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史記》的讀書心得

史記1.83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的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史記》的讀書心得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1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不被重視。諸侯國不斷進行兼併戰爭,誰戰勝了,就成為“霸主”。

齊桓公改革內政,發展生產,齊國逐漸成為強國。楚國不同意齊國做霸主。齊國約宋、魯、陳、衛、鄭、曹、許七國聯合進攻楚國,楚國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從齊桓公九合諸侯起,至楚莊王止,先後爭做霸主的`還有宋襄公、晉文公、和秦穆公。他們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2

我家的這本《史記》是1998年5月1日我從第17屆北京特價書市上買回來的,算來在我家“睡”了近10年了,因為我從來沒有當作“書”讀它,只是當作工具書查資料了。如果不是這次學校組織的“家庭閱讀”比賽,真不知它還會“睡”多久呢。當兒子拿回“家庭閱讀情況統計表”時,我們為讀什麼書進行了討論。說實在話,家裡的書不能算太少,沒有上萬的`話,幾千冊還是有的,但兒子感興趣的他都讀過不知多少遍了,再說,既然是家庭閱讀,總得是適合孩子和大人共同閱讀的書、共同提高才行呀!於是,從書櫃的文學類圖書中,我們最終選擇了《史記》。

《史記》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巨集篇,共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次閱讀中,感受最深的是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羽是失敗的大英雄,只可惜“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如果少年項羽能苦心研讀多一些兵書,恐怕他就不僅僅是一個失敗的大英雄了,也許中國的歷史會為之而重寫。李清照有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種豪情讓古今讀史人感動。但少年朋友應該反思一下,項羽從小很有志向,見秦始皇帝過江,竟說“彼可取而代也”,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項羽沒有為實現這一志向而努力增長自己本事的毅力!

項羽也許算是天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天才也許會有天助,但天助不如自助,因為上天最終沒有能夠幫助項羽。只有自己立下志向,並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理想才能變為現實。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3

司馬遷的《史記》貫穿祖國3000多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24史之首,是一部經典作品。

這本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書籍之一。它記錄了從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時期三千年的燦爛文明,生動地描述了三千年的一些歷史事件。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這讓我感到敬意。歷史記錄的生動描寫一直鼓勵著我們的寫作和祖國的發展。歷史記錄一出來,洛陽紙就很貴。

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語言生動,文字優美,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改變。喜歡主人公的喜悅,擔心主人公的憂慮,感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不同時代的背景特徵;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正如尤安·艾肯在《走遍世界》一文中所說,看《史記》就像一次歷史之旅。讀者似乎穿越時空,成為歷史事件的見證人,體驗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就像和司馬遷面對面交談,被他準確到位的語言打動,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他的頭腦...

《史記》,魯迅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仔細閱讀的經典!這是一本生動有趣、增長知識的好書!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4

今天看完《史記刺客列傳》,有一個故事讓我很難理解和不解,那就是——荊軻刺秦,畫面差到現在。

先給大家講這個故事:一個叫荊軻的衛國人,喜歡讀書,喜歡擊劍。這期間,秦國攻打趙國,趙國獲勝後,會攻打燕國。燕丹王子急於找到一個熟練的刺客來殺死秦始皇。後來,他認識了荊軻。荊軻說可以幫他殺秦始皇,但是需要一個助手。丹王子幫助他找到了13歲時殺人的阿沁舞陽。荊軻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他和燕國大將樊於期抱頭,因為他是秦王的.敵人。秦武陽跟在他後面,手裡拿著一張燕國地圖,地圖裡藏著一把匕首,等著有機會通過拜訪秦王來行刺。荊軻按照計劃進行,但是因為秦王的狡猾,荊軻沒能刺中秦王,悲慘的被秦王刺死。

我很納悶,荊軻和燕丹王子為什麼會想出這麼蠢的主意?真是愚蠢,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看天時地利人和,不管成功係數大不大,就輕舉妄動,結果肯定是失敗,白白送閻將軍一命太不划算了。此外,刺殺的失敗使秦王加速了滅燕的步伐。我真的想不通。沒有別的出路嗎?也許有範羽將軍在身邊,與其他國家聯手,你仍然可以避免燕國的滅亡。我當然佩服他們的勇氣,但光有勇氣還不夠,還要有智謀。

所以,永遠不要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行動,等到時機成熟再見機行事,否則下場會很慘。而且,在你決定做一件事之前,如果你想知道你是否確定你成功的機會,你不能失去你的妻子和你的士兵!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5

