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5篇

史記1.8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5篇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1

大凡讀古文,尤其是文獻,文字雖然言簡意賅,但總的感覺,一是枯燥,二是深奧難懂。但是,讀《史記》卻不然,他的人物傳記讀來出神入化,令人手不釋卷,愛不釋手。隨著知識的豐富和閱歷的增加,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了。

《史記》不僅是永垂不朽的歷史鉅著,更是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史記》全書取材廣泛,語言生動、豐富,情節引人入勝,使人讀來既無冗長、空洞之感,又能發人深省,不愧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的典範。這些特點,在它的人物傳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獨到、細緻,以生動形象的事例,刻畫出人物的靈魂,使人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寫作手法上,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烘托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同時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兼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寓論於史,即表明了作者的愛憎,又引人深思,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我們僅從《李將軍列傳》中就能完全感受到這部博大精深的的歷史鉅著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學內涵。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名篇,記述了漢代名將李廣的生平事蹟。司馬遷對李廣大加讚揚、推崇備至,認為李廣武藝高超、作戰勇敢、智勇雙全,同時仁愛士卒、不貪錢財,並且為人簡易、號令不煩,可以說是德才兼備,不愧為一代名將。此外,作者還筆端含情,對李廣一生未能封侯並且最終含冤而死的悲劇命運傾注了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了對權威者的憤慨。

李廣是當時一位激起人們廣泛同情與普遍愛戴的民族英雄,他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這些豐富的材料給司馬遷為李廣作傳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廣大人民對李廣的惋惜和懷念之情也為司馬遷作傳奠定了感情基調。在這部作品中,司馬遷用飽含激情的筆墨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形象地塑造了李光的鮮活形象。難怪明朝的茅坤評價道:“讀《李廣傳》即欲力鬥。”就是說,這部傳記作品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李廣那種之生死於不顧於敵奮戰的精神和不屈服於命運壓力、頑強抗爭的品格。一篇傳記作品能有如此高的感染力,這不能不說明司馬遷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不是記流水賬,也不是事無鉅細再現人物生平,而是從塑造歷史人物形象出發,在材料的取捨上慎重地選擇。《史記》全書人物數百,無一雷同者,最重要的就是司馬遷在選材取料上匠心獨運。從《李將軍列傳》中我們看到,這篇傳記雖然記述了李廣的一生,但是司馬遷主要抓住能反映李廣性格特點的幾件事和與此相聯絡的生活片斷,藝術地再現李廣的形象。如射虎、智逃等都起到以小見大、以微見著的效果,使李廣機智、善射、愛兵如子的形象躍然紙上。唐代詩人王昌齡就有詩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詩人高適更是站在士兵的立場上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尤憶李將軍。”(《燕歌行》)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對現實的評判,它必然打上作家思想感情的烙印,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史記》也是如此。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既是通過對歷史現象的研究來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在《李將軍列傳》中,作家通過具體事實的描寫,來反映李廣一生的際遇,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及其社會的黑暗。

千百年來李廣的形象一直活在人民的心裡,這不能不與司馬遷卓絕的文筆有關。《史記》博大精深的思想、奇偉瑰麗的內容、別具一格的形式和無比寶貴的藝術經驗已經融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血液和靈魂之中,一直傳承並延續。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2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史記》作為一本史書,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它儲存了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部文學名著,它對歷史事件的精彩再現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讓我們體悟了文學在歷史中的表現力,使我們能細細品味一個史家的苦心、一個史家的風骨、一個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許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來者”的真正意義吧!

《史記》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對帝王將相、賢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對歷史現象的生動詮釋,當然這些都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學色彩呵文學價值,那麼就讓我們通過《李將軍列傳》來看看司馬遷是如何用文學之筆描繪西漢歷史和這位名將。

一、典型事件和細節展現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主要選取了李廣在生涯中具有傳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敵、雁門關脫險、右北平之戰以及出擊匈奴請為前將軍進行記寫,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在沙場上奮勇殺敵、對敵經驗豐富、藝高人膽大的軍人形象。尤其是雁門關脫險,司馬遷用字精煉,僅選取了“佯死”、“睨”、“暫騰”、“上胡兒馬”、“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不到20字,就將“飛將軍”逃出生天的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宛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個個驚險的畫面,使智謀過人、忠誠勇敢的“飛將軍”形象躍然紙上。同時,文中“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也從側面表現了李廣的英勇善戰。

此外,司馬遷在細節描寫方面為我們完善了李廣的其他方面特質。他選用了“中石沒鏃”、“善射……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等事件展現了李廣射箭技術之高超;“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展現了他為人剛猛和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賞賜輒分其麾下”、“家無餘財”、“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待士卒寬緩不苛”等細節反應了李廣廉潔輕財、愛護士卒、與兵士同樂等獨特個性。

