廣對他的軍隊士兵寬容和平,讓士兵生活的很快樂,士兵也很願意為他拼命。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廣,士兵也都願意跟隨李廣打匈奴。

而且李廣也同樣擁有超人般的巨大力量!!有一次李廣傍晚出去打獵,卻把一塊巨大的石頭當成了老虎,他拔劍就射,近前一看才知道那個是石頭,可他卻射入了石頭中!真是神力呀!

李廣為人還十分廉潔,得到的一點賞賜都分給自己的部下,吃點好的也分給士兵們吃。所以士兵們都十分尊重他!李廣身為一名身經百戰的老將軍一直到自己的年齡已老還要強的統領大軍去攻打匈奴兵且取得勝利!他的勇敢和執著,廉潔等高貴品質真讓人敬佩啊!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13

《李將軍列傳》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寫李廣在文帝、景帝時期的生平際遇,重點記述他為上郡太守時的一段經歷。第二部分,寫漢武帝對匈奴作戰以來,李廣為邊將的一系列活動,重點記述他出雁門擊匈奴和為右北平太守的經歷,讚揚了他關心士卒、寬緩簡易的名將風度。第三部分,寫李廣晚年為前將軍,跟隨衛青攻打匈奴,最後被傾軋逼迫而死的經過。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論贊,表達了對李廣的無限景仰。全文主要通過側面描寫、敘述、對比映襯等表現手法突出李廣的人物形象,熱情歌頌了李廣優秀品質。

一、通過李廣善射,有射虎之能;上郡之役,李廣用誘敵之際,故佈疑陣,射殺對方領軍,以弱制強;馬邑之戰,李廣被俘,並設計逃脫;跟隨張前出塞徵匈奴,李廣四千騎兵部分被匈奴左賢王率領的四萬騎兵包圍,李廣射殺八名對方副將,安撫軍心,沉著應戰,終於等到援兵等。表現了李廣的機智勇敢和精於騎射的特點。通過與程不識治軍嚴明煩擾的對比,突出李廣的治軍簡易的才能和愛護士卒、廉潔正直和的優秀品質,為士兵所擁戴。二

二、從大將軍征伐,其他人都封功,唯獨他沒有;與張騫出塞徵匈奴,他同樣無功;隨為情霍去病出塞徵匈奴,遭漢武帝和衛青的排斥和壓制,最終自殺;和李蔡相比,他一直官不上遷。這些都一方面表彰了他在抗擊匈奴入侵,保衛邊疆的戰鬥中所建立的歷史功績,對他懷才不遇的遭遇和一生屢遭排擠乃至被迫自殺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也對衛青徇私嫉賢,迫害李廣痛加批判貶斥,對漢武帝壓制賢能、賞罰不分的揭露褒貶分明,於敘事中寓論斷、寄悲憤,思想意義深刻。

三、此外,司馬遷的寫作評價客觀公正合理,從不因為決不因喜歡一個人而完全肯定他,也不因為厭惡一個人而全盤否發他。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寫李將軍退職後受辱霸陵尉,而再次被起用後,威震匈奴,同時也二話不說立即斬殺霸陵尉,先斬後奏,以洩心中不平之氣。作者也批判了李廣的這個舉動,對李廣的小人之舉加以貶斥。但從另一個方面這表現了李廣也不是完美的人物,難免小心眼、小肚量,展現了一個真實的李將軍形象。

縱觀李將軍的戎馬一生,悲多於喜。坎坎坷坷的一生印證了他為大漢征伐匈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即使含冤而死,()但卻被世世代代的百姓所愛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時至今日,我們還經常吟唱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懷念李廣事蹟的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以此來表達我們深切的懷念之情。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14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力作,體現了他刻畫人物的高超才能。在本文中,他抓住李廣一些最突出的特徵,通過一些生動、簡短的故事和細節,是人物形象極為鮮明。

文章開門見山般在一開始就向世人展示了李廣將軍的魅力:典屬國公孫昆邪在李廣戍守邊疆期間竟哭著請皇上將其召回,唯恐李廣陣亡,大漢失去一員良將。這也吸引著讀者迫不及待的去一睹這位良將的風采。果然,他沒令人失望。

面對匈奴數千騎兵,他僅有百人,竟平安逃脫。這體現了他的智慧,這智慧是生活在塞外,身經百戰的積澱,從生活中總結教訓,是我們應學習的。

這篇文章讀完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廣將軍對部下的真摯。抗擊匈奴時,他不紙上談兵,而是衝向最前方去戰鬥;他在水豐草茂的地方駐營,簡化各種文書簿冊,處處體現他對將士的體恤;遇上斷水缺糧的困境,他絕不會比士兵多喝一口水,多吃一口飯。他可是大將軍啊!幸而,他的好並不為世人忽略。他因剛強的性格而拔刀自刎,竟如同國喪!舉國哀痛卻也無法慰籍那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丈夫因壯志烈血未能揮灑而傷痕累累的心。這名良將終於隕於自己的剛強,高傲。

人無完人,李廣也不例外。他曾在家閒居多年,期間常外出打獵。一次,外出飲酒,歸時經霸陵亭,霸陵尉剛巧喝醉,對這位爆脾氣的前任將軍出言不遜,在李廣心中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

當李廣受封為右北平太守時,出人意料的邀霸陵尉一同赴任,就在大家都感嘆於他的不計前嫌時,他卻于軍中將其殺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曾於一天之內殺掉曾妄想反叛但已投降的八百多羌人。他是凶狠如虎狼,但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不是嗎?

他死了,死於自己的高傲,他或許有錯,但不至深重,可他的孫子李陵卻使曾為李氏門下賓客的人以此為恥,使李氏衰微沒落,或許是上天仍在祭奠那八百具魂靈。或許這世界,本不許人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