司馬遷是一位漢代的傳奇人物。他雖然地位不高,曾被處以宮刑,但他喜愛歷史,身在牢中仍子承父業,編寫史書。今天,我就讀完了他的著作《史記》。

剛一翻開《史記》,我就被裡面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有《荊軻刺秦王》、《武王伐紂》、《完璧歸趙》等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負荊請罪》。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升了官,而廉頗不服氣,揚言要侮辱一下他。

而藺相如聽說此事,故意躲著廉頗。一次他出門碰上廉頗,立刻掉頭回去了。他的`門客都不高興了,而藺相如說:“儘管秦王那麼厲害,我還敢斥責他,我雖無多大能耐,但會單單隻怕他麼?我只是考慮到,秦國不打趙國,關鍵是我們倆在,我如果和他關係不好了,秦國就會來攻打趙國了。”

此事傳到廉頗的耳朵裡,廉頗聽說後十分羞愧,揹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而藺相如卻原諒了他,從此,他們成了朋友。

我看完後,真佩服藺相如寬廣的胸懷。這令我想起了去年的一件事:那次我剛買了一支玩具駁殼槍,回家後拆開包裝就下樓向夥伴們炫耀,說它打得多準,效能多好。一位小夥伴說:“拿來試試。”我便遞給了他,可他沒抓穩,槍掉了,後面的撞針摔壞了,掉了下來。我撿起來發現撞針已經從槍上斷了下來,便和他發生了不小的矛盾。倆個人的關係便不好了。事後想想,也不就是一把玩具槍嗎,要是我當時像藺相如原諒廉頗一樣原諒了他,我們還是好朋友呀!

我還要學習藺相如大公無私一心向著集體的精神。我是語文課代表,有一次下課,我照例要去老師的辦公室搬作業本,可我因為想趕快把作業做完,忙著寫作業沒去,最後到快打鈴時才去,衝到半路,上課鈴聲響了,害的全班的作業本都沒能及時發到手。

讀了《史記》中藺相如的事,我知道了一個人要心胸寬廣,一心想著大家,才能做好一個人,盡到該盡的職務,這就是《史記》裡《負荊請罪》給我的感受。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6

在悠長的古代文學史中,我們並不缺乏具精神原創性的大師。孔孟、老莊、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曹雪芹……他們的名字足以與日月同輝,彪炳千古。然而在當下的教育中,這樣一些凝聚著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卻日益離我們遠去,除經院中的學者、教授們閱讀、研究外,已是鮮有人問津。真正的大師不只是來“宴大賓”,傳統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這對於精神缺鈣的一代,顯得尤其必要。新課標的提出恰逢其時地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新課標規定:高中階段選修課必須佔有相當的比重。這一規定使我們暫且可以從大學聯考的陰影中走出來,堂而皇之走進大師,閱讀經典。

日記

那麼,在高中階段應開設哪些選修課?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論著最有價值,最值得一讀?這是個眾說紛紜,無需定論的問題。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當短小精悍的《論語》、含蓄蘊藉的唐詩宋詞、百科全書式的《紅樓夢》等成為學生與老師的首選物件時,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卻往往被棄于思想的角落裡。究竟《史記》該不該讀,讀什麼,怎麼讀,這樣的問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來。

或許我們應當換一種眼光重新審視兩千多年前的這部著作了。

“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的《史記》,集先秦、漢初文化之大成,《尚書》、《國語》、《春秋》、《左傳》、《國策》、《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從中找到影子。比如一萬來字的《論語》,差不多都被司馬遷引用盡了。從這種意義上說,《史記》就是一座先秦時期的圖書館,它詳盡地記載著那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學等的成就,窺一斑可見全豹。而較之先秦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許多的優越性。首先,語言的淺顯。司馬遷將書面語與漢代生動的口語糅合在一起,開創了一種新的語言風貌,清新,樸拙,更淺顯,更口語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與接受。其次,情節的奇特。清人袁枚說:“史遷敘事,有明知其不確,而貪其所聞新異,以助己之文章,則通篇以幻忽之語序之,使人得其意於言外,讀史者不可不知也。”(《隨園隨筆》)生性“愛奇”的司馬遷在敘史時,仍不忘著上荒誕一筆。《五宗世家》記載臨江王劉榮被其父漢景帝謀害,後“(劉榮)葬蘭田,燕數萬銜土置冢上”。《史記》中類似這樣的浪漫主義筆法還有很多,垓下之圍、趙氏孤兒等故事皆絕妙之極,傳為美談。在二十四史中,《史記》是最富文學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歷史故事集、歷史小說集,其情節的曲折、生動與學生的審美興趣不謀而合。最後,體例上的相對獨立性。《史記》一百三十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互為經緯,貫通全書。但同時,每一篇又相對獨立,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它猶如一篇篇情節曲折的短篇小說,又如一首首耐人尋味的精美詩篇,讀者自可從中任選一篇率性而讀,並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對不具備充裕的閱讀時間的中學生,這無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記》的悲劇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階段學生思維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縱然我們無法拒絕《詩經》、《論語》、《孟子》、《紅樓夢》等等優秀的古典作品,它們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載體,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獨鍾於《史記》,卻是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當下的閱讀現狀、我們的教育理念等分不開的。

