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史記讀書心得【薦】

史記1.33W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史記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史記讀書心得【薦】

史記讀書心得1

今天看完《史記刺客列傳》,有一個故事讓我很難理解和不解,那就是——荊軻刺秦,畫面差到現在。

先給大家講這個故事:一個叫荊軻的衛國人,喜歡讀書,喜歡擊劍。這期間,秦國攻打趙國,趙國獲勝後,會攻打燕國。燕丹王子急於找到一個熟練的刺客來殺死秦始皇。後來,他認識了荊軻。荊軻說可以幫他殺秦始皇,但是需要一個助手。丹王子幫助他找到了13歲時殺人的阿沁舞陽。荊軻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他和燕國大將樊於期抱頭,因為他是秦王的敵人。秦武陽跟在他後面,手裡拿著一張燕國地圖,地圖裡藏著一把匕首,等著有機會通過拜訪秦王來行刺。荊軻按照計劃進行,但是因為秦王的狡猾,荊軻沒能刺中秦王,悲慘的'被秦王刺死。

我很納悶,荊軻和燕丹王子為什麼會想出這麼蠢的主意?真是愚蠢,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看天時地利人和,不管成功係數大不大,就輕舉妄動,結果肯定是失敗,白白送閻將軍一命太不划算了。此外,刺殺的失敗使秦王加速了滅燕的步伐。我真的想不通。沒有別的出路嗎?也許有範羽將軍在身邊,與其他國家聯手,你仍然可以避免燕國的滅亡。我當然佩服他們的勇氣,但光有勇氣還不夠,還要有智謀。

所以,永遠不要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行動,等到時機成熟再見機行事,否則下場會很慘。而且,在你決定做一件事之前,如果你想知道你是否確定你成功的機會,你不能失去你的妻子和你的士兵!

史記讀書心得2

尊敬的外國語學院英語學生第三黨支部: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說起《史記》,我們就會用這樣的溢美之詞來讚歎該書在中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讀罷《史記》,我卻從書中有幸探得了幾件“寶貝”。這些“寶貝”,一個民族可世代相傳並受益匪淺。雖無珠光寶氣,但件件為曠世精品,乃無價之寶。得之一二,民族生機煥發;得之二三,國振邦興;若得之數件,將永葆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經久不衰。中華因它而保生機。

其中一件叫“精忠報國”。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風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嫋嫋,激盪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史記》傳遞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

有件寶貝是眾志成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踐臥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今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裡,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讓我們挺過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著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年輕的生命;計程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裡,免費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往往能成為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跋山涉水,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眾志成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還有件足以稱道的“寶”——不屈不撓。司馬遷自己就已為我們用對信念的執著與追求來佐證著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掩卷追昔,遙想張騫耗費十三載在茫茫大漠中摸索著通往西域的'使命之路,聽著駝鈴在漫漫瀚海中的哀鳴,卷裹著悲壯的黃沙似乎正迎面襲來。他的堅強不屈最終完成了一個國家使命,開創的卻是一部歷史。由此想到:不管我們的民族曾經受到何種恐嚇與壓迫,不管我們的民族曾經是怎樣的積貧積弱,我們終究沒有倒地,總有一批像張騫一樣不屈的勇士在那漫長的黑夜中驅馳。倒下的堆如山,積如海,而依舊前仆後繼。我們是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是鬆,“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我們是鷹,搏擊長空,雲中有志;我們是中華民族,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它像一艘在驚濤駭浪中顛簸,但又緊掛風帆的船,載著華夏兒女駛向統一富強的彼岸。不屈不撓,一把不能被砍斷的劍。 瞧,這就是《史記》——一部不朽的民族精神史留給我們的幾件“寶貝”——一個偉大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它們威力強大,功效顯著。要使之在現在的民族復興之路上發揮作用,還需我們自己做好護寶人,愛寶者。

史記讀書心得3

在中學老師就曾推薦過《史記》這本書,告訴我們,作為一箇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沒想到我直到大學才開始讀《史記》。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古國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讀《史記》,可以感到3000年前是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爭霸的崢嶸歲月。《史記》是我國第一步通史,記述了皇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奮起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史記》思想深刻,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為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王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豪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之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北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褪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鈴鈴作響。二就是書頁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嫋嫋,激盪心間。《史記》傳遞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到什麼叫做“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勾踐臥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今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20__年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裡,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讓我們挺過了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著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了寶貴生命;計程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裡免費接送貧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每個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是善辯。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黨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民族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思巨集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

