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實用工具 > 蒙學

三字經500字讀後感4篇

蒙學1.24W

三字經500字讀後感1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可高興了。

三字經500字讀後感4篇

我小心翼翼地翻開書的封面,映入眼簾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而我自己的理解是:人小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只是學習方法和受到的教育不同,長大了就會有好、有壞。我從中得到的感悟是:我們平時交朋友,要交善良的、愛學習的朋友,不能交行為不好,好吃懶做的朋友,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班裡有一位同學,他原本學習成績很好,身上有很多閃光點,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可是他一不小心結交了一個愛玩電腦遊戲的朋友,經常跟著這個“朋友”出入網咖。有時候沒錢去網咖,還偷家裡人的錢,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真是讓人痛心啊!

書中還寫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通過學習,就無法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我看法是:即使你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假如你不好好學習,不經歷磨鍊,長大了也會一事無成,庸碌無為。讀了《三字經》,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時時鞭策著我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真是應了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白玉堂。讀書真好!

雖然《三字經》到我手上才幾天,我只讀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今後我一定好好品讀這本書,明白更多的道理,讓自己不斷成長。

三字經500字讀後感2

《三字經》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本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用三個字的,像詩歌的形式用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了中國古代的家教及傳統。《三字經》裡的語言,有的易懂,有的難懂。為了透徹的理解這本書,我借了一本《解讀三字經》。它是中國歷史學教授錢文忠的作品。

細細地讀著書中的每一個字,看著註釋,慢慢的理解著。一遍讀不懂,就再讀第二遍。這次,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一遍又一遍地讀同一章節,思緒漸漸變得清晰,那一句句精練的語言似乎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到這裡,我從心底裡佩服這位教授。這些字在錢文忠教授的“說教”下變得安靜下來。當我“歷盡千辛萬苦,越過崇山峻嶺”之後,我被《三字經》這一本書深深地震撼了。這些看似簡單的文字,竟然還有這麼多的含義!我心想:這個無名作者到底是誰?是文人?是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能寫出《三字經》這本書的人一定不簡單!在古代私塾,所有孩子的啟蒙書籍就是《三字經》。

流傳至今的《三字經》在世界上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現在的《三字經》早已不單單“屬於”中國。許多外國的兒童,也開書讀各種語言的《三字經》。當然,原創還是在中國。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不去讀先輩們留下的文學經典,我們還去讀什麼呢?讀自己國家的書,然後學習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美好的明天屬於我們,美好的未來屬於我們,美好的祖國依舊屬於我們!祖國媽媽將在我們的建設下,更加繁榮昌盛!

三字經500字讀後感3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我最喜歡的是《三字經》,這本書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故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三字經》共378句,背誦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的內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給我感受最深,東漢人黃香,9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為人子女都應該實行和模仿的。當我們擁有母愛的時候,當我們在母愛的陽光雨露裡幸福生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認真的想想,怎樣去回報母親的愛?就像九歲的黃香那樣,有沒有想過在自己穿棉襖時,只要能給父母一件布衣,母親就會高興的.滿面笑容。在人生的每個旅程,都有母親的陪伴,然而我們卻並沒有回報給我母親同樣的溫暖,母愛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總是毫無保留的付出,為了讓我們幸福地成長,對於偉大的母愛,我們要給予回報:在吃飯時,父母總是往自己的碗裡夾菜、夾肉,然後又和藹的說:“多吃點,好好學習”。其實只要給他們捶捶背,洗洗腳,或者說聲“我愛你”,即使是些微不足道的舉動,他們都會熱淚盈眶,心靈總會感到十分欣慰。高爾基又言“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是的,母親就是這樣的愛,它讓你肆意的享受,卻往往不想讓你給予任何回報,因此,我們忽略了母愛的存在。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也是兒童必備讀物。讀這本書,你會懂得更多道理: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

三字經500字讀後感4

《三字經》是一本千古名著,在好看的同時,它也蘊含著巨大又深刻的道理,大家快來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和領悟這些深刻的道理吧!

其中第一小結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他所講的道理是: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一樣的',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受生活環境和後天教育的影響,行為習慣也就越來越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要從小養成好的習慣。成為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很好的人。

接下來的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孟子的母親知道小孩子一定要有好的成長環境,便堅持給孟子選擇一個好鄰居,前後共搬了三次家。最後他們搬到了學校旁邊,孟母看著孟子多麼熱愛學習,終於放下心來。可孟子也有調皮的時候,有一天,他竟然逃學啦!這可把孟母氣壞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身邊,當著他的面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梭子折斷後就不能織布了。孟母這樣做,是為了告訴孟子一個道理——學習也是不能中斷的,中斷後就會一事無成。”多少人都不是輸在了成功的起跑線上,而是因為沒有堅持到底,輸在了前往成功的道路上。所以,大家必須要懂得只有堅持,才能成功的道理。

最後,我還要跟大家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裡的故事含義更深刻:“宋朝時期,有一個孩子名叫仲永,五歲的一天,他在家裡忽然大哭起來,吵著要紙要筆。他的父親很驚奇——小仲永從沒接觸過這些東西,要它幹什麼?但還是向鄰居借來了紙筆。小仲永拿起筆就寫了一首詩,文采和內容都很像樣。他的父親連忙拿給村裡的秀才們看,大家都稱奇。從此後,就不斷有人來請他們父子去做客,有的還拿出一些錢,讓仲永當場表演做詩。他父親很高興,帶著小仲永到處表演,卻沒有讓小仲永看一本書學習新的知識。轉眼間,小仲永已經十二三歲了。這一天,他見到大政治家王安石,又當場寫了一首詩。王安石拿起來看來看去,怎麼都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精彩。又過了幾年,仲永的才能完成消失了,變成的跟普通人沒有兩樣。王安石知道後,非常感慨,他心想——有才智的人不好好讀書,結果尚切這樣可悲,普通人再不好好學習,肯定會一事無成。”請大家一定要堅持去學習。

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些道理,好嗎?