二、比較法

《李將軍列傳》中提到武帝初立時以廣為未央衛尉,司馬遷就將他和當時的另一個衛尉——程不識進行了比較。程不識治軍煩擾,兵士擊刀鬥,至天明不得休;李廣治軍簡易,軍士自便,僅遠斥候警戒,士卒鹹樂為之死。一繁一簡,可見二人之間的差別,更突出了李廣治軍的卓而不群和獨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戰中,左賢王圍廣,軍士皆恐,而廣獨不懼,派兒子李敢直穿胡陣安定軍心,並在胡兵急擊、漢卒傷亡過半的情況下,憑藉過人箭術殺傷多位敵方裨將,意氣自如地治軍,可見其勇毅、其果敢、其臨危不懼的精神。

文中還將李廣驍勇卻無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卻數次擢升進行了對比,李廣勞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難封一事也讓人無限唏噓。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通過李廣與衛青和霍去病的比較,表現李廣的完美人格。李廣親近士卒分賞給屬下,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衛青、霍去病則寧可封賞物品壞掉業不肯用於慰問忍飢挨餓的屬下,這樣一來李廣的親民與衛青和霍去病的驕矜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形中加深了讀者對李廣的愛戴、同情之心。

三、議論性、抒情性語言

除了典型描寫與對比寫外,司馬遷專門在《史記》中設定了議論語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們是作者抒發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對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昇華也有著重大作用。

在《李將軍列傳》末尾,對於李廣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評價為“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他的彪炳功績,表達對他在權貴壓抑中引刀自剄的無限同情和哀痛。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司馬遷則引用了蘇建和衛青的對話,來表明衛青身居高位卻不願招選賢士,唯恐觸怒帝王威嚴的心理。從司馬遷對兩位將軍的評價也不難看出司馬遷的愛憎。這種將情感融入歷史的作法,使史料脫離的死板的實錄,喚發出新的生命力,體現了《史記》的抒情性和司馬遷不媚上的風骨。

我們從《李將軍列傳》中看見了“不叫胡馬度陰山”的千古名將,體會到了司馬遷在處理史料時的匠心獨運,也感受到了文學之筆在《史記》中的灼灼光輝。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3

西漢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劉恆、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最後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讚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19年,李廣任前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時年李廣六十有餘。出行前,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體衰,命運不好,暗授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單于對敵。

出邊塞以後,由於衛青事先曾抓到敵兵,知道單于的藏身之所,受漢武帝暗託的大將軍衛青要自己帶兵和中將軍公孫敖去捉拿單于,卻命令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yì)其(jī)從東路包抄。東路相對較遠,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軍駐行。李廣親臨衛青帳前請求說:“我是前將軍,理應衝鋒在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從東路包抄;況且我從少年時就多次與匈奴作戰,今天終於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與單于決一死戰。”

怎奈衛青一意孤行,最終沒有答應李廣的請求。李廣憂怒異常,憤而領軍與趙食其合兵從東路出發。進入荒原之後,由於部隊沒有嚮導,結果大軍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為扼腕嘆息的是,衛青與單于交戰後,雖然擊退單于大軍,但是並沒有俘獲單于。

衛青公孫敖只得收兵,歸途中才遇到了趕來支援的李廣和趙食其。

後衛青派長史詢問李廣和趙食其迷路的原因,並要給漢武帝上書備述軍情,李廣憤而拒答。衛青又責令李廣軍中人員前去受審。李廣說:“他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將軍帳前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帳前,李廣說:“我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大小小對戰七十餘次,現在有幸隨大將軍征討單于,可大將軍卻把我的部隊調去迂迴包抄,最終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李廣一生剛烈,仰天長嘆:“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憤而拔刀自刎。

李廣死後,軍中將士無不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不論和李廣認識的和不認識的,都為李廣嘆息落淚。《史記?李將軍列傳》是這樣描述李廣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李廣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衛青分工有誤、並推卸責任所致。作為前將軍,李廣勇猛無比,且與匈奴多次交鋒,作戰經驗豐富,理應衝鋒在前,而衛青卻將他作為替補隊員處理;李廣迷路貽誤戰機,雖自身存在很多失誤,但衛青幾次三番威脅李廣要將軍情備奏漢武帝,李廣不堪與京師文官對簿公堂,憤而引頸自刎。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可嘆可悲!

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個公司一個企業亦然:員工要有做好本職工作,為企業創造效益的責任;領導幹部要有運籌帷幄、指揮有方的責任。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擔的責任也就不同。但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讓公司得到更好的發展,員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現實生活中,也有少數領導幹部事業心、責任感不強。有的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幹事,對工作敷衍應付、得過且過;有的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往後退,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滿足於當四平八穩的“太平官”。

“幹事難免會出錯,但不幹事百分之百地錯。”一個沒有責任意識的領導幹部是不稱職的領導幹部,一個缺乏責任感的領導幹部也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和組織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責任不僅是一種愛崗敬業的精神,更是一種敢於擔當的品質。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只有敢於擔當,不迴避矛盾,不推卸責任,才能凝聚人心,帶頭創先爭優;只有勇於負責,展現自我價值,實現理想人生,才能把幹事創業作為自己的天職;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責能力,優化責任分配,才能努力創造出無愧上級和群眾重託的業績。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4