史記讀書心得4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

憐才鷹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立德,立史官之德;立功,立史實之功;立言,立史家之言。

司馬遷作為歷史學家的楷模,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承董胡前,其魯迅後,使文學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幾千年來為文學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是西漢最鼎盛的漢武帝統治時期,當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思想大變動的時代,黃老道學、儒家學說,兩個競爭最為激烈的學派,最終在董仲舒的大一統、天人三策的思想之下,儒家學說成了中華民族20xx多年來的封建統治思想。

司馬遷就是生活在這個變幻的時代中。他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又受其父親司馬談的影響崇道。在儒家學說的影響下,他累積了功利意識;在道家的影響下,他受到齊、楚的浪漫主義傳統薰陶,所以,他根本上是一個詩人,是一個浪漫主義者。

通常人們把竹文化和儒文化聯絡在一起,在竹子身上,儒生們或看到氣節、風骨,或看到虛心、謙恭。竹子的那種挺拔向上,志高萬丈的精神,更為眾多文人志士所追求、推崇。

司馬遷那種忍辱負重的高風亮節,也許也是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所致。漢武帝時代是一個文化昌明、人才輩出的時代,其中文章兩司馬,一個是司馬相如,另一個就是司馬遷。或許心高氣傲的'漢武帝處處都想讓他人臣服於自己,司馬相如最終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御用文官,他的思想完完全全屈服於皇帝,《大人賦》、《上林賦》數不勝數。漢武帝成功地駕馭了一個人的思想。當然司馬遷也不會逃出他的視線,但司馬遷不卑不亢,寧可受到奇恥大辱也不願屈尊於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許這就是他最終為李陵伸冤,然後被處以宮刑,最後發奮完成了流傳千古的《史記》的緣由。立德、立功在這方面完全展現。

《史記》作為一部史書,在成一家之言方面是一個創舉。言者,議論也,即有意表達一個人的思想主張的意思。成一家之言,既要繼承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風氣、傳統,又要在史學領域中有所創造,敢於拿出自己的主張。當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卻要來一個成一家之言,顯然是對正統儒學表示的一種抗議。

我們可以知道司馬遷著史絕不是簡化為文獻的收集、整理與考證,或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觀察歷史,而是帶著他自身深切的痛苦去理解過去時代人物的奮鬥與成敗,而書中最為精彩的也是描寫這些人物的部分。《史記》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而文學滲透著情感,因而單純就藝術的結果來說,它就是情感參與和歷史的高度統一。歷史被賦予了精神才是活生生的、有靈魂的歷史。司馬遷的《史記》是有生命的歷史,這浸透著作者的滔滔情思和進取的人生觀,其人生的憂患意識與悲涼感也因此而生出文學的抒情性。

司馬遷為我們打開了瞭解歷史、感受歷史的大門,透過《史記》我們還看到一個飽經憂患而又感慨深沉的學者,那堅持理想、百折不撓的複雜而又痛苦的心。

所以,魯迅先生給予《史記》高度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讀書心得5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遍中華上下五千年,裡面的故事蕩氣迴腸,妙趣橫生,讓我讀起來是津津有味。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司馬遷忍辱寫史記》的故事。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裡十分激動。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他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這2600年間的歷史。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努力讀書,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歷史知識。他還四處遊歷,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後,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哇!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託,每天忙著研讀歷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蒐集來的資料。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裡,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司馬遷的觀點。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坦然地接受宮刑。也正是這種信念,使它能夠忍辱負重寫完《史記》。還是這種信念使他明白,從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只屬於自己了,他還屬於父親的遺願,屬於《史記》。正是有了這樣的決心,才使他花費了13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52萬字的輝煌鉅作——《史記》,司馬遷在常人看來難以克服的困難面前,沒有低頭,沒有屈服。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試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棟樑之材?

司馬遷一生很受人敬仰,讓我們像他一樣奮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史記讀書心得6

《史記》這本書不但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本傳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南闖北,嘔心瀝血完成的曠世鉅作,史記讀書筆記4篇。

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那敢於和君主鬥智鬥勇的'蘇秦。蘇秦原先窮困,所有人都嘲笑他,最後,他卻憑著自己的毅力與勇氣,用那三寸不爛之舌,讓燕王將整個國家託付給他。聯絡生活,再想一想我,我雖然有足夠的勇氣,可是,我的毅力,在嗎?我不知如何判斷,便想起了往事。以前,我總是一件事沒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有一次,我正在做作業,可不知怎麼了,我卻很想看書!於是,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書看了起來!以後,我再也不這樣了。我應該把一件事做完,再做另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廢,把每一件事做得完整快速,還要保質保量。才能進步更快,超越自我。不僅學習是這樣,日常生活也要這樣做。

