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史記·列傳》讀後感

史記2.7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列傳》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列傳》讀後感

《史記·列傳》讀後感1

伍子胥列傳:在“不為節操而輕死,不為天年而苟活”的人生信念上,伍子胥和司馬遷可謂前赴後繼!伍子胥不應誘詔,棄螻蟻之死,經宋,鄭,晉曲折至吳,歷昭關險渡,街市乞討,鄉野躬耕,宮闈驚變,最終聯唐蔡,間鄖隨,破郢都,鞭王屍!若此前所謀,皆為一己恩仇,則以後所慮,關乎一國興替!不料竭忠盡智,換來屬鏤之劍;伐梓做器,眼看頭顱高懸!司馬遷一介文人,忍受宮刑之恥而苟活,成就太史之書以不朽!若苟活,為一己湮沒而名不稱,今書成,以一家之言而續《春秋》,筆做槍,史為彈,褒貶今古,臧否人物,終為武帝所忌,杳然不知所終!壯哉,悲夫!

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可謂是先秦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孔子為樞紐,串聯出術業專攻,性格迥異的弟子們!隻言片語間,眾弟子音容笑貌躍然紙上!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的修養;子騫“如有復我,必在汶上”的決絕;子路“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的忠誠;子夏“繪事後素,禮後乎”的領悟;子貢“一使而五國變”的大氣;曾點“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散淡;宰予“三年之喪不亦久乎”的愚鈍;司馬牛“斯可謂之仁乎?斯可謂之君子乎”的執拗!《史記》第一次完整記述孔子的生平事蹟,系統梳理眾弟子的師承源流,對於後世諸儒,深刻理解孔子及思想居功至偉!

商君列傳:相對於後世眾多變法人亡政息或中途夭折的結局,商鞅變法無疑是成功的!在戰國這個大爭的時代,他通過鐵血政令和鐵腕執行,使秦國短時間內建立起強大的國家軍事機器,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堅實基礎!

商鞅本身則具有濃烈的.悲劇色彩!客觀因素,先是在嫉賢妒能的公叔痤手下長期雪藏;以貴族身份不得已通過宦官景監引薦才得以出仕;懷揣帝道、王道、霸道,三易其稿才摸透秦孝公的用意;不惜得罪太子等宗室貴戚,陷自身極度危險之中以成投名狀!主觀因素則是性格上刻薄少恩,冷酷無情,政治上貪位貪名,排斥異己,生活上奢侈鋪陳,膨脹越禮!最後作法自斃也是應有之義了!

不過商鞅更深層的悲劇在於,他不過是秦孝公統治國家的工具和棋子而已,他所堅定推行的制度,他自身也逃不出請君入甕的宿命!

《史記·列傳》讀後感2

昨從小阿姨那拿來了因房屋拆遷而寄存在她家的一袋書,發現了其中有一本《史記》。鑑於現今中國有很多專家教授在研讀《史記·貨殖列傳》,欲從中國史學大家司馬遷那汲取古代中國的商業社會發展經驗。於是我也仔細讀了一遍,深有所感。

士農工商,商排最末,本篇亦可說是排在最後(實際位置是倒數第二,但最後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可見中國作為一個擁有發達農耕文明的國家是如何蔑視商品經濟的。儘管如此,古代中國仍然發現了至今仍是天道的商業文明。“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完全展示了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和市場經濟情形;“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能薄飲食,忍嗜慾,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這些都適用於現今瞬息變化的市場,綜合分析各種資訊,果斷追隨市場脈搏;“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正如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言,行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工作既是修行,什麼事都要用心去做。

在我的上一篇隨感中論及了“富”這一話題,感覺自己多是從心理上去感受生活的滿足感。太史公則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去論述:“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遊閒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真是一針見血,刺破我輩麵皮啊!女的嫁給自己父輩年紀者現如今比比皆是,男的則家無餘財可偏要買車去裝出一副“富貴容”。這一切雖說是病態,到底可能還是符合人性天道的`吧。

