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實用工具 > 俚語

養生的俗語及詳細解釋

俚語2.52W

養生對於現代人似乎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那麼關於養生的俗語有哪些呢?又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養生的俗語及詳細解釋

養生的俗語及詳細解釋

1.上床蘿蔔下床姜

上床睡覺之前吃蘿蔔,起床之後要吃薑。

蘿蔔溫良順氣,在睡前吃有助於消化,讓吃下的飯儘快下順,有助於睡眠。

姜是生髮之物,起床的時候,吃點姜可以煥發體內的生機。

早上氣血流注陽明胃經,生髮胃氣,可以促進消化。

姜性溫,可以促進血液流動,早上還可以提神醒腦。

早飯可以吃泡姜,就著米粥吃。

泡姜口感脆嫩,酸、辣、甜,加上粥的清香,調和在一起,簡單,清爽。

2.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一年四季養脾胃

在中醫的理論中,人的四季和五臟是對應的。

春天,萬物復甦,人體也開始在寒冷中醒來,血液的流動開始加快,新陳代謝開始頻繁。

肝臟負責血液儲存、食物消化以及廢物排出。春天肝臟的負擔是最大的,所以要主要保養肝臟。

夏天陽氣旺盛,萬物繁茂,血液迴圈達到四季之中的頂峰,心臟的壓力最大。加上夏天炎熱,心火旺盛,人容易生躁。

所以夏天養心,心安才能神清氣爽。

秋天養肺,是因為秋天天氣變幹,肺部就要承擔更大的壓力,肺部一旦不注意,就會感染病症。秋季養生之要在於養肺,要滋養肺腑,肺氣清爽。

冬天養腎是因為冬天萬物凋零,主藏。人體的新陳代謝緩慢下來,人體進入藏養的時期,而腎臟是人體的根本,是精氣神貯藏的地方,所以,冬天養生在於養腎。以此來確保來年生機勃勃,有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養藏之道。

而脾胃一年四季都需要消化食物,生化氣血,脾胃正常,才能保證五臟的正常。所以一年四季都要呵護好自己的脾胃。

3.水停百日要生毒,人閒百日要生病

呂氏春秋裡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水只有流動起來才不會發臭。

人也一樣,只有運動起來,才不會生病。

人體在運動的情況下,氣血才能執行無阻,廢物也能及時排出。

現在很多人有三高,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不經常運動。

4.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很多人吃飯的時候,經常覺得碗裡就剩一口了,剩下就浪費了。

於是在吃飽之後,還會再吃一口。

但是就這一口,不僅會給腸胃增加壓力,還會造成營養過剩。

腸胃疾病和三高,都是這樣一點點積累出來的。

上了年紀之後,七分飽就足夠了。

5.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處方

冬天天氣冷,人們喜歡吃熱物,比如羊肉。

胃內很容易積火,蘿蔔性寒,可以祛火。

冬天常食蘿蔔,到了春天就不易上火。

而且,冬天為了食補,吃的東西比較油膩,熟蘿蔔還能生津促消化。

夏天天氣炎熱,人們喜歡吃冰激凌,夏天的時候,往往感覺不出不舒服,但是胃依然有溼氣寒氣,一到冬天,很容易發作。

加上很多人喜歡一天待在空調房子裡,脾胃的溼邪無法運化,會導致身體溼氣加重,渾身乏力,食慾不振、沒有精神。

姜為熱物,正好可以祛除溼氣,是三伏天必備的食品。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食慾不振,多吃薑,還能增進食慾。