《史記》告訴我很多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史記讀書心得7

《史記》這本書不但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本傳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南闖北,嘔心瀝血完成的曠世鉅作,史記讀書筆記4篇。

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那敢於和君主鬥智鬥勇的蘇秦。蘇秦原先窮困,所有人都嘲笑他,最後,他卻憑著自己的毅力與勇氣,用那三寸不爛之舌,讓燕王將整個國家託付給他。聯絡生活,再想一想我,我雖然有足夠的勇氣,可是,我的毅力,在嗎?我不知如何判斷,便想起了往事。以前,我總是一件事沒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有一次,我正在做作業,可不知怎麼了,我卻很想看書!於是,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書看了起來!以後,我再也不這樣了。我應該把一件事做完,再做另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廢,把每一件事做得完整快速,還要保質保量。才能進步更快,超越自我。不僅學中國文學家魯迅曾經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寒假裡,我閱讀了《史記》,想與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完這本書後的感受。

《史記》是中國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當時人類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鴻篇鉅著。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客觀態度記述歷史,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蕩於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

讀《史記》,我瞭解到王侯將相的命運浮沉,如《呂不韋列傳》記載了一個故事,也讓我十分印象深刻,它為我們展現了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和眼光獨到的呂不韋的命運浮沉變化;讀《史記》,我知道一些經典掌故的由來,如酒池肉林、指鹿為馬等;讀《史記》,我初窺到古代天文之門徑,如《史記》有章“天官書”是專門記載星象的異象,如慧星在北斗,就兵大起……;讀《史記》,我還明白到孝悌之義,如《五帝本紀第一》中,舜這個孝順、親近百姓的賢明君主的故事讓我驚訝……

讀完《史記》,我百感交集,史記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使我徹夜難眠,我從《史記》中汲取歷史中的教訓與成功的祕訣,從而使我對歷史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一開始我認為歷史具有一種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嚴,是史學家才會研究的東西,學  我閉上眼睛,感慨萬千,彷彿自己回到了古代,看見司馬遷在監獄中生不如死的樣子,但他卻化悲憤為力量,更加努力地寫《史記》。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史記》已家喻戶曉,十分出名。睜開眼睛看看現在,早已不見像司馬遷一樣的人。每天睡醒了吃,吃完了睡,還不分時間地玩手機,生活與豬沒什麼區別。我們常常在日記和作文中矯揉造作,說什麼以後要認真學  其實想想看,自己和古代人比起來,有什麼不一樣?我細思恐極——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竟然在退步!似乎我們都像古代人,好好學  總之,“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如果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就可以知道世代歷史的興衰治亂的規則,在為人處世中牢記相關的道理,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君子!

史記讀書心得8

今年暑假我看了《史記》一書,其中(孔子學琴)這篇我讀了後感慨萬分。

這篇文章主要講孔子60歲時還向一位琴師學習彈琴,老師師襄子教他一支曲子,孔子每天都認真練習這支曲子,絲毫沒有厭倦和懈怠的情緒,足足練了十天,老師聽他的彈奏已經十分純熟。就對他說:“你可以學新的曲目了。”孔子卻說:老師,雖然我已經爛熟於心,但我總覺還未掌握節奏的技巧,後來他練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聽他彈奏,不絕讚歎,認為他已經掌握了節奏的技巧,可孔子仍然搖頭對老師說,他還沒真正地領悟樂曲表達的思想感情,於是孔子繼續練習這支曲子,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來聽他彈琴,說他已經領悟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孔子再一次搖頭說,自己還未想像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事隔多日,老師再來聽他彈起曲子,師襄子有了一種奇妙的感覺,彷彿看見一個人正在嚴肅而深沉地思考……

孔子也說:是啊,現在我可以想像出這個人的樣子了,他就像一個王者——周文王的.樣子,師襄子聽到這兒,深深地拜了兩拜告訴孔子這支曲子名字就叫《文王操》啊!