“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這句話有種《道德經》裡“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的意味。一戶人家生活條件好了,下一代就會貪圖安逸,家境貧寒就會出去闖蕩、去冒險。再加上“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天道,他們就有可能發橫財而變富。歷史的軌跡何嘗不是如此呢?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又有山川、長城阻隔外族侵襲,於是乎與外界不通獨自過上了自給自足、安詳舒適的生活。西歐則地勢平坦,屢遭他族迫害,自身經濟有不好,最後被迫走上了海洋之路,使得現如今英語成了世界語言,蹂躪中國的兒童、少年直至老年人。如果明朝在派出鄭和下西洋時,中國國內有“饑饉之患”,急需海外貿易補貼家用,那麼說不準就是中國發現了美洲大陸,發現地球是圓的。如果中國國內人民無法生存,中國人再去移民他鄉,那麼現在我們出國就像出省一樣講普通話,那該有多好啊!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正隨著我寫下每一個字時循著天道一往無前,不曾回頭……

《史記·列傳》讀後感3

司馬遷在《李斯列傳》開篇,先寫了一個李斯見過的小故事。說李斯在家鄉上蔡做小吏的時候,發現有這麼兩群老鼠:一群生活在廁所裡,以人畜糞便為生,整天還要提心吊膽;另一群生活在倉庫裡,個個吃得肥頭大耳,見人毫不躲避。李斯感嘆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也。”李斯在“廁中鼠”身上看到了卑賤,在“倉中鼠”身上看到了高貴,他希望自己成為一隻“倉中鼠”。

於是,李斯西入秦國,到呂不韋幕府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獲得了呂不韋的信任,官職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充其量也僅是個祕書的級別,與他的願望還差很遠很遠。

這年,秦王突然下令逐客,李斯就給秦王上了著名的《諫逐客書》,而這篇文章讓李斯在秦國徹底站穩了腳跟。從此他有機會接近秦王,有機會實現他的夙願。憑藉忠心和實幹,李斯很快被封為了丞相。手中有了權力後,他如在《諫逐客書》說的一樣,為秦國的長治久安而廢寢忘食。他廢封建、統文字、焚詩書而大幹特幹,與此同時,他的`忠誠換來了秦王的回報,封他為賢成侯,於是他徹底成為“倉中鼠”中的一員。

轉折發生在始皇帝病死於沙丘。陰謀家趙高為了把胡亥推上王位,去拉攏李斯,李斯猶豫了好長時間最終答應。而打動李斯的一句話竟然是:“扶蘇做了皇帝,你能確保丞相之位不會被蒙恬替代嗎?”為了保住這“倉中鼠”的地位,他選擇了跟隨陰謀。現在我們似乎沒必要罵趙高贊李斯,畢竟那是個滿口道德仁義卻只說不做的時代。說李斯缺少骨氣,也太勉為其難了,他要的僅僅是自己額榮華富貴。

結局,李斯被趙高陷害,腰斬於市。臨死前,李斯對兒子說:“我想跟你會上蔡溜溜狗、打打獵,看來沒有機會了。”最終連“廁中鼠”也沒做成。

人應該學會激流勇退的,站在懸崖邊上看風景固然便利,但一不留神便會粉身碎骨。呂不韋、大夫種留戀懸崖上的權勢,結果身戮人亡,如此看來,做范蠡、范雎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史記·列傳》讀後感4

《史記》書中有一篇名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我看了好幾遍,看完後,被廉頗和藺相如顧大局識大體的精神所感動。

這是一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動人故事。主要講了藺相如憑藉趙王的重用建立了許多功勞,但大將軍廉頗不服氣、嫉妒藺相如,總想讓藺相如下不了臺。可有一次,藺相如卻說:“你們說秦王厲害我都不怕,何況是廉頗呢?如果我跟廉頗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國家則危”。這話傳到廉頗耳裡後,他覺得非常慚愧,就揹著荊條上門請罪,藺相如也原諒了他。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並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此時我想到了一句話:“團結就是力量”。一個國家的人民只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這個國家才會興盛強大,不被外敵欺辱,國家才會和諧昌盛。

再看新疆、西藏、昆明的一些分子不但不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建設祖國還和一些國際分子勾結制造混亂恐怖,這給祖國人民造成多大災難呀!

頭頂同一片天空,腳踏同一方土地。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這首歌一直都是這樣唱的。是啊,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幹涸,一個個體只有把他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一起的時候才能更有力量。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和誰鬧彆扭,都不應該去計較。我們應該顧全大局,從集體利益考慮,同心協力,積極化解矛盾,努力讓我們的個體在和諧的集體中變得更優秀,更美好。

力量從團結來,美好從集體來。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團結一致,釋異共濟,一起走向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吧!