當然,《史記》130篇,並非每一篇都適合高中生閱讀。閱讀有兩種,一種是無功利性的,為了愉悅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種是帶研究性的閱讀,這是專家學者們考慮的事。我們開設選修課,閱讀《史記》,不是僅僅為了某種知識性的獲得,不是為了記住幾個煩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是從中欣賞體驗,汲取一種精神養料。當孩子們今後面對困境時,能從忍辱負重的司馬遷處獲得一種力量,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從小結識這樣一些精神大師,並與之交流,掌握一種做人、做學問、看世界的方法,這才是受益終身的東西。按照這一思路,五體中書、表可暫且擱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傳記,則可以任意選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人物事蹟來一睹為快,總之,不拘一格,因人而異。

接下來就是怎麼讀,也就是怎麼教的問題了。回顧我們以往的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地串講,把文學作品肢解成一個個實詞、虛詞和一串串特殊句式。於是《鴻門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講中,喪失了它的靈魂,遠離了閱讀的本質。文學是人學,文學教育的宗旨在於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對生命的感悟,這也可以說是開設《史記》選修課的目的。具體而言,其一是認識人生。一部《史記》,記載了四千多個人物,其中重點描繪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將相、皇親國戚,下至商人、平民、婦女、倡優。一個人就是一部書,從這些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很多東西。伯夷、叔齊的積仁潔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踐的臥薪嚐膽,殘忍的呂后,狡詐的劉邦,阿諛逢迎的叔孫通、公孫弘……其中人性的善惡美醜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它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其二,認識社會。“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今天我們緬懷歷史,更主要的是要從中“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確立自己的價值觀。黃帝湯武所以興,桀紂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極一世的秦始皇臨終竟與鮑魚為伍的慘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史記》不僅為我們展現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多年的歷史舞臺,同時也是我們瞭解當今社會的一個小視窗,它對我們今天的治人治國仍頗多啟迪。其三,掌握一點讀書、做學問的方法。《史記》的完成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與司馬遷個人的努力分不開。司馬遷十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世本》等古代典籍,後又受業於今文學派大師董仲舒、古文學派大師孔安國。通過多方的學習,司馬遷掌握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成為一名融貫古今的大學者。二十歲以後,司馬遷離開家鄉,壯遊全國,前後十幾年間,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這,不是純粹的遊山玩水,而是以訪尋歷史文化遺蹟,收集歷史資料為目的的學術田野工作。每到一處,他都認真細緻地向當地人民瞭解情況,實地考察,確保其著作的真實性。“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是司馬遷在學術工作上的真實寫照,這兩點對於今天的高中生來說,尤其重要。

這三點的學習,不是幾個實詞與虛詞的精講所能窮盡的,也不是幾篇課文,幾節課的選修就可了事的。對生命的感悟,對經典的'閱讀,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是一輩子的事。“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是為了讓後人引以為戒,明善惡,辨是非。同樣,我們今天讀史,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裝點自己的門面,而是從大師那裡汲取精神養料,獲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恆之物。

當然,教無定法,關鍵是頭腦中要有這樣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學實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設想。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瞭解司馬遷生平,以及他所處的社會大環境,這應是讓學生走進《史記》的第一步。然而,在司馬遷頭上高懸著太多耀眼的光環,“世界文化名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這樣的頭銜只能讓人心生敬畏,拒之於千里之外。如何將司馬遷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知人論世還只是閱讀經典的初始階段。除此之外,我們可由學生最感興趣的領域切入,分專題形式閱讀《史記》,比如司馬遷與旅遊等等。每星期設定一個專題,引導學生藉助圖書館、網路等多種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講座、座談的形式邀請《史記》專家、學者前來講授、交流。總之,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喚起他們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在初步閱讀《史記》的基礎上,我們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的角度解讀《史記》,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裡,透過字裡行間,捕捉其精神核心的層面,挖掘司馬遷的人生觀、歷史觀、文學觀等等。《史記》是司馬遷“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漢文學史綱要》),是作者情感的噴發,對這樣的作品我們理應滿懷情感去解讀。選修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平臺,給他們一個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同學與同學間,學生與老師間,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多重對話,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只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塑造靈魂,在互動的交流中開拓學生的精神家園。這樣的《史記》選修課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德國的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開設《史記》選修課,其目的也正在於開啟學生的思維,喚醒其內心深處的情感,教會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當然,經典的閱讀不是一兩個學期的選修就能完結的,這是一項終身的工程。儘管以上的構思還只是一時的暢想,但我堅信事在人為,新課標,新課程,新語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實踐。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7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本書,叫《史記故事》。一聽這名字,你肯定就知道了——歷史故事。