我讀後想到了自己,感到十分慚愧,我平時學小提琴總是拉熟就行了,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根本就不想吃點苦多練。

我每次做奧數題也是如此,只要會第一種解題方法就不會再去想第二種、第三種解題方法了。媽媽說我不求甚解,讓我再想第二種解題方法,我就會十分生氣,暴跳如雷,甩筆扭頭就走。自從看完這篇文章,想到了孔子60歲開始學琴,學得還那麼刻苦認真,精益求精,我下定決心向孔子學習,學習他這種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認真學習,刻苦拉琴,讓自己的學習和拉琴更上一層樓。

史記讀書心得9

高二語文選修課本《史記》,歷來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高度重視。從大學聯考知識樹上看,這是屬於文言文範圍的考點,然而,每一次大學聯考的題目,都是課外文言文,而且都是人物傳記性的文字,這與《史記》的體例風格完全一致。《史記》選讀,是開啟大學聯考文言文閱讀理解的鑰匙,是通往語文大學聯考高分的橋樑,當我們仔細品讀每一篇文章的時候,不難發現,“通用工具”就在這字裡行間。

“整體建構”教學理念告訴我們,語文學習的“通用工具”是“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寫”。作為著名的史傳文學作品——《史記》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大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家喻戶曉、彪炳千秋的歷史人物,之所以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煜煜生輝、歷久彌新,關鍵在於作者司馬遷塑造人物的手段有其史家的獨到之處(也就是解決了“怎麼寫”的問題)。

從字母“a”的.變化角度來講,就是一種塑造人物的方法。從隱性工具的角度來講,就是“刻畫人物、體現人物個性的藝術特徵”。那麼從顯性工具的角度來講呢,那就是,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性格。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史記》不同於一般的文學作品。讀《史記》的“通用工具”也有與讀其它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史記》作為傳記文學的典範,它不能虛構人物經歷、活動和生活環境,創造人物性格特徵。它只能在比較客觀地敘述人物事蹟的基礎上,來把握和顯示人物性格。唯其如此,《史記》在描寫人物時,就更注重在人物經歷的事件中發掘本身的矛盾衝突。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性格,成為《史記》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要素之一。

我們來看近幾年的山東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第11題,題目都是“下面能體現人物性格的一組”就是對這一工具的切實驗證。《史記》在矛盾衝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一種外觀的、白描的、顯性的方法,它沒有人物內心活動的大量剖白,老師只能引導學生在人物的言行中,體會和觀察人物的思想變化,心理狀態這些隱性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必須展示出閱讀《史記》的“通用工具”,找出每一篇文章中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才能讓學生更好的閱讀《史記》,把握作品的內涵,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讓一個個遠古的人物在學生的頭腦中鮮活起來。

當然,大學聯考題目不一定就出《史記》中的篇目,但是,無論從哪裡選材料,所有的內容都不能出《史記》之右,如果能運用工具巧讀《史記》,我們可以假定,一個學生能熟練地品讀《史記》這樣的“絕唱”,那麼其它的史書又怎麼難得住他呢,到時候,可真就是想讀不懂都難了。

史記讀書心得10

寒假期間看了《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司馬遷。它講述了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劉邦建立漢朝時期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的變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田忌的故事孫臏讓田忌用自己的劣馬對齊王的優馬輸掉第一局,然後讓田忌用自己的優馬對齊王的中馬贏下第二局,最後用中馬對齊王的劣馬贏下第三局。 田忌2-1拿下齊王。對於同一匹馬,只要改變馬的'順序,就能化敗為勝。由此可見孫臏的聰明和機智。還有回趙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趙王得到一塊和氏璧,秦王說要用十五座城換這塊和氏璧。趙王擔心被騙,於是派了一個足智多謀的藺相如去秦國與崔賀談判。當他到達秦國時,藺相如知道秦王正在用城市交換和氏璧,冒著生命危險,把他騙到自己手裡,偷偷把他送回了趙。從這個故事中,我也感受到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臨危不懼。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瞭解了20xx多年前我們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這增加了我的智慧。我也被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心寫《史記》這本書的精神所感動。

史記讀書心得11

司馬遷的《史記》,貫穿了祖國3000多年的光輝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傳記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堪稱經典。

這本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它記錄了從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元元年的三千年燦爛文明,生動地描述了三千年的一些歷史事件。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這讓我感到了敬意。對歷史記錄的生動描述一直鼓勵著我們的寫作和祖國的發展。史記一出,洛陽紙貴。

偉大的作品總是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很鮮明,個性鮮明。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感覺心情很美好。隨著劇情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變化。以英雄之樂為樂,以英雄之憂為憂,感受英雄之情。輕鬆幽默的語言和扣人心絃的情節,似乎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每個時代的背景特徵;各國的風土人情;《史記》生動地展示了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正如loan aiken在文章《走遍天下書為侶》中所說,閱讀《史記》就像是進行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彷彿穿越了時空,成為歷史事件的見證人,體驗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彷彿與司馬遷面對面交談,他被自己準確的語言所感動,不自覺地增加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自己的心智。

《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認真閱讀的經典!這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書,可以增加知識,值得一讀!