《史記·列傳》讀後感5

西漢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劉恆、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最後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讚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19年,李廣任前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時年李廣六十有餘。出行前,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體衰,命運不好,暗授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單于對敵。

出邊塞以後,由於衛青事先曾抓到敵兵,知道單于的藏身之所,受漢武帝暗託的大將軍衛青要自己帶兵和中將軍公孫敖去捉拿單于,卻命令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yì)其(jī)從東路包抄。東路相對較遠,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軍駐行。李廣親臨衛青帳前請求說:“我是前將軍,理應衝鋒在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從東路包抄;況且我從少年時就多次與匈奴作戰,今天終於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與單于決一死戰。”

怎奈衛青一意孤行,最終沒有答應李廣的請求。李廣憂怒異常,憤而領軍與趙食其合兵從東路出發。進入荒原之後,由於部隊沒有嚮導,結果大軍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為扼腕嘆息的是,衛青與單于交戰後,雖然擊退單于大軍,但是並沒有俘獲單于。

衛青公孫敖只得收兵,歸途中才遇到了趕來支援的李廣和趙食其。

後衛青派長史詢問李廣和趙食其迷路的原因,並要給漢武帝上書備述軍情,李廣憤而拒答。衛青又責令李廣軍中人員前去受審。李廣說:“他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將軍帳前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帳前,李廣說:“我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大小小對戰七十餘次,現在有幸隨大將軍征討單于,可大將軍卻把我的部隊調去迂迴包抄,最終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李廣一生剛烈,仰天長嘆:“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憤而拔刀自刎。

李廣死後,軍中將士無不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不論和李廣認識的和不認識的,都為李廣嘆息落淚。《史記?李將軍列傳》是這樣描述李廣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李廣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衛青分工有誤、並推卸責任所致。作為前將軍,李廣勇猛無比,且與匈奴多次交鋒,作戰經驗豐富,理應衝鋒在前,而衛青卻將他作為替補隊員處理;李廣迷路貽誤戰機,雖自身存在很多失誤,但衛青幾次三番威脅李廣要將軍情備奏漢武帝,李廣不堪與京師文官對簿公堂,憤而引頸自刎。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可嘆可悲!

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個公司一個企業亦然:員工要有做好本職工作,為企業創造效益的責任;領導幹部要有運籌帷幄、指揮有方的責任。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擔的責任也就不同。但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讓公司得到更好的發展,員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現實生活中,也有少數領導幹部事業心、責任感不強。有的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幹事,對工作敷衍應付、得過且過;有的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往後退,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滿足於當四平八穩的“太平官”。

“幹事難免會出錯,但不幹事百分之百地錯。”一個沒有責任意識的領導幹部是不稱職的領導幹部,一個缺乏責任感的領導幹部也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和組織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責任不僅是一種愛崗敬業的精神,更是一種敢於擔當的品質。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只有敢於擔當,不迴避矛盾,不推卸責任,才能凝聚人心,帶頭創先爭優;只有勇於負責,展現自我價值,實現理想人生,才能把幹事創業作為自己的天職;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責能力,優化責任分配,才能努力創造出無愧上級和群眾重託的業績。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史記·列傳》讀後感6

我在課餘時間看了貨殖列傳,在該列傳中司馬遷認為社會經濟活動不以人們意志轉移的客觀過程,因此,即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進行商業活動,從中生財求利。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括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的經營在內。史記中影響最深刻的是,兩大著名商業家計然和白圭。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認為商業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於觀察變化和利用變化,他主張利用規律性變化獲利,所謂規律性變化就是不要關注引起變化的具體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變化,白圭提出的“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商業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規律性變化,這裡面的規律是,由於有大量的人棄,價格必定就掉下來了,而價格掉下來,就是上漲的理由,上漲的'理由具備,上漲就是遲早的事!只要發生大量的拋售,就買入,至於這種拋售是屬於全球金融危機引起的呢?還是鉅額投資虧損造成的呢?還是原料漲價引起的不關注,只要人棄,我就取。

另一位商業家計然提出貴極則賤,賤極則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價格貴到極點,就會返歸於賤;價格賤到極點,就要返歸於貴。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至於是什麼引起的貴賤變化,這些商業家們並不關注。而我們的投資人則長期沉逆於引起價格變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域性,忽視了價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漲的理由的規律。

說來說去凌通最想要說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規律性變化,跌多了就是漲,漲多了就是跌這是基本規律。人們都不敢買的時候,都棄之的時候就是最好的買入機會這也是規律。不要尋求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一旦有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實際股票就沒有買入價值了,一旦有上漲的理由的時候,人們就不要拋售了,也就沒有機會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機會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體利多的困難階段下手。同時要理解相信價格的變化總是向反方向變的,上漲總會轉化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會轉化為上漲!