這本書講的是從“遠古五帝開華夏”到“司馬遷名垂青史”之間幾百年的故事寫下來的.。

其中有許多段落的故事我都非常喜歡,比如“大禹治水福天下”“商紂無道終忙國”“楚莊王一鳴驚人”等。我印象最深的是“越勾踐臥新嘗膽,說的就是越王勾踐為了能打敗吳王夫差,一日三餐全吃素、下田耕種、臥薪嚐膽,最後打敗了夫差。

《史記故事》讓我明白了什麼言語不能信、什麼行為不能做。我更知道了一次小的成功可以影響一次大的成功、而一次大的成功能成就你的一生。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8

書一直是人類的朋友——不過,這位朋友與我們每個的交情都不大一樣。也許是泛泛之交,也許是心心相惜的知心朋友......這其中的原因就太多了,正所謂書海無涯,所以又有許多人望洋興嘆

在兩千年前,一位偉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而個人就是司馬遷;這不是學著作就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史記故事》。《史記》全書共130篇,52萬多字,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三千餘年的歷史。

書中記載了許多歷代以來的氣概人物,如被叛徒殺死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有志不在年高”的甘羅,以及項羽、荊軻等等。其中,最讓我敬佩的便是那十二歲就被秦始皇封為上卿的甘羅了,甘羅是甘茂的孫子,甘茂去世那年,他才十二歲。他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已經熟讀兵書,巧用“反奸計”,讓原來秦燕兩國聯盟攻打趙國的`計劃改變成了秦趙兩國聯盟攻打燕國。最終,燕國打敗,秦國勝利取得燕國十六座城邑,趙國取得了十四座城邑。於是,甘羅就這樣立了功勳,被秦始皇封官為上卿。不僅如此,秦始皇又把原來屬於甘茂的土地與房宅也賜給了甘羅。

讀完了全書後,我受益匪淺:我們要向甘羅學習,多珍惜時間用來思考問題。在遇到大場面的時候要保持冷靜,有條有理的向對方分析利與弊!向韓信學習:當面臨比你強的壯漢時,要忍一忍一時之辱,不要衝動逞強,匹夫之勇是沒有用的,當然不是讓你懦弱,而是讓你哲時忍耐而後奮發圖強。向勾踐學習:也許現在的境況很糟糕,但是,只要我有信心,就一定能改變!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9

《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直受到很多人們的喜愛。當然我也不例外,自我讀了這本書後,一直想寫一篇讀後感,可總是沒能實現。這次,有機會寫一篇,真稱得上盡訴心之所想。

從神話般的三皇五帝到建立奴隸制的夏朝;從遷都至殷的商朝中興到烽火戲諸侯的西周末年;從五國爭霸的春秋到七雄交戰的戰國;從統一中國的秦朝到休養生息的西漢,這三千年曲折的中國古代歷史,《史記》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將它們描述得更加精彩。不僅是我,凡是讀過《史記》的人都會對它的情節念念不忘。

當然《史記》的魅力不僅在它那曲折離奇的情節,也在那些鮮為人知卻被它一一記錄下的故事。

人們只瞭解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博大思想,卻不知他一生過著流蕩的生活,未能安享天年;人們只知道那位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漢高祖,卻不知他晚年貪圖美色;人們只認識輔佐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卻不知陷害公子扶蘇,與趙高同流合汙的李斯;人們只認識周朝的開國天子周文王,卻不知他曾經受過牢獄之災。我們對於這些人恐怕只知道他們的一面,卻不知另一面。但這卻被《史記》記下了,我們應感謝它,感謝它使我們全面瞭解了歷史人物。

然而,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書中所記載的古代聖賢,他們那種忍辱負重、頑強拼搏的精神。

周文王被拘禁,完善了《易經》;孔子終生困頓,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完成了《國語》;孫臏斷了雙腿,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韓非子被秦國拘禁,寫下了《說難》、《孤憤》;就連《史記》作者司馬遷本人也受過宮刑,但他寫下了《史記》這部歷史和文學鉅著。這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