史記讀書心得12

《史記》讀起來,就好像回到了那一戰爭連連、動盪不安的歷史場面,使我身臨其境。

《史記》最吸引我的人物是“烈丈夫”伍子胥。伍子胥是吳國的大臣,畢生都對吳王忠心耿耿,常向吳王獻良策,吳王也十分重用他,這就是吳國為什麼多年來都國泰民安的原因了。可是好景不長,到了吳王夫差的時候,吳王居然聽信_臣的讒言,不再重用伍子胥,還賜伍子胥寶劍,命他自殺。伍子胥死前,老淚縱橫,悲憤交加,他說:“我畢生都對吳國忠心耿耿,我獻良策,夫差反而覺得我煩悶,整天就顧著飲酒作樂,國家政事一點兒也不理,再這樣下去,吳國遲早會被鄰國越國吞噬啊!”說完便自刎而死。終於,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過了不久,越王勾踐率領大軍攻打吳國,打敗吳軍,吳國滅亡。從中我體會到夫差沒有慧眼識人,把_臣收入國家,那也算了,還要聽信他,把忠臣全殺光了,以導致吳國滅亡。我覺得,這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史記》裡記錄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大家可以平時讀一下這本書,除了瞭解我國古代的歷史,還可以知道中國的古代文化,一舉兩得!

史記讀書心得13

讀《史記》有感從來沒有一本史書,將看不見觸不到的歷史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歷史長廊的風雲變幻,文化長河的源遠流長,人物長幅的千姿百態,戰爭長卷的硝煙瀰漫,盡在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之中。此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它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是一部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經過細心品讀,不難發現,《史記》最難能可貴的在於其思想性。它正視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滿黑暗的統治,揭露罪惡,伸張正義的'人民性因素十分豐富:荊軻為了國家的利益,以獻逃將人頭與地圖為名,暗藏匕首,伺機刺殺秦王,可惜功敗垂成,只留下易水之濱高漸離反覆悲歌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只留下保家衛國的大無畏,以及頌唱千古的友誼;陳涉雖是一名小小庶卒,卻身懷鴻鵠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大澤鄉的揭竿而起,註定了給予秦的以沉重的打擊……為什麼說史記會有如此大的人民性因素呢?是因為客觀地評價史實,對於任何人,事,物,都評價得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會因為某人是權利者就懼怕,阿諛奉承,而是勇於揭短,記錄最真實的歷史,也不會因為某人出身寒微就不屑一顧。對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褒貶一致。史記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因為它字斟句琢,每字每句都經過嚴格加工整理。三千年的歷史,是區區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就能精闢概括的嗎?這足以體現其文學功底的深厚。很多歷史典故,成語都源於史記,當我們讀到“完璧歸趙”,請不要忘記藺相如“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的承諾;當我們有所成就,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時,請不要忘記淮陰侯韓信“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的智勇雙全……

當我們旁徵博引,嫻熟地運用著成語與寓言的時候,其實已經明示《史記》早已經深深植根於我們心中,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有句名言這樣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學習歷史,瞭解歷史,尊重歷史才可以做到古為今用。洋洋五十萬字的《史記》,作為我國一部歷史鉅著,應該大家一起來鑑賞!

史記讀書心得14

周亞夫是周勃之子,後來繼承了侯位。在細柳時因治軍有方,得到漢文帝讚賞;在吳楚之亂因平叛有功,得到漢景帝封賞。最後卻因對賞封的肉不滿而大發牢騷被漢景帝判罪餓死。

評:周亞夫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但他的“情商”令人堪憂。

首先是在軍細柳時,面對御駕,他置之不理,甚至引兵反抗。幸虧漢景帝是位賢德之君,能體貼文武百官,周亞夫才能無罪受賞。不過細想一下,倘若周亞夫是在為高祖戍守,那高祖很可能把他就地正法。周亞夫沒有想到:他的侯位是皇帝給的,工資是皇帝給的,皇帝擁有一切任免權。這種時候,略微做出一副軍紀嚴格的樣子就行了,裝完後,應立即見天子,言辭應尊重、敬畏,如此這般,才能達到:既讓天子看到你的忠於職守,又讓天子看到你的高情商,一舉多得。

