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司馬遷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司馬遷生於龍門。

司馬遷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6歲,在故鄉讀書,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歲,司馬遷在故鄉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歲,竇太后死,漢地區衝突罷絀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一說司馬遷出生於這一年。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12歲,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公元前127年(元年朔二年)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漢武帝根據主父偃的建議從茂陵遷民。司馬遷隨家遷到京城,跟隨侍中孔安國學《尚書》,跟隨董仲舒學《春秋》。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歲,司馬遷開始漫遊江淮,到會稽,渡沅江、湘江,向北過汶水、泗水,在魯地觀禮,向南過薛(山東滕縣東南)、彭城,尋訪楚漢相爭遺蹟傳聞,經過大梁,回到長安,歷時數年,為協助父親著作史記做準備。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歲,公孫弘為丞相,請為博士置弟子員五十人。司馬遷得補博士弟子員。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歲,為郎中。以考試成績優異為郎中,即皇帝的侍衛官。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24歲,為郎中。司馬遷侍從武帝巡視到雍地,祭祀五帝,獲白麟。司馬談開始編修《太史公書》。《史記》原計劃記事止於此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歲,為郎中。漢武帝遊鼎湖,到甘泉(陝西淳化縣境內),司馬遷以郎中身分侍從。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33歲,為郎中。隨漢武帝祭祀五帝到雍(陝西鳳翔縣),到河東(山西夏縣東北)。有司與太史公司馬談、祠官寬舒議祭祀後祠。始立后土祠於汾陰(山西萬榮縣)。冬十月,“武帝自夏陽東幸汾陰”,司馬適隨武帝回夏陽故鄉。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歲,為郎中。冬十月,司馬遷以侍中身分侍從漢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風、平涼、崆峒。太史公談、詞官寬舒等向武帝建議立泰壇。太史公談議泰典禮。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歲,為郎中將。漢武帝與公卿、諸生議泰山禪。司馬遷受命為郎中將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達邛(四川西昌一帶)、笮(四川漢源一帶)、昆明(雲南曲靖一帶),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定五郡。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36歲,為郎中。漢武帝前入泰山封禪,太史公司馬談隨行,至周南(河南洛陽)而病危。司馬遷自西南歸,在洛陽見到了父親。司馬談臨終囑託司馬遷繼孔子而續《春秋》。司馬遷以郎中身份侍從漢武帝到泰山,然後又到海邊,從碣石到遼西。又經北邊、九原(今包頭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歲,為郎中。春,司馬遷隨漢武帝到緱氏(河南偃師),又到東萊。四月,黃河決口,司馬遷從武帝至濮陽瓠子決口處,與群臣從官負薪塞黃河決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歲,繼父職為太史令。與朋友摯峻書信往還,勉勵其拋棄隱居生活,立志於事業,從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歲,為太史令。冬十月,司馬遷隨漢武帝至雍地,祭祀五帝。經回中道,批出蕭關(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經涿鹿,從代地(今河北蔚縣)而還,經河東回長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歲,為太史令。冬,司馬遷隨武帝至南郡盛唐(廬江),望祭虞舜於九嶷山,自尋陽(湖北黃梅縣西南)過長江,登廬山,北至琅琊(今山東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歲,為太史令。冬,司馬遷隨漢武帝行至回中(陝西隴縣西北)。三月,經夏陽至河東,在後土祠祭祀。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42歲,為太史令。司馬遷與上大夫壺遂等制定《太初曆》,漢武帝宣佈廢《顓頊歷》,改用此曆法。太初曆對後代有極大影響。冬十月司馬遷隨武帝祭泰山,司馬遷開始著述《史記》。

公元前103年(太八年級年)43歲,為太史令。司馬遷專心著述。

公元前100年(開漢元年)46歲,為太史令。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發兵討伐匈奴。李陵為將,請“自當一隊”。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47歲,為太史令。三月,司馬遷隨漢武帝至河東,祭祀后土。十一月,李陵戰敗被匈奴俘虜,司馬遷因替李陵講公道話,而被捕入獄,判死刑。