在這點上,古代商業家計然和白圭分別提供了更偉大的思想,計然指出:天旱資舟,天澇資車(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才是商業和經營的規律。在古代商業家的眼裡,所有的商業行動都是為次年或者很多年後所做的準備,等待時間的推移,實現收益。白圭則提出,當貨物過剩低價拋售時,就收購;當貨物不足高價索求時,就出售。穀物成熟時,買進糧食,出售絲、漆;蠶繭結成時,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兩位商業家都不為明天操心,他們的商業行為都不是為明天掙錢做準備,而是為更長久的未來做的準備。

計然和白圭認為經商一定要利用,“時用”關係,“時用”關係指的是,人們需要某個商品的時間和這個商品處於充足的時間不是同一時間,東西多時大家往往不需要,價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時東西往往不足,商人們就是利用這個時間差,在供給充足價格下跌是買入,然後隨著時間的變化自然會出現東西少,大家又要用,價格高的情況,這時商人就賣出。凌通認為“時用”變化其本質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時間或空間商品的供需關係不一樣,從而導致價格不一樣,來獲取利益。在兩位大商業家眼裡,價差是時間創造出來的,價差是時間的函式,時間是價差之母。

在一個極端的困境中,極端的拋售中,採取人棄我取的策略,然後等待時間的推移,創造出新的供需關係和價格,自然會掙錢。不要試圖在某個低價買入後,次日就獲利,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麼具體的利多才買入,那是已經晚了。在極端的困難和極端的悲觀,極端的拋售和極端的利空情況發生時,就是最佳的買入時機,而時間逐步推移之後利多自然會出現。根本就不需要投資人去尋找、去發現、去預測什麼利多,只需要投資人等待!這是商業和投資的基本規律也是凌通閱讀了《史記貨殖列傳》之後的心得。

《史記·列傳》讀後感7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史記》作為一本史書,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它儲存了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部文學名著,它對歷史事件的精彩再現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讓我們體悟了文學在歷史中的表現力,使我們能細細品味一個史家的苦心、一個史家的風骨、一個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許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來者”的真正意義吧!

《史記》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對帝王將相、賢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對歷史現象的生動詮釋,當然這些都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學色彩呵文學價值,那麼就讓我們通過《李將軍列傳》來看看司馬遷是如何用文學之筆描繪西漢歷史和這位名將。

一、典型事件和細節展現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主要選取了李廣在生涯中具有傳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敵、雁門關脫險、右北平之戰以及出擊匈奴請為前將軍進行記寫,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在沙場上奮勇殺敵、對敵經驗豐富、藝高人膽大的軍人形象。尤其是雁門關脫險,司馬遷用字精煉,僅選取了“佯死”、“睨”、“暫騰”、“上胡兒馬”、“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不到20字,就將“飛將軍”逃出生天的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宛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個個驚險的畫面,使智謀過人、忠誠勇敢的“飛將軍”形象躍然紙上。同時,文中“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也從側面表現了李廣的'英勇善戰。

此外,司馬遷在細節描寫方面為我們完善了李廣的其他方面特質。他選用了“中石沒鏃”、“善射……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等事件展現了李廣射箭技術之高超;“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展現了他為人剛猛和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賞賜輒分其麾下”、“家無餘財”、“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待士卒寬緩不苛”等細節反應了李廣廉潔輕財、愛護士卒、與兵士同樂等獨特個性。

二、比較法

《李將軍列傳》中提到武帝初立時以廣為未央衛尉,司馬遷就將他和當時的另一個衛尉——程不識進行了比較。程不識治軍煩擾,兵士擊刀鬥,至天明不得休;李廣治軍簡易,軍士自便,僅遠斥候警戒,士卒鹹樂為之死。一繁一簡,可見二人之間的差別,更突出了李廣治軍的卓而不群和獨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戰中,左賢王圍廣,軍士皆恐,而廣獨不懼,派兒子李敢直穿胡陣安定軍心,並在胡兵急擊、漢卒傷亡過半的情況下,憑藉過人箭術殺傷多位敵方裨將,意氣自如地治軍,可見其勇毅、其果敢、其臨危不懼的精神。