其次,是平吳楚之亂時,周亞夫以樑國為誘餌,吸引吳軍,再突襲取勝,此計無妨(本是景帝默許)。只是委屈了樑王,樑王是皇親國戚,且爵位在侯之上,周亞夫以下犯上,事成後必定引起樑王與皇帝的不滿,況且他遲遲不支援與樑王,更是大錯特錯。倘若當時周亞夫先給樑王講明:他的用意在不斷的為樑王增援,事後再給樑王賠個罪,這事不就過去了嗎?但周亞夫得意忘形,因功自居引起了樑王的懷恨,又引起景帝與樑王的君臣不和,惡性迴圈,周亞夫必定會被雙方排擠。

最後是“病”。同樣是生病,張良、司馬懿與周亞夫病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張良為幫助太子,自己生了病,卻幫了太子,讓太子欠他一份人情;司馬懿生了病,卻還發動政變,奪下曹魏政權;但是周亞夫一病,直接失了官位,為什麼呢?因為周亞夫不懂得處理君臣關係。君主就像老闆,臣子就像員工,員工的工資由老闆發,員工的.工作與老闆關係重大,而周亞夫這位員工,卻惹了老闆的祕書(即竇太后)與高管(即樑王),祕書與高管都是老闆的親信,而與他們作對無異於和老闆作對。當景帝給他吃肉沒有切塊時,周亞夫不樂意了,那景帝自然不悅:工資都發到你賬戶還嫌沒親自送到你手上。得寸進尺,狂妄自大這也是周亞夫死亡的原因。

其實周亞夫也可以避免犯錯。當景帝封賞非劉氏諸侯時,如果周亞夫能學習他父親周勃對呂太后說“分封誰都可以”,懂得看主上臉色行事,而不是用高祖的話反駁,君臣關係便不會被撕裂,他也就不會日後落得慘死的命運。

史記讀書心得15

史記一整本書其實當數三皇五帝篇目最為無趣,盡數是些枯燥文字,以平淡的口吻輕聲敘述著那距今實在太過久遠的遠古時期,講中華大地最初的故事。沒有太過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俠客豪情也沒有英雄悲歌。然而翻開舜的故事,讀來卻實在令人心生慨嘆。我們時常可以聽到百善孝為先這樣從古流傳至今的句子,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孝之一字從來都是時間長河裡艱難前行的人必堅持之事。我一直相信父慈子孝當是家人相處時的.一大幸事,但我未曾思量過父不慈子當不當仍做孝子。

幼年喪母的孩子唯一的依靠卻是那個凶頑的盲眼父親,偏這樣的父親極其寵愛續娶的後妻與狂傲暴戾的小兒子。於是這個孩子被迫早熟,年紀尚幼便一個人去歷山耕種,在雷澤捕魚,在黃河邊燒製陶器,在壽丘製作日常用具,在負夏經商,從晨光熹微到暮色深沉,他的勞作從不曾停下。他的家人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他卻從未對家人的偏心而抱怨,從來都抱有赤誠之心寬容待人。可即使如此,總還有人容不下他。孩子從來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為什麼會有父親不惜一切代價只為殺死自己的兒子?火燒糧倉、活埋地下,無所不用其極。行凶者甚至在意識到他們殺死了舜後,驕傲的說自己是主謀。可是舜啊,他實在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分明清楚父親與兄弟一門心思置他於死地只為得到他的糧倉和妻子,偏還在死裡逃生回到家中後,對他們更好了。為什麼行凶者沒有意識到呢?沒有意識到舜之所以擁有糧倉與妻子,擁有他們沒有卻十分渴望的那些,是因為他傳至遠方的孝名。

猶記得曾經看過的動畫,主角便是舜,畫面上是尚且年幼的孩子,冰天雪地裡只穿著件單薄破舊的外衣,而歪在家裡塌上的象,身上是嶄新的棉衣。舜帶著空籃子回到家裡,盲眼的父親以為舜穿著新棉衣還偷懶,找來木棍便要抽他,偏這實誠孩子一動不動任他打。木棍抽開本就極其單薄的布料,露出內裡的乾枯木葉,孩子的背上許是已經青一塊紫一塊了,但他強忍著一聲不吭,紅著眼眶跪在雪地裡。

畫面定格在我腦海裡,我思量許久許久也未能明白分明不公至此,甚至因為家人險些喪命,這些他為什麼從未怨恨過。大抵能成帝王者,胸中總是懷有大仁大愛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