他,魁梧高大的身材,百步穿楊的箭法。行走於蒼茫大漠,馳騁於天地之間,如太湖水一般深邃的是他的眼眸,如太行山一樣凝重的是她的背影。那就是李廣,聽,他來了——

“我一生戎馬,立下多少大功!不想,如今不僅丟了身家性命,連封賞也輪不上了。”眼前的這個人,飽經歲月的滄桑,一臉的茫然與無奈。我與李將軍同坐於他曾擁有的山河之間,聽他肆意傾訴他對大漠的愛與淒涼。他說他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可以擊潰匈奴,這片純淨的天地,包含了它太多的愛,太多的辛酸。李光捧起一把沙土,嗅著那陽光的芬芳。李將軍的情,又多麼深,他是眷戀這山河的呀!

可是,竟落了個功過相抵。“我可打過這匈奴七十場了呀!”是啊,此刻的他,應想著那戰場上,風在耳邊呼嘯,自己的颯爽英姿了吧!“事過境遷呀,我愛過這大漠,可最終還是葬身於此了。”這世道大概恨透了這個“飛將軍”了吧!一生戎馬,可一點功名也沒有得到啊,李將軍不愛功名,可他也愛這大漠阿!只因秦王的一句話,一生功績,就此灰飛煙滅。歷史對李廣太薄,在次征戰七十餘次,竟迷失了生的道路,這也許就是李廣的命吧!

“老天也畢竟待我不差,青史留名呀!哎——”大漠圓圓落日的映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這也許使我永遠難以忘記的千年一嘆吧!

衛將軍青,衛子夫弟弟,同為平陽公主家奴,衛子夫幸於漢武帝,得皇子,衛青同時受重用。元光五年,就是馬邑之圍後四年,漢同出四路大軍襲匈奴,獨衛青襲龍城得勝而回。元朔元年,衛青出雁門俘虜匈奴千人,明年,得黃河南地,現在的鄂爾多斯草原,建立朔方郡。元朔五年出朔方郡擊潰右賢王,俘虜五千人,拜為大將軍,其三子皆封候,元朔六年衛青出定襄,無功,霍去病八百騎,深入敵後數百里,斬首二千二十八級,封千戶候。同年,漢武帝新寵王夫人壽,衛青以五百金為禮。三年後,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功祁連山,得酋塗王,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闕氏,增封候過萬,貴比衛青。元綬四年,去病衛青各五萬騎,衛青會戰於單于,斬首萬九千級,單于失蹤。去病五萬騎襲王庭,封狼居胥山,單于姑衍,登臨瀚海,斬首七萬四百四十三騎。去病增封五千戶,自此去病貴於衛青。衛青禮帶士兵,同甘苦,去病為人少而不洩,有氣敢任,曾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武帝待之甚厚,從軍時數十太官伺候伙食,經常丟棄剩餘的酒肉,而士兵有飢餓不飽者。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5

西漢時,有吳楚之亂,有匈奴侵擾,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將,李廣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對他的評語,認為他老實木訥,不善於為自己宣傳,但他忠義還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會說話,然而摘的人很多,還是在樹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讀過《史記—李將軍列傳》之後,對他卻也不那麼佩服。

李廣雖然有名,但沒什麼大的軍功,最有名的事蹟就是一次追敵太深而身犯險境,他讓軍士們有意擺出有恃無恐的樣子,敵兵反怯,於是得而脫險。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這倒很令人懷疑真偽。另外他的箭法不錯,他的名氣一大半與箭法有關,但光是武藝高強並不能算好將領。他自己認為屢站而沒有軍功不能封候是因為沒有機會、命運不好,他去問“望氣”官員,就是觀天象、卜吉凶的官員,官員是相信報應的。

李廣雖然廉,並且愛護手下,但也曾睚眥殺人。他曾因為損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終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帶人晚上騎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攔住,李廣的從人說:“這是過去的李將軍”,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淺,偏不放行,說:“在任的將軍都不能夜行,何況過去的”。沒過多久,匈奴又來了,皇上又讓李廣當了將軍,李廣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這比起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廣顯得太小心眼兒了。

不過李廣雖不讓人很佩服,但作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還頗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終的也少。李廣本人六十多歲還主動請兵,跟著衛青,衛青不給李廣正面對敵的機會,最後還責怪李廣誤了軍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廣要被處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對“刀筆吏”。李廣的堂弟李蔡已經當了丞相了,卻因為侵佔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問罪,不願上公堂,自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因為父親的緣故怨恨衛青,打傷了衛青,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殺了。李廣的孫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敵眾,被捉,卻沒有像他爺爺那樣逃脫,最終降了匈奴,並當了單于的女婿,這樣留在漢的老母、妻子和兒子就都被殺了。李家至此徹底敗落。說是三代培養一個貴族,其實富貴也不過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