《史記》使我知人詳細,知事全面,也使我懂得了一種高貴的精神。它確實是本好書,無愧於“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個稱號。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10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籍中,《史記》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記》創作了從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中國通史,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共130篇。在這個加長版假期中,我只讀完了本紀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國中時光中讀完這部書。《史記》的文筆幽默藝術,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

當年,司馬遷因為幫西漢將軍李陵辯護,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時刻。編寫《史記》成為了他在那個萬念俱灰的日子裡,唯一活下來的理由。《史記》成了司馬遷唯一的寄託,是他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的偉大之作。

《史記》裡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有許多流傳千古的人物,有實行禪讓制的堯舜,有輔佐齊桓公的管鮑,有名揚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覺得輔佐越王稱霸的范蠡聰明絕頂,這裡講一個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與越王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於是越王稱霸後,他就離開了,到陶地居住,自稱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於是他讓小兒子帶好一千鎰黃金去救哥哥。可是長子聽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寫好一封信給舊時好友莊生,並囑咐長子把千諡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他安排,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長子到達楚國後照辦了。莊生清廉,收下黃金,打算事成之後再還給朱公,於是,他找機會對楚莊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建議楚王實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長子也聽到了大赦天下的訊息,於是認為弟弟要被釋放了,他的一千鎰黃金白花了,他跑去找莊生取回了黃金,還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然而,莊生被小兒輩出賣,深感恥辱,又去見楚王,“聽路人講說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了人囚在楚國,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錢賄賂君王身邊的人,所以君王並非體恤楚國人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的兒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殺掉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達大赦的詔令。朱公長子只好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了。回家後,母親和鄉鄰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著說,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時經受過生活的艱辛,把錢財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來,家庭就很富有,把錢看得極輕。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兒子去的。長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這樣看來,范蠡還是精通心理學的喲!

《史記》中,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輩子去品味。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11

今天,我讀了著名書籍《史記》裡面的一篇文章叫做《盛世英才司馬相如》,這篇文章讓我思緒萬千,回味無窮,因此,我才寫下來這篇有感。

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寫的是司馬相如喜歡文章辭賦,而漢景帝恰恰不喜歡辭賦,所以,司馬相如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也巧,樑孝王卻喜歡好口才的.人,於是司馬相如便辭官去投奔樑孝王了。但是不久,樑孝王就去世了。直到後來,漢景帝看到了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時,才知道了司馬相如是個人才,便封他為郎官。後來漢景帝死了,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司馬相如的官越來越大,最後被任命為“李文園林”,掌管漢景帝的陵園。還有些像司馬相如懷才不遇的例子,比如說:李白之所以會寫出《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因為李白感到自己懷才不遇,感到孤獨、寂寞之情,才來到敬亭山對面的一座涼亭裡面與敬亭山對坐,才寫出了《獨坐敬亭山》。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堅持向前,不論有什麼阻擋你向前的東西。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12

做人不能靠吹虛,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優秀的。

李廣將軍用他那忠誠樸實的心,使士大夫佩服。當他去世的時候,天下認識和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他悲哀。而東漢的.董卓死的時候,老百姓都往他屍體上扔爛衣服、臭襪子,還有人扔火把。因為董卓用權力和武力欺壓他人,所以死得很慘。

看來,做人要用你的忠誠、實力,像李廣將軍那樣以理服人,人們才會真正和你成為朋友。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13

歷史是一面鏡子,觀照祖國璀璨的古代文明,學好歷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們永遠不迷濛。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記》。

《史記》整理和儲存了從五帝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資料,全面而系統地記敘了我國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和諸多方面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殘暴的商紂王,有禮賢下士的齊桓公,有大義滅親的陳桓公,有臥薪嚐膽的勾踐,有機智勇敢的甘羅,有公正無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儀休……都有十分深刻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情節中。

《史記》作者司馬遷為寫此書經受的磨難同樣也打動了我。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宮刑對司馬遷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這不僅催殘了他的肉體,而且在精神上給了他極大的打擊。開頭他簡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當他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使命猶在,他不能輕易毀滅自己的.生命,多少個寒暑過去了,司馬遷殫精竭慮,耗盡心血,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內容浩繁的鉅著。

從司馬遷寫《史記》中使我體會到: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

《史記》的讀書心得 篇14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司馬遷發奮寫《史記》的故事,現在的語文書又有了這樣的一篇課文,因為喜歡司馬遷,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翻開課本再讀這篇故事。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託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身,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鉅著《史記》誕生了。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

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中國教#育文摘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棟樑之材?為了自己、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