文中還將李廣驍勇卻無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卻數次擢升進行了對比,李廣勞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難封一事也讓人無限唏噓。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通過李廣與衛青和霍去病的比較,表現李廣的完美人格。李廣親近士卒分賞給屬下,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衛青、霍去病則寧可封賞物品壞掉業不肯用於慰問忍飢挨餓的屬下,這樣一來李廣的親民與衛青和霍去病的驕矜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形中加深了讀者對李廣的愛戴、同情之心。

三、議論性、抒情性語言

除了典型描寫與對比寫外,司馬遷專門在《史記》中設定了議論語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們是作者抒發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對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昇華也有著重大作用。

在《李將軍列傳》末尾,對於李廣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評價為“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他的彪炳功績,表達對他在權貴壓抑中引刀自剄的無限同情和哀痛。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司馬遷則引用了蘇建和衛青的對話,來表明衛青身居高位卻不願招選賢士,唯恐觸怒帝王威嚴的心理。從司馬遷對兩位將軍的評價也不難看出司馬遷的愛憎。這種將情感融入歷史的作法,使史料脫離的死板的實錄,喚發出新的生命力,體現了《史記》的抒情性和司馬遷不媚上的風骨。

我們從《李將軍列傳》中看見了“不叫胡馬度陰山”的千古名將,體會到了司馬遷在處理史料時的匠心獨運,也感受到了文學之筆在《史記》中的灼灼光輝。

《史記·列傳》讀後感8

西漢時,有吳楚之亂,有匈奴侵擾,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將,李廣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對他的評語,認為他老實木訥,不善於為自己宣傳,但他忠義還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會說話,然而摘的人很多,還是在樹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讀過《史記-李將軍列傳》之後,對他卻也不那麼佩服。

李廣雖然有名,但沒什麼大的軍功,最有名的事蹟就是一次追敵太深而身犯險境,他讓軍士們有意擺出有恃無恐的樣子,敵兵反怯,於是得而脫險。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這倒很令人懷疑真偽。另外他的箭法不錯,他的名氣一大半與箭法有關,但光是武藝高強並不能算好將領。他自己認為屢站而沒有軍功不能封候是因為沒有機會、命運不好,他去問“望氣”官員,就是觀天象、卜吉凶的官員,官員是相信報應的。

李廣雖然廉,並且愛護手下,但也曾睚眥殺人。他曾因為損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終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帶人晚上騎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攔住,李廣的從人說:“這是過去的李將軍”,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淺,偏不放行,說:“在任的將軍都不能夜行,何況過去的”。沒過多久,匈奴又來了,皇上又讓李廣當了將軍,李廣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這比起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廣顯得太小心眼兒了。

不過李廣雖不讓人很佩服,但作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還頗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終的也少。李廣本人六十多歲還主動請兵,跟著衛青,衛青不給李廣正面對敵的機會,最後還責怪李廣誤了軍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廣要被處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對“刀筆吏”。李廣的堂弟李蔡已經當了丞相了,卻因為侵佔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問罪,不願上公堂,自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因為父親的緣故怨恨衛青,打傷了衛青,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殺了。李廣的孫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敵眾,被捉,卻沒有像他爺爺那樣逃脫,最終降了匈奴,並當了單于的女婿,這樣留在漢的老母、妻子和兒子就都被殺了。李家至此徹底敗落。說是三代培養一個貴族,其實富貴也不過三代。

《史記·列傳》讀後感9

他,魁梧高大的身材,百步穿楊的箭法。行走於蒼茫大漠,馳騁於天地之間,如太湖水一般深邃的是他的眼眸,如太行山一樣凝重的是她的背影。那就是李廣,聽,他來了——

“我一生戎馬,立下多少大功!不想,如今不僅丟了身家性命,連封賞也輪不上了。”眼前的這個人,飽經歲月的滄桑,一臉的茫然與無奈。我與李將軍同坐於他曾擁有的山河之間,聽他肆意傾訴他對大漠的愛與淒涼。他說他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可以擊潰匈奴,這片純淨的`天地,包含了它太多的愛,太多的辛酸。李光捧起一把沙土,嗅著那陽光的芬芳。李將軍的情,又多麼深,他是眷戀這山河的呀!

可是,竟落了個功過相抵。“我可打過這匈奴七十場了呀!”是啊,此刻的他,應想著那戰場上,風在耳邊呼嘯,自己的颯爽英姿了吧!“事過境遷呀,我愛過這大漠,可最終還是葬身於此了。”這世道大概恨透了這個“飛將軍”了吧!一生戎馬,可一點功名也沒有得到啊,李將軍不愛功名,可他也愛這大漠阿!只因秦王的一句話,一生功績,就此灰飛煙滅。歷史對李廣太薄,在次征戰七十餘次,竟迷失了生的道路,這也許就是李廣的命吧!