公元前98年(天漢三年)48歲,李陵被滅族。司馬遷為著作史記而忍辱苟活,自請宮刑。《悲士不遇賦》約作於這一年。

公元前97年(天漢四年)49歲,為中書令。被赦出獄,任中書令,發憤著史記。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53歲,為中書令。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間有信給司馬遷。

公元前91年(徵和二年)55歲,為中書令。《報任少卿書》作於是年,完成《史記》。

公元前90年(徵和三年)56歲,司馬遷約死於這一年,死因不明。

一說司馬遷死於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說死於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司馬遷生於龍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6歲,在故鄉讀書,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歲,司馬遷在故鄉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歲,竇太后死,漢地區衝突罷絀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一說司馬遷出生於這一年。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12歲,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公元前127年(元年朔二年)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漢武帝根據主父偃的建議從茂陵遷民。司馬遷隨家遷到京城,跟隨侍中孔安國學《尚書》,跟隨董仲舒學《春秋》。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歲,司馬遷開始漫遊江淮,到會稽,渡沅江、湘江,向北過汶水、泗水,在魯地觀禮,向南過薛(山東滕縣東南)、彭城,尋訪楚漢相爭遺蹟傳聞,經過大梁,回到長安,歷時數年,為協助父親著作史記做準備。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歲,公孫弘為丞相,請為博士置弟子員五十人。司馬遷得補博士弟子員。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歲,為郎中。以考試成績優異為郎中,即皇帝的侍衛官。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24歲,為郎中。司馬遷侍從武帝巡視到雍地,祭祀五帝,獲白麟。司馬談開始編修《太史公書》。《史記》原計劃記事止於此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歲,為郎中。漢武帝遊鼎湖,到甘泉(陝西淳化縣境內),司馬遷以郎中身分侍從。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33歲,為郎中。隨漢武帝祭祀五帝到雍(陝西鳳翔縣),到河東(山西夏縣東北)。有司與太史公司馬談、祠官寬舒議祭祀後祠。始立后土祠於汾陰(山西萬榮縣)。冬十月,“武帝自夏陽東幸汾陰”,司馬適隨武帝回夏陽故鄉。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歲,為郎中。冬十月,司馬遷以侍中身分侍從漢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風、平涼、崆峒。太史公談、詞官寬舒等向武帝建議立泰壇。太史公談議泰典禮。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歲,為郎中將。漢武帝與公卿、諸生議泰山禪。司馬遷受命為郎中將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達邛(四川西昌一帶)、笮(四川漢源一帶)、昆明(雲南曲靖一帶),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定五郡。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36歲,為郎中。漢武帝前入泰山封禪,太史公司馬談隨行,至周南(河南洛陽)而病危。司馬遷自西南歸,在洛陽見到了父親。司馬談臨終囑託司馬遷繼孔子而續《春秋》。司馬遷以郎中身份侍從漢武帝到泰山,然後又到海邊,從碣石到遼西。又經北邊、九原(今包頭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歲,為郎中。春,司馬遷隨漢武帝到緱氏(河南偃師),又到東萊。四月,黃河決口,司馬遷從武帝至濮陽瓠子決口處,與群臣從官負薪塞黃河決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歲,繼父職為太史令。與朋友摯峻書信往還,勉勵其拋棄隱居生活,立志於事業,從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歲,為太史令。冬十月,司馬遷隨漢武帝至雍地,祭祀五帝。經回中道,批出蕭關(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經涿鹿,從代地(今河北蔚縣)而還,經河東回長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歲,為太史令。冬,司馬遷隨武帝至南郡盛唐(廬江),望祭虞舜於九嶷山,自尋陽(湖北黃梅縣西南)過長江,登廬山,北至琅琊(今山東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歲,為太史令。冬,司馬遷隨漢武帝行至回中(陝西隴縣西北)。三月,經夏陽至河東,在後土祠祭祀。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42歲,為太史令。司馬遷與上大夫壺遂等制定《太初曆》,漢武帝宣佈廢《顓頊歷》,改用此曆法。太初曆對後代有極大影響。冬十月司馬遷隨武帝祭泰山,司馬遷開始著述《史記》。

公元前103年(太八年級年)43歲,為太史令。司馬遷專心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