另外夏天細菌滋生,涼拌食物里加點姜還能起到殺菌的作用。

夏天吹空調很容易傷風感冒,喝點薑糖水,還能祛除風寒。

姜,還有提神醒腦的功能,夏天吃點姜,能提振精神,對被暑熱困擾的人來說,也是大有裨益。

6.桃養人,杏害人,李子樹下堆死人

桃子在古代又被稱為“壽桃”。可以補中益氣、養陰生津、潤腸通便。所以吃桃對人大有益處。

杏害人,是說吃杏子過多,會有害。杏一般較酸,吃多了,會容易導致胃酸過多,引起胃病。

對小孩來說,杏子可能會腐蝕牙齒,引起齲齒。而苦杏仁含有有害物質,更不能吃,過量會中毒。

現代科學並不能證明李子可以害死人,但是李子性溫,吃多了確實會腦脹虛熱,有心煩發熱、潮熱多汗等症狀。

而且李子和很多食物相剋,嚴重的甚至會損傷五臟。所以這一說法也不無道理。

7.寧吃開胃粥,不吃皺眉飯

心情好,人的胃口就好。

情緒低落,人的胃口就會變差。

人的情緒和身體健康有密切的關係。

情緒不好的時候吃飯,會造成消化不良,損傷脾胃。

所以如果情緒不佳,不妨先聽聽歌曲、放鬆一下,調節好情緒之後再吃飯。

8.餓不洗澡,飽不剃頭

洗澡其實是一項很費體力的活。

餓著洗澡,往往會越洗越餓,很容易造成低血糖。

飽了不剃頭,是因為吃飽之後,人體血液湧向胃部,大腦血液會減少,會食困。

剃頭的時候,一旦打盹,很容易造成傷害。而且吃飽後血管會張開,剃頭時更容易被刮破。

9.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夏天外界溫度高,經常下雨,一些木凳、木墩長期露天放置,看著很乾,其實內裡有很多水分。

經太陽一晒,便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會誘發面板病、痔瘡等等。

石頭在冬天十分寒涼,如果在戶外的石頭上久坐,那麼寒氣會侵入身體,造成陽氣受損,容易傷及腎臟。

因此中醫認為,冬季養生應斂陰護陽,不要坐在寒涼的硬石上。

一年四季要如何養生呢

春季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養生的最佳時機。醫學上認為,春養於肝,夏養於心,秋養於肺,冬養於腎,所以春天進補,重在養肝。

春季喝湯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質來調養。

偏於氣虛的人,可多選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煲湯,如紅薯、山藥、土豆、雞蛋、鵪鶉蛋、雞肉、鵪鶉肉、牛肉、瘦豬肉、鮮魚、花生、芝麻、大棗、栗子等;偏於氣陰不足的人,可選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來煲湯,如胡蘿蔔、豆芽、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鴨肉、兔肉、蛙肉、龜肉、甲魚等。另外,春季飲食還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的薺菜、芹菜、菠菜、馬蘭頭、枸杞子、香椿頭、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等作用。

夏季

夏天,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慾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會感到,箋虛或氣陰兩虛。根據藥鄉購中醫"虛則補氣"的原則,夏天飲食也應該注意進補。

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溼為原則,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如鴨子燉冬瓜就是夏天食補之佳品。另外,如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綠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佳品。

秋季

初秋之時,食物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人體容易受疾病的侵擾,所以此時宜進食滋補的食物。

中秋炎熱,氣候乾燥,容易疲乏。此時應多吃新鮮少油的食品,其次,還應多吃含維生素和蛋白質較多的食物。現代醫學認為,秋燥症應多食含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類營養素的食物,如胡蘿蔔、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養血潤燥,從而提高抗秋燥、抗病毒的能力。

晚秋季節為心,肌梗死的高發病期.高血壓病人在秋冬之交時血壓往往較夏季增高,因此容易造成冠狀動脈迴圈障礙。此時日常飲食中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等營養素的食物,這樣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秋天宜收不宜散,因此秋季煲湯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煤。還需注意的是,夏季剛過,暑氣消退,人們食慾普遍增加,此時不宜進補過度,以免過極傷胃。

冬季

進入冬天,又到了進補的最佳時節。現代醫學認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萬物處於封藏狀態,是一年中最適合飲食調理與進補的時期。冬季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冬季煲湯進補應順其自然,注意養陽,以溫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同時因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等差異很大,在選擇冬季進補的方案時,應因人而異。如形體偏瘦、性情急躁、易於激動者,應以"淡補"為主,採用滋陰增液、養血生津的食材煲湯,禁用辛辣等食物;而形體豐腴、肌肉鬆弛者,宜採用甘溫食物,忌用寒溼、冷膩、辛涼的食物;腦力工作者,則宜多進食有益心、脾、腎三髒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蛋類、海產品、新鮮的蔬果等。

標籤:俗語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