“老天也畢竟待我不差,青史留名呀!哎——”大漠圓圓落日的映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這也許使我永遠難以忘記的千年一嘆吧!

衛將軍青,衛子夫弟弟,同為平陽公主家奴,衛子夫幸於漢武帝,得皇子,衛青同時受重用。元光五年,就是馬邑之圍後四年,漢同出四路大軍襲匈奴,獨衛青襲龍城得勝而回。元朔元年,衛青出雁門俘虜匈奴千人,明年,得黃河南地,現在的鄂爾多斯草原,建立朔方郡。元朔五年出朔方郡擊潰右賢王,俘虜五千人,拜為大將軍,其三子皆封候,元朔六年衛青出定襄,無功,霍去病八百騎,深入敵後數百里,斬首二千二十八級,封千戶候。同年,漢武帝新寵王夫人壽,衛青以五百金為禮。三年後,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功祁連山,得酋塗王,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闕氏,增封候過萬,貴比衛青。元綬四年,去病衛青各五萬騎,衛青會戰於單于,斬首萬九千級,單于失蹤。去病五萬騎襲王庭,封狼居胥山,單于姑衍,登臨瀚海,斬首七萬四百四十三騎。去病增封五千戶,自此去病貴於衛青。衛青禮帶士兵,同甘苦,去病為人少而不洩,有氣敢任,曾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武帝待之甚厚,從軍時數十太官伺候伙食,經常丟棄剩餘的酒肉,而士兵有飢餓不飽者。

《史記·列傳》讀後感10

近年來,我一直在宣傳一種觀點,中國搞市場經濟在技術上對資本主義的經驗有借鑑,但作為制度道路的選擇不能簡單理解為是學西方的,更不能認為是西化。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從古代傳統商品貨幣關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古代傳統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思想並不首先產生於西方,卻是在東方古國——中國。這兩天我又一次認真研讀《史記·貨殖列傳》,對上述觀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兩千多年前,西漢思想家、史學家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明確批判了“重農耕輕商賈”、“重本抑末”的落後經濟思想,主張“農工商虞”並重,提倡發展商品生產,鼓勵商品交換。單“貨殖”(而不是“物殖”)二字就再清楚不過地體現了他的這個思想。史太公說:我們國家資源雄厚,物產豐盛,這是人們的生活源泉。“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他說:人們利用市場規律低進高出,以求盈利謀生,各自努力經營本業,發展社會經濟。他還引用《周書》的話,說明為繁榮經濟就要鼓勵分業經營。說:“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吃的、穿的、用的——老璽注)絕,虞不出則財匱少。”他總結介紹了越王勾踐用范蠡等人的計策,憑藉物價、稅收等經濟槓桿調節社會經濟,取得了極大成功的經驗。史太公還精闢論述了經濟與政治、與道德、與民風的關係。說:“倉廩實而佑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明“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他還說,富人也好,窮人也好,他們營商出於私利,但就是因為有了這個過程,使社會經濟發展了,這應當看作是貢獻。不是常說“發展是硬道理嘛!”所以,他主張政府對商品經濟的態度應當是:“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就是說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其次是因勢利導。再其次是加以教育。再其次是用法律和規章制度使其規範化。最壞的做法是與民爭利。

此外,《貨殖列傳》通過總結經濟事業發達地區和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發展經濟方面的業績與經驗,論述了大量關於商品經濟和市場執行法則的理論與實踐。其中包括諸如開發利用資源,提倡產業分工,以及商品經營、商業營銷方式與策略等有極高理論價值的思想和寶貴的實踐經驗。

還需要說明一點,這些思想比西方世界最早期的經濟啟蒙思想家們的理論還要早一千多年。二戰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藉助市場經濟體制獲得迅速發展,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侷限性,又使他們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可克服的前進障礙與困難。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從三十多年前起實行改革開放,摒棄了計劃經濟模式,走上市場經濟軌道,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儘管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還不很完善,但已經成功地運用市場經濟機制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成功的典範。現在,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在實行市場經濟制度體系建設上,都面臨著許多同樣的矛盾和問題,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建設,尤其是新的市場經濟制度、法規和市場執行秩序的建設。為人類和